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43671閱讀:32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向白內障手術后的無晶狀體眼或屈光矯正手術中的有 晶狀體眼中插入人工晶狀體或有晶狀體眼人工晶狀體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 具。
背景技術
在白內障手術中,廣泛地通過超聲波乳化術來除去混濁了的晶狀體或 者在除去了晶狀體后向眼睛內植入人工晶狀體。并且,現在使用由硅彈性 體或軟性丙烯酸等柔軟材料形成的軟性人工晶狀體,通過人工晶狀體插入
器具折疊人工晶狀體的光學部,并在該狀態下通過柱塞(plunger)推壓人 工晶狀體而將其從筒口 (nozzle)部的開口部推出,由此從直徑比光學部 小的切口向眼睛內插入人工晶狀體。
通過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能夠從小的切口向眼睛內插入人工晶狀 體,從而能夠減少手術后的角膜散光和感染。為了進一步減少手術后的角 膜散光和感染,希望盡可能地減小用于向眼睛內插入人工晶狀體的切口。
但是,為了減小切口,,隨之需要將人工晶狀體折疊地更小,并且為了 從小的切口將人工晶狀體固定到眼睛的預定部位,需要將人工晶狀體折疊 成預定的形狀。
關于這樣的問題,公開了使移動部的基端的形狀形成為近似菱形形狀 并使移動部逐漸地變形為頂端的圓形形狀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其中上 述移動部在使人工晶狀體移動的同時使其折疊(例如專利文獻l)。
專利文獻l:美國專利第5, 275, 604號說明書。

發明內容
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由于移動部的內腔形狀復雜,因此存在 著移動部的設計和制造非常困難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容 易地進行設計和制造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
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權利要求1的發明提供一種人工晶狀體插入器 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晶狀體設置部,設置人工晶狀體;滑動器,推出 所述人工晶狀體;柱塞,進一步推出被所述滑動器推出了的所述人工晶狀 體;移動部,使被所述滑動器和所述柱塞推出了的所述人工晶狀體變形; 以及筒口部,排出變形了的所述人工晶狀體;其中,所述滑動器包括晶 狀體推出部,具有比所述柱塞大的接觸面積;以及晶狀體推壓部,將所述 人工晶狀體的光學部的一個面向一個方向推壓;所述移動部使所述人工晶 狀體的外邊緣中的、與晶狀體行進方向相平行的部分向其他方向變形,所 述其他方向是與所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
另外,權利要求2的發明提供一種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其特征在 于,所述移動部具有與晶狀體行進方向相平行的一對導軌,所述導軌具有 傾斜面,所述傾斜面隨著接近晶狀體行進方向的前方而向所述其他方向傾 斜。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晶狀體推壓部 將人工晶狀體的光學部向一個方向推壓,另一方面移動部使人工晶狀體的 外邊緣向與所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變形,由此能夠可靠地將人工晶狀體 折疊成預定的形狀。另外,由于是比較簡單的構造,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 成形,從而能夠容易地進行量產。
另外,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僅通過使人工晶 狀體在晶狀體行進方向上移動就能夠可靠地使人工晶狀體變形為預定的形 狀。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人工晶狀體插入裝置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2同上是表示人工晶狀體插入裝置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3同上是表示基端部件的結構的圖,其中(A)是側面圖,(B)是 截面圖4同上是表示晶狀體設置部的結構的圖5同上是表示頂端部件的結構的圖,其中(A)是側面圖,(B)是 截面圖6同上是表示移動部的結構的圖,其中(A)是俯視圖,(B)是縱 截面圖7同上是表示滑動器的結構的圖,其中(A)是俯視圖,(B)是正 面圖8同上是滑動器的局部放大截面圖9同上是圖7的A—A截面圖IO同上是表示滑動器的結構的立體圖11同上是表示桿體的結構的正面圖12同上是桿體的局部放大圖13同上是桿體的右側面圖14同上是表示柱塞體的結構的圖,其中(A)是左側面圖,(B) 是正面圖15同上是表示抓握體的結構的圖,其中(A)是正面圖,(B)是 截面圖16同上是表示殼體的結構的立體圖17同上是表示殼體頂端部的結構的圖,其中(A)是俯視圖, (B)是縱截面圖,(C)是右側面圖18同上是表示殼體后端部的圖,其中(A)是俯視圖,(B)是縱 截面圖,(C)是右側面圖19同上是階段性地表示組裝方法的立體圖; 圖20同上是階段性地表示組裝方法的立體圖; 圖21同上是階段性地表示組裝方法的立體圖;圖22同上是階段性地表示組裝方法的立體圖; 圖23同上是階段性地表示組裝方法的立體圖; 圖24同上是階段性地表示組裝方法的立體圖; 圖25同上是階段性地表示組裝方法的立體圖; 圖26同上是階段性地表示組裝方法的立體圖27同上是表示連結殼體頂端部和殼體后端部的方式的局部截面
