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絲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插入血管等管腔的導絲。
【背景技術】
[0002]將導管插入血管時所使用的導絲已為人們所熟知。在插入導管時,首先將導絲插入血管,然后使導管沿導絲前進。如此,導絲作為將導管導向病變部位的導向裝置而發揮作用。
[0003]導絲由芯軸、覆蓋芯軸的螺旋體構成。另外,有時會用連接2種螺旋的結構作為導絲的螺旋體。作為連接兩個螺旋的方法,使用的方法是,在一方螺旋的編絲之間,咬入另一方螺旋的編絲(例如,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3等)。利用該連接方法,通過螺旋的恢復力,能夠在一方螺旋的編絲之間夾入另一方螺旋的編絲。因此,具有如下優點:即使是在利用焊料等接合連接部分之前的狀態下,也易于保持使兩個螺旋的中心軸重合的狀態,進而易于進行導絲的裝配操作。
[0004]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和60-168466 ;
[0005]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5-46603 ;
[0006]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6-297152。
【發明內容】
[0007]然而,專利文獻2或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導絲,由于連接部分的螺旋的編絲之間不存在間隙,因此,焊料等難以滲透連接部分,難以確保足夠的連接強度。對此,如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導絲,通過較大地設置2個螺旋的連接部分的間距,能夠在連接部分的螺旋的編絲之間設置間隙。然而,這樣一來,這次在釬焊前的狀態下,難以保持使螺旋的中心軸重合的狀態,連接2個螺旋時的操作性惡化。
[0008]如上所述,在現有技術中,難以兼顧連接2個螺旋時的操作性、以及螺旋連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滲透性。
[0009]本發明是對應現有技術具有的上述問題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技術,在具有連接2個螺旋的螺旋體的導絲上,能夠兼顧連接2個螺旋時的操作性、以及螺旋連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滲透性。
[0010]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導絲采用如下結構。S卩,芯軸;以及覆蓋所述芯軸,由頂端側螺旋和底端側螺旋構成的螺旋體;所述頂端側螺旋與所述底端側螺旋,以各自編絲交替配置的狀態連接;所述底端側螺旋的第I編絲,被所述頂端側螺旋的編絲從兩側夾持,與所述底端側螺旋的所述第I編絲鄰接的第2編絲,被所述頂端側螺旋的編絲從底端側緊密接觸;并且,在所述第2編絲和與其頂端側鄰接的頂端側螺旋的編絲之間設有間隙。
[0011]這樣的本發明的導絲,底端側螺旋的第I編絲被頂端側螺旋的編絲從兩側夾持,與底端側螺旋的第I編絲鄰接的第2編絲,被頂端側螺旋的編絲從底端側緊密接觸,因此,即使在利用焊料等使連接部分接合前的狀態下,也能夠易于保持使2個螺旋的中心軸重合的狀態。因此,螺旋的連接操作(進而導絲的組裝操作)變得容易。
[0012]另外,本發明的導絲,第2編絲,和與其頂端側鄰接的頂端側螺旋的編絲之間設有間隙。其結果為,在連接部分焊料等易于滲透,因此,能夠足夠確保頂端側螺旋和底端側螺旋的接合強度,以及這些螺旋和芯軸的接合強度。
[0013]如上所述,本發明的導絲,可兼顧連接2個螺旋時的操作性,以及螺旋體連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滲透性。
[0014]另外,上述的本發明的導絲,也可以將底端側螺旋的編絲的直徑,設定為比頂端側螺旋的編絲的直徑更大的直徑。
[0015]這樣的本發明的導絲,由于底端側螺旋的編絲的直徑被設定為比頂端側螺旋的直徑更大的直徑,因此,能夠防止底端側螺旋因頂端側螺旋的恢復力(拉長的螺旋恢復至初始的形狀的能力)而變形。其結果為,在2個螺旋的連接部分,可容易地確保頂端側螺旋的編絲和其底端側的底端側螺旋的編絲之間的間隙。
[0016]另外,本發明的導絲,可以用彈性模量大于頂端側螺旋的材料形成底端側螺旋。
