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芳香鎮痛膏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傳統醫藥,具體是一種采用藥食兩用中草藥的現實研究成果配置的外
用膏藥。
背景技術:
中醫膏藥是運用中藥外用的原則,運用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復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藥用于肌表薄貼,所以膏藥中取氣味具厚的藥物, 并加以引藥率領群藥,開結行滯直達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膚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貼于體表的膏藥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同時藥物在患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此外,因膏藥中有些刺激性強的藥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藥物穿通皮膚及黏膜后,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也可產生全身性藥物作用。但是,傳統黑膏藥多采用紅升丹制作,含有大量的鉛,鉛是重金屬,與人體長期接觸會引發鉛中毒;傳統黑膏藥的配方中,多采用川草烏等強堿性藥物,會使皮膚出現紅疹、 水泡等不良反應;傳統黑膏藥常規使用時,由于需要藥物緩慢滲透進皮膚,速度較慢,會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由于諸多弊端存在,傳統黑膏藥的工藝和配方需要改進,才能適合現在人們的需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芳香鎮痛膏,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缺
點ο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芳香鎮痛膏,采用具有藥食兩用功效為主要成分的芳香開竅、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通經鎮痛的中草藥,與現在無鉛膏藥新工藝結合,制作成外用消腫鎮痛膏藥,具有良好的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所述芳香鎮痛膏的配比如下基質中松香65%、蜂蠟20%、香油2.5%、氮酮2.5%、冰片10%。方劑中丁香1 3%、肉桂1 3%、大茴香1 2%、小茴香1 1. 5%、砂仁1 1. 5%、白芷1 1. 5%、花椒1 5%、陳皮1%、木香1%、土元1 3%、三七1 3%、七葉蓮1 5%。其制作工藝為1、將松香、蜂蠟放入容器中加熱,待其完全溶解后,加入香油,繼續加熱至滴水成珠狀,冷卻降溫,待其溫度降至60度時,加入氮酮與冰片并不斷攪拌,待完全溶解即可留下
2、把全部藥品粉碎成細粉,顆粒大小為80 120目;3、將膏藥基質加熱至60度,逐漸加入全部藥粉,加入藥粉時要不斷進行攪拌,待藥粉完全融合后,保溫120分鐘,保證藥品有效成分浸出,擱置待用;4、將膏藥加溫至60度,按照傳統膏藥工藝加工成膏藥成品;5、剩余膏藥可重復加熱使用。6、使用本發明所述芳香鎮痛膏時,打開包裝,直接貼敷在患處即可,不需加熱。有益效果本發明采用藥食兩用中草藥的現代研究成果配置的膏藥,具備辛溫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去除了傳統膏藥中的鉛和川草烏等影響身體的成分因素,大大提高了膏藥使用的安全性,同時,止痛效果好,起效快,原料容易采集,易于普及使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在本發明的配方中,各有效組分的功能如下丁香具有鎮痛以及抗凝抗栓,活血化瘀的功效,外用止痛的功效,已被牙科臨床所廣泛使用,是外用麻醉止痛效果明顯的草藥;肉桂具有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血化瘀作用,和鎮痛、鎮靜解熱的作用;大茴香和小茴香具有和樟腦相似的止痛作用;砂仁具有擴張周圍血管,松弛平滑肌痙攣的解痙止痛作用;白芷具有解熱消腫,消炎止痛作用;花椒具有能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平滑肌痙攣,具有消腫解痙、很強的持續性鎮痛作用;木香擴張周圍血管,松弛平滑肌痙攣,解痙止痛作用;土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三七具有明顯鎮痛,抗炎及免疫調節作用;七葉蓮對多種疼痛具有解痙止痛效果,且起效快的功效;氮酮透皮劑,加強藥物透皮吸收的功效。