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導絲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導絲,尤其涉及一種在血管等體腔內導入探針時所使用的導絲。
背景技術:
在例如通過PTCA(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Angioplasty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對難度較大的部位進行治療,或進行以對人體低損害為目的的治療以及在心血管造影等檢查時需要使用用于引導探針的導絲。在PTCA中使用的導絲其前端比球狀探針的前端更加突出,在這樣的狀態下,將二者共同插入目的部位,即血管的狹窄部附近時,導絲用于將球狀探針引導至血管的狹窄部位附近。
由于血管彎曲的形狀比較復雜,這就要求在將球狀探針插入血管時使用的導絲具有可彎曲的適度的柔軟性與復原性,以及為使基端部的操作能夠傳導至導絲前端側其還要具有推進性和轉矩傳導性(以上總稱為操作性),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具有耐彎曲(kink)性。
在這些特性中,為了得到適度的柔軟性,在導絲的細前端芯材的四周設置具有可彎曲的柔軟性的金屬線圈或者為了同時具備柔軟性和復原性在Ni-Ti等超彈性線上加蓋塑料。但具備前者線圈的導絲,在將線圈固定在導絲的芯材上時,不易把線圈的中心固定在導絲的芯材上。
在專利文獻1(特開昭60-168466號公報)中公開了一種導絲,其將兩種不同材質的線圈互相擰合在一起,直列配置并固定在芯材上。專利文獻2(特開平10-43307號公報)公開的導絲,是把兩個線圈在對中心模上結合后,再將對中心模取下的方式來制造的。另外,專利文獻3(特開平6-327775號公報)公開的導絲是通過一個連接線圈把兩個線圈連接起來。專利文獻4(美國專利第5666969號說明書)公開的導絲其是通過隔板把兩個線圈結合起來。
但上述專利文獻都不能被認為已解決上述課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操作性好的導絲,其中,可將線圈相對于芯材大致同心配置,當插入到生物體內時,導絲的前端可以產生無偏差的良好形變。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各部件構成及配置如下。
(1)一種導絲,包括芯材和線圈,其中,芯材具有至少一個相對于軸線呈同心狀突出的突出部,線圈具有前端部和基端部,并覆蓋該芯材的至少前端側部分,其特征在于上述線圈固定在上述突出部上。
(2)如(1)中所述的導絲,上述突出部具有圓柱狀部分。
(3)如(1)中所述的導絲,上述突出部在其前端側及基端側至少有一側有凹面部。
(4)如(1)中所述的導絲,在上述突出部的前端側及基端側有圓錐狀部分。
(5)如(1)中所述的導絲,上述突出部的突出部分的剖面為梯形。
(6)如(1)中所述的導絲,上述突出部的突出部分的剖面為山形。
(7)如(1)中所述的導絲,上述突出部的外徑與線圈內徑的尺寸大體相同。
(8)如(1)中所述的導絲,上述突出部設置在上述線圈的上述前端部與上述基端部之間的一部分上及/或上述基端部上。
(9)如(1)中所述的導絲,上述線圈包括前端側線圈和基端側線圈,上述突出部為將上述前端側線圈的基端部及上述基端側線圈的前端部固定在上述芯材上的結構。
(10)如(9)中所述的導絲,上述前端側線圈與上述基端側線圈的物理性質不同。
(11)如(9)中所述的導絲,上述前端側線圈的基端部與上述基端側線圈的前端部相纏結。
(12)如(9)中所述的導絲,上述前端側線圈與基端側線圈外徑尺寸大致相同,內徑尺寸不同,上述突出部為適應上述各線圈的不同內徑分設大徑部分和小徑部分。
(13)如(12)中所述的導絲,上述突出部的前端側及基端側至少一側具有凹面部。
(14)如(1)中所述的導絲,設置2個以上的上述突出部。
(15)如(14)中所述的導絲,上述突出部具有前端側突出部與基端側突出部,將上述前端側線圈的基端部與上述基端側線圈的前端部相連接,上述前端側線圈與上述基端側線圈的連接部分位于上述前端側突出部和上述基端側突出部之間。
(16)如(1)中所述的導絲,上述線圈通過粘合材料固定在突出部上。
(17)如(1)中所述的導絲,將上述線圈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突出部上。
(18)如(1)中所述的導絲,上述線圈的前端固定在上述芯材的前端,上述線圈的基端固定在距上述芯材的前端規定距離的基端側部分上,上述芯材從上述線圈基端部延伸出來以此構成導絲的主體部分。
本發明中的導絲,具有通過線圈的至少一部分而將線圈以相對芯材大致同心的方式固定的部分。這樣,由于芯材與線圈之間的空隙變小,就可將線圈以相對芯材大致同心的方式固定,當插入到生物體內的時候,導絲的前端部就可以產生無偏差的良好形變。
圖1是本發明的導絲在一種實施情況下的部分簡略主視圖。
