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治療哮喘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844890閱讀:33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哮喘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具體為一種治療哮喘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氣管炎、哮喘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往往因多次感冒、咳嗽、咳痰、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多次反復發作,在體內留下病灶,形成慢性氣管炎、哮喘,反復發作形成肺氣腫、肺心病,最后形成心衰,危及生命。目前,治療該病的藥多為口服西藥或口服中成藥,通過胃腸產生療效,需要一定時間,效果不佳,其不足之處是刺激腸胃,對人體易產生不良反應,毒副作用大。中醫學認為咳嗽、哮喘,其病機的共同點均為各種致病因素導致肺失宣發、肅降及津液敷布異常,引起濕聚痰生,痰涌氣滯,肺氣上逆而致咳嗽、喘促。中醫認為“天人合一”,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祖國醫學特有的防病治病手段逐漸被廣大群眾所了解。人體與自然界生物的陽氣,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利用機體陽氣充沛的三伏,調整陰陽平衡, 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使病情逐漸好轉,甚至不再發病。有越來越多的中醫外治應用于疾病的治療,但是到目前為止根據該治療原則用于哮喘治療上,大多存在中藥藥方配伍不合理,療效差,療程長,患者難以堅持等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解決現有治療哮喘的中藥藥物配伍不合理,療效差、療程長等問題,提供一種治療哮喘的中藥組合物。本發明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治療哮喘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比的中藥原料組成芥子10—25份、延胡索12—25份、細辛I O—15份甘遂8—12份、 蟬蛻6—10份、法半夏8—13份、丹參10—20份、生姜30—50份,將上述各藥物分別研磨成粉末狀后混合,得到藥粉,然后將生姜洗凈、刮去皮,絞汁過濾制成生姜汁,再將藥粉加入生姜汁調制成糊狀膏劑。使用時,取上述藥膏的1/3分攤在穴位上,用膠布固定,每次敷貼4-6小時,每年初伏,中伏,末伏各一次,敷貼于雙側肺俞、 心俞、膈俞、天突、大椎穴。敷貼期間忌生冷刺激性食品,包括西瓜、辣椒,盡量少活動,以防出汗。本發明所述的治療哮喘的中藥組合物的最佳配方如下,芥子21份、延胡索21份、 細辛10份、甘遂12份、蟬蛻10份、法半夏10份、丹參10份、生姜30份。本發明所述的各原料藥均可從正規藥店購得。上述藥物中,芥子辛,溫,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延胡索性溫,活血,利氣,止痛,能治內外上下氣血不宣之病,通滯散結;細辛辛,溫,祛風,散寒,行水,開竅,用于發散風寒,溫化寒痰、宜通肺竅、痰飲咳逆;甘遂苦,寒;有毒,瀉水逐飲,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消腫散結;蟬蛻甘,寒,散風除熱,利咽,用于風熱感冒,咽痛,音啞;法半夏辛、溫,燥濕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丹參苦,微寒,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主治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生姜辛、微溫,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藥毒。本發明選用芥子化痰,入肺經化痰通絡;延胡索、丹參活血行瘀;甘遂泄水逐飲; 細辛溫肺祛痰;法半夏燥濕化痰;生姜溫肺止咳;蟬蛻抗過敏,諸藥合用,相輔相成,起溫肺散寒,祛痰通絡之作用。此外,從西醫角度分析,芥子具有抗刺激作用(刺激性藥物使用于皮膚局部,其作用不僅限于用藥部位,并牽涉到其他部位,產生治療作用時,稱為抗刺激作用)且滲透力強,由微弱不斷刺激信息傳送入大腦一定時間,由量變發生質變,使肺和皮毛興奮性提高,同時配合拍打療法,通過拍打刺激脊髓后角將興奮傳到大腦中樞,再通過脊髓傳到內臟中樞,調整平滑肌達平喘作用,又肺主皮毛,通過拍打透皮而解,進一步加強肺的宣發,肅降功能。