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溫灸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911931閱讀:27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溫灸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醫醫療器具,特別是涉及一種實施熏灸的溫灸裝置。
背景技術
“灸”是傳統中國醫術的治療方式,于中醫上將灸法治療分為侵入式的針灸、火灸,以及非侵入式的按壓與溫灸等方式,其中,溫灸又稱為熏灸,主要是利用艾草具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的特性,通過灸火燃燒而將艾草的藥性透至人體經脈,實施方式主要是將艾草以手工揉成小團或長條狀的熏灸條(又稱艾條),點燃后放置在靠近人體穴位附近,使該部位產生熱熨或熏熱效果,從而產生治療疾病或保健的作用。早期,實施熏灸均由治療者點燃艾條,徒手控制燃燒中的艾條靠近患者的預定穴位而實施,此種用手持方式點燃的艾條進行熏灸的治療過程,具有無法長時間與患者保持預定的固定距離導致熏灸溫度無法有效控制、艾條余燼會掉落在患者身上而使患者燙傷或灼傷,以及實施的治療者因為必須全程手持艾條而造成手臂高度疲勞等缺點。參閱圖1、圖2,臺灣第M407068號專利案提出一種包含一個鐘形本體10、一個蓋體20,及一面網體30的熏灸裝置1,其中,該本體10具有一個形成一個上部開口 102和一個下部開口 103的容置空間101,該蓋體20可開啟地封閉該上部開口 102,該網體30靠近該下部開口 103而設置于該容置空間101中,以將該容置空間101區隔成用來供艾條燃燒的燃燒空間104和對應患者治療部位的熏灸空間105,而可阻隔艾條燃燒后的灰燼掉落至患者身上。當進行熏灸時,只需令患者趴臥,并將點燃的艾條經該上部開口 102放置于該燃燒空間104中,蓋上該蓋體20以封閉該上部開口 102,即可將該熏灸裝置I放置于患者背部穴位處進行熏灸。上述的熏灸裝置I確實可以因放置于患者穴位處而長時間與患者保持預定的固定距離,并以網體30阻絕 灰燼掉落至患者身上,而有效對患者實施簡易、安全的熏灸療程,同時在實施的過程中毋須治療者長時間持用,而克服了治療者手臂高度疲勞的缺點。但是,這樣的熏灸裝置I只能于同一時間對單一穴道進行溫灸,而有療程冗長的困擾;而若同時對多個穴位實施溫灸時,則必須使用多個裝置分別放置于患者的多個穴位上,如此,反而變成患者得于長時間的熏灸過程維持固定不動,以避免因為稍加動作而讓這些熏灸裝置I掉落;此外,這樣的熏灸裝置I 一定得患者或趴、或躺,才能對患者背上或腹部的穴位進行熏灸,而有實施上的限制。因此,現有的熏灸裝置I需要加以改進,除了需要一次可針對患者多個穴位實施夕卜,也能讓患者適度、短時間的稍加變換姿勢,以避免于溫灸過程中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而身體僵硬不舒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讓患者靠持并可以同時對多個穴位進行熏灸的溫灸裝置。
本發明的溫灸裝置,用于插設至少一根艾條熏灸患者;其中:該溫灸裝置包含一個框架,及一面插置網,該框架包括一個靠近患者的第一側面,及一個相反于該第一側面的第二側面,該插置網靠近該第二側面且實質平行于該第二側面而設置于該框架上,包括多個供艾條穿置的穿置網孔。本發明的溫灸裝置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較佳地,該溫灸裝置還包含一面靠近該第一側面而設置于該框架上并具有多個隔離網孔的隔離網。較佳地,該溫灸裝置還包含一組改變該插置網與該隔離網的間距的調整件。較佳地,該調整件具有多個設置于該框架的螺座,及多個分別螺設入所述螺座并帶動該插置網移動的調整螺桿。較佳地,該溫灸裝置的該第一側面是對應于人體型態的曲面。較佳地,該溫灸裝置還包含一個靠該第一側面設置于該框架上供患者倚靠的靠背。較佳地,該溫灸裝置的該靠背具有一個對應于人體型態的貼靠面。較佳地,該溫灸裝置的該插置網的穿置網孔與該隔離網的隔離網孔彼此錯開而使插置于任一穿置網孔的艾條無法穿過該隔離網。較佳地,該隔離網的隔離網孔小于艾條而使插置于任一穿置網孔的艾條無法穿過該隔離網。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種用框架設置插置網的新型溫灸裝置,除了可以讓患者通過插置網插設多根艾條,對患者多數穴位同時進行熏灸外,還可以讓患者選擇坐著,或是趴著,或是躺著等各式姿勢進行熏灸療程,不受實施場合、或姿勢的限制,特別是當患者坐著靠近實施熏灸時,也能于療程中適度的變換姿勢,而避免于療程中身體保持同一姿勢而產生肌肉僵硬、麻痹的問題。


圖1是現有的熏灸裝置的立體局部剖視圖;圖2是用圖1所示的熏灸裝置放置于患者的背上進行熏灸的示意圖;圖3是說明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的溫灸裝置的立體圖;圖4是圖3的后視圖,輔助說明本發明溫灸裝置的較佳實施例;圖5是圖3的局部放大圖,輔助說明本發明溫灸裝置的較佳實施例的一組調整件;圖6是說明用本發明該較佳實施例的溫灸裝置對患者的背部穴位進行熏灸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詳細說明。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并不限于下述具體實施方式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從下述實施方式所體現 的精神來理解本發明,各技術術語可以基于本發明的精神實質來作最寬泛的理解。圖中相同或相似的構件采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