圖2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3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4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5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6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7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8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9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10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11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12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13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14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15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16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17是沿圖16的A-A線切剖的剖面圖。
圖18是圖17的變形例的剖面圖。
圖19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20是沿圖19的B-B線切剖的剖面圖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
圖1是本發明的導絲在一種實施情況下的部分簡略主視圖。從圖2到圖11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圖1所示導絲1,包括芯材2、線圈3,其中,芯材2至少具有一個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線圈3具有前端部與基端部且至少覆蓋芯材2的前端側部分。導絲1的線圈3固定在突出部4上。突出部4用于將前端側線圈31的基端部31b及基端側線圈32的前端部32a固定在芯材2上。在該實施方式中,線圈3的前端即前端側線圈31的前端31a固定在芯材2的前端部;線圈3的基端即基端側線圈32的基端32b固定在距芯材2的前端規定距離的基端側部分上。也就是說,該實施方式中的導絲1,其線圈3的前端部固定在芯材2的前端,線圈3的基端部固定在距芯材2的前端規定距離的基端側部分上,芯材2其從線圈3基端部延伸出的部分構成導絲1的主體。
導絲全長可為300-4500mm,優選1000-3000mm。
芯材2從基端開始包括本體部22,圓錐部23和前端部21。本體部22是由芯材2的基端向前端側延伸,且有一定外徑的長尺寸部分,前端部21其直徑小于本體部22。在本實施方式中,前端部21以大致同一直徑向前端側延伸。在前端部21和本體部22之間形成圓錐部23。
導絲1本體部22的外徑為0.2mm-1.8mm,優選0.3mm-1.6mm。另外,前端部21的外徑為0.05mm-1.6mm,長度為10mm-500mm,優選20mm-300mm。前端部21前端側其柔軟度較高,例如可通過熱處理的方法使其向前端逐漸變軟。
芯材2的構成材料,例如可以是Ni-Ti類合金等超彈性合金,也可以是不銹鋼,或者鈷類合金,以及鋼琴線等各種金屬材料。也可以以Ni-Ti類合金等比較柔軟的線型材料作為前端側芯材,以較之前端側芯材硬度高的不銹鋼等線型材料作為基端芯材,然后將兩芯材接合成為芯材2。
線圈3的全長為10mm-500mm,優選20mm-300mm;外徑為0.2-1.8mm,優選0.3-1.6mm。線圈3包圍芯材2的前端部21和圓錐部23。線圈的前端固定在芯材2的前端,線圈的基端以焊料6固定在芯材2的圓錐部的基端部上。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線圈3由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構成。并且,前端側線圈31的基端部31b和基端側線圈32的前端部32a纏結在一起,這樣可有效的防止二者相脫離。二者間的插合距離以0.1-2mm為最好。
另外,前端線圈31和基端線圈32的物理性質最好不同。兩種不同物理性質材料的選擇,要根據導絲的需要而定。例如,選擇前端側線圈比基端側線圈柔軟的材料,或選擇前端側線圈的造影性好于基端側線圈的材料。線圈的柔軟性,例如,可通過改變是在線圈的單線之間設定一定間隔還是緊挨著纏繞單線,或者改變線圈單線的直徑或變換線圈材料等等而變化。在本實施方式中,前端側線圈31的單線直徑大于基端側線圈的單線直徑,并且前端側線圈的造影性要好于基端側線圈。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的外徑大體相同。前端側線圈31的內經小于基端側線圈32的內徑。
前端側線圈的長度優選3-60mm,基端側線圈的長度優選10-40mm。
線圈的構成材料,例如可以是Ni-Ti類合金等超彈性合金,也可是不銹鋼,或者鈷類合金,以及黃金,白金等貴金屬材料。前端側線圈和基端側線圈可以采用同種材料也可以采用不同種材料。采用不同材料的時候,例如前端側線圈可以使用黃金,白金等貴金屬,基端側線圈可采用不銹鋼,或者前端側線圈使用超彈性合金,基端側線圈使用不銹鋼。
用焊料5將線圈3的前端固定在與芯材2的前端。然后使通過焊料5形成的導絲1的前端呈半球狀前端部。該半球狀前端部實質是指形成曲面。例如包括吊鐘形,彈丸形。
芯材2的前端部21上形成有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由于該突出部4的作用,使線圈3在其長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以與芯材2大體同心狀的方式固定在其上。
突出部4的長度優選0.1-2.0mm為合適。突出部4的全長一定要比突出部4的前端側或基端側任一側的粗的芯材2的外徑更大一些,這樣,即使在該部分施加彎曲應力也不容易發生應力集中。
