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治療鵝口瘡的外用藥及其制備方法

文檔序號:1008060閱讀:41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鵝口瘡的外用藥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了一種治療鵝口瘡的外用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癥,又稱口腔念珠菌病,是嬰幼兒常見 的口腔炎,尤其在新生兒期,該病較為常見。白色念珠菌在健康人皮膚上、腸道、陰道寄生。 多由于乳具消毒不嚴,乳母奶頭不潔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時經產道感染; 或見于腹瀉、使用廣譜抗菌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兒。目前,市場上治療鵝口瘡的藥物不多,多是將藥物吹入或涂于患處,或是口服一些 抗真菌的藥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但是對于嬰幼兒來說,上述用藥方法,大人必須強 制其服用,一方面嬰幼兒痛苦不堪,另一方面,由于嬰幼兒愛動、控制力差,以致其不能很好 地吸收藥物,治療效果一般,療程長。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方便快捷、療程短、療效顯著的治療鵝口瘡的外 用藥及其制備方法。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治療鵝口瘡的外用藥,由大白 菜籽和斑蝥按大白菜籽斑蝥=廣3 1的重量比制成。較好地,大白菜籽斑蝥=1:1。進一步地,所述大白菜籽優選用火炒焦的大白菜籽。再進一步,所述外用藥優選為膏劑。一種治療鵝口瘡的外用藥的制備方法按重量比取大白菜籽、斑蝥,共研成粉末后 加成膏劑調和成膏狀。較好地,所述大白菜籽優選用火炒焦的大白菜籽。進一步地,成膏劑優選香油(其添加量以能將大白菜籽和斑蝥共研后的藥粉調成 膏狀為宜)。本發明中,斑蝥辛、熱,歸肝、胃、腎經,具有逐瘀消漱、攻毒散結的作用;大白菜 籽,主要起緩解斑蝥藥性的作用。使用方法取如黃豆大小的本發明藥膏一粒,均勻涂在一張拔毒膏或創可貼的浸 藥處,然后貼在兩眉中間,8、小時后揭去拔毒膏或創可貼,兩眉中間出現一膿包,擠破后, 外用一些常規消炎藥2 3天,鵝口瘡即可痊愈。本發明外用藥制備簡單,使用方便快捷,無毒副作用,療程短,有100%的療效。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
將大白菜籽用火炒焦,取炒焦的大白菜籽5g、斑蝥5g,共研成粉末后加香油調和成膏狀,備用。實施例2
將大白菜籽用火炒焦,取炒焦的大白菜籽log、斑蝥5g,共研成粉末后加香油調和成膏 狀,備用。實施例3
將大白菜籽用火炒焦,取炒焦的大白菜籽15g、斑蝥5g,共研成粉末后加香油調和成膏 狀,備用。臨床觀察
1、基本資料
患兒7cT3歲半,共89例,其中男孩51例,女孩38例。2、診斷標準
(1)多見于幼嬰,營養不良,長期腹瀉及長期用廣譜抗菌素的患兒;
(2)小兒哭鬧不安,難以進食,舌、頰膜、咽、腭甚或食管,氣管,鼻腔等覆蓋點片狀白苔, 不易擦去,強物擦去可見粘膜充血。3、治療方式采用實施例1藥膏,取如黃豆大小的本發明藥膏一粒,均勻涂在一張 拔毒膏的浸藥處,然后貼在兩眉中間,8、小時后揭去拔毒膏,兩眉中間出現一膿包,擠破 后,再外敷常規消炎藥2 3天后,鵝口瘡即可痊愈。4、療效標準
痊愈患兒哭鬧停止,可以正常飲食,粘膜回復正常,口內白苔完全消失。5、治療結果
收治的89例患者全部痊愈,痊愈率達100%。典型病例
病例1 陳某,女,9個月,其母訴2009年6月,常常會不明原因的哭鬧、拒食,去當地 縣醫院檢查,發現寶寶的舌頭有成片的雪白色乳凝狀的斑片,確診為“鵝口瘡”,醫院開了制 霉菌素,但是需要將制霉菌素涂于寶寶舌頭處,每次換藥,寶寶都哭鬧不停,經治療一個月, 也沒完全治愈,不忍心再讓寶寶忍受如此痛苦,后經人介紹,來我處就診。取如黃豆大小的 實施例1藥膏一粒,均勻涂在一張拔毒膏的浸藥處,然后貼在兩眉中間,八小時后揭去拔毒 膏,兩眉中間出現一膿包,擠破后,再外敷莫匹羅星軟膏(百多邦)3天后,檢查發現寶寶舌 頭上的雪白色乳凝狀的斑片已完全消失,隨訪至今,未見其發作。病例2 趙某某,男,50天,2010年9月15日來診,口舌頰滿布白屑,不能吮乳,啼 哭不安,小便黃。診為“鵝口瘡”,隨即取如黃豆大小的實施例2藥膏一粒,均勻涂在一張創 可貼的浸藥處,然后貼在兩眉中間,九小時后揭去拔毒膏,兩眉中間出現一膿包,擠破后,再 外敷阿莫西林藥粉2天后,鵝口瘡痊愈,隨訪至今,未見其發作。病例3 楊某某,男,5個月,其母訴最近喂奶時總是哭鬧,發現口腔里有一片片白 色斑塊。診為“鵝口瘡”,隨即取如黃豆大小的實施例3藥膏一粒,均勻涂在一張創可貼的浸 藥處,然后貼在兩眉中間,九小時后揭去拔毒膏,兩眉中間出現一膿包,擠破后,再外敷夫西 地酸乳膏3天后,鵝口瘡痊愈,隨訪至今,未見其發作。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鵝口瘡的外用藥,其特征在于由大白菜籽和斑蝥按大白菜籽斑蝥=廣3 1 的重量比制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鵝口瘡的外用藥,其特征在于大白菜籽斑蝥=1:1。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鵝口瘡的外用藥,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白菜籽為用火 炒焦的大白菜籽。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治療鵝口瘡的外用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藥為膏劑。
5.一種制備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鵝口瘡的外用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 量比取大白菜籽、斑蝥,共研成粉末后加成膏劑調和成膏狀。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治療鵝口瘡的外用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白菜籽 為用火炒焦的大白菜籽。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治療鵝口瘡的外用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成膏劑為香油。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中藥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治療鵝口瘡的外用藥及其制備方法。由大白菜籽和斑蝥按大白菜籽斑蝥=1~31的重量比制成。按重量比取大白菜籽、斑蝥,共研成粉末后加成膏劑調和成膏狀。本發明外用藥制備簡單,使用方便快捷,無毒副作用,療程短,有100%的療效。
文檔編號A61K36/31GK102114064SQ20111005190
公開日2011年7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4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4日
發明者馬小五 申請人:馬小五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