參閱圖3、圖4、圖5,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的溫灸裝置2包含一個框架21、一面插置網22、一面隔離網23、一組調整件24,及一個靠背25,用于插設至少一根艾條100(如圖6所示)而供患者采用背靠方式進行熏灸。該框架21正面形態大致成矩形,包括一個靠近患者的第一側面211,及一個相反于該第一側面211的第二側面212,該第一側面211是對應于人體型態的曲面,在本例中,第一側面的211是符合人體背部的曲面。該插置網22靠近該第二側面212且實質平行該第二側面212而設置于該框架21上,包括多個供艾條100穿置的穿置網孔221。該隔離網23靠近該第一側面211而設置于該框架21上,包括多個隔離網孔231,較佳地,所述隔離網孔231與該插置網22的穿置網孔221彼此成錯開態樣而使插置于任一穿置網孔的艾條無法穿過該隔離網,或是所述隔離網孔231的孔目小于艾條100而使艾條100無法穿過,借此確保點燃的艾條100不會穿通過該隔離網23而燙傷患者,維護患者在實施熏灸時的安全;在本例中,以所述隔離網孔231與穿置網孔221的孔目大小近似,且同時彼此成錯開態樣作說明。參閱圖5,該調整件24帶動該插置網22而設置于該框架21上,包括多個分別設置于該框架21四個角落的螺座241,及多個分別可對應螺設入所述螺座241中并帶動該插置網22移動的調整螺桿242,而當旋動所述調整螺桿242時,即可帶動該插置網22相對該隔離網23位移,而改變 該插置網22和隔離網23的間距,借此,隨著艾條100的燃燒,而可簡易的調整艾條100與患者穴位的距離,從而進行最有效的熏灸。該靠背25靠近該第一側面211而設置于該框架21上以供患者倚靠,具有一對應于人體型態的貼靠面251,在本例中,該靠背25是由多數間隔排列設置并彎曲成預定態樣的曲板構成。參閱圖6,當用上述本發明溫灸裝置2較佳實施例對患者進行熏灸時,是先令患者以舒適的姿勢倚靠該靠背25的貼靠面251,此時,治療者即可將點燃的艾條100對應患者的穴位插置入該插置網22的穿置網孔221中而進行熏灸,并通過該隔離網23的阻隔避免點燃的艾條100直接接觸患者而造成燙傷,維持熏灸過程中的安全;同時,隨著艾條100的燃燒變短,治療者可簡易旋動該調整件24的調整螺桿242而改變該插置網22和隔離網23的間距,進而使患者用艾條100熏灸的距離保持固定,達到最好的療效。另外,配合將該隔離網23的隔離網孔231縮小至可以阻絕整塊艾條100燃燒后的灰燼通過的數毫米大小時,本發明溫灸裝置2還可以簡易且安全地供患者以趴著,或是仰臥的姿勢對背部或是胸、腹部的多數穴位同時進行溫灸,由于這只是本發明的實際使用的變化而已,在此不再一一舉例詳述。綜上所述,本發明溫灸裝置2主要是以供患者倚靠的框架21與插置艾條100的插置網22配合,而可供患者用倚靠的姿勢同時對多個穴位進行熏灸,不但克服了現有的熏灸裝置I只能于同一時間對單一穴道進行熏灸,而有療程冗長的困擾,同時,也能讓患者以舒適、且可稍加變換姿勢的方式進行熏灸,從而避免現今用多個熏灸裝置I同時對多個穴位實施熏灸時,患者必須于長時間維持固定不動,因而造成身體僵硬不舒適,甚至麻痹的狀況,此外,本發明的溫灸裝置2并不強制限制患者一定要趴著或是躺著才能實施,而有實施方式靈活的優點,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的目的。
應理解,在閱讀了本發明的上述講授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 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溫灸裝置,用于插設至少一根艾條熏灸患者;其特征在于: 該溫灸裝置包含一個框架,及一面插置網,該框架包括一個靠近患者的第一側面,及一個相反于該第一側面的第二側面,該插置網靠近該第二側面且實質平行于該第二側面而設置于該框架上,包括多個供艾條穿置的穿置網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灸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溫灸裝置還包含一面靠近該第一側面地設置于該框架上并具有多個隔離網孔的隔離網。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溫灸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溫灸裝置還包含一組改變該插置網與該隔離網的間距的調整件。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溫灸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組調整件具有多個設置于該框架的螺座,及多個分別螺設入所述螺座并帶動該插置網移動的調整螺桿。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溫灸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面是對應于人體型態的曲面。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溫灸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溫灸裝置還包含一個靠該第一側面設置于該框架上供患者倚靠的靠背。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溫灸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靠背具有一個對應于人體型態的貼靠面。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溫灸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插置網的穿置網孔與該隔離網的隔離網孔彼此錯開而使插置于任一穿置網孔的艾條無法穿過該隔離網。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溫灸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隔離網的隔離網孔小于艾條而使插置于任一穿置網孔的艾條無 法穿過該隔離網。
全文摘要
一種溫灸裝置,用于插設至少一根艾條對患者熏灸,包含大致成矩形而供患者靠持的薄框架,及插置網,該框架包括靠近患者的第一側面,及相反于該第一側面的第二側面,該插置網靠近該第二側面且實質平行于該第二側面而設置于該框架上,包括多個供艾條穿置的穿置網孔,本發明提供一種讓患者用背靠方式貼靠并可以插置多根艾條而同時對患者多個穴道進行溫灸的溫灸裝置,克服了現有的灸器只能手持,或是放置于患者身上,而只能于同一時間對單一穴道進行溫灸,以致療程冗長,或需患者長時間固定不動而導致肌肉僵硬、麻痹的困擾。
文檔編號A61H39/06GK103222926SQ201210064308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31日
發明者陳燦明 申請人:陳燦明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