在本實施方式中,突出部4雖設計在線圈3的長度方向中間偏前端側的位置上,也可將其設計在線圈3的長度方向正中或中間偏基端側位置上。突出部4設在距線圈3的前端或基端一定距離的位置上。另外,如后所述,可以設置多個突出部。例如,可以在距離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的結合處一定距離的前端側與基端側設置突出部4,將前端側線圈31和前端側突出部及基端側線圈32和基端側突出部分別用焊料等粘合材料固定。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導絲1的突出部4,具有圓柱部分。并且突出部4的前端部和基端部都具有圓錐部分。圖1中,前端圓錐部和基端圓錐部相對于軸線角度基本相同,但方向相反。也可以前端圓錐部角度小于或大于基端圓錐部角度。在本實施方式圖例中,突出部4具有處于前端側線圈31的基端部且對應前端側線圈與基端側線圈結合部的小徑部41及對應基端側線圈的大徑部42。在該導絲1中,突出部4設置在前端側線圈31與基端側線圈32結合的位置上。突出部4的小徑部41的外徑與前端側線圈31的內徑尺寸大致相同。同樣,突出部4的大徑部42的外徑與基端側線圈32的內徑尺寸大致相同。大徑部42與小徑部41的外徑差大致等于前端側線圈31與基端側線圈32的內徑差。另外,優選突出部4的大徑部42的外徑比前端側線圈31的內徑略大。這樣,如圖1所示,由于前端側線圈31的后端抵接在突出部4的大徑部的端部,能夠防止前端側線圈的移動。而且,將線圈固定在芯材上的操作也變得容易。從大徑部42到小徑部41呈圓錐狀縮徑。優選大徑部42的長度短于大徑部42的外徑。優選小徑部41的長度短于小徑部41的外徑。
如本實施方式優選突出部4與芯材2為同種材料制成。本實施方式中的突出部4作為構成芯材2的一部分。突出部4可在芯材2的圓錐部23和前端部21形成的同時形成。其方法優選使用機械研磨,特別優選無心研磨。
線圈3通過作為粘合材料的焊料7固定在突出部4上。粘合材料,除上述焊料(包括焊錫)以外,也可用樹脂粘著劑。將粘合材料填充在突出部4與芯材2之間。為提高與焊料的粘合性和親和性,根據芯材2材料的不同,可在突出部4的表面加涂金屬層。金屬涂層的材料要選擇其與焊料7的粘合性高于芯材2和焊料7的粘合性的材料。可用電鍍的方法加蓋金屬層。
線圈3可以通過焊接固定在突出部4上。焊接可以采用激光焊接或TIG焊接。要在大徑部42和小徑部41的至少一方的外表面覆蓋金屬制環狀部件。
由于設置了這樣的突出部4,芯材(突出部)與線圈間的空隙變小了,就可將線圈以相對芯材大致呈同心狀的方式固定在其上,當插入到生物體內時,導絲的前端部可以產生無偏差的良好形變并能順利地實現轉矩傳導功能。另外,避免了出現固定時候焊料沿導絲軸線方向過量流出的問題,減小了線圈與芯材固定部的長度。
圖2是本發明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導絲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A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圖2的實施方式是將突出部4設在芯材2的圓錐部上,芯材2包括本體部、基端側圓錐部(以上無圖示)、固定外徑部24、前端側圓錐部23b及前端部21。突出部4其前端側和基端側都有圓錐部分。在圖2中,前端側圓錐部44a和基端圓錐部44b相對于軸線角度基本相同,但方向相反。前端側圓錐部角度小于基端側圓錐部角度也可。前端側圓錐部44a的角度大于芯材2前端側圓錐部23b的角度。從前端側圓錐部44a到前端側圓錐部23b的外徑可逐漸變化。前端側線圈31的基端部和基端側線圈32的前端部相鄰固定。
圖3是本發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本例導絲10B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3的實施方式中,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的突出部分剖面形狀為梯形。如圖3所示,突出部4有圓柱狀部分43。圓柱狀部分43相對于芯材2的軸線平行。另外,在突出部4的前端側及基端側具有圓錐部44a,44b。前端側線圈31的基端部31b與基端側線圈32的前端部32a纏結。突出部4設置在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結合部分所處的位置上。并且,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的外徑與前端側線圈31的內徑基本相同。另外,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的外徑小于基端側線圈32的內徑。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的外徑基本相同。由于兩線圈具有內徑差,導致其與圓柱狀部43外表面形成螺旋狀空隙,所以更加容易添加焊料7。
