本實用新型涉及拉鏈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推拉頭裝置。
背景技術:
拉鏈生產中的一個重要工序為推拉頭工序,將拉鏈上的拉頭由下止處拉到拉鏈的上止處,使拉鏈上的鏈齒相嚙合。
目前,拉鏈中的推拉頭工序是由人工完成的,即工作人員需要一節一節地對每節拉鏈進行推拉頭,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較大,且推拉頭工序的效率較低,影響整個拉鏈生產的工作進程。
因此,如何減輕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推拉頭效率,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推拉頭裝置,減輕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推拉頭效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推拉頭裝置,包括用于感應推料裝置上的拉鏈的移動位置的感應部件、氣缸和用于接收所述感應部件的信號并控制所述氣缸的活塞移動的控制部件,所述感應部件與所述氣缸均連接于所述控制部件,所述活塞處于伸出狀態時,所述活塞的端部卡住所述拉頭以便所述拉頭相對移向所述拉鏈的上止。
優選地,所述感應部件包括能夠與所述拉鏈的鏈齒的上表面接觸并能夠隨著所述拉鏈的傳動而相應轉動的鉤針和用于感應所述鉤針動作的感應器,所述鉤針與所述感應器相鉸接,所述感應器連接于所述控制部件,所述鉤針與所述氣缸沿所述拉鏈的傳送方向依次設置。
優選地,所述活塞與處于原狀下的所述鉤針上用于接觸所述鏈齒的端部在所述傳輸方向上的距離值范圍為2cm至25cm。
優選地,所述氣缸與所述感應部件間距可調地連接于連桿上。
優選地,所述鉤針為L形桿,所述L形桿的第一桿鉸接于所述感應器,所述L形桿的第二桿的端部朝向所述拉鏈設置。
優選地,所述感應器為用于提示推拉頭過程開始和結束的指示燈。
優選地,所述活塞上設有橡膠墊。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推拉頭裝置包括感應部件、氣缸和控制部件。感應部件獲取拉鏈的移動位置并在拉鏈移動到設定位置處時,由控制部件接收感應部件發出的移動位置信息并控制活塞伸出以卡住拉頭,即拉鏈的上止、下止以及布帶沿著傳送方向移動,而拉頭保持在活塞處,從而使拉頭與上止發生相對移動,將拉頭由下止移向上止。
此種推拉頭裝置能夠根據拉鏈傳送時的位置信息將拉頭相對推動至上止處,減輕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推拉頭效率,自動化程度較高,此外,有利于提高上止檢測的檢測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推拉頭裝置的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1中,1為感應器,2為氣缸,21為活塞,3為鉤針,4為連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種推拉頭裝置,減輕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推拉頭效率。
請參考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推拉頭裝置的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推拉頭裝置的一種具體實施例中,包括感應部件、氣缸2和控制部件。感應部件、氣缸2均連接于控制部件。其中,感應部件能夠感應推料裝置上的拉鏈的移動位置,控制裝置能夠接收感應裝置發出的關于拉鏈的移動位置情況的信號,并根據此信號控制氣缸2的活塞21移動,在活塞21伸出狀態下,活塞21的端部能夠卡住拉頭并從而使拉頭相對移向此節拉鏈的上止。
通常,在一個拉鏈帶上包括至少兩節依次連接的拉鏈,各節拉鏈的下止與下一節拉鏈的上止相鄰,且各節拉鏈的下止與下一節拉鏈的上止之間具有空位,本文中的拉鏈指的是一節拉鏈。