圖28同上是表示動作的方式的局部截面圖29同上是階段性地表示動作的方式的局部截面圖30同上是階段性地表示動作的方式的局部截面圖31同上是表示動作的方式的局部截面圖32同上是表示動作的方式的局部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 1.整體結構
圖1所示的人工晶狀體插入裝置1包括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和殼體 3,通過將預先設置了人工晶狀體4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安裝在殼體3 中而構成。這樣,通過將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安裝在殼體3中,人工晶 狀體插入裝置1構成為能夠防止從制造工廠出廠后在運送、手術準備等手 術前的過程中預先設置在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中的人工晶狀體4意外地 飛出或受到損傷。另外,人工晶狀體插入裝置1的整體主要由合成樹脂形 成,由此人工晶狀體插入裝置1構成為能夠容易地進行量產,適于一次性 (用后即可丟棄)的用途。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作為晶狀體行進方 向的晶狀體行進軸的前方簡稱為"前方",將晶狀體行進軸的后方簡稱為 "后方"。
(1)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 如圖2所示,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包括主體6、滑動器7、柱塞8、 以及鎖定機構9。滑動器7和柱塞8設置成能夠在主體6內向前方或后方200880018018.7
移動。鎖定機構9限制柱塞8向前方的移動。該鎖定機構9通過使滑動器 7向前方移動而被解除,由此柱塞8能夠向前方移動。這樣構成的人工晶 狀體插入器具2構成為最初通過滑動器7推出人工晶狀體4并將其可靠 地折疊成預定形狀,然后通過柱塞8推出上述人工晶狀體4并將其折疊地 較小,從而能夠將人工晶狀體4插入到眼睛內。因此,人工晶狀體插入器 具2構成為通過鎖定機構9可靠地防止了在通過滑動器7推出人工晶狀 體4之前通過柱塞8推出人工晶狀體4,并在按照滑動器7、柱塞8的順序 分為兩個階段使設置在主體6內的人工晶狀體4向前方移動的同時使人工 晶狀體4折疊。 (a)主體
主體6包括筒狀的基端部件11和頂端變細形狀的頂端部件12。該基 端部件11和頂端部件12通過第一連結單元13可自由連結、分開地連結在 一起而一體化。
如圖3所示,基端部件ll包括晶狀體設置部15、配合部16、滑動器 引導部17、止動部18、第一卡定孔19、以及配合突起20。
晶狀體設置部15由從作為前方端部的一端向前方突出設置的板狀部 件構成。如圖4所示,該晶狀體設置部15包括以晶狀體行進軸A為中 心水平地形成的設置部底面25、以及夾著晶狀體行進軸A而在上述設置 部底面25的兩側與晶狀體行進軸A相平行地形成的設置框26。設置框26 包括框體27、 27和基端導軌(rail) 28、 28,壁狀的框體27、 27以夾著晶 狀體行進軸A而包圍設置部底面25的兩側的方式豎立設置,并且基端導 軌28、 28與上述框體27、 27—體地從設置部底面25突出形成。
如圖3所示,配合部16包括第一突起21、 21和擴開部接納部22,上 述第一突起21、 21和擴開部接納部22設置在基端部件11的位于前方的一 端。共計兩個第一突起21、 21突出設置在與晶狀體行進軸A相正交的方 向的側壁的外表面上。上述第一突起21、 21形成為隨著接近前方而逐漸 變細的楔形。擴開部接納部22在與晶狀體行進軸A和設置了第一突起 21、 21的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側壁上共計設置有兩處。通過以隨著接近前 方而逐漸變寬的方式切除基端部件11的側壁而形成了該擴開部接納部22。由此,第一突起21、 21設置在與擴開部接納部22相正交的方向上。
滑動器引導部17由形成在筒狀的側壁上并與晶狀體行進軸A相平行 的一對狹長切口構成。該滑動器引導部17從基端部件11的位于前方的一 端形成至大致中央處。在滑動器引導部17的一端形成有上述擴開接納部 22。
另外,在基端部件11的側壁的內表面上設置有止動部18。該止動部 18由壁體構成,該壁體形成為封閉位于前方的一端側的基端部件11的內 表面的一部分。
第一卡定孔19設置在位于后方的另一端側,并在與晶狀體行進軸A 相正交的方向的側壁上共計在兩處形成。在該第一卡定孔19中一體地形 成有卡定部引導部23。卡定部引導部23由有底的槽構成,該槽設置在側 壁的內表面上并與晶狀體行進軸A相平行地向前方延伸。
配合突起20由螺紋牙的一部分構成并設置在與晶狀體行進軸A相正 交的方向的側壁的外表面上,上述螺紋牙將基端部件11的側壁的外表面 作為螺紋牙根并構成外螺紋。另外,在側壁上設置有第二卡定孔24。
