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中藥組合物、制備方法及其應用的制作方法
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中藥組合物、制備方法及其應用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中藥組合物,特別是用于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中藥組合物、制備方法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小兒秋季腹瀉是因感染輪狀病毒引起,多發于秋冬季節,發病年齡以半至4歲的嬰幼兒最易被感染本病,初期發病特點為流涕、咳嗽、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繼而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10次不等,大便稀薄呈白色、黃色或綠色蛋花湯樣,帶有少許粘液, 無腥臭味,腹瀉嚴重者出現脫水癥狀,如口渴明顯、尿量減少等,部分患兒初期出現嘔吐,本病程一般5-7天,體弱抵抗力下降者,腹瀉時間會更長。目前,治療以輸液維持電解質平衡, 治療病程長,療效不佳。本方法治療本病,在經絡學說指導下及辯證診治的基礎上,在神闕穴(肚臍)敷一定的藥物達到治療的目的。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的是提供一種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中藥組合物,該中藥組合物具有簡單、經濟、安全有效之特點,且患兒易接受,不需住院治療等優點。
一種用于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中藥組合物,由包括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組成吳茱萸20-40克、白胡椒3-9克、木香3-9克,補骨脂10-30克、肉豆蔻10-30克、五味子10-30 克、車前子10-20克。
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原料用量優選為吳茱萸30克、白胡椒6克、木香6克、補骨脂20克、肉豆蔻20克、五味子20克、車前子15克。
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方法將吳茱萸、白胡椒、木香、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 車前子,諸藥優選去除雜質和非藥用部分,分別研細成粉狀,然后將全部藥物配伍混均成藥粉,置于容器內加蓋保存備用。
—種用于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中藥制劑,其由上述的中藥組合物制成。該制劑為粉狀。
該中藥組合物的主要功效是溫胃散寒、澀腸止瀉、降氣止痛、調整胃腸功能等。該中藥制劑治愈率高、治療方法簡易、患兒易接受,無副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一種用于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中藥組合物,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制成吳茱萸30 克、白胡椒6克、木香6克、補骨脂20克、肉豆蔻20克、五味子20克、車前子15克。
制作方法為吳茱萸、白胡椒、木香、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車前子,諸藥優選去除雜質和非藥用部分,分別研細成粉狀,然后將全部藥物配伍混均成藥粉,置于容器內加蓋保存備用。
取已配制好的上述藥粉,小于1歲用1克,大于1歲用3-5克,加食用陳醋適量調制成干糊狀,敷肚臍中即神闕穴,外用膠布固定,1日換藥1次,連用3-4天,一般用藥12小時吐瀉即止二4小時痊愈。治療期間,不用抗菌素、止瀉藥及抗病毒西藥。有嚴重脫水者,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對癥處理。該中藥組合物對皮膚過敏者禁用。
該中藥配制后置于密閉容器內,干燥室溫保存不超過半年。
試驗例本發明實施例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臨床觀察
1、診斷標準
(1)有明顯季節性,以秋冬季多發病,發病年齡半歲至4歲嬰幼兒多發本病。
(2)患兒起病急,初期伴有流涕、咳嗽、發燒等上感癥狀,繼而出現(1-2天內),大便次數增多,每日5-10次不等,呈白色、黃色或綠色蛋花湯樣,嚴重者伴有脫水癥狀,如少尿、皮膚彈性差等。
(3)外觀大便無膿血,鏡檢正常或少許白細胞或脂肪細胞。血常規均正常。
觀察指標