各原料均可直接購得。本發明所述的配方中,可添加遠紅外粉。由于遠紅外的溫熱效應加速血液循環,人體吸收遠紅外后的熱效應一方面使皮膚溫度升高,刺激了皮內熱感應器,通過丘腦反射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另一方面引起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血管張力降低, 使小動脈、毛細動脈及毛細靜脈擴張,促使血流加快,從而帶動人體大循環的加快。同時血流加快,使大量遠紅外能量被帶到全身各組織器官中,作用到微循環系統,調節了微循環血管的收縮功能,一方面使纖細的管徑變粗,加強血液流動,另一方面使瘀滯擴張的血管變滯流為線流,這就是遠紅外對微循環血管的雙向調節。可達到增強藥物的加速吸收,增強藥物療效的效果。本發明在研發之后,曾經為多人解決病痛之苦,典型治療病例舉例如下病例1 唐某某,男,69歲,寧鄉縣回龍鋪鎮人。因左側腰腿痛伴跛行反復發作10年余,在醫院作“腰椎MRI”檢查示L4/5椎間盤突出,L3/4椎間盤膨出。并給予“針灸"‘推拿” 及藥物止痛治療,效果不佳,于2009年10月22日就診,體查腰椎生理曲度變直,L4/5椎旁壓痛明顯并向左臀部放射,左臀部壓痛沿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試驗左側(+), 右側(_)。予以“芳香鎮痛膏”貼于“阿氏穴”“環跳穴”及“承山穴”,一次/日,連貼5天, 貼后1小時,患者自覺左下肢疼痛明顯好轉。5天后再診,患者自覺左側腰腿疼痛已基本緩解,步履自然,貼后無任何不良反應。查體L4/5椎旁輕微壓痛,仍以原法連續貼敷一周,患者上述癥狀消失,體查無其他不適,隨訪一年未復發。病例2 賀某,女,74歲,寧鄉縣老糧倉人。患者訴述5年前開始因下冷水致左膝關節疼痛,呈持續性脹痛,有時伴活動受限,在醫院診斷為“退行性膝關節炎,予以“針灸”及中藥方劑(具體藥物不詳)治療,效果一般,反復發作,于一周前再發并加重,伴左下肢活動受限于2008年7月就診,查左膝關節較右側明顯腫脹,稍紅,無破潰,觸之有熱感,明顯壓痛。 予以膝關節正側位X片左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抽血查血沉35mm/h,抗“0”(+),類風濕因子(+)。診斷為“風濕性膝關節炎”,予以“芳香鎮痛膏” 2個貼于左膝關節,3天后患者自覺疼痛癥狀好轉,查左膝關節腫脹消失,仍伴壓痛,活動欠佳。繼續“芳香鎮痛膏”貼于左膝關節,7天后患者癥狀消失,查膝關節無壓痛。復查血沉15mm/h,抗“0”(-),類風濕因子 (-)。繼續貼“芳香鎮痛膏”敷貼5天。隨訪1年未復發。病例3 彭某某,男,63歲,寧鄉縣歷經鋪人。自訴于9年前因受涼后出現左肩部疼痛,呈持續性,晨起時加重,肩部活動后疼痛稍緩解,間歇性在外院以推拿及針灸治療,效果一般。于半月前受涼后再發并加重,伴活動受限,左上肢上抬、外展、背伸較困難,伴疼痛。 在醫院治療(具體不詳),效果不佳。于2010年5月10日就診。查左肩部及三角肌外壓痛明顯,放射至上肢。臂叢牽拉試驗左側(+),搭肩試驗(+)。行肩關節正側位X片無異常。 診斷為“肩周炎”。予以“芳香鎮痛膏” 2個貼于左肩,并囑患者配合左上肢功能鍛煉,貼后半小時患者自覺無任何副作用,左肩部疼痛有所緩解,左上肢上抬、外展、背伸程度提高。連用5天后就診,患者訴癥狀基本緩解,上肢活動功能基本恢復,查左肩部無壓痛及放射痛, 搭肩試驗(_)。繼續貼用一周,隨訪半年無復發。病例4 李某某,女,53歲,寧鄉縣流沙河鎮人。