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抗流感和普通感冒的中藥復方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用于預防或治療流行性感冒與普通感冒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現感冒癥候的中藥復方制劑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而導致的常見外感疾病,病情輕者多為感受當令之氣,稱為傷風、冒風、冒寒;病情重者多為感受非時 之邪,稱為重傷風。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證候相類似者,稱為時行感冒,即流感。臨床表現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脈浮為其特征。早在《內經》即已有外感風邪引起感冒的論述,如《素問·骨空論》說“風者百病
之始也,......風從外人,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漢代張仲景《傷寒論》論述太陽
病時,以桂枝湯治表虛證,以麻黃湯治表實證,提示感冒風寒有輕重的不同,這為感冒的辨證治療奠定了基礎。感冒病名則出自北宋《仁齋直指方》。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療應分立辛溫、辛涼兩大法則。明清對虛人感冒也有進一步的認識,提出扶正達邪的治療原則。至清代,隨著溫熱病學說的興起與發展,不少醫家逐漸認識到本病之發生與感受時行之氣相關。感冒的病位在肺衛,基本病機為六淫入侵,衛表不和,肺氣失宣。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衛表不和為主。病理性質屬表實證,但有寒熱之分。若感受風寒濕邪,則皮毛閉塞,邪郁于肺,肺氣失宣;感受風熱暑燥,則皮毛疏泄不暢,邪熱犯肺,肺失清肅。如感受時行病毒則病情多重,甚或有變生他病者。在病程中且可見寒與熱的轉化或錯雜。許多研究表明,中藥復方不僅具有耐藥性低、副作用少等優點,而且具有抑制病毒復制、阻止病毒致細胞病變、調節免疫功能、改善肺循環、鎮痛抗炎等綜合功效,在防治流感、感冒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從中藥復方中開發新的抗流感、感冒藥物是一個重要途徑。中醫治療感冒的原則為解表達邪。風寒證治以辛溫發汗,風熱證治以辛涼清解,暑濕夾雜者又當清暑祛濕解表。調查顯示,目前市面上的中成藥多為治療風熱感冒的辛涼清解藥,而治療風寒感冒的中成藥則很少。為應對患者的治療需求,亟待研發安全有效的辛溫解表中成藥。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的治療感冒藥物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預防和/或治療普通感冒(傷風)、流行性感冒(時行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現感冒癥候的中藥復方制劑,經臨床病例研究驗證,該藥在癥狀療效、體溫療效等方面均有明顯作用。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上述中藥復方制劑在預防/或治療普通感冒(傷風)、流行性感冒(時行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現感冒證候中的應用。本專利發明人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認為,流感等呼吸系統急性感染性疾病的發病機制為“寒疫”外襲,肺氣不宣,衛陽被郁,郁而化熱,病因為寒,病癥夾熱,此類疾病治療以辛溫宣肺達邪為主,反佐以苦寒清熱,創立了急性熱病從“寒”論治的創新性學術思想。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中藥復方,其中藥原料的重量配比為羌活1-40份、白芷1-20份、大青葉1-50份、黃芩1-50份、苦參1-30份、生姜1-20份。上述的中藥復方,優選的方案是羌活4-35份,白芷2-15份,大青葉5-40份,黃芩5-40份,苦參3-25份,生姜2-15份。最優選的是羌活12份,白芷6份,大青葉18份,黃芩18份,苦參6份,生姜6份。以上重量份可以以克、千克、噸或其他重量單位制造成制劑,如羌活120g,白芷60g,大青葉180g,黃芩180g,苦參60g,生姜60g。可制成500-2000劑的藥物制劑,如膠囊劑可制成1000粒膠囊,片劑可制成1000片片劑,其中每一粒膠囊或每一片中含有羌活
