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文檔序號:1303373閱讀:304來源:國知局
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16~20份、白術8~10份、茯神8~10份、一枝蒿5~6克、木香5~6份、炙甘草4~5份、當歸8~10份、炙遠志8~10份、生姜8~10份、大棗10~12份、石蕊8~9份、艾片12~15份。制法為:稱取上述藥材置入容器內,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過濾;濾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時,過濾;合并濾液,濃縮,干燥,裝入膠囊殼。臨床實驗證明,本發明通過選擇合適的藥材及其配比,達到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顯著功效,且安全無毒副作用。
【專利說明】—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口瘡是口腔粘膜病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好發于年青人,但老年人患本病者也非少見。本病是一種以在口腔粘膜上多次反復發作的疼痛性潰瘍為特征的慢性炎癥,因具有周期復發的規律,故常冠以“復發性”來表示其特異的表現。口瘡腹面及舌緣的粘膜為多發區。潰瘍面凹陷,表面有黃白色或灰白色偽膜,拭之不脫落,邊緣紅腫,呈燒灼樣疼痛。但愈合后不留疤痕為特點。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病程常有自限性,一般7~10天自愈。祖國醫學稱本病為口疳或口舌生瘡,早在《諸病源候論》中已有描述,如說:“臟腑熱盛,熱盛心脾,氣沖于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對于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治療目前尚缺少公認安全有效的藥物。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通過選擇合適的藥材及其配比,達到有助于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患者康復的顯著功效,且安全無毒副作用。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16~20份、白術8~10份、茯神8~10份、一枝蒿5~6克、木香5~6份、炎甘草4~5份、當歸8~10份、炎遠志8~10份、生姜8~10份、大率10~12份、石蕊8~9份、艾片12~15份。
[0005]作為優選,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20份、白術10份、茯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炙甘草5份、當歸10份、炙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棗12份。
[0006]作為優選,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20份、白術10份、茯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炙甘草5份、當歸10份、炙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棗12份、艾片15份。
[0007]作為優選,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20份、白術10份、茯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炙甘草5份、當歸10份、炙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棗12份、石蕊9份。
[0008]作為優選,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20份、白術10份、茯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炙甘草5份、當歸10份、炙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棗12份、石蕊9份、艾片15份。
[0009]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稱取黃芪、白術、茯神、一枝蒿、木香、炙甘草、當歸、炙遠志、生姜、大棗、石蕊、艾片,置入容器內,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過濾;濾渣加6倍量水,煎煮I小時,過濾;合并濾液,濃縮,干燥,裝入膠囊殼。
[0010]作為優選,包括如下步驟:稱取黃芪、白術、茯神、一枝蒿、木香、炙甘草、當歸、炙遠志、生姜、大率、石蕊、艾片,置入容器內,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過濾;濾渣加6倍量水,煎煮I小時,過濾;合并濾液,濃縮,干燥,干燥,再加入適量糊精和矯味劑,按照本領域常規工藝制粒。
[0011]作為優選,包括如下步驟:稱取黃芪、白術、茯神、一枝蒿、木香、炙甘草、當歸、炙遠志、生姜、大率、石蕊、艾片,置入容器內,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過濾;濾渣加6倍量水,煎煮I小時,過濾;合并濾液,濃縮,干燥,濃縮,干燥,粉碎。
[0012]本發明各中藥成份的藥理分析如下:
[0013]黃芪【來源】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干燥根。【性味】甘,溫。【歸經】歸肺、脾經。【功能主治】補氣固表 ,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0014]白術【性味】苦、甘,溫。【歸經】歸脾、胃經。【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土白術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胎動不安。
[0015]茯神【來源】茯苓菌核中間(白茯苓)抱有松根或細松木心者的部份。多切成薄方土夾,堅實。【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寧心安神。適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癥。
[0016]一枝蒿【來源】菊科植物蓍或西南蓍草的全草。【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濕。【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健胃消積;活血散瘀。
[0017]木香【來源】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性味】辛、苦,溫。【歸經】歸脾、胃、大腸、三焦、膽經。【功能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0018]炙甘草【來源】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性味】甘,平。【歸經】歸心、肺、脾、胃經。【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0019]當歸【來源】傘形科植物當歸的干燥根。【性味】甘、辛,溫。【歸經】歸肝、心、脾經。【功能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酒當歸活血通經。用于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跌撲損傷。
