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心肺復蘇儀的組成機構,具體講是一種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
氧系統。
背景技術:
心肺復蘇儀是用于對心跳或呼吸驟停的患者進行緊急搶救、替代人工胸外按壓和人工口對口吹氣WPAICPR)的一種醫療設備,它可增加心跳或呼吸驟停患者心臟和腦的血流,并且為后續的除顫、靜脈用藥、血管重建等治療過程起到承接作用。心肺復蘇儀內輸氧系統及驅動系統一般為兩個獨立的系統輸氧系統包括氣源、電磁閥和氧氣面罩。通過控制電磁閥的閥芯在閥體內的位置變化,使閥體內的各通氣孔連通和斷開,從而控制輸氧系統的通斷;驅動系統一般為電機驅動系統、液壓式驅動系統或氣動式驅動系統。電機驅動系統包括電動機和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還包括減速機、絲桿、蝸桿或齒輪等部件,所述傳動機構與按壓頭相連,系統機構復雜,所需零件較多,生產成本偏高,占用體積較大。液壓式驅動系統需要安裝液壓馬達、傳動輪等機構,而且它還必須和液壓站相連, 不便于攜帶,非常不利于室外搶救。氣動式驅動系統與輸氧系統共用一個氣源,氣缸的活塞桿與按壓頭相連。部分心肺復蘇儀的氣動式驅動系統采用單作用氣缸,氣缸輸出的按壓力靠氣壓實現,氣缸復位需靠彈簧或外力來實現,產生同樣的按壓力,需要更高的供氣壓力或更大直徑的氣缸,效率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所述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結構簡單、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占用體積小、噪聲小、便于攜帶和室外搶救。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它包括氣源、進氧管接頭、萬向接頭、輸氣管、電磁閥、氧氣面罩和按壓驅動裝置。所述按壓驅動裝置的輸出端與按壓頭相連,所述氣源、進氧管接頭、萬向接頭通過輸氣管順序相連。此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它還包括Y型接頭,所述Y型接頭的螺紋接頭與萬向接頭的螺紋接口相連。所述按壓驅動裝置為氣缸驅動裝置,所述氣缸驅動裝置的活塞桿與按壓頭相連。所述電磁閥包括按壓控制電磁閥和輸氧控制電磁閥,所述按壓控制電磁閥通過輸氣管與氣缸相連,所述輸氧控制電磁閥通過輸氣管與氧氣面罩相連。所述按壓控制電磁閥與輸氧控制電磁閥分別通過輸氣管與Y型接頭的兩個側接
3口相連。作為優選,所述氣缸驅動裝置的氣缸為雙作用氣缸,所述雙作用氣缸的兩個氣腔分別通過輸氣管與按壓控制電磁閥相連。作為改進,所述按壓控制電磁閥上設有氣體消聲器。作為優選,所述按壓控制電磁閥為二位五通電磁閥。作為優選,所述輸氧控制電磁閥為二位三通電磁閥。作為改進,所述氧氣面罩與輸氣管的接口端設有潮氣量調節按鈕。作為改進,此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它還包括氣體釋放閥,所述氣體釋放閥與萬向接頭相連。本實用新型的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驅動系統和輸氧系統共用一個氣源。 通過控制按壓控制電磁閥的閥芯在閥體內的位置變化,使閥體內的各通氣孔連通和斷開, 使得氧氣進入電磁閥內不同的通氣管,然后通過氧氣的壓力來推動氣缸的活塞,活塞帶動活塞桿,活塞桿進而帶動按壓頭作上下往復運動。通過控制輸氧控制電磁閥的閥芯在閥體內的位置變化,則可以使閥體內的各通氣孔連通和斷開,從而控制輸氧系統的通斷。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占.
^ \\\ ·(1)不需要安裝額外的傳動機構,直接用高壓氧氣推動氣缸的活塞運動,從而帶動按壓頭運動,結構簡單,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占用體積小,噪聲相對較小,便于攜帶和室外搶救;(2)采用雙作用氣缸,不需要利用彈簧實現氣缸活塞的復位,依靠電磁閥控制氧氣氣流實現雙作用氣缸中活塞的往復運動。相對于單作用氣缸,產生同樣的按壓力,雙作用氣缸需要的供氣壓力相對較低,氣缸的直徑相對較小;(3)在按壓控制電磁閥上設有氣體消聲器,可進一步降低噪音;(4)在氧氣面罩與輸氣管的接口端設有潮氣量調節按鈕,方便用戶根據患者的體重、呼吸系統的順應性和阻力隨時調節輸氧量;(5)氣體釋放閥的設置可使氣體壓力超過常規工作氣壓時(0. 35 0. 6MPa),部分氣體從氣體釋放閥溢出,使氣體壓力降為常規工作氣壓,從而避免出現外傷氣胸等癥狀。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的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所示1、氣源,2、進氧管接頭,3、萬向接頭,4、電磁閥,5、氧氣面罩,6、按壓驅動裝置,7、按壓頭,8、Y型接頭,9、按壓控制電磁閥,10、輸氧控制電磁閥,11、氣缸,12、氣體消聲器,13、潮氣量調節按鈕,14、氣體釋放閥。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它包括氣源1、進氧管接頭 2、萬向接頭3、電磁閥4、氧氣面罩5和按壓驅動裝置6。所述按壓驅動裝置6的輸出端與按壓頭7相連,所述氣源1、進氧管接頭2、萬向接