如圖5所示,頂端部件12包括第一連結單元13、移動部31、以及筒 口部32,該頂端部件12構成為能夠將從主體6推出的人工晶狀體4折疊 得較小并將其從頂端的筒口部32排出。該頂端部件12在基端的外邊緣上 形成有與主體6連結的第一連結單元13,并沿著晶狀體行進軸A朝向前方 依次設置有移動部31和筒口部32。
第一連結單元13包括配合接納部33、 33,擴開部34,以及保護部 35,該第一連結單元13連結頂端部件12和主體6。配合接納部33、 33由 設置在頂端部件12的基端的一對孔構成。構成該配合接納部33、 33的孔 為矩形形狀并形成為在與晶狀體行進軸A相正交的方向上貫穿。
擴開部34突出設置在與晶狀體行進軸A和設置了配合接納部33、 33 的方向相正交的頂端部件12的基端。該擴開部34由從基端朝向后方逐漸 變細的楔形的突片構成。
保護部35設置在頂端部件12的基端與移動部31之間并形成為覆蓋基 端部件11的晶狀體設置部15的外側。如圖6所示,移動部31包括內腔40、移動部底面41、以及作為導軌 的頂端導軌42,該移動部31形成為使得設置在了晶狀體設置部15中的人 工晶狀體4在移動的同時被折疊成預定的形狀。這里,導軌是指形成為能 夠從下方支撐人工晶狀體4的光學部的外邊緣中的、與晶狀體行進軸A相 平行的部分的部件。
內腔40形成為從基端朝向頂端逐漸變細的研缽形狀。在該內腔40的 下側形成有移動部底面41和頂端導軌42。
移動部底面41由以晶狀體行進軸A為中心水平地形成的板狀部件構 成。該移動部底面41在作為后方端部的基端與設置在上述基端部件11上 的、作為設置部底面25的前方端部的頂端連接。另外,移動部底面41在 位于前方的頂端收斂于內腔40。
頂端導軌42通過夾著晶狀體行進軸A而使上述移動部底面41的兩側 從移動部底面41向上方突出而形成。位于頂端導軌42的后方的基端與保 護部35和移動部31的連接部分相一致。由此,作為頂端導軌42的后方端 部的基端與設置在基端部件11上的基端導軌28、 28的作為前方端部的頂 端相連接。該頂端導軌42具有隨著接近前方而向上方傾斜的傾斜面42a。 該傾斜面42a在隨著從基端接近頂端而逐漸變細的研缽形狀的內腔40的基 端附近形成。傾斜面42a按照以下方式傾斜作為后方端部的基端以人工 晶狀體4的光學部的中心附近不與移動部底面41接觸的狀態保持人工晶 狀體4,作為前方端部的頂端具有內腔40的高度的大致中央的高度。并 且,傾斜面42a的頂端與平行的面連接,隨著接近作為頂端部件12的前方 端部的頂端側而平緩地收斂于內腔40。
這樣構成的移動部31在頂端與筒口部32連通。筒口部32的截面為圓 形,其頂端形成為隨著接近前方而向下方傾斜的形狀,并且在上側形成有 狹長切口 32a。
這里,傾斜面42a的頂端也可以不與平行的面連接,而是形成為高度 隨著接近頂端而逐漸增加并直至收斂于內腔40的構造。
另外,在圖6中,頂端導軌42的傾斜面42a形成為相對于移動部底面 41具有一定的傾斜度的構造,但是也可以與移動部底面41相平行,在該情況下,優選的是具有在基端部件11的附近高度與基端導軌28大致相同
并隨著接近前方而逐漸變高的構造。另外,頂端導軌42也可以形成為其 傾斜度隨著接近頂端而逐漸增大的構造,即在基端部件11附近與基端導 軌28平行并具有與其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隨著接近頂端而逐漸向內側 傾斜。
并且,在保護部35上設置有向與晶狀體行進軸A和移動部底面41相 正交的方向開口的通孔36。該通孔36設置在以下位置在基端部件ll已 組裝在頂端部件12上的情況下與晶狀體設置部15的頂端相抵接。 (b)滑動器
如圖7所示,滑動器7包括晶狀體控制單元45和鎖定單元46,通過 鎖定單元46來防止柱塞8的非意圖的動作,并通過晶狀體控制單元45使 設置在晶狀體設置部15中的人工晶狀體4進行第一階段的移動和變形。
晶狀體控制單元45具有晶狀體推出部47,引導槽48,翼部49、 49, 操作部50、 50,襻(loop)引導部件51、晶狀體推壓部52、以及止動片 53。
晶狀體推出部47由圓弧的一部分構成并形成為與人工晶狀體4進行 面接觸,該圓弧具有與晶狀體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形狀的曲率半徑。
引導槽48形成為使得柱塞8能夠沿著晶狀體行進軸A向前后方向移 動、并且柱塞8的頂端能夠比晶狀體推出部47向前方突出。該引導槽48 由形成在滑動器7的一個面側的、與晶狀體行進軸A相平行的槽構成。
翼部49、 49以能夠與設置在主體6的基端部件11上的滑動器引導部 17相配合的方式夾著晶狀體行進軸A而突出設置在滑動器7的兩個側面 上。在該翼部49、 49的突出端一體地設置有操作部50、 50。該操作部 50、 50由與晶狀體行進軸A相平行的板狀部件構成,在其外表面上,在與 晶狀體行進軸A相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有多個槽55。
另外,止動片53由向與晶狀體行進軸A相正交的方向突出的壁體構 成,并突出設置在滑動器7的另一個面側。
襻引導部件51由槽構成,該槽形成在滑動器7的頂端側并形成在未 形成有上述引導槽48的另一個面側,該槽具有與人工晶狀體4的襻部(后面將進行說明)相類似的平面形狀。襻部以實質上未作用有應力的狀 態被保持在引導槽48的內部。
如圖8所示,晶狀體推壓部52設置成能夠經由樞紐(hinge) 60向晶 狀體推出部47的上方傾倒。該晶狀體推壓部52由俯視時為近似矩形形狀 的部件構成,在上表面一體地設置有滑動體61。滑動體61由在與晶狀體 行進軸A相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半圓柱形的部件構成,并配置成彎曲面向 上方突出。
