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智能安全氣囊保護服,屬于防護服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這種氣囊保護服市面上非常少見,尤其是全身都能保護到的根本沒有,即使有些只有上半身保護的也存在很多問題,如申請號為cn201621174584.5的中國專利,只有上衣部分不能有效保護全身,使用壓力傳感器判定雙手有無離開摩托車把手,比如路過坑洼路面,摩托車前輪入坑時車頭向下傾斜駕駛者身體向前傾,雙手掌根部受力,手的其余位置均不受力或是微小的力,當前輪出坑后輪入坑的時候產生劇烈震動,雙手不能完全保證抓緊車把,從而不能保證兩個壓力傳感器屬于被on狀態。如果駕駛者手套頂住壓力傳感器那么設備就會失效(人的手不用力的時候手掌會自然向內成圓弧狀彎曲,而圓弧狀是承受壓力最理想的形狀,比如蛋殼),容易產生誤判。該方案使用的充氣泵為氣蘘充氣,不能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給氣蘘充滿氣。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種機車騎行或是極限運動中,發生意外事故時,能有效打開安全氣囊,有效減免使用者在意外中受到的碰撞、刮擦、跌落,翻滾等一系列傷害的智能安全氣囊保護服。
具體的,一種智能安全氣囊保護服,包括連體服,氣囊覆蓋在連體服上且氣囊整體連通,所述智能安全氣囊保護服還包括氣體發生器及觸發系統,所述觸發系統包括微電腦處理器、接近傳感器、速度傳感器、陀螺儀、點火線圈觸發電路,微電腦處理器分別連接接近傳感器、速度傳感器、陀螺儀、點火線圈觸發電路。
進一步的,所述微電腦處理器及氣體發生器分別安裝在防護服背部的兩側。
進一步的,所述接近傳感器為電感式接近傳感器,電感式接近傳感器安裝在連體服上手套周邊位置。
進一步的,所述速度傳感器及陀螺儀均安裝在防護服背部。
進一步的,所述所述氣體發生器包括外層容器及內層容器,外層容器內裝有液態壓縮空氣,內層容器內設有火藥及點火線圈,所述內層容器及外層容器上均設有氣體噴射口,外層容器上的氣體噴射口連通氣囊,點火線圈觸發電路連接點火線圈。
進一步的,所述外層容器為尼龍材質,所述內層容器為鋁合金材質,所述內層容器及外層容器上的氣體噴射口的厚度均小于容器壁的厚度。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的一種智能安全氣囊保護服,采用的是全身覆蓋氣囊的保護方式,采用電感式接近傳感器來判定駕駛者雙手有無離開摩托車把手,電感式接近傳感器以感應車把里面的金屬為原理,并且有一定的感應距離,所以駕駛者可以不用緊緊抓住車把,在傳感器的感應范圍內離開一點點距離都不會導致誤判。采用火藥加液態壓縮空氣同時工作,能瞬間充滿氣囊,而且體積較小。本發明提供的智能安全氣囊保護服尤其適合于機車騎行或是極限運動的人員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智能安全氣囊保護服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氣體發生器結構示意圖;
圖3為觸發系統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如下:
1、連體服,2、氣體發生器,3、觸發系統,4、氣囊,5、外層容器,6、內層容器,7、液態壓縮空氣,8、點火線圈,9、火藥,10、氣體噴射口,11、接近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圖2、圖3所示,本發明提供的智能安全氣囊保護服,包括連體服1、氣體發生器2、觸發系統3三部分。
氣囊4覆蓋在連體服1上且氣囊1整體連通。
觸發系統3包括微電腦處理器、接近傳感器11、點火線圈觸發電路,微電腦處理器分別連接接近傳感器11、點火線圈觸發電路,點火線圈觸發電路連接點火線圈。
在本實施例中,微電腦處理器安裝在連體服1的背部左邊,混合式氣體發生器安裝在連體服1的背部右邊。
在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對氣體發生器2的改進的技術方案,具體為:
氣體發生器2包括外層容器5及內層容器6,外層容器5內裝有液態壓縮空氣7,內層容器6內設有火藥9及點火線圈8,所述內層容器6及外層容器5上均設有氣體噴射口10,外層容器5上的氣體噴射口10連通氣囊4。
在本實施例中,外層容器5為尼龍材質,內層容器6為鋁合金材質,內層容器6及外層容器5上的氣體噴射口10的厚度均小于容器壁的厚度。氣體噴射口10比其它位置薄弱,相對容易破,氣體噴射口10的厚度應滿足在正常情況下不破壞且在火藥9點燃后可被沖破的條件。
微電腦處理器通過收集各模塊信息和傳感器信息根據設定的數據決定是否啟動氣體發生器2,氣體發生器2主要由火藥部分和液態壓縮空氣兩個部分組成。當火藥點燃后產生大量氣體和熱量,沖破外層容器5和內層容器6,此時液態壓縮空氣被釋放,液態壓縮空氣吸收火藥的熱量瞬間氣化產生大量氣體,保證不燙傷使用者的同時,瞬間充滿氣蘘,彌補了火藥產生高溫燙傷使用者的同時,還能夠迅速充滿超大容量的氣囊,全身氣囊相通,起到保護作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防護服全身覆蓋氣囊,能有效保護使用者頸部,軀干及四肢。
本發明中采用火藥爆炸和液態壓縮氣體為氣囊4充氣,既能避免火藥爆炸時產生的高溫又能彌補大面積情況下液態壓縮空氣氣化速度慢的情況,而且容器可以做到非常小。如果容器過大在摔倒的時候容器部位先著地,那么就相當于氣囊沒有起到緩沖作用。
觸發系統3還設置了速度傳感器和陀螺儀,速度傳感器和陀螺儀集成在連體服1的背部左側及靠近心臟一側,通過三個條件來判定駕駛者狀態,是否需要開啟保護氣囊。
通過電感式接近傳感器來判定駕駛者雙手是否離開車把,電感式接近傳感器有一定的感應距離,所以不會完全局限駕駛者雙手。
使用速度傳感器檢測車輛是否達到發生危險的速度即車輛是否在行駛狀態。
通過陀螺儀來檢測駕駛者身體傾斜角度和瞬間加減速度。
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并不是三個條件完全滿足,才啟動氣囊保護,而是根據調校來決定的,比如設定如下幾種啟動條件:
a,檢測到瞬間加減速超過設定值,且身體傾斜度過大或者單手離開車把都可以判定為發生了事故,即撞車或是被撞;
b,當機車傾斜過彎時,傾斜角度小于理論極限角度,也會判定為摔車,如側滑;
c,當行駛速度非常慢并在設定值內,身體傾斜角度也在設定值內,且無瞬間加減速,這樣即使駕駛者雙手離開車把也不會被判定發生意外,這樣可以防止駕駛者沒關機就下車造成的誤判,
處理器通過監視接近傳感器,測速傳感器,陀螺儀數據,實時與數據庫對比,以判定駕駛狀態,數據庫也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駕駛習慣單獨調校,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誤判斷。并且保證真正發生危險的時候能迅速的打開氣囊。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