圖4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C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4的實施方式中,相對軸線呈同心狀圓突出的突出部4的突出部分剖面形狀為山形。如圖4所示,突出部4的剖面呈算盤珠狀。突出部4有圓柱狀部43,且其前端側及基端側分別有圓錐部44a,44b。突出部4軸線方向上的全長優選小于突出部4的前端側或基端側任一側芯材2的最粗外徑。前端側線圈31的基端部31b和基端側線圈32的前端部32a纏結。突出部4設置在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插合部分所處的位置上。并且,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的外徑與基端側線圈32的內徑基本相同。另外大于前端側線圈31的內徑。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的外徑基本相同。突出部4也可不設圓柱狀部43,而是外徑平緩變化,形成吊鐘狀剖面。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的軸向長度比基端側線圈32的單線直徑小。但是,圓柱狀部43的軸向長度也可與基端側線圈32的單線直徑大致相同。另外,圓柱狀部43的軸向長度也可比基端側線圈32的單線直徑大,且比前端側線圈31的單線直徑小。
圖5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D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5的實施方式中,設計兩個突出部4a和4b,其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突出部4a和4b的突出部分剖面形狀為山形。突出部4a和4b的剖面呈算盤珠狀。突出部4a和4b分別有圓柱狀部分43a和43b。如圖所示,突出部4a和4b的突出部分的剖面形狀基本相同,但前端側突出部4a的圓柱狀部43a長度也可大于基端側突出部4b的圓柱狀部43b,或者圓柱狀部43b比圓柱狀部43a長也是可以的。前端側線圈31的單線直徑大于基端側線圈32的單線直徑。優選前端側突出部4a的圓柱部分43a的直徑與前端側線圈31的單線直徑大致相同,或者大于前端線圈31的單線直徑。優選基端突出部4b的圓柱部分43b與基端側線圈32的單線直徑大致相同,或者大于基端側線圈32的單線直徑。前端側線圈31的基端部31b和基端側線圈32的前端部32a纏結。或者,前端側線圈31的基端部31b和基端側線圈32的前端部32a不纏結,而是相鄰固定也可。突出部4a和4b設置在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纏結部分所處位置上。圓柱狀部43a的外徑與前端側線圈31的內徑基本相同,另外,圓柱狀部43b的外徑與基端側線圈32的內徑基本相同。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的外徑基本相同。突出部4a和4b之間相隔前端側線圈31的1圈到3圈的距離。突出部4a和4b之間的谷底部46的外徑與芯材2的前端部21的外徑大體相同,或大于芯材2的前端部21的外徑。另外,為確保柔軟性,谷底部46的外徑小于芯材2的前端部21的外徑也可。谷底部46用作為粘合材料的焊料7來填充。或者,用焊料7來填充谷底部46使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之間構成空間。
圖6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E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6的實施方式中,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的突出部分剖面形狀為梯形。在突出部4的外表面的大致中央部位有凸部44。在凸部44的前端側和基端側分別有圓柱狀部43a和圓柱狀部43b。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a和圓柱狀部43b的外徑與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的內徑基本相同。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的外徑基本相同。前端側線圈31的基端部31b終止于凸部44前端側面。基端側線圈32的前端部32a終止于凸部44基端側面。設計凸部44,可以使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不用纏結就可與芯材呈同心狀配置,并且可以使前端側線圈31的基端部31b和基端側線圈32的前端部32a的配置簡單位置正確。凸部44的外徑與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的外徑基本相同。雖然圖6的凸部44的剖面形狀為矩形,但也可不設計成矩形,而是外徑平緩變化,形成例如山狀或吊鐘狀剖面。凸部44與突出部4由同一種材料一體構成。當然,凸部44使用別的材料也可以。例如也可將內徑與圓柱狀部43a,43b的外徑相同的環狀體配置在圓柱狀部上,并以一定方法固定。
圖7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F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7的實施方式中,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的突出部分剖面形狀為梯形。在突出部4的外表面的大致中央部位有凸部44。在凸部44的前端側和基端側分別有圓柱狀部43a和圓柱狀部43b。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a的外徑與前端側線圈31的內徑基本相同。圓柱狀部43b的外徑與基端側線圈32的內徑基本相同。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的外徑基本相同。前端側線圈31的基端部31b終止于凸部44前端側面。基端側線圈32的前端部32a終止于凸部44基端側面。