如圖7所示,鎖定單元46包括傾倒部65、 65,卡定部66、 66,以及 延長部67、 67,該鎖定單元46構成為能夠在不使用時可靠地鎖定柱塞8 并在使用時可靠地解除鎖定。
傾倒部65、 65構成為夾著晶狀體行進軸A的一對并從翼部49、 49的 后端向后方突出。該傾倒部65、 65設置成能夠在由晶狀體行進軸A和傾 倒部65、 65形成的平面上傾倒。
卡定部66、 66由形成在傾倒部65、 65的大致中央并向外側、即離開 晶狀體行進軸A的方向突出的突起構成。并且,在卡定部66、 66的向離 開晶狀體行進軸A的方向突出的頂端設置有小突起68、 68 (圖9)。
延長部67、 67具有施力片69,該施力片69從卡定部66、 66進一步 向后方突出形成并向接近晶狀體行進軸A的方向突出設置(圖7)。施力 片69具有連接面69a,該連接面69a按照隨著從延長部67、 67的前方向 后方延伸而接近內側、即接近晶狀體行進軸A的方式傾斜,并在延長部 67、 67的后方與平行于晶狀體行進軸A的保持面69b連接。 (c)柱塞
如圖10所示,柱塞8包括桿體71、柱塞體72、以及抓握體73,該柱 塞8構成為能夠使已通過滑動器7移動了某種程度并變形為預定形狀的人 工晶狀體4進行第二階段的移動和變形、并且在將人工晶狀體4折疊得較 小的狀態下將其插入到眼睛內。
如圖11所示,桿體71由形成為一端側能夠從頂端部件12的筒口部 32突出的桿狀的部件構成,并包括晶狀體接觸部75、突出部76、以及第 一安裝部77。晶狀體接觸部75和突出部76設置在桿體71的一端,并構成為能夠與 通過滑動器7而進行了第一階段的變形和移動的人工晶狀體4的外邊緣相 抵接并使人工晶狀體4進行第二階段的變形和移動。晶狀體接觸部75由 設置在桿體71的前方端部的一側并垂直于晶狀體行進軸A的平面構成。
如圖12所示,突出部76構成為能夠從被柱塞8推出并發生了變形的 人工晶狀體4承受朝向與晶狀體行進軸A相垂直的方向的推壓。S卩,該突 出部76形成為鉆入到隨著在行進部31內前進而被折疊了的人工晶狀體4 的外邊緣相重合而形成的部分中。由此,突出部76與人工晶狀體4的外 邊緣相重合的厚度的量相應地被相對地施力。因此,突出部76由于人工 晶狀體4發生變形而被該人工晶狀體4向垂直于晶狀體行進軸A的方向、 即向內腔40推壓。該突出部76設置在桿體71的前方端部的另一側并比上 述晶狀體接觸部75向前方突出。該突出部76由表面平滑的凸曲面形成。 這樣,桿體71在該突出部76被人工晶狀體4施力的方向上形成了上述晶 狀體接觸部75。
在桿體71的前方端部,在晶狀體接觸部75與突出部76之間形成有向 后方凹陷的凹部。為了在晶狀體接觸部75推壓人工晶狀體4時使突出部 76彎曲而設置了該凹部,該凹部能夠吸收從突出部76向人工晶狀體4的 外邊緣4c施加的過大的力。
在作為桿體71的后方端部的另一端設置有上述第一安裝部77。如圖 13所示,該第一安裝部77的截面的一側為山形形狀,與此相對另一側為 平坦的形狀。這樣,第一安裝部77的截面形成為在與晶狀體行進軸A相 正交的方向上不對稱。
如圖14所示,柱塞72包括第二卡定部80和圓板部81。第二卡定部 80設置在柱塞體72的前方的外表面上并包括彈性片82和設置在該彈性片 82上的突出片83。彈性片82由架設在空穴84的表面上的薄的板狀部件構 成,該空穴84形成在柱塞8上。
圓板部81與柱塞體72的中心軸形成為同心圓狀,解除槽86、 86形成 為夾著該中心軸的一對。當從晶狀體行進軸A方向觀察時,解除槽86、 86的形狀與上述卡定部66、 66相類似,該解除槽86、 86包括設置在中心軸附近的寬度寬的底面87和形成為如同封閉上述底面87那樣與圓板部81 的外邊緣內接的第二突起88。
另外,在柱塞體72的前方端部設置有第一安裝孔89,并且在柱塞體 72的后方端部設置有第二安裝部90。
如圖15所示,抓握體73由有底筒狀的部件構成。抓握體73的內徑形 成為能夠從基端部件11的后方側從外部插入的大小,在抓握體73的內表 面上形成有與形成在上述基端部件11的外表面上的配合突起20相螺合的 內螺紋90。在抓握體73的底部的中心設置有第二安裝孔96。另外,在抓 握體73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多個用于阻止滑動的突條97。 (2)殼體
如圖16所示,殼體3構成為上表面開口、殼體底面3a平坦的長的箱 體。該殼體3包括殼體頂端部IOO和殼體后端部101,該殼體頂端部100 和殼體后端部101通過第二連結單元102而一體化。該殼體3構成為能夠 在不使用時保護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并能夠將預先設置了的人工晶狀體 4保持在預定的位置。
如圖17所示,殼體頂端部100包括保護端105、加強片106、保護桿 107、卡定桿108、卡定爪109、標記111、以及放氣孔112。保護端105 由豎立設置成包圍殼體頂端部100的一端的壁體構成,并形成為能夠保護 安裝在殼體3內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的筒口部32。加強片106由豎立 設置在殼體底面3a的內側的壁體構成,提高了殼體3的強度。保持桿107 由豎立設置在殼體底面3a的內側的圓筒體構成,其上部形成為切除了靠近 保護端105側的一半而形成的形狀。
卡定桿108和卡定爪109設置在開口的殼體頂端部IOO的另一端。卡 定桿108包括上卡定桿108a和下卡定桿108b,上卡定桿108a由在鉛垂方 向上豎立設置的圓筒體構成并設置在殼體頂端部100的另一端的上側的左 右,下卡定桿108b設置在殼體頂端部100的另一端的下側的左右。下卡 定桿108b的高度方向上的長度比上卡定桿108a的高度方向上的長度長。 另外,上卡定桿108a形成在比下卡定桿108b偏向殼體頂端部100的一端 側的位置。卡定爪109設置在板狀部件110上,該板狀部件IIO從開口的殼體頂 端部IOO的另一端的殼體底面3a向鉛垂方向豎立設置。該板狀部件IIO設 置成能夠發生彈性變形。