一種具體的應用中,在推拉頭前,先將拉鏈放在傳動裝置上并將拉鏈上的布帶固定于推料裝置的傳送面上,使拉鏈能夠隨著傳動面進行同步傳動,拉鏈與傳送面之間沒有相對位移,傳動方向與同一節拉鏈由上止向下止的方向一致。感應部件獲取拉鏈的移動位置并在拉鏈移動到設定位置處時,由控制部件接收感應部件發出的移動位置信息并控制活塞21伸出以卡住拉頭,即拉鏈的上止、下止以及布帶沿著傳送方向移動,而拉頭保持在活塞21處,從而使拉頭與上止發生相對移動,將拉頭由下止移向上止。
可見,此種推拉頭裝置能夠根據拉鏈傳送時的位置信息將拉頭相對推動至上止處,減輕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推拉頭效率,自動化程度較高,此外,有利于提高上止檢測的檢測效果。
上述實施例中,感應部件具體可以包括鉤針3和感應器1,鉤針3與感應器1相鉸接,鉤針3能夠相對于感應器1轉動,感應器1連接控制部件,且鉤針3與氣缸2沿著拉鏈的傳送方向依次設置。鉤針3能夠與拉鏈的鏈齒的上表面接觸并能夠隨著拉鏈的傳動而相應轉動,即,由于拉鏈的拉頭、鏈齒的上表面以及空位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當拉鏈傳動時,下止與拉頭經過鉤針3時均會使鉤針3發生轉動;感應器1能夠感應鉤針3動作并向控制部件傳遞信號。
一種具體的使用方式中,當拉頭經過鉤針3時,控制部件接收感應器1發送的信號并控制氣缸2的活塞21伸出,拉鏈一直沿傳送方向傳送,當活塞21接觸到拉頭后與拉頭卡接,以阻止拉頭隨鏈齒繼續傳送,從而將拉頭相對推送到此節拉鏈的上止處;當下一節拉鏈的下止經過鉤針3時,控制器接收感應器1發送的信號并控制活塞21復位,使拉頭與活塞21解除卡接并能夠繼續傳送。其中,相鄰節拉鏈之間的空位長度、氣缸2的活塞21與處于原狀下的鉤針3的端部之間的距離兩者應相一致,從而保證下一節拉鏈的下止經過鉤針3時,上一節拉鏈的拉頭拉至對應拉鏈的上止處。當然,此種推拉頭裝置的使用方法不以此為限。其中,鉤針3的原狀指的是鉤針3的端部位于空位時的轉動狀態。
可見,本實施例中的推拉頭裝置可以通過鉤針3與感應器1的配合獲知拉鏈的移動位置信息,并通過感應器1與控制部件之間信號的收接設置控制氣缸2動作,設置簡單方便,能夠有效實現推拉頭過程。
可選地,氣缸2的活塞21與處于原狀時的鉤針3上用于接觸鏈齒的端部在傳送方向上的距離值范圍為2cm至25cm,以使推拉頭裝置適用于大多數拉鏈的推拉頭過程。
上述各個實施例中的氣缸2與感應部件可以間距可調地連接在連桿4上。例如,可以將氣缸2固定連接在連桿4上,將感應部件可拆卸地連接在連桿4上,具體地,可以在連桿4上設置至少兩個連接位,將上述實施例中的鉤針3與感應器1之間的鉸接軸可選擇地安裝于一個安裝位上,以調節氣缸2與感應部件的間距,進而調節氣缸2的活塞21與處于原狀時的鉤針3上用于接觸鏈齒的端部在傳送方向上的距離值,從而進一步提高推拉頭裝置的適用性。當然,氣缸2與感應部件的固定與安裝方式不限于此。
上述各個實施例中的鉤針3具體可以為L形桿,L形桿包括第一桿和第二桿,第一桿鉸接于感應器1,第二桿的端部朝向拉鏈,即第二桿的端部為鉤針3用于接觸鏈齒的端部。此種鉤針3能夠節約空間,對于鏈齒上表面處的變化感應較靈敏。進一步地,還可以通過在第一桿上設置至少兩個可以與感應器1相鉸接的鉸接位,以提高推拉頭裝置的適用性。當然,鉤針3也可以為直桿或者其他形狀的鉤針3。
此外,上述各個實施例中的鉤針3不限于與感應器1相鉸接,例如,還可以設置一個相對于推料裝置固定的滑槽,且滑槽垂直于的傳送面,鉤針3設置在滑槽內能并能夠在滑槽中滑動,感應器1可以通過感應鉤針3在滑槽中的滑動并發出相應信號,設置方便簡單。
上述各個實施例中,感應器1具體可以為能夠提示推拉頭過程開始與結束的指示燈。當指示燈亮時,活塞21伸出氣缸2;當指示燈滅時,活塞21復位。通過指示燈的設置便于直觀了解拉鏈的傳送情況,有利于對氣缸2的控制以及故障的修復。當然,感應器1的設置不限于此。
當然,感應部件不限于包括上述各個實施例中的感應器1與鉤針3,還可以將感應部件設為激光感應件等部件以實現感應功能。
上述各個實施例中的活塞21上還可以設置橡膠墊,以減輕活塞21與拉頭之間的碰撞和摩擦,降低活塞21對拉頭的損害。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推拉頭裝置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