O.12g,白芷O. 6g,大青葉O. 18g,黃芩O. 18g,苦參O. 6g,生姜O. 6g。憲活,拉丁名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Τ· Chang 或 Notopterygiumfranchetii H. de Boiss0別名川蕪;、蠶蕪;、竹節蕪;、大頭蕪;。藥用部位根莖及根。白拉丁名Angelica dahurica(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或Angelica dahurica(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Boiss. ) Shan etYuan。別名苻蘺、澤芬,白苣,香白芷。藥用部位根。大青葉,拉丁名Isatis indigotica Fort.別名大青,路邊青葉,蔣藍葉,馬藍葉,草大青葉,寥藍葉等。藥用部位葉。黃岑,拉丁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0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藥用部位根。苦參,拉丁名Sophora flavescens Ait.別名苦骨、川參、鳳凰爪、牛參。藥用部位根。生姜,拉丁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e.藥用部位新鮮根莖。上述中藥復方的制備方法之一,包括下列步驟(I)按重量配比準備各原料藥;(2)將準備好的原料藥加水煎煮,過濾煎煮液后濃縮成浸膏,加乙醇醇沉,回收乙醇并濃縮至適量,得具有藥物活性成分的浸膏。上述的步驟(2),優選的方案是加水煎煮1-3次,每次0. 5-1. 5小時,合并煎煮液,過濾得濾液,過濾煎煮液后濃縮成比重為I. 0-1. 3的浸膏,加90-95%乙醇醇沉。本發明的中藥復方還可采用現有制藥領域中其它的常規方法制備,需要的時候可以添加各種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可制成任何一種藥學上可接受的劑型。所述的載體包括藥學領域常規的稀釋劑、賦形劑、粘合劑、崩解劑、濕潤劑、潤滑劑、表面活性劑等,如淀粉、蔗糖、糊精、乳糖、硬脂酸鎂、纖維素類及其衍生物、明膠、聚乙烯吡咯烷酮等。本發明的中藥復方藥物最好制成口服制劑,如顆粒劑、片劑、膠囊、軟膏、口服液、煎膏劑、丸劑等;也可制成注射劑,如水針、凍干粉針、無菌粉針、輸液等。本發明的中藥復方制劑,其藥效成分由羌活,白芷,大青葉,黃芩,苦參,生姜6味中藥制成,全方集辛溫發散、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于一體,區別于以往單一的解表和清熱之齊U,主張衛表先汗透邪,倡導寒溫并用,退熱效果好,臨床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與普通感冒之表征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現感冒證候,癥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體重痛,鼻塞流涕,咽喉癢痛,脘悶納呆,舌紅苔膩等上呼吸道感染者,臨床效果顯著。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以下通過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中藥制劑可行性、通過試驗例證明本發明的藥理結果。實施例I :本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的制備(I)按下述重量配比稱取中藥原料(以10倍原料配比量為例)憲活120份,白芷60份,大青葉180份,黃芩180份,苦參60份,生姜60份。(2)稱取上述重量配比的羌活,白£,大青葉,黃芩,苦參,生姜,加10倍量水煎煮I小時,過濾;濾渣加8倍量水煎煮I小時,過濾。合并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I. 25,加95%乙醇使溶液含醇量為70%,醇沉24小時。回收乙醇,濃縮至比重為I. 30的浸膏,制得浸膏,即為該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實施例2 :本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的制備(I)按下述重量配比稱取中藥原料(以10倍原料配比量為例)憲活100份,白芷50份,大青葉150份,黃芩150份,苦參50份,生姜50份。(2)稱取上述重量配比的羌活,白芷,大青葉,黃芩,苦參,生姜,制備步驟同實施例I,制得浸膏,得該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實施例3 :本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的制備(I)按下述重量配比稱取中藥原料(以10倍原料配比量為例)羌活400份,白芷200份,大青葉500份,黃芩500份,苦參200份,生姜200份。(2)稱取上述重量配比的羌活,白芷,大青葉,黃芩,苦參,生姜,制備步驟同實施例I,制得浸膏,得該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實施例4 :本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的制備(I)按下述重量配比稱取中藥原料(以10倍原料配比量為例)憲活200份,白芷100份,大青葉250份,黃芩250份,苦參100份,生姜100份。(2)稱取上述重量配比的羌活,白芷,大青葉,黃芩,苦參,生姜,制備步驟同實施例I,制得浸膏,得該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實施例5本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的制備(I)按下述重量配比稱取中藥原料(以10倍原料配比量為例)憲活40份,白芷20份,大青葉50份,黃芩50份,苦參30份,生姜20份。