標記111設置在以下位置當在安裝在殼體3上的狀態下向人工晶狀 體插入器具2注入潤滑劑時表示潤滑劑的適當的量。順便提及的是,標記 111也可以設置在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自身上,但是由于本來在人工晶 狀體插入器具2上設置標記111的空間有限,因此存在著難以清楚地進行 表示的問題。另外,在將標記111設置在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上的情況 下,當人工晶狀體4在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內移動時會妨礙觀察在移動 的同時發生變形的人工晶狀體4的做手術人員的視野,因此做手術人員的 可操作性可能會下降。因此,不宜在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自身上設置標 記111。
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的人工晶狀體插入裝置1中,通過在殼體3 上設置標記111,做手術人員能夠清楚地識別表示潤滑劑的適當的量的位 置。另外,由于不在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自身上設置標記111,因此當 人工晶狀體4在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內移動時,不會妨礙觀察在移動的 同時發生變形的人工晶狀體4的做手術人員的視野,從而能夠提高做手術 人員的可操作性。該標記111可以采用各種方式的標記,例如可以通過刻 記號、印刷、突出片等構成。
放氣孔112貫穿設置在殼體底面3a上,由此在進行氣體滅菌時能夠很 好地使氣體侵入或除去氣體。
如圖18所示,殼體后端部IOI包括鎖定部120、第三卡定孔121、爪 接納部122、以及定位部123。鎖定部120通過從上端將兩側的側壁切除 形狀與滑動器7的操作部50、 50大致相同的部分而形成。第三卡定孔121 分別設置在殼體后端部101的開口的一端并設置在與形成在殼體頂端部 100上的卡定桿108相對應的位置。定位部123通過使殼體后端部101的 另一端的殼體底面部3a在鉛垂方向上隆起而形成。
爪接納部122設置在板狀部件124上,該板狀部件124從開口的殼體 后端部101的一端的殼體底面3a向鉛垂方向豎立設置。該板狀部件124設置成能夠發生彈性變形。
另外,在殼體后端部101的側壁的內表面上分別形成有防止脫落部
125。防止脫落部125具有凸向內側的突起,該突起的上端具有平緩地傾 斜的傾斜面。
2.組裝方法
接下來,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人工晶狀體插入裝置1的組裝方 法。首先,將柱塞體72的第二安裝部90嵌入到抓握體73的第二安裝孔 %中而使抓握體73與柱塞體72 —體化(圖19)。此時,第二安裝部90 被第二安裝孔96樞軸支撐。由此,抓握體73可轉動地由柱塞體72支撐。 然后,將桿體71的第一安裝部77插入到柱塞體72的第一安裝孔89中, 將桿體71固定在柱塞體72上(圖20)。這里,桿體71的第一安裝部77 的截面形成為在與晶狀體行進軸A相正交的方向上不對稱,因此能夠可靠 地將桿體71以預定的方向固定在柱塞體72上。這樣,使抓握體73、柱塞 體72、以及桿體71—體化而組裝了柱塞8。
然后,向基端部件11組裝滑動器7 (圖21)。為了向基端部件11組 裝滑動器7,使基端部件11的形成了滑動器引導部17的一端向與晶狀體 行進軸A相正交的方向擴展,從延長部67、 67向該一端插入滑動器7。按 照以下方式安裝此時滑動器7的朝向為形成了引導槽48的一側與基端 部件11的晶狀體設置部15相對。抓住滑動器7的操作部50、 50使翼部 49、 49向滑動器引導部17滑動并直至翼部49、 49到達滑動器引導部17 的頂端。同時,滑動器7的卡定部66、 66與基端部件11的第一卡定孔19 相配合。
從這樣組裝了滑動器7的基端部件11的另一端插入柱塞8 (圖22)。 此時,從桿體71開始插入柱塞8并使滑動器7的施力片69與形成在柱塞 體72的側面上的解除槽86相配合。插入柱塞8并直至形成在柱塞體72上 的第二卡定部80與形成在基端部件11上的第二卡定孔24相配合。
如上所述,該第二卡定部80包括彈性片82和設置在該彈性片82上的 突出片83,彈性片82由架設在形成在柱塞8上的空穴84的表面上的薄的 板狀部件構成,因此能夠容易地發生彈性變形。因此,僅通過將柱塞8插入到基端部件11中的動作就能夠使第二卡定部80與第二卡定孔24相配 合,因此能夠將柱塞8容易地組裝在頂端部件12上。
另外,施力片69傾斜地形成為隨著從延長部67、 67的前方向后方延 伸而逐漸地接近內側、即接近晶狀體行進軸A,因此施力片69通過與柱 塞8的引導槽48相配合而使傾倒部65、 65向外側傾倒。通過傾倒部65、 65向外側傾倒,卡定部66、 66被向外側施力,因此能夠可靠地使卡定部 66、 66與基端部件11的卡定孔相配合。
另外,通過圓板部81的第二突起88與滑動器7的卡定部66、 66相抵 接,柱塞8的向前方的移動被鎖定。