治療前患」L大便次數較多,每天3-10余次不等,哭啼不安、嘔吐腹脹或有感冒癥狀,體溫37°C _39°C之間,嚴重有脫水癥狀,如少尿、啼哭無淚、皮膚彈性差等,大便鏡檢有少許脂肪細胞或白細胞。
治療后大便成形,每日1-2次,體溫正常,精神飲食狀況逐漸好轉。
2、治療方法
取已配好的藥粉3-5克,用適量食用醋(加溫)調和成干糊狀、敷肚臍中,1天換藥一次,連用3-4天,一般用藥1天后,腹瀉即止,期間不用抗菌素及止瀉藥,嚴重脫水者,可靜脈補液,對本藥物過敏者禁用。
3、療效平定標準
痊愈大便成形,每日1-2次,鏡檢正常,體溫正常。
有效大便次數明顯減少,每日2-3次,體溫正常,精神飲食逐漸好轉,部分脫水者逐漸恢復。
無效用本藥腹瀉不止,其他癥狀無改善,改用其他方法治療。
4、疾病總體治療結果用于80人,痊愈69人,有效7人,無效4人,痊愈率86 %, 有效率9%,無效率5%。
5、具體病例
例1 張永,男,3歲,于2009年10月30日就診,母親代訴“腹瀉1天10余次,未進食”。1天前感冒,流清鼻涕,進食少,繼而出現腹瀉,每天10多次,大便呈水樣,哭鬧不安, 查體溫37. 8°C,尿量少,脫水癥狀不明顯。診斷為“小兒秋季腹瀉”。給予配制臍敷藥粉15 克(3袋),囑咐每次用1袋,用溫食醋調成干糊狀,敷于肚臍中,外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連用3天,治療后回訪痊愈。
例2 張心雨,女,1歲半,于2009年11月2日就診,母親代訴“發燒、咳嗽大便呈水樣,每天10多次”。近2天腹瀉,曾用止瀉藥未愈。查體溫38°C,表情淡薄、精神不佳,尿少,有輕度脫水體癥。診斷為“小兒秋季腹瀉”。給予配制臍敷藥粉9克(3袋),囑咐每次用1袋,用溫食醋調成干糊狀,敷于肚臍中,外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連用3天。治療后回訪痊愈。
例3 吳亮亮,男,3歲,于2010年1月2日就診,母親代訴“哭鬧不安,近2天大便每天10余次稀便呈綠色”。2天前因發燒嘔吐,服消炎藥未緩解,查體溫39°C,少尿,脫水體征,精神飲食欠佳,鏡檢大便有少許脂肪細胞。診斷為“小兒秋季腹瀉”。給予配制臍敷藥粉15克(3袋),囑咐每次1袋,用溫食醋調和成干糊狀,敷肚臍中,外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連用3天,并配合輸液,5天后回訪,大便每天1次痊愈。
例4 李剛、男、2歲,于2011年12月5日就診,父親代訴“腹瀉發熱2天”。2天前因食不潔食物后嘔吐,繼而出現腹瀉,每天6-8次,開始大便呈白綠色稀便,現呈現水樣便, 服用止瀉藥未愈,查體溫37°C,無脫水體征。診斷為“小兒秋季腹瀉”。給予配制臍敷藥粉 20克G袋),囑咐每次用1袋,用食醋調在成干糊狀,敷于肚臍中,外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 1次,連用4天。5天后回訪,精神飲食逐漸好轉,大便每天2-3次,有效。
例5 李良,男,2歲,于2011年11月27日就診,母親代訴“嘔吐腹瀉一天。”平常患兒身體尚好,因受涼后嘔吐,隨后腹瀉,已腹瀉10多次,大便呈水樣,無膿血便,查體溫 37. 6°C,精神不振,進食少,腹脹。診斷為“小兒秋季腹瀉”。給予臍敷藥粉15克(3袋), 囑咐每次用1袋,用溫食醋調和成干糊狀,敷于肚臍中,外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用 3天。1周后回訪,痊愈。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下列重量的原料藥制成吳茱萸20-40克,白胡椒3-9克、木香3-9克、補骨指10-30克、肉豆蔻10-30克、五味子10-30克、車前子10-20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吳茱萸30克、白胡椒6克、木香6克、補骨脂20克、肉豆蔻20克、五味子20克、車前子15克。
3.權利要求1或2所述中藥組合物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精選原料藥去除雜質和非藥用部分,然后諸藥分別研細粉狀,再混和配伍,置于容器內加蓋保存。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中藥組合物,其由包括以下的中藥材吳茱萸、白胡椒、木香、補骨脂、五味子、車前子制備得到。本發明提供中藥組合制備方法。以及所述中藥組合物在制備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藥劑中的應用。根據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其在用于小兒秋季腹瀉的臨床治療中,獲得了確切療效,使用方便、費用低、無毒副作用,患者易接受的良好效果。
文檔編號A61P31/14GK102552425SQ201210067519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7日
發明者王建中 申請人:王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