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屬于中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風濕類疾病是一組包括所有侵犯肌肉和骨骼系統、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肌肉風濕痛、坐骨神經痛等。風濕類疾病屬中醫痹癥的范疇,中醫理論認為痹癥由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風濕類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病因素多樣、病理變化復雜和治愈率低的特點。目前,用于風濕病治療的藥物眾多,包括西藥和中藥。由于風濕性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尚不清楚,西藥主要是針對風濕病的癥狀進行抗炎、止痛治療,如常用的非留體類解熱鎮痛藥水楊酸、滅酸類和喜康類藥物,此類藥物共同藥理作用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的活 性,減少花生四烯酸的產生,從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達到抗炎鎮痛和解熱作用。西藥用于治療風濕病僅能緩解癥狀,不能遏止病情的發展,長期服用對肝和胃腸道的毒副作用大。中藥治療風濕病是從本而治,以“除邪益氣,通利關節”為治療總則,祛除寒濕,使氣血和暢,正氣得補,關節通利得以屈伸。但是其療效不佳,而且副再用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療效好的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組分組成大黃40 60份、火麻仁50 80份、獨活50 80份、郁李仁50 80份、枳殼50 80份、車前子50 80份、菟絲子50 80份、山藥50 80份、牛膝50 80份、山茱萸50 80份、羌活20 40份。本發明是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的優選方案為大黃50份、火麻仁60份、獨活60份、郁李仁60份、枳殼60份、車前子60份、菟絲子60份、山藥60份、牛膝60份、山茱萸60份、憲活30份。本發明的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可以按照中國藥典2010版要求制成的散劑、膠囊劑、顆粒劑或丸劑,優選為蜜丸,即將各藥物按照配方量混合,粉碎過120目,于100°C滅菌處理30分鐘,按每IOOg粉劑加中蜜40g,加熱至70°C與適量開水混勻,精煉3次后,制成每粒重約0. 2g的蜜丸,蜜丸70°C干燥。本發明的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其中大黃、枳殼、車前子、菟絲子、山茱萸可以采用炮制藥物,即酒大黃、麩炒枳殼、酒炙車前子、酒炙菟絲子、酒炙山茱萸,其均為市售產品。其中酒大黃還可以采用如下炮制方法取大黃生片加入其重量10%的黃酒,混勻后悶透過夜,于次日在常壓下蒸2h后曬干,反復9次后,干燥后制成酒大黃。本發明基于對風濕類疾病的了解,經過多年的臨床試驗經驗,從中國藥典中選出11味中草藥配伍制成治療風濕性疾病的藥物。其中大黃具有瀉下、解熱鎮痛、調節免疫功能、降血脂、協同增效和降低耐藥等多種作用。配方中使用大黃瀉下攻積、活血化瘀,起到祛濕寒濕和通利關節之功效,與其它補益成份相配伍,從而起到全面綜合調理、標本兼治的目的。另外,采用酒炙炮制后可以進一步降低大黃的瀉下作用,而大黃酒炙后再通過九蒸九曬后,其含有的蒽醌和鞣質含量大幅下降,進一步的降低大黃瀉下作用。中醫理論認為風濕病大多為慢性進行過程,疾病經久不愈,病邪由表入里,由輕轉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瘀血。瘀血既成,則痹阻經絡,無以濡養筋脈、關節,導致關節腫大、變形,疼痛加劇、皮下結節,肢體僵硬、麻木不仁,而酒大黃主要發揮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或緩解病變,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作用。枳殼性微寒,味苦、辛、酸,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之功能。采用麩炒枳殼,揮發油組分會發生變化,部分組分含量下降,而黃酮類成分含量下降的,麩炒枳殼的臨床功效為緩和燥性,具有增強理氣健胃的作用,適用于風濕痛和瘀血疼痛。
車前子清熱、利尿、明目、祛痰,采用酒車前子的目的是改變其寒性,宣行藥勢,通行經絡氣血,祛邪外出。菟絲子主要為補益作用,其味辛甘,性平,入肝、腎二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安胎的功效。可用于腰膝酸痛。采用酒菟絲子,有利于菟絲子的有效成分煎出。山茱萸具有不益肝腎、收斂固脫。采用酒山茱萸為補益作用。本發明針對風濕病從本而治,具有瀉下攻積、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散瘀止痛、補益肝腎、提高機體免疫力之功效,起到祛濕寒濕、通利關節、全面綜合調理、標本兼治的目的,主治風濕類疾病如腰酸痛、關節疼痛以及頸椎病、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本發明給出以下臨床統計(I)、診斷標準參照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修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擬訂。