[0020]炙遠志【來源】遠志科植物遠志或卵葉遠志的干燥根。【性味】苦、辛、溫。【歸經】歸心、腎、肺經。【功能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用于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
[0021]生姜【來源】姜科植物姜的新鮮根莖。【性味】辛,微溫。【歸經】歸肺、脾、胃經。【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
[0022]大棗【來源】鼠李科棗屬植物棗的干燥成熟果實。【性味】甘,溫。【歸經】歸脾、胃經。【功能主治】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
[0023]石蕊【來源】地衣類石蕊,以地衣體入藥。【性味】咸,寒。【功能主治】清熱除濕,鎮痛,涼血止血。主治刀傷,風濕痛,咳血,頭痛,偏頭痛。
[0024]艾片【來源】菊科植物艾納香葉片的加工品。【性味】甘,溫平,無毒。【功能主治】去惡氣,辟瘟疫,殺蟲療癬,治中暑霍亂。
[0025]下面結合臨床實驗數據說明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26]經臨床收治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患者188例,服用按照實施例1制成的口服劑,每天兩劑,連續使用3天。療效評價:治愈:癥狀消失;顯效:癥狀減輕,但未完全消失;無效:癥狀未消失,無明顯改變。
[0027]治療結果:治愈和顯效共179例,有效率高達95.2%,3月后再隨訪,均無復發。【具體實施方式】
[0028]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實施本發明,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0029]實施例1
[0030]稱取:黃芪20份、白術10份、茯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炙甘草5份、當歸10份、炎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率12份、石蕊9份、艾片15份,置入容器內,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過濾;濾渣加6倍量水,煎煮I小時,過濾;合并兩次濾液,濃縮。
[0031]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口服,每日兩劑。
[0032]實施例2
[0033]稱取:黃芪20份、白術10份、茯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炙甘草5份、當歸10份、炎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率12份、石蕊9份、艾片15份,置入容器內,煎煮1.5小時,過濾;濾渣加6倍量水,煎煮I小時,過濾;濾渣加2倍量水,煎煮I小時,過濾;合并三次濾液,濃縮。
[0034]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口服,每日兩劑。
[0035]實施例3
[0036]稱取:黃苗20份、白術10份、獲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炎甘草5份、當歸10份、炎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率12份、石蕊9份、艾片15份,置入容器內,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過濾;濾渣加6倍量水,煎煮I小時,過濾;合并兩次濾液,濃縮。
[0037]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口服,每日兩劑。
[0038]顯然,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是屬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列。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苗16~20份、白術8~10份、獲神8~10份、一枝蒿5~6克、木香5~6份、炙甘草4~5份、當歸8~10份、炙遠志8~10份、生姜8~10份、大棗10~12份、石蕊8~9份、艾片12~1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20份、白術10份、茯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炙甘草5份、當歸10份、炙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棗12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20份、白術10份、茯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炙甘草5份、當歸10份、炙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棗12份、艾片15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20份、白術10份、茯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炙甘草5份、當歸10份、炙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棗12份、石蕊9份。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20份、白術10份、茯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炙甘草5份、當歸10份、炙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棗12份、石蕊9份、艾片15份。
6.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稱取黃芪、白術、茯神、一枝蒿、木香、炙甘草、當歸、炙遠志、生姜、大棗、石蕊、艾片,置入容器內,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過濾;濾渣加6倍量水,煎煮I小時,過濾;合并濾液,濃縮,干燥,裝入膠囊殼。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稱取黃芪、白術、茯神、一枝蒿、木香、炙甘草、當歸、炙遠志、生姜、大棗、石蕊、艾片,置入容器內,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過濾;濾渣加6倍量水,煎煮I小時,過濾;合并濾液,濃縮,干燥,干燥,再加入適量糊精和矯味劑,按照本領域常規工藝制粒。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稱取黃芪、白術、茯神、一枝蒿、木香、炙甘草、當歸、炙遠志、生姜、大棗、石蕊、艾片,置入容器內,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過濾;濾渣加6倍量水,煎煮I小時,過濾;合并濾液,濃縮,干燥,濃縮,干燥,粉碎。
【文檔編號】A61K9/16GK103908653SQ201410148840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14日
【發明者】周建華, 邱建忠, 王莉莉, 王琪姝 申請人:青島市市立醫院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