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溲赤型結腸炎的中藥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制備方法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講是ー種治療溲赤型結腸炎的中藥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治療溲赤型結腸炎,一般采用1、諾氟沙星①胃腸道癥狀多見;②皮疹、白細胞減少、一過性轉氨酶升高有報告可影響未成熟動物的軟骨發育,故幼兒慎用。2、氧氟沙星①胃腸道反應比較常見偶見頭痛、失眠、肝功能ー過性改變。3、阿米卡星腎毒性與耳毒癥必然存在。偶有惡心、嘔吐、頭痛、發熱、皮疹、震顫、感覺異常、關節疼痛、嗜酸粒細胞增多、貧血及低血壓等。4、核糖霉素偶見皮疹、頭痛、麻木、轉氨酶一過性升高及注射局部疼痛。5、小諾米星①長期或大量應用,可能引起聽神經和腎臟毒害少數病人可出 現皮疹等變態反應,對其他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有過敏史者忌用;③腎功能減退及老年人慎用肝功能異常及孕婦慎用。6、異帕米星偶見皮疹、瘙癢、發熱、麻木、耳鳴、乏力、食欲不振、白細胞減少、嗜酸粒細胞增加、轉氨酶一過性升高等。7、慶大霉素①在治療劑量吋,本品以聽カ損害為主,但不宜大量或長期應用;②腎毒性較強。8、吡哌酸胃腸道反應和藥疹。
發明內容
為克服以上缺點,本發明的目的是發明一種治療溲赤型結腸炎的中藥制備方法。溲赤型結腸炎的主要癥狀是泄瀉,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本證在《內經》稱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難經》有五泄之分,漢唐時代稱為“下利”,宋代以后統稱“泄瀉”。
病因病機素有內熱,累及下焦,再感不正之氣侵襲,而發本病。
臨床表現溲赤重,泄瀉,肛門灼熱,ロ渴,舌紅,苔黃,脈數。
它的技術方案為取赤小豆9重量份、椒目9重量份、玉米須9重量份、葫蘆3重量份、鴨跖草9重量份、篇蓄6重量份、瞿麥6重量份、木通3重量份、通草3重量份、燈心草3重量份、黃芩6重量份、黃連9重量份、黃柏6重量份、黃花母3重量份、救必應6重量份、銀柴胡3重量份、酢漿草9重量份、鼠李3重量份、腹水草6重量份、辟汗草3重量份、薏苡仁6重量份、冬瓜皮9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將以上23味中藥放入15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共煎藥液360毫升,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溲赤型結腸炎的中藥。
該發明的優點是本方23味中藥,在藥店均能買到,制作簡單,制成的中藥液毒副作用小,療程短,治愈率高。君臣佐使,恰到好處。應用中藥的同時,避免了西藥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赤小豆、椒目、玉米須、葫蘆、鴨跖草、篇蓄、瞿麥、木通、通草、燈心草。以上10味藥具有利尿消腫、祛濕除痹、健脾止瀉、清熱利水清腫、解毒排膿、行水消脹、清熱利膽、祛濕退黃、殺蟲止癢、降火利尿、清心除煩之功效。在治療溲赤型結腸炎的過程中,起主要治療作用,故為君藥。黃芩、黃連、黃柏、黃花母、救必應、銀柴胡、酢漿草、鼠李、腹水草、辟汗草、薏苡仁,以上11味藥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腫止痛、清熱利濕、散瘀止痛之功效。在治療溲赤型結腸炎的過程中,能輔助主藥發揮治療作用,故為臣藥。冬瓜皮甘,微寒。入肺、胃、大腸、小腸經。清熱利水清腫。能率諸藥直達病灶,故為佐藥。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潤肺,益氣復脈,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藥性。既能糾諸藥之偏性,又能緩解諸藥之毒性,故為使藥。黃芩、黃連、黃柏、黃花母、救必應、銀柴胡、酢漿草、鼠李、腹水草、辟汗草、薏苡仁、黃芩、黃連、黃柏、黃花母、救必應、銀柴胡、酢漿草、鼠李、腹水草、辟汗草、薏苡仁、冬瓜皮、甘草,這23味藥配伍應用,共同起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腫止痛、散瘀止痛、滲濕利水、散結潰癰、止痢疾水瀉、利尿消腫之功效。君臣佐使,配伍得當,是治療溲赤型結腸炎的最佳配方。赤小豆甘、酸,平。入心、小腸經。利尿消腫、清熱利濕退黃、解毒排膿。椒目苦,寒。入肺、脾、膀胱經。行水消脹。玉米須甘,平。入肝、腎、膀胱經。利尿消腫、降血壓、降血糖、清熱利膽。葫蘆甘,平、滑。入心、小腸經。利水消腫。鴨跖草甘。寒。入腎、膀胱經。