本發明根據中醫經絡學原理,采用本發明所述的藥物進行冬病夏治敷貼療法治療哮喘,一方面通過刺激穴位、疏通經絡、調理氣血達到協調陰陽、抗御病邪的目的,即在每年三伏,陽氣旺盛之時,選擇足太陽膀胱經的肺俞、心俞,膈俞、天突、大椎穴,使藥效直達病所,緩解膈肌痙攣,達平喘效果;另一方面通過藥物的發散、走竄、經皮吸收,使藥物直達病灶,發揮藥理作用。本發明的外用藥貼對皮膚無刺激、無副作用、穴位用藥、溫肺化痰、止咳平喘、補氣養陰,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療效顯著,見效快, 治愈率高。為了表明本發明藥物對哮喘等疾病的防治效果,本發明進行了以下臨床試驗一、臨床資料,對近多年800例臨床應用患者進行觀察治療,其中男性485例,女性 315例,年齡15-85歲,病程長者30年,短者3個月。二、治療方法每年初伏,中伏,末伏各一次,敷貼于雙側肺俞,心俞,膈俞,天突,大椎穴。用量每次取本發明所述藥膏(消喘膏敷貼)的1/3分攤在穴位上,用膠布固定。每次敷貼4-6小時。注意事項敷貼期間忌生冷刺激性食品,包括西瓜、辣椒;盡量少活動,以防出汗。三、療效評定標準治愈咳嗽、喘息及其他癥狀消失達I年以上者;好轉咳嗽、喘息及其他癥狀較前明顯改善;無效主癥未改善或惡化者。四、治療結果統計經臨床統計,痊愈634例,好轉124,無效42例,治愈率為79%,好轉率為16%,總有效率為95 %,無效率為5 %。典型病例I、王某某,女,69歲農民,朱家莊村,1995年7月初診,主訴咳嗽伴喘20余年,病史20多年來每年冬春兩季咳喘發作頻繁,冬季尤甚,近10年來病情加重,咳嗽劇烈,痰白量多,動則氣短,易感冒,畏寒肢冷,腰痠腿軟,心悸多汗,食欲欠佳,體力衰弱,已喪失勞動能力,經中西藥物治療,癥狀時輕時重。檢查神疲倦怠,語聲低微,目前為病情緩解期,無明顯咳喘,身體瘦弱,舌淡苔白, 脈沉細。中醫診斷為喘癥(肺腎陽虛寒痰伏肺),西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治法采用本發明所述藥膏敷貼(如實施例I所述藥物配方,扶正祛邪溫陽散寒),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天突、大椎治療過程及療效1995年夏伏天應用消喘膏敷貼治療,每伏貼敷6小時,I個月后精神明顯好轉,同年冬季咳喘稍有好轉,感冒次數明顯減少,第二年夏季伏天又連續敷貼3 次,咳嗽基本消失,冬季未發病且很少感冒,1997年冬季隨訪咳喘已愈。2、李某,女,23歲,介休電視臺播音員,1995年7月初診,主訴反復咳嗽,咯痰3 年,冬天尤甚;病史患者3年前冬天不慎著涼感冒致咳嗽,咯痰,痰色希白量多,經輸液即頭炮唑啉鈉癥狀緩解,但仍有痰量多,以后每年冬季咳嗽不停且痰量多。檢查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羅音,舌質淡,苔白膩,脈沉。中醫診斷為咳嗽 (痰濕蘊肺),西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治法采用本發明所述藥膏敷貼(如實施例3所述藥物配方,祛濕化痰,扶正祛邪),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大椎治療過程及療效1995年夏伏天應用消喘膏敷貼治療,每伏貼敷6小時,I個月后精神明顯好轉,同年冬季咳嗽稍有好轉,感冒次數明顯減少,第二年夏季伏天又連續敷貼3 次,咳嗽基本消失,冬季未發病且很少感冒,1997年冬季隨訪咳嗽已愈。3、張某某,男,46歲,司機,2004年7月初診主訴咳嗽伴喘20余年;病史20多年來每年冬春兩季咳喘發作頻繁,冬季尤甚,近10年來病情加重,咳嗽劇烈,痰白量多,動則氣短,易感冒,畏寒肢冷,腰痠腿軟,心悸多汗,食欲欠佳,體力衰弱,已喪失勞動能力,經中西藥物治療,癥狀時輕時重。檢查神疲倦怠,語聲低微,目前為病情緩解期,無明顯咳喘,身體瘦弱,舌淡苔白, 脈沉細。經中醫診斷喘癥(肺腎陽虛寒痰伏肺),西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治法采用本發明所述藥膏敷貼(如實施例4所述藥物配方,扶正祛邪,溫陽散寒),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天突、大椎治療過程及療效2004年夏伏天應用消喘膏敷貼治療,每伏貼敷6小時,I個月后精神明顯好轉,同年冬季咳喘稍有好轉,感冒次數明顯減少,第二年夏季伏天又連續敷貼3 次,咳嗽基本消失,冬季未發病且很少感冒,2007年、2008年冬季隨訪咳喘未發作。4、李某某,男,32歲,教師,2005年7月初診主訴反復咳嗽,咯痰3年,冬天尤甚。 病史;患者3年前冬天不慎著涼感冒致咳嗽,咯痰,痰色稀白量多,輸注頭孢唑啉鈉癥狀緩解,但仍有痰量多,以后每年冬季咳嗽頻繁且痰量多。檢查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羅音,舌質淡,苔白膩,脈沉。中醫診斷咳嗽(痰濕蘊肺),西醫診斷慢性支氣管炎治法采用本發明所述藥膏敷貼(如實施例2所述藥物配方祛濕化痰,扶正祛邪),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大椎、天突治療過程及療效2005年夏伏天接收消喘膏敷貼治療,每伏貼敷6小時,I個月后精神明顯好轉,同年冬季咳嗽稍有好轉,感冒次數明顯減少,第二年夏季伏天又連續敷貼3 次,咳嗽基本消失,冬季未發病且很少感冒,2007年冬季隨訪咳嗽已愈。