(2)稱取上述重量配比的羌活,白芷,大青葉,黃芩,苦參,生姜,制備步驟同實施例I,制得浸膏,得該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實施例6本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的制備(I)按下述重量配比稱取中藥原料(以10倍原料配比量為例)羌活350份,白芷150份,大青葉400份,黃芩400份,苦參250份,生姜250份。(2)稱取上述重量配比的羌活,白芷,大青葉,黃芩,苦參,生姜,制備步驟同實施例I,制得浸膏,得該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實施例7 :顆粒劑的制備
取按實施例I中方法制備得到的活性組分60份,加蔗糖120份,糊精80份,混勻。再加75%乙醇混勻,制成軟材,用14目篩制粒,置于75°C干燥后于12目篩整粒,混勻后,包裝,即得顆粒劑。實施例8:片劑的制備(I)取按實施例I中方法制備得到的活性組分60份,加糊精40份,拌勻,真空干燥(40-600C )至干后,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2)取上述藥物細粉,再與 60份糊精和30份淀粉混合,加5份10%淀粉漿制成軟材,用14目篩制粒,置于70°C干燥后于12目篩整粒,加入O. 8份硬脂酸鎂混勻后,壓片,SP得片劑。實施例9 :膠囊劑的制備(I)取按實施例I中方法制備得到的活性組分60份,加糊精40份,拌勻,真空干燥(40-600C )至干后,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2)取上述藥物細粉,再與60份糊精和30份淀粉混合,加5份10%淀粉漿制成軟材,用14目篩制粒,置于80°C干燥后于12目篩整粒,混勻后,裝入明膠硬膠囊即得膠囊劑。實施例10 口服液的制備取按實施例I中方法制備得到的活性組分60ml,加適量苯甲酸鈉溶液,加500ml純化水,過濾。加純化水至1000ml,即得口服液。試驗例I取按實施例I中方法制備得到的活性組分60份,加蔗糖120份,糊精80份,混勻。再加75%乙醇混勻,制成軟材,用14目篩制粒,置于75°C干燥后于12目篩整粒,混勻后,包裝,即得顆粒劑。以此顆粒劑作為供試品,進行臨床研究,方法及結果如下一、病例選擇標準(一 )診斷標準I、西醫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參照1988年12月人民衛生出版社由陳灝珠主編的《內科學》第四版關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的診斷標準以鼻咽部炎癥為主要表現,起病較急,初期有咽干、咽癢或灼熱感,發病同時或數小時后,可有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2 3天后變稠,可伴咽痛。一般無發熱及全身癥狀,或僅有低熱、不適、輕度惡寒、頭痛。檢查課間鼻腔黏膜充血、水腫、有分泌物。咽部輕度充血。如無并發癥,一般經5-7天痊愈。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感冒(風寒證)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咽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二)、納入標準I、符合中醫感冒(風寒證)辨證標準;2、符合西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3、發病在48小時之內者;4、年齡在18-65歲之間者;5、同時具有兩項及以上主癥(發熱、頭痛、鼻塞聲重、時流清涕)的臨床表現;
6、能夠理解并簽署書面同意者。(三)排除標準I、發病前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肝、腎臟疾病、血液疾病、內分泌疾病、肺臟疾病、神經精神科疾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慢性肝炎或艾滋病等;2、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擴張、肺膿腫、慢性鼻炎等具有發熱、咳嗽、鼻塞等癥狀的疾病;其他急性傳染病;3、有酗酒或其他藥物濫用者;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者。(四)終止和撤除臨床試驗的標準 I、不能堅持服藥者;2、試驗中出現嚴重不良事件的患者;3、實驗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其他并發疾病者;4、癥狀變化,必須采取緊急措施者;5、患者主動要求退出臨床試驗。注服藥療程過半,患者因療效原因退出臨床試驗,算入療效統計。(五)刪除病例標準I、未按規定服藥,無法判定療效;2、資料不全和遺失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定者。二、研究對象采用臨床流行病學調研方案,隨機選取同濟大學附屬上海第十人民醫院、東方醫院、同濟醫院、龍華醫院、曙光醫院、岳陽醫院、上海市中醫院、瑞金醫院、上海市天山醫院、廣東省中醫院2006年3月到2006年12月所有門診或住院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按隨機原則分為服用本復方顆粒組(治療組),感冒退熱沖劑組(對照組),連續服用3天,進行療效比較對照。