設計凸部44,可以使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不用纏結就可與芯材呈同心狀配置,并且可以使前端側線圈31的基端部31b和基端側線圈32的前端部32a的配置位置正確。凸部44的外徑與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的外徑基本相同。雖然圖7中的凸部44的剖面形狀為矩形,但也可不設計成矩形,而是外徑平緩變化,形成例如山狀或吊鐘狀剖面。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凸部44設在突出部4的外表面的中央,但設計在前端側或基端側任一側也都可以。凸部44與突出部4由同一種材料一體構成。凸部44使用別的材料也可。例如也可將內徑與圓柱狀部43a,43b的外徑大致相同的環狀體載置在圓柱狀部43a或43b上,并以一定方法固定。
圖8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G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8的實施方式中,將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設置在線圈3的基端部3b上,在芯材2的外徑的一定位置上設置突出部4。突出部4也可設置在圓錐部上。突出部4的突出部分剖面形狀為梯形。突出部4有圓柱狀部43。另外,在突出部4的前端側及基端側上有圓錐部44a,44b。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的外徑與線圈3的內徑基本相同。把粘合材料6填充入線圈3的基端部3b的單線之間的縫隙以及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與線圈之間的縫隙中以使線圈3的基端部3b與芯材2固定。粘合材料6覆蓋了突出部4的圓錐部44a及44b。突出部4的基端側芯材2的外徑雖與突出部4的前端側芯材2的外徑大體相同,但也可大于突出部4的前端側芯材2的外徑。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的軸向長度大于圓錐部44a和44b的軸向長度。圓錐部44a及圓錐部44b中的至少一方的軸向長度大于圓柱狀部43的軸向長度也可。
圖9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H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或10G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9的實施方式中,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設置在線圈3的基端部3b上。突出部4的突出部分剖面形狀為山形。突出部4的剖面呈算盤珠狀。突出部4有圓柱狀部43。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的外徑與線圈3的基端部3b的內徑基本相同。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的軸向長度比線圈3的單線直徑長度小,但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的軸向長度與線圈3的單線直徑長度大致相同也可。另外,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的軸向長度最好小于芯材2的外徑。
圖10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I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或10G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10的實施方式中,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設置在線圈3的基端部3b上。設計兩個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a和4b。突出部4a和突出部4b的突出部分剖面形狀為山形。突出部4a和突出部4b的剖面呈算盤珠狀。突出部4a和突出部4b具有圓柱狀部43a和圓柱狀部43b。如圖所示,盡管突出部4a和突出部4b的突出部分的剖面形狀基本相同,但前端側突出部4a的圓柱狀部43a的長度大于基端側突出部4b的圓柱狀部43b也是可以的。另外,圓柱狀部43b比圓柱狀部43a長也是可以的。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的外徑和線圈3的基端部3b的內徑基本相同。突出部4a和突出部4b之間相隔前端側線圈31的1圈到3圈的距離。
圖11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J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或10G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11的實施方式中,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設置在線圈3的基端部3b。作為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設置有突出部4a。并在突出部4a的基端部設有凸部4b。突出部4a和凸部4b具有圓柱狀部43a和圓柱狀部43b。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的外徑與線圈3的基端部3b的內徑基本相同。凸部4b的外徑大于線圈3的基部3b的內徑。這種構成方式可以簡單地確定線圈3的軸向位置。優選凸部4b的外徑等于或小于線圈3的基部3b的外徑。雖然凸部4b的剖面呈梯形,但如果沒有圓柱狀部43b,呈吊鐘狀也可以。