患者訴6個多月前因受涼后出現腰部疼痛,呈持續性脹痛,彎腰及久站時加重,平臥休息時稍有緩解,外院腰椎CT示1、L2/3 椎間盤膨出,L3/4腹,L4/5椎間盤膨出并突出;2、腰椎骨質增生,曾經做推拿、理療等治療, 效果不佳,于2009年12月21日就診,專科查體腰椎生理曲度變直,腰肌緊張,L3/4、L4/5 有壓痛,左臀部壓痛,向左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試驗左側(+),右側(_),4字征試驗左側(+), 右側㈠,檢查正常,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予理療,針灸等物理治療,結合“七葉皂苷”脫水,“葛根素”活血祛瘀通絡對癥,三天后,患者訴癥狀稍有緩解,后予“芳香鎮痛膏”貼于“阿氏穴” “環跳穴”,“承山穴”,貼后一天,患者訴腰部脹痛明顯緩解,左下肢活動障礙好轉,繼續予“芳香鎮痛膏”貼敷,連用1周,腰部脹痛基本緩解,左下肢功能基本恢復。專科查體 腰椎無壓痛,不伴放射,直腿抬高試驗雙側(_),再繼續使用“芳香鎮痛膏” 1周,患者自覺癥狀消失,肢體活動功能正常,無任何不良反應。隨訪1年無復發。病例5:彭某某,女,48歲,寧鄉縣城郊鄉人。自訴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頸部疼痛, 呈持續性脹痛,久坐及睡覺時加重,無頭暈、頭痛、耳鳴,無惡心、嘔吐等其他特殊不適,當時未引起重視、未做任何治療,于1周前因受涼后上述癥狀再發加重,伴左上肢上抬、外展、背伸困難,至醫院就診,頸椎MRI示C4/5椎間盤向后突出并相應頸髓受壓可能性大,予推拿、 針灸等治療后,病情未見好轉,于2010年2月20日就診。專科查體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肌緊張,C4/5有壓痛,左肩部壓痛明顯,向左上肢放射,臂叢牽拉試驗左側(+),右側(_)。頸椎片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C6/7椎體緣見唇樣骨質增生,C4/5,C6/7椎體間隙變窄,診斷為 “頸椎間盤突出”,治療上予“芳香鎮痛膏”2個貼于“阿是穴”,結合牽引、推拿、針灸等物理治療,3天后患者訴頸部脹痛明顯緩解,再連用2周,頸部脹痛之癥已除,左上肢功能恢復。無任何特殊不適,亦無副作用。專科查體頸椎無壓痛,不伴放射,臂叢牽拉試驗雙側(_),隨訪1年無復發。本發明所述成品膏藥需裝入塑料袋常溫保存,避免陽光照射。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
1.芳香鎮痛膏,其特征在于,其配方包括基質和方劑,具體為 基質中松香65%、蜂蠟20%、香油2.5%、氮酮2.5%、冰片10% ;方劑中丁香1 3%、肉桂1 3%、大茴香1 2%、小茴香1 1. 5%、砂仁1 1. 5%、白芷1 1. 5%、花椒1 5%、陳皮1%、木香1%、土元1 3%、三七1 3%、七葉蓮1 5%。
2.芳香鎮痛膏,其特征在于,其制作工藝具體為1)將松香、蜂蠟放入容器中加熱,待其完全溶解后,加入香油,繼續加熱至滴水成珠狀, 冷卻降溫,待其溫度降至60度時,加入氮酮與冰片并不斷攪拌,待完全溶解即可留下備用;2)把全部藥品粉碎成細粉,顆粒大小為80 120目;3)將膏藥基質加熱至60度,逐漸加入全部藥粉,加入藥粉時要不斷進行攪拌,待藥粉完全融合后,保溫120分鐘,保證藥品有效成分浸出,擱置待用;4)將膏藥加溫至60度,按照傳統膏藥工藝加工成膏藥成品。
全文摘要
芳香鎮痛膏,是一種采用藥食兩用中草藥的現實研究成果配置的外用膏藥,其有效成分包括丁香、肉桂、大茴香、小茴香、砂仁、白芷、花椒、陳皮、木香、土元、三七、七葉蓮,采用這些芳香開竅、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通經鎮痛的中草藥,與現在無鉛膏藥新工藝結合,制作成外用消腫鎮痛膏藥,具備辛溫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去除了傳統膏藥中的鉛和川草烏等影響身體的成分因素,大大提高了膏藥使用的安全性,同時,止痛效果好,起效快,原料容易采集,易于普及使用。
文檔編號A61P29/00GK102357224SQ201110231620
公開日2012年2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2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2日
發明者侯中海, 楊炳濤, 郭海勇 申請人:楊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