4頭3通過輸氣管順序相連。此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它還包括Y型接頭8,所述Y型接頭8的螺紋接頭與萬向接頭3的螺紋接口相連。所述按壓驅動裝置6為氣缸驅動裝置,所述氣缸驅動裝置的活塞桿與按壓頭7相連。所述電磁閥4包括按壓控制電磁閥9和輸氧控制電磁閥10,所述按壓控制電磁閥 9通過輸氣管與氣缸11相連,所述輸氧控制電磁閥10通過輸氣管與氧氣面罩5相連。所述按壓控制電磁閥9與輸氧控制電磁閥10分別通過輸氣管與Y型接頭8的兩個側接口相連。所述按壓控制電磁閥9與輸氧控制電磁閥10分別通過輸氣管與Y型接頭8的兩個側插口相連。作為優選,所述氣缸驅動裝置的氣缸11為雙作用氣缸,所述雙作用氣缸的兩個氣腔分別通過輸氣管與按壓控制電磁閥9相連。作為改進,所述按壓控制電磁閥9上設有氣體消聲器12。作為優選,所述按壓控制電磁閥9為二位五通電磁閥。作為優選,所述輸氧控制電磁閥10為二位三通電磁閥。作為改進,所述氧氣面罩5與輸氣管的接口端設有潮氣量調節按鈕13。作為改進,此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它還包括氣體釋放閥14,所述氣體釋放閥14與萬向接頭3相連。本實用新型的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驅動系統和輸氧系統共用一個氣源。 通過控制按壓控制電磁閥9的閥芯在閥體內的位置變化,使閥體內的各通氣孔連通和斷開,使得氧氣進入電磁閥內不同的通氣管,然后通過氧氣的壓力來推動氣缸11的活塞,活塞帶動活塞桿,活塞桿進而帶動按壓頭7作上下往復運動,對患者進行按壓。此外,通過控制輸氧控制電磁閥10的閥芯在閥體內的位置變化,則可以使閥體內的各通氣孔連通和斷開,從而控制輸氧系統的通斷。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占.
^ \\\ ·(1)不需要安裝額外的傳動機構,直接用高壓氧氣推動氣缸的活塞運動,從而帶動按壓頭運動,結構簡單,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占用體積小,噪聲相對較小,便于攜帶和室外搶救;(2)采用雙作用氣缸,不需要利用彈簧實現氣缸活塞的復位,依靠電磁閥控制的氧氣氣流實現雙作用氣缸中活塞的往復運動,產生同樣的按壓力,雙作用氣缸需要的供氣壓力相對較低,氣缸的直徑相對較小;(3)在按壓控制電磁閥9上設有氣體消聲器12,可進一步降低噪音;(4)在氧氣面罩5與輸氣管的接口端設有潮氣量調節按鈕13,方便用戶根據患者的體重、呼吸系統的順應性和阻力隨時調節輸氧量。(5)氣體釋放閥14的設置可使氣體壓力超過常規工作氣壓時(0. 35 0. 6MPa), 部分氣體從氣體釋放閥14溢出,使氣體壓力降為常規工作氣壓,從而避免出現外傷氣胸等癥狀。
權利要求1.一種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它包括氣源、進氧管接頭、萬向接頭、輸氣管、電磁閥、氧氣面罩和按壓驅動裝置,所述按壓驅動裝置的輸出端與按壓頭相連,所述氣源、進氧管接頭、萬向接頭通過輸氣管順序相連,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Y型接頭,所述Y型接頭的螺紋接頭與萬向接頭的螺紋接口相連;所述按壓驅動裝置為氣缸驅動裝置,所述氣缸驅動裝置的活塞桿與按壓頭相連;所述電磁閥包括按壓控制電磁閥和輸氧控制電磁閥,所述按壓控制電磁閥通過輸氣管與氣缸相連,所述輸氧控制電磁閥通過輸氣管與氧氣面罩相連;所述按壓控制電磁閥與輸氧控制電磁閥分別通過輸氣管與Y型接頭的兩個側接口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壓驅動裝置的氣缸為雙作用氣缸,所述雙作用氣缸的兩個氣腔分別通過輸氣管與按壓控制電磁閥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壓控制電磁閥上設有氣體消聲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壓控制電磁閥為二位五通電磁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氧控制電磁閥為二位三通電磁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氣面罩與輸氣管的接口端設有潮氣量調節按鈕。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氣體釋放閥,所述氣體釋放閥與萬向接頭相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它包括氣源、進氧管接頭、萬向接頭、輸氣管、電磁閥、氧氣面罩、按壓驅動裝置和Y型接頭,Y型接頭的螺紋接頭與萬向接頭的螺紋接口相連;按壓驅動裝置為氣缸驅動裝置,氣缸驅動裝置的活塞桿與按壓頭相連;電磁閥包括按壓控制電磁閥和輸氧控制電磁閥,輸氧控制電磁閥通過輸氣管與氧氣面罩相連;按壓控制電磁閥與輸氧控制電磁閥分別通過輸氣管與Y型接頭的兩個側接口相連;所述按壓驅動裝置的氣缸為雙作用氣缸,所述雙作用氣缸的兩個氣腔分別通過輸氣管與按壓控制電磁閥相連。本實用新型的心肺復蘇儀驅動及輸氧系統,結構簡單、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占用體積小、噪聲小、便于攜帶和室外搶救。
文檔編號A61H31/00GK202211845SQ20112030097
公開日2012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8日
發明者李金榮, 郭永華 申請人:杭州正源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