其中治療組105例,對照組55例。統計表明,治療前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中醫癥狀積分、病情程度、體溫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 O. 05),具有可比性。三、研究方法(一 )臨床試驗設計方法本實驗采用多中心、隨機、對照的方法。治療組105例與對照組55例。( 二 )治療方法治療組本復方顆粒(5g/包),每次一包,每日2次,連服3天。對照組感冒退熱沖劑(4. 5g/包,由上海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Z31020331),每次I包,每日2次,開水沖服,連服3天。(三)觀察內容I、癥狀療效標準(I)臨床癥狀平分量表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見表I。(2)疾病療效標準①臨床痊愈治療3天以內體溫恢復正常,感冒癥狀全部消失。②顯效治療3天以內體溫正常,感冒的大部分癥狀消失。③有效治療3天以內體溫較以前降低,感冒的主要癥狀部分消失。
④無效治療3天以內體溫未降或升高,感冒的主要癥狀無改善。(3)癥狀積分療效標準①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候積分減少> 95%。②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候積分較少70%-94%。③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癥候積分減少30%-69%。④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癥候積分減少< 30%。(4)體溫療效·
起效時間觀測不同時間點體溫變化,從服藥開始到體溫下降O. 5°C所需時間。解熱時間從服藥開始到體溫降到37°C所需時間即為解熱時間。(5)中醫癥狀療效標準根據積分法判定癥狀療效
療效指數(η)=療前,I-療f積分χ100%
療目U積分2、療效性觀測癥狀、體征發熱、咽癢痛、頭痛、鼻塞流涕、咳嗽、汗出、惡風、口渴、乏力、肢體酸痛、全身不適、咽黏膜充血、舌象、脈象。體溫測試住院病人,每4小時記錄一次,并附體溫記錄單,門急診病人,由受試者記錄體溫,每日2次。理化檢查白細胞計數及分類。3、觀察時間點(I)體溫升高的病人,至少每4小時監測一次體溫,將測得體溫時間和記錄數值記錄。(2)癥狀、體征初診首日,療程結束(第4日)各觀察記錄I次,期間電話隨訪了解病情。(3)療效性檢查及安全性檢查治療前后各做一次,診斷性指標治療前做一次。4、安全性指標一般體格檢查血、尿、便常規化驗。心電圖、肝功能(GPT)、腎功能(BUN、Scr、Cr)檢查。四、統計方法與結果(一)所有計量資料均以[士s表示,兩樣本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樣本治療前之前采用成組T檢驗,α取O. 05。兩組樣本列變量為順序變量(計數資料)的采用Χ2檢驗(二)結果:在對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統一標準的基礎上,對160例門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隨機分組平行對照試驗,主要從中醫癥狀積分比較、積分療效,疾病療效、體溫療效、體溫平均起效時間、體溫平均解熱時間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本中藥復方顆粒劑對癥狀的改善,疾病療效,體溫療效,體溫平均起效時間方面均優于對照組。
I、中醫癥狀積分比較結果治療組患者各項癥狀體征治療后均有明顯改善,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 O. 01)。兩組間單項癥狀體征比較,治療組在改善發熱、頭痛、咽癢痛、口干等主要癥狀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2、癥狀積分療效結果治療組顯效率80. 95%,總有效率100%,對照組顯效率47. 27%,總有效率96. 36%。兩組患者癥狀體征積分療效比較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O. 001)。3、疾病療效比較結果治療組顯效率81. 90%,總有效率99. 05%,對照組顯效率47. 27%,總有效率94. 55%。兩組患者疾病療效比較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O. 001)。4、體溫療效比較結果治療組顯效率63. 81%,總有效率90. 48%,對照組顯效率32. 78%,總有效率63. 64%。兩組患者體溫療效比較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O. 001)。5、體溫平均起效時間結果治療組105例,24小時之內起效94例,24小時之后,72 小時之內起效11例,對照組55例,24小時之內起效30例,24小時之后,72小時之內起效25例,兩組患者體溫平均起效時間比較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O. 001)。