①晨僵至少lh,持續6周以上。②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脹持續至少6周以上。③腕關節、掌指關節腫脹6周以上。④對稱性關節腫脹6周以上。⑤皮下類風濕結節。⑥類風濕因子陽性。⑦手指關節X線變化證實。上述6項中符合4項即可診斷。(2)、一般資料所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例為醫院風濕科門診患者,入選病例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排除有嚴重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史患者以及有藥物過敏史、嚴重肝腎等臟器病變、關節重度畸形患者。自2007年元月份開始入選60例,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齡35 65歲,病程6個月 10年。(3)、研究方法60例入選患者分為兩組,每組30例。對照組給予服用甲氨喋呤(MTX)和強的松MTX, 3. 75mg/周,飯后,強的松IOmg/天,清晨頓服。治療組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按實施例1-3的中藥配方制成的蜜丸劑,分別應用10人),一日2次,一次10粒(每粒為0. 2克),飯后服用。兩組在治療期間中可服用緩解疼痛癥狀的非留體類鎮痛藥如美洛昔康等。30d為I個療程,每一個療程進行隨訪評估、并抽取靜脈血檢測相應指標。(4)、療效判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現代風濕病學》中的療效評定標準擬定。完全緩解治療后持續2個月內無關節疼痛,無關節觸痛,或活動時無關節痛,實驗室檢查正常(檢查指標包括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類風濕因子RF)。好轉治療后主要臨床癥狀部分消失或好轉,實驗室檢查有所改善。未愈主要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改善。(5)、研究結果①兩組治療前后主要觀察指標的變化比較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組分組成大黃40 60份、火麻仁50 80份、獨活50 80份、郁李仁50 80份、枳殼50 80份、車前子50 80份、英絲子50 80份、山藥50 80份、牛膝50 80份、山茱萸50 80份、憲活20 40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組分組成大黃50份、火麻仁60份、獨活60份、郁李仁60份、枳殼60份、車前子60份、菟絲子60份、山藥60份、牛膝60份、山茱萸60份、羌活30份。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黃為酒大黃。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酒大黃采用如下方法制備取大黃生片加入其重量10%的黃酒,混勻后悶透過夜,于次日在常壓下蒸2h后曬干,反復9次后,干燥后制成酒大黃。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枳殼為麩炒枳殼。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干所述車前子、菟絲子,山茱萸為酒炙車前子、酒炙菟絲子、酒炙山茱萸。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采用的劑型為散劑、膠囊劑、顆粒劑或蜜丸剤。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蜜丸劑采用如下方法制備將各藥物按照配方量混合,粉碎過120目,于100°C滅菌處理30分鐘,按每IOOg粉劑加中蜜40g,加熱至70°C與適量開水混勻,精煉3次后,制成每粒重約O. 2g的蜜丸,蜜丸70°C干燥。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組分組成大黃40~60份、火麻仁50~80份、獨活50~80份、郁李仁50~80份、枳殼50~80份、車前子50~80份、菟絲子50~80份、山藥50~80份、牛膝50~80份、山茱萸50~80份、羌活20~40份。本發明的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的中藥針對風濕病從本而治,具有瀉下攻積、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散瘀止痛、補益肝腎、提高機體免疫力之功效,起到祛濕寒濕、通利關節、全面綜合調理、標本兼治的目的,主治風濕類疾病如腰酸痛、關節疼痛以及頸椎病、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文檔編號A61K36/8945GK102688363SQ201110414640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12日
發明者馮燕銘, 劉玲, 王勇, 王建剛, 邱相君 申請人:河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