在這樣的柱塞8向前方的移動被鎖定了的狀態下,將上述基端部件11 安裝在殼體后端部101上(圖23)。操作部50、 50被插入到鎖定部120 中,同時基端部件11的另一端與殼體后端部101的定位部123相抵接。另 外,基端部件11的外表面被設置在殼體后端部101的側壁上的防止脫落 部125卡定。通過這樣將上述基端部件11安裝在殼體后端部101上并將滑 動器7的操作部50、 50插入到設置在殼體后端部101的側壁上的鎖定部 120中,能夠鎖定滑動器7的向前方和后方的移動。
這樣,在柱塞8和滑動器7被鎖定了的狀態下,在晶狀體設置部15中 設置人工晶狀體4 (圖24)。人工晶狀體4設置成一對襻部4a中的一個位 于滑動器7的襻引導部件51的槽中,并將光學部4b的外邊緣載放在晶狀 體設置部15的基端導軌28、 28上。基端導軌28、 28從設置部底面25向 上方突出形成,由此能夠在人工晶狀體4的光學部的中心附近不與設置部 底面25接觸的情況下載放人工晶狀體4。因此,通過人工晶狀體插入裝置 1 ,能夠在不對人工晶狀體4施加負載的情況下保管人工晶狀體4。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將基端部件ll安裝在了具有平坦的殼體底 面3a的殼體后端部101上的狀態下設置人工晶狀體4。這樣,殼體3構成 為能夠分割,并構成為將其中的一個安裝在基端部件11上,因此即使不 使用特殊的工具等,也能夠將設置了晶狀體設置部15的基端部件11保持 為穩定的狀態,因此能夠容易地將人工晶狀體4設置在晶狀體設置部15 中。使頂端部件12的配合接納部33、 33與設置了人工晶狀體4的基端部 件11的配合部16相配合,連結頂端部件12和基端部件11 (圖25)。這 里,頂端部件12具有擴開部34,通過將該擴開部34插入到基端部件11 的擴開部接納部22中,使基端部件11的一端在與晶狀體行進軸A方向和 設置了擴開部接納部22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擴寬。于是,在與擴開部 接納部22相垂直的方向上設置的基端部件11的第一突起21、 21進入到配 合接納部33、 33中,從而能夠可靠地連結基端部件11和頂端部件12。
另外,通過連結基端部件11和頂端部件12,基端部件11的設置部底 面25與頂端部件12的移動部底面41連接,并且基端部件11的基端導軌 28、 28與頂端部件12的頂端導軌42連結。
另外,通過在頂端部件12上設置保護部35,能夠保護設置在晶狀體 設置部15中的人工晶狀體4。
然后,將殼體頂端部100的卡定桿108插入到殼體后端部101的第三 卡定孔121中而進行定位,使殼體頂端部100的卡定爪109與殼體后端部 101的爪接納部122相配合(圖26)。順便提及的是,在如本實施方式那 樣通過四個卡定桿108來進行定位的情況下,難以同時將四處相對于第三 卡定孔121進行定位。
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殼體頂端部100的卡定桿108的下卡定 桿108b的高度方向上的長度比上卡定桿108a的高度方向上的長度長。由 此,如果先將下卡定桿108b插入到第三卡定孔121中,然后將上卡定桿 108a插入到第三卡定孔121中,則能夠可靠地進行定位。S卩,通過改變下 卡定桿108b和上卡定桿108a的長度,能夠每兩個每兩個地來進行定位, 因此與以往那樣一次對四個進行定位相比,能夠非常簡單地進行定位(圖 27)。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使卡定爪109與爪接納部122相配合, 能夠可靠地使殼體后端部101與殼體頂端部100 —體化。并且,在使卡定 爪109與爪接納部122相配合時會發出配合音,因此能夠防止配合不充分 等組裝不良的發生。
在殼體頂端部100上,在底面的內側設置有保持桿107,該保持桿107被插入到設置在頂端部件12的保護部35上的通孔36中。由于上述通孔 36設置在與已插入到保護部35中的晶狀體設置部15的頂端相抵接的位 置,因此能夠通過上述保持桿107來制止人工晶狀體4向前方移動。因 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即使在運送時等情況下,也能夠可靠地將人工晶狀 體4保持在預定的位置。 3.作用和效果
接下來,說明本實施方式的人工晶狀體插入裝置1的作用和效果。
首先,在已安裝在殼體3上的狀態下(圖26)將作為潤滑劑的黏彈性 物質從設置在頂端部件12上的通孔36注入到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的晶 狀體設置部15中。
另外,通過在殼體頂端部100的表示適當量的位置上設置標記111, 能夠容易地注入適當的量的黏彈性物質。
這樣,在人工晶狀體插入裝置1中,在將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安裝 在了殼體3上的狀態下向晶狀體設置部15中注入黏彈性物質,因此能夠 在鎖定了滑動器7、柱塞8的狀態下并在保護了筒口 32的狀態下進行注 入。
另外,在通孔36中插入設置在殼體頂端部IOO上的保持桿107來制止 人工晶狀體4的移動,但是由于該保持桿107的上端形成為切除了靠近保 護端105側的一半而形成的形狀,因此頂端部件12的上側的通孔36不會 被保持桿107封閉。因此,能夠可靠地從通孔36向晶狀體設置部15中注 入黏彈性物質。
通過從殼體3上拆下注入了黏彈性物質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滑 動器7變得可以移動。另外,柱塞8向前方的移動被鎖定機構9鎖定。