6、體溫平均解熱時間結果治療組105例,24小時之內解熱46例,24小時之后,72小時之內起效35例,對照組55例,24小時之內起效16例,24小時之后,72小時之內起效15例,兩組患者體溫平均解熱時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 O. 05)。此外,治療組各項安全性檢驗指標表明治療后血常規、大小便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均無明顯變化。在用藥過程中,未發現該藥的不良反應。綜上所述,本中藥復方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包括癥狀療效、體溫療效等方面均有明顯作用和優勢,且無不良反應。本復方制劑集辛溫發散、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于一體,區別于以往單一的解表和清熱之劑,是一種有效、安全的治療普通感冒(傷風)、流行性感冒(時行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現感冒證候的中藥復方制劑。表I臨床癥狀評分量表
權利要求
1.一種中藥復方,其中藥原料的重量配比為羌活1-40份、白芷1-20份、大青葉1-50份、黃芩1-50份、苦參1-30份、生姜1-20份。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復方,其特征在于中藥原料的重量配比為羌活4-35份,白芷2-15份,大青葉5-40份,黃芩5-40份,苦參3-25份,生姜2-15份。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中藥復方,其特征在于中藥原料的重量配比為羌活12份,白芷6份,大青葉18份,黃芩18份,苦參6份,生姜6份。
4.權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中藥復方的制備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驟 (1)按重量配比準備各原料藥; (2)將準備好的原料藥加水煎煮,過濾煎煮液后濃縮成浸膏,加乙醇醇沉,回收乙醇并濃縮至適量,得具有藥物活性成分的浸膏。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中藥復方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加水煎煮1-3次,每次O. 5-1. 5小時,合并煎煮液,過濾得濾液,過濾煎煮液后濃縮成比重為I. 0-1. 3的浸膏,加90-95%乙醇醇沉。
6.—種中藥復方制劑,其有效成分為權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中藥復方,其制劑形式為任何一種藥學上所說的劑型。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中藥復方制劑,其特征在于其劑型為顆粒劑、片劑、膠囊、散劑、丸劑、糖漿劑、口服液或注射劑。
8.權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中藥復方在預防和/或治療流行性感冒與普通感冒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現感冒癥候藥中的應用。
9.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中藥復方制劑在預防和/或治療流行性感冒與普通感冒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現感冒癥候藥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用于預防或治療感冒的中藥復方制劑技術領域。本發明所說的中藥復方,其中藥原料的重量配比為羌活1-40份、白芷1-20份、大青葉1-50份、黃芩1-50份、苦參1-30份、生姜1-20份。本發明的中藥復方制劑集辛溫發散、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于一體,區別于以往單一的解表和清熱之劑,主張衛表先汗透邪,倡導寒溫并用,退熱效果好,臨床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與普通感冒之表征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現感冒證候,癥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體重痛,鼻塞流涕,咽喉癢痛,脘悶納呆,舌紅苔膩等上呼吸道感染者,臨床效果顯著。
文檔編號A61P25/04GK102908594SQ20111022146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3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3日
發明者顏德馨, 顏乾麟 申請人:上海現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