圖12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K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12的實施方式中,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的突出部分剖面形狀為梯形,并把突出部設計為螺旋狀。如圖12所示,突出部4有圓柱狀部43。圓柱狀部43與芯材2的軸線平行。前端側線圈31的內徑與前端側突出部4a的圓柱狀部43a的外徑基本相同,基端側線圈32的內徑與基端側突出部4b的圓柱狀部43b的外徑基本相同。將突出部設計成螺旋狀,使其形成螺旋狀空隙,所以焊料7的填入變得更加容易。螺旋狀的突出部4a上形成有螺旋狀谷底部46。谷底部46與芯材2的前端部21的外徑大體相同。也可使谷底部46的外徑大于芯材2的前端部21的外徑。另外,為確保柔軟性,谷底部46的外徑也可小于芯材2的前端部21的外徑。谷底部用作為粘合材料的焊料7來填充。或者,用焊料7來填充谷底部46使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之間構成空間。
圖13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L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13的實施方式中,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的突出部分剖面形狀為梯形。如圖13所示,突出部4有圓柱狀部43。圓柱狀部43與芯材2的軸線平行。在導絲10L的突出部4的圓柱狀部43的表面設有金屬涂層62。金屬涂層62的構成材料要選擇其與焊料7的粘合性比芯材2與焊料7的粘合性更好的材料。可用電鍍或蒸鍍的方法形成金屬層。線圈3可以通過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突出部4上。焊接可以采用激光焊接或TIG焊接。線圈3與突出部4之間用金屬環狀材料介入也可。線圈3的一部分與金屬環狀材料的表面融合一體化后,線圈3就固定在了突出部4上。
圖14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M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14的實施方式中,設置兩個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即前端側突出部4a和基端側突出部4b。突出部4a和突出部4b的突出部分剖面形狀為山形。如圖所示,突出部4a和突出部4b的剖面形狀基本相同。前端側線圈31的基端部31b和基端側線圈32的前端部32a相接。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結合部分(未圖示)位于突出部4a和突出部4b之間。突出部4a和突出部4b之間的谷底部46與芯材2的前端部21的外徑大體相同。谷底部46的外徑也可大于芯材2的前端部21的外徑。另外,為確保柔軟性,谷底部46的外徑也可小于芯材2的前端部21的外徑。谷底部46不用粘合材料焊料7來填充。在前端側線圈31、基端側線圈32和谷底部46之間形成空間。
圖15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N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15的實施方式中,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的突出部分剖面形狀為梯形。如圖15所示,突出部4有圓柱狀部43。圓柱狀部43與芯材2的軸線平行。在圓柱狀部43的前端側和基端側設有凹面部44c,44d。或者只有圓柱狀部43的前端側有凹面部44c,或只有基端側有凹面部44d。凹面部44c的前端側和凹面部44d的基端側與芯材2的表面平緩地連接。前端側線圈31和基端側線圈32由固定部34固定在突出部4上。固定部34優選是前端側線圈31、基端線圈32及突出部4的材料混合成的塊狀固定點。固定部34是由前端側線圈31、基端側線圈32及突出部4的材料由激光熔融焊接在一起形成的。前端側線圈31與基端側線圈32通過焊接固定在突出部4上。固定部34也可以設計多個。在設有多個固定部的時候,優選相對芯材2的軸線周向對稱或等間隔設置。對于導絲10N,雖然對作為不同部件的線圈31及32進行了說明,但是也可采用一種線圈部件通過固定部34固定在突出部4上。并且,固定部34也可是填充前端線圈31、基端線圈32和谷底部46之間形成的空間的焊料。
圖16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P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16的實施方式中,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的突出部分剖面形狀為梯形。導絲10P,在突出部4上具有沿軸向延伸的孔47a。如圖16所示,優選孔47a貫穿突出部4,并與軸線方向平行。圖17是沿圖16的線A-A的剖面圖。如圖17所示,成型部件8貫通插入孔47中,成型部件8有調整導絲前端形態的功能。成型部件8的前端部一直延伸到導絲的最前端(未圖示),并用焊料固定在線圈3的最前端上。成型部件8的基端部具有卡止部82,其可防止成型部件8從突出部4上脫落。固定部82的外徑大于孔47a的內徑。作為固定部82的其他形態,可以比孔47a的內徑寬的平板部。