握住操作部50、 50將滑動器7向前方推出。 一旦推出滑動器7,則卡 定部66、 66與第一卡定孔19、 19的內邊緣相抵接,傾倒部65、 65向內側 傾倒。如果進一步推出滑動器7,則卡定部66、 66越過第一卡定孔19、 19,設置在卡定部66、 66的頂端的小突起68、 68與卡定部引導部23相配 合。于是,卡定部66、 66與第一卡定孔19、 19的配合被解除,因此滑動 器7能夠向前方移動(圖28)。在滑動器7的頂端側使人工晶狀體4進行第一階段的移動和變形。
即,滑動器7的晶狀體推出部47與人工晶狀體4的外邊緣相抵接并推出人 工晶狀體4 (圖29 (A)、圖30 (A))。同時,晶狀體推壓部52被推壓 在移動部31的內壁上并在從側面觀察時向下方擺動,將人工晶狀體4的 光學部的一個面向作為一個方向的下方推壓(圖29 (B)、圖30 (B))。
另一方面,人工晶狀體4在頂端導軌42上移動,該頂端導軌42具有 傾斜面42a,該傾斜面42a隨著接近前方而向上方傾斜,該上方是與人工 晶狀體4被上述晶狀體推壓部52推壓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由此,在人工晶狀體4中,作為該人工晶狀體4的周緣中的與晶狀體 行進方向相平行的部分,夾著晶狀體行進軸A,兩側的外邊緣由于頂端導 軌42而向上方變形,該上方是與被晶狀體推壓部52推壓的方向相反的方 向(圖30 (C))。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中,通過晶狀體推壓部 52將人工晶狀體4的光學部向下方推壓,同時通過頂端導軌42將人工晶 狀體4的夾著晶狀體行進軸A的兩側的外邊緣向上方推壓。由此,在人工 晶狀體插入器具2中,能夠可靠地將人工晶狀體4折疊成預定的形狀,即 在本實施例中可靠地折疊成光學部凸向下方(圖29 (C)、圖30 (D))。
順便提及的是,在以往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中,使移動部的基端的 形狀為近似菱形形狀并使移動部逐漸地向頂端的圓形形狀變形,由此使人 工晶狀體變形為預定的形狀,因此移動部的形狀復雜。
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中,通過在頂端導 軌42上設置傾斜面42a,夾著晶狀體行進軸A而使兩側的人工晶狀體4的 外邊緣發生變形。因此,能夠簡化移動部31的形狀,從而能夠容易地制 造移動部。
另外,在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中,通過具有晶狀體抵接部47的滑動 器7推出人工晶狀體4,該晶狀體抵接部47具有比柱塞8的晶狀體接觸部 75大的接觸面積。由此,在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中,能夠在不施加局部應力的情況下推出人工晶狀體4。
并且,通過將晶狀體推壓部52的滑動體61構成為半圓柱形,相對于 移動部31的內部會均勻地滑動,因此能夠均勻地推壓人工晶狀體4的光 學部4b。
另外,在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中,在基端部件ll上設置了與滑動器 7的止動片53相抵接的止動部18,因此即使以強的力推出滑動器7,也能 夠防止頂端部件12脫落(圖31)。
通過推出滑動器7,解除了鎖定機構9對柱塞8的鎖定。即,通過推 出滑動器7,卡定部66、 66與設置在柱塞體72的圓板部81上的第二突起 88的配合被解除。由此,柱塞8的鎖定被解除,柱塞8能夠在使圓板部81 的解除槽86、 86與傾倒部65相配合的同時向前方移動(圖32)。
這里,如上所述,由于滑動器7具有延長部67、 67,即使在滑動器7 向前方移動了的情況下,也保持了設置在柱塞體72上的解除槽86與設置 在滑動器7上的傾倒部65的位置不偏離。由此,即使在滑動器7向前方移 動了的情況下,解除槽86和傾倒部65也能夠可靠地配合。由此,在使滑 動器7移動了之后,也能夠可靠地使傾倒部65、 65插穿解除槽86、 86, 因此能夠可靠地解除柱塞8的鎖定并推出柱塞8。
通過鎖定被解除了的柱塞8,使得通過滑動器7而已變形為預定形狀 的人工晶狀體4進行第二階段的移動和變形。即,柱塞8經過設置在滑動 器7的一側的引導槽48而被向前方推出,由此使晶狀體接觸部75與通過 滑動器7而已變形為預定形狀的人工晶狀體4的外邊緣相接觸。然后,進 一步推出抓握體73,使內螺紋95與設置在基端部件11上的配合突起20 相螺合。 一旦在該狀態下使抓握體73旋轉,則能夠使柱塞8以預定的量 移動。這樣,通過使柱塞8向前方移動,進一步將人工晶狀體4向移動部 31推出而將人工晶狀體4折疊得更小(圖29 (D)、圖30 (E))。此 時,在桿體71的頂端產生的滑動阻力變大。
順便提及的是,以往的柱塞8存在以下問題如果由于人工晶狀體4 而產生的滑動阻力變大到某種程度,則柱塞8的頂端會越到人工晶狀體4 的光學部上。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中,在桿體71的頂
端設置有突出部76。該突出部76鉆入到隨著在移動部31內行進而被折疊 了的人工晶狀體4的外邊緣相重合而形成的部分中。由此,突出部76與 人工晶狀體4的外邊緣相重合的厚度的量相應地被相對地施力。即,突出 部76從被柱塞8推出而發生了變形的人工晶狀體4承受與晶狀體行進軸A 相垂直的方向的力,在晶狀體接觸部75上也會產生該力。通過該力,晶 狀體接觸部75被向人工晶狀體4的光學部4b的下側推壓。因此,即使滑 動阻力由于人工晶狀體4被折疊得較小而變大,晶狀體接觸部75也會被 向人工晶狀體4的光學部4b的下側施力,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柱塞8越到 光學部4b上。