5、陳某,女,23歲,教師2005年7月初診。主訴反復咳嗽,咯痰3年,冬天尤甚; 病史患者3年前冬天不慎著涼感冒致咳嗽,咯痰,痰色希白量多,經輸液即頭炮唑啉鈉癥狀緩解,但仍有痰量多,以后每年冬季咳嗽不停且痰量多。檢查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羅音,舌質淡,苔白膩,脈沉。中醫診斷咳嗽(痰濕蘊肺),西醫診斷慢性支氣管炎治法采用本發明所述藥膏敷貼(如實施例5所述藥物配方,祛濕化痰,扶正祛邪),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大椎治療過程及療效2005年夏伏天接收消喘膏敷貼治療,每伏貼敷6小時,I個月后精神明顯好轉,同年冬季咳嗽稍有好轉,感冒次數明顯減少,第二年夏季伏天又連續敷貼3 次,咳嗽基本消失,冬季未發病且很少感冒,2007年冬季隨訪咳嗽已愈。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每份為I克一種治療哮喘的中藥組合物,制成有效成分的中藥原料按下列重量比組成為芥子10克、延胡索12克、細辛10克甘遂8克、蟬蛻6克、法半夏8克、丹參10克、生姜30克, 將上述各藥物分別研磨成粉末狀后混合,得到藥粉,然后將生姜洗凈、刮去皮,絞汁過濾制成生姜汁,再將藥粉加入生姜汁調制成糊狀膏劑。實施例2 :每份為I千克一種治療哮喘的中藥組合物,制成有效成分的中藥原料按下列重量比組成為芥子25千克、延胡索25千克、細辛15千克甘遂12千克、蟬蛻10千克、法半夏13千克、丹參 20千克、生姜50千克,將上述各藥物分別研磨成粉末狀后混合,得到藥粉,然后將生姜洗凈、刮去皮,絞汁過濾制成生姜汁,再將藥粉加入生姜汁調制成糊狀膏劑。實施例3 :每份為I兩—種治療哮喘的中藥組合物,制成有效成分的中藥原料按下列重量比組成為芥子10兩、延胡索12兩、細辛15兩甘遂12兩、蟬蛻6兩、法半夏13兩、丹參10兩、生姜40 兩,將上述各藥物分別研磨成粉末狀后混合,得到藥粉,然后將生姜洗凈、刮去皮,絞汁過濾制成生姜汁,再將藥粉加入生姜汁調制成糊狀膏劑。實施例4 :每份為I斤一種治療哮喘的中藥組合物,制成有效成分的中藥原料按下列重量比組成為芥子21斤、延胡索21斤、細辛10斤甘遂12斤、蟬蛻10斤、法半夏10斤、丹參10斤、生姜30 斤,將上述各藥物分別研磨成粉末狀后混合,得到藥粉,然后將生姜洗凈、刮去皮,絞汁過濾制成生姜汁,再將藥粉加入生姜汁調制成糊狀膏劑。實施例5 :每份為I克一種治療哮喘的中藥組合物,制成有效成分的中藥原料按下列重量比組成為芥子15克、延胡索18克、細辛13克甘遂10克、蟬蛻8克、法半夏11克、丹參15克、生姜35 克,將上述各藥物分別研磨成粉末狀后混合,得到藥粉,然后將生姜洗凈、刮去皮,絞汁過濾制成生姜汁,再將藥粉加入生姜汁調制成糊狀膏劑。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哮喘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比的中藥原料組成芥子10-25 份、延胡索12—25份、細辛10—15份甘遂8—12份、蟬蛻6—10份、法半夏8—13份、丹參 10—20份、生姜30—50份,將上述各藥物分別研磨成粉末狀后混合,得到藥粉,然后將生姜洗凈、刮去皮,絞汁過濾制成生姜汁,再將藥粉加入生姜汁調制成糊狀膏劑。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哮喘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中藥原料按下列重量比組成芥子21份、延胡索21份、細辛10份,甘遂12份、蟬蛻10份、法半夏10份、丹參10份、 生姜30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具體為一種治療哮喘的中藥組合物,解決現有治療哮喘的中藥藥物配伍不合理,療效差、療程長等問題,由芥子10-25份、延胡索12-25份、細辛10-15份、甘遂8-12份、蟬蛻6-10份、法半夏8-13份、丹參10-20份、生姜30-50份組成,將上述各藥物分別研磨成粉末狀后混合,得到藥粉,然后將生姜洗凈、刮去皮,絞汁過濾制成生姜汁,再將藥粉加入生姜汁調制成糊狀膏劑。本發明藥物對皮膚無刺激、無副作用、穴位用藥、溫肺化痰、止咳平喘、補氣養陰,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療效顯著,見效快,治愈率高。
文檔編號A61K35/64GK102580020SQ201110377920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9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1日
發明者溫衛萍 申請人:介休市中醫醫院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