[0017]這樣的本發明的導絲,由于底端側螺旋由彈性模量大于頂端側螺旋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夠防止因頂端側螺旋的恢復力(拉長的螺旋恢復至初始的形狀的能力)所導致的底端側螺旋體的變形。特別地,即使由于設計上的原因,難以在頂端側螺旋和底端側螺旋的編絲直徑上設置差值時(例如,設計外徑非常小的導絲的情況下等),也能夠防止由頂端側螺旋的恢復力所導致的底端側螺旋的變形。其結果為,在2個螺旋的連接部分,能夠容易且切實地確保頂端側螺旋和底端側螺旋的編絲間的間隙。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導絲的結構的說明圖;
[0019]圖2是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導絲中的2個螺旋的連接部分的放大圖;
[0020]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導絲的組裝操作的一部分的說明圖;(a)中示出頂端側螺旋被釬焊在芯軸的頂端的狀態;(b)中示出頂端側螺旋和底端側螺旋通過咬入而連接的狀態;(c)中示出頂端側螺旋和底端側螺旋的連接部分被釬焊的狀態;
[0021]圖4是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導絲中的2個螺旋的連接部分的放大圖;
[0022]圖5是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導絲中的2個螺旋的連接部分的放大圖。
[0023]標號說明
[0024]1、2、3導絲
[0025]10芯軸
[0026]20螺旋體
[0027]30、32、33頂端側螺旋
[0028]30a,30b,30c,32a,32b,32c,33a,33b,33c (頂端側螺旋的)編絲
[0029]40、42、43底端側螺旋
[0030]40a、42a、43a(底端側螺旋的)第I編絲
[0031]40b、42b、43b(底端側螺旋的)第2編絲
[0032]40c、42c、43c(底端側螺旋的)第3編絲
[0033]50頂端接合部
[0034]51后端接合部
[0035]52第I中間接合部
[0036]53第2中間接合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37]A.第I實施方式:
[0038]以下,為了明確上述本發明的內容,對本發明的導絲的各種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39]圖1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的導絲I的結構的說明圖。如圖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導絲1,由芯軸10、和覆蓋芯軸10的螺旋體20構成。
[0040]為確保芯軸10在導絲I的頂端部的柔軟性這一目的,芯軸10形成為朝向頂端變細的圓錐形狀。另外,螺旋體20,連接2個螺旋(頂端側螺旋30和底端側螺旋40)而形成。
[0041]芯軸10的頂端和螺旋體20的頂端,通過頂端接合部50接合。另外,芯軸10的后端和螺旋體20的后端,通過后端接合部51接合。進一步地,芯軸10和螺旋體20,在頂端側螺旋30與底端側螺旋40的連接部分,通過第I中間接合部52接合,同時,在底端側螺旋40的中間部分,通過第2中間接合部53接合。
[0042]圖2是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導絲I中的2個螺旋的連接部分的放大圖。如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2個螺旋(頂端側螺旋30及底端側螺旋40),通過頂端側螺旋30的編絲和底端側螺旋40的編絲交替地設置(所謂咬入)而連接。
[0043]在此,本實施方式的導絲1,位于底端側螺旋40的最頂端部的編絲(第I編絲40a),被位于其兩側的頂端側螺旋30的編絲(編絲30a,30b)所夾持。另外,與第I編絲40a的底端側鄰接的第2編絲40b,被位于其底端側的頂端側螺旋30的編絲(編絲30c)從底端側緊密接觸。進一步地,在2個螺旋的連接部分,在底端側螺旋40的第2編絲40b,和鄰接于其頂端側的頂端側螺旋30的編絲30b之間設有間隙G。
[0044]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底端側螺旋40的第3編絲40c,和鄰接于其頂端側的頂端側螺旋30的編絲30c之間也設有間隙G。
[0045]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導絲I的組裝操作的一部分的說明圖。(a)中示出頂端側螺旋30被釬焊在芯軸10的頂端的狀態;(b)中示出頂端側螺旋30和底端側螺旋40通過咬入而連接的狀態;(c)中示出頂端側螺旋30和底端側螺旋40的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