另外,在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中,通過平滑的凸曲面形成了上述突 出部76的表面。由此,能夠通過突出部76的表面來防止人工晶狀體4的 光學部4b受到損傷。因此,通過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能夠使被排出了 的人工晶狀體4具有期望的特性。
另外,在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中,通過平面形成了晶狀體接觸部 75。由此,能夠容易地定位人工晶狀體4和柱塞8的頂端。因此,通過人 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能夠更加可靠地將人工晶狀體4折疊得較小而將其 排出。
另外,如上所述,通過在柱塞8的頂端設置突出部76而能夠防止柱塞 8越到人工晶狀體4的光學部4b上的效果即使在不具有上述滑動器7的人 工晶狀體插入器具中也能夠獲得。即,只要如下構成即可在通過利用柱 塞將設置在晶狀體設置部中的人工晶狀體推出到移動部內而使人工晶狀體 在移動的同時發生變形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中,將光學部作為中心,夾 著晶狀體行進軸而使人工晶狀體的兩側的外邊緣在與晶狀體行進軸相正交 的方向上發生變形。
另外,如果具有使人工晶狀體移動的功能,則也可以使晶狀體設置部 具有第一階段的變形功能,或者可以將發生了某種程度變形的人工晶狀體 4設置在晶狀體設置部中。
由此,突出部鉆入到隨著在移動部31內行進而被折疊了的人工晶狀體的外邊緣相重合而形成的部分中。這樣,突出部與人工晶狀體的外邊緣相 重合的厚度的量相應地被相對地施力,因此能夠防止柱塞越到人工晶狀體 的光學部上。
這樣,人工晶狀體4從設置在晶狀體設置部15中的狀態被滑動器7和 柱塞8推出并在被折疊得較小的狀態下從筒口 32被排出到眼睛內。
本發明不限于本實施方式,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進行 各種變形來實施。例如,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了滑動器的晶狀體推壓部 將人工晶狀體的光學部向下方推壓、并且頂端導軌將與晶狀體行進方向相 平行的上述人工晶狀體的周緣向上方抬起的情況,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
上述滑動器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晶狀體推壓部將上述人工晶狀體的光學
部的一個面向上方推壓,頂端導軌使與晶狀體行進方向相平行的上述人工 晶狀體的周緣向下方變形,該下方是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人工晶狀體插入裝置1的整體主要由 合成樹脂構成的情況,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也可以由不銹鋼、鈦等金屬構成。
權利要求
1.一種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晶狀體設置部,設置人工晶狀體;滑動器,推出所述人工晶狀體;柱塞,進一步推出被所述滑動器推出了的所述人工晶狀體;移動部,使被所述滑動器和所述柱塞推出了的所述人工晶狀體變形;以及筒口部,排出變形了的所述人工晶狀體;其中,所述滑動器包括晶狀體推出部,具有比所述柱塞大的接觸面積;以及晶狀體推壓部,將所述人工晶狀體的光學部的一個面向一個方向推壓;所述移動部使所述人工晶狀體的外邊緣中的、與晶狀體行進方向相平行的部分向其他方向變形,所述其他方向是與所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動部具有與晶狀體行進方向相平行的一對導軌, 所述導軌具有傾斜面,所述傾斜面隨著接近晶狀體行進方向的前方而向所述其他方向傾斜。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能夠在不向人工晶狀體施加局部應力的情況下可靠地將人工晶狀體折疊成預定形狀的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人工晶狀體插入器具(2)包括晶狀體設置部(15),設置人工晶狀體(4);滑動器(7),推出所述人工晶狀體(4);柱塞(8),進一步推出被所述滑動器(7)推出了的所述人工晶狀體(4);移動部(31),使被所述滑動器和所述柱塞推出了的所述人工晶狀體(4)變形;以及筒口部(32),排出變形了的所述人工晶狀體(4)。所述滑動器(7)包括晶狀體推出部(47),具有比所述柱塞(8)大的接觸面積;以及晶狀體推壓部(52),將所述人工晶狀體(4)的光學部(4b)的一個面向一個方向推壓;所述移動部(31)使所述人工晶狀體(4)的外邊緣中的、與晶狀體行進方向相平行的部分向其他方向變形,所述其他方向是與所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
文檔編號A61F2/16GK101677853SQ200880018018
公開日2010年3月24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30日 優先權日2007年5月30日
發明者一戶節, 工藤和德, 染谷健司 申請人:Hoya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