在圖17中,在突出部4上具有沿軸向延長的孔47a,圖18所示為孔47a的變形例,在突出部4上具有沿軸向延長的槽47b。槽47b雖設計在突出部4的全長上,但也可設計在突出部4的前端側的一部分上。槽47b優選與軸線方向平行。成型部件8的基端部位于槽47b上。為將成型部件8固定在槽47b上填充焊料7。
圖19是本發明的導絲在另一種實施情況下的一部分的剖面放大圖,是突出部4及其周邊的剖面放大圖。該導絲10Q的基本構成與上述導絲1相同,以下只說明其不同點,其余部分參考上述說明即可。
在圖19的實施方式中,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的突出部分剖面形狀為梯形。導絲10P,在突出部4和線圈3之間設計成型部件8。成型部件8有調整導絲前端形態的功能。成型部件8的剖面形狀為平板狀。成型部件8的前端一直延伸到導絲的最前端(未圖示)并通過焊料固定在線圈3上。圖20是沿圖19的線B-B的剖面圖。如圖20所示,突出部4上設有成型部件的載置部48,成型部件8載置于其上。成型部件8的基端部與突出部4的圓筒狀部分平行設置。成型部件載置部48具有在突出部4的圓筒狀部上且沿軸方向設置的平面。代替上述平面,也可以是在成型部件8的突出部4的圓筒狀部分上且沿軸方向設置的凹面。成型部件8和線圈3由固定部34a固定在突出部4上。固定部34a優選是由線圈3、成型部件8和突出部4的材料融合的塊。固定部34a可由激光照射線圈3使線圈3、成型部件8及突出部4熔融形成。線圈3和成型部件8通過焊接固定在突出部4上。除固定部34a之外還設有固定線圈3和突出部4的固定部34b。固定部34b優選為線圈3和突出部4的材料融合塊,固定部34b可由激光照射線圈3使線圈3、突出部4熔融形成。固定部34b可設置多個。當設置有多個固定部34a及34b的情況下,優選相對芯材2的軸線以周向對稱或等距離設置。
上述方式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組合。例如上述導1,10A,10B,10C,10D,10E,10F,10K,10L,10M,10N,10P,10Q所表示的是在線圈的前端部與基端部之間的一部分上將線圈固定在芯材上的方法,10G,10H,10I,10J表示的是在線圈的基端部上將線圈固定在芯材上的方法,上述方法可組合。
權利要求
1.一種導絲,包括至少具有一個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的芯材;具有前端部及基端部且覆蓋該芯材的至少前端側部分的線圈,上述線圈固定在上述突出部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絲,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具有圓柱狀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絲,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突出部的前端側或基端側的至少一側上設有凹面部。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絲,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突出部的前端側及基端側具有圓錐狀部分。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絲,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的突出部分的剖面形狀為梯型。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絲,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的突出部分的剖面形狀為山型。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絲,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的外徑與上述線圈的內徑大小基本相同。
8.如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導絲,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設置在上述線圈的上述前端部與上述基端部之間的一部分上及/或上述基端部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導絲,其中,線圈可相對于芯材大致同心狀設置,當插入機體內時,導絲的前端部可以產生無偏差且良好的變形,其操作性優良。導絲(1)包括至少具有一個相對軸線呈同心圓狀突出的突出部(4)的芯材(2);具有前端部、基端部及中間部,并覆蓋芯材(2)的至少前端側部分的線圈(3)。線圈(3)固定在突出部(4)上。
文檔編號A61M25/01GK1827187SQ20061005766
公開日2006年9月6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22日 優先權日2005年3月2日
發明者佐藤英雄, 伊藤豐, 會見陽樹 申請人:泰爾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