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篇蓄苦,平,入胃、膀胱經。利尿通淋、祛濕退黃、殺蟲止癢。瞿麥苦,寒。入心、小腸經。利尿通淋、活血通經。 木通苦,寒。入心、肺、小腸、膀胱經。降火利尿、宣通血脈。通草甘、淡,寒。入肺、胃經。清熱利水、通氣下乳。燈心草甘、淡,微寒。入心、肺、小腸經。黃芩寒,苦,入心、肺、膽、大腸四經。清熱燥濕、清泄少陽、降火、止血、安胎。黃連苦、寒。入心、肝、胃、大腸四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柏苦,寒。入腎、膀胱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退虛熱、堅陰治痿。黃花母甘、辛、酸、澀、涼、無毒。入心、肝、肺、大腸、小腸經。辛涼解表、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救必應苦,寒。入肺、肝、大腸經。清熱解毒、清熱燥濕、消腫止痛。銀柴胡甘、苦,微寒。入肝、胃經。退虛熱、虛勞,清疳熱。酢漿草酸、微澀,寒。入肺、胃經。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涼血止血。鼠李甘、苦,涼。入肝、腎、脾三經。清熱利濕、健脾化痰。腹水草辛、苦,寒。入肝、肺、腎三經。清熱解毒、利濕行水、散瘀止痛。辟汗草辛、苦,涼,無毒。入肝、脾、胃經。清熱解毒、清熱燥濕、利尿通淋。薏苡仁甘、淡,涼。入脾、肺、腎、胃四經。清熱利濕、健俾益胃、清肺排膿。冬瓜皮甘,微寒。入肺、胃、大腸、小腸經。清熱利水清腫。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潤肺、益氣復脈、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藥性。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取赤小豆9g、椒目9g、玉米須9g、葫蘆3g、鴨妬草9g、篇蓄6g、瞿麥6g、木通3g、通草3g、燈心草3g、黃岑6g、黃連9g、黃柏6g、黃花母3g、救必應6g、銀柴胡3g、酢衆草9g、鼠李3g、腹水草6g、辟汗草3g、薏苡仁6g、冬瓜皮9g和甘草9g,以上23味藥一起放入15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溲赤型結腸炎的中藥。共煎藥液360毫升,當溲赤型結腸炎的病人需要治療時,使藥液溫度為36°C,每次120毫升,ロ服,毎日三次,二日為ー療程,若癥狀仍存,再服第二療程,以至痊愈。315例溲赤型結腸炎患者中,男性237例,占75. 24% ;女性78例,占24. 76%。男性多于女性。表一、315例溲赤型結腸炎患者的年齡范圍
年齡(歲) [17 20]21 35[36 55]56 70 例數15 155 139 6
百分比 JT 76% ]49. 21% [44. 13% |l. 9%表ニ、315例溲赤型結腸炎患者療效表
權利要求
1. 一種治療溲赤型結腸炎的中藥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取赤小豆9克、椒目9克、玉米須9克、葫蘆3克、鴨跖草9克、篇蓄6克、瞿麥6克、木通3克、通草3克、燈心草3克、黃芩6克、黃連9克、黃柏6克、黃花母3克、救必應6克、銀柴胡3克、酢漿草9克、鼠李3克、腹水草6克、辟汗草3克、薏苡仁6克、冬瓜皮9克和甘草9克,將以上23味中藥放入15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共煎藥液360毫升,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溲赤型結腸炎的中藥。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溲赤型結腸炎的中藥制備方法,屬于中藥制備方法技術領域。目前治療溲赤型結腸炎一般采用諾氟沙星,胃腸道癥狀多見;皮疹、白細胞減少、一過性轉氨酶升高;有報告可影響未成熟動物的軟骨發育,故幼兒慎用。該發明的技術方案為取赤小豆、椒目、玉米須、葫蘆、鴨跖草、萹蓄、瞿麥、木通、通草、燈心草、黃芩、黃連、黃柏、黃花母、救必應、銀柴胡、酢漿草、鼠李、腹水草、辟汗草、薏苡仁、冬瓜皮和甘草,將以上23味中藥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溲赤型結腸炎的中藥。它的優點是療程短,治愈率高。君臣佐使,恰到好處。應用中藥的同時,避免了西藥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
文檔編號A61P1/00GK102641444SQ20121009542
公開日2012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日
發明者王永剛 申請人:王永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