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及其制備方法

文檔序號:814173閱讀:40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及其制備方法,尤其是一種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中醫認為,類風濕關節炎屬痹證范疇,其病因一般為正虛邪侵。由于素體陽氣、精血不足,即正虛于內,而感風寒濕熱之邪入侵, 即招致邪侵導致經絡阻滯。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對稱性、多關節、小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與僵硬,晩期可強直和畸形,功能嚴重受損。常見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多采用ロ服藥,組方中通常含有毒副作用的成分,因病程長,長期服藥副作用大,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藥方便、療效好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及其制備方法,采用體外用藥的方式,可以減少服藥的副作用。本發明所述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桂枝8-12、骨碎補18-22、生地18-22、熟地18-22、赤白芍各18-22、伸筋草28-32、白僵蠶10-14、土元8-12、麻黃8-10、羌獨活各8-10、防風8-10、牛膝16-20。上述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還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制附片10-14、干姜5-7、草烏8-10。上述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還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黃柏8-10、蒼術10-14、薏苡仁 28-32、防己 8-10、山桅 8-10。上述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還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杜仲13-17、桑寄生 10-14、川斷 14-16、狗脊 38-42。上述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還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乳香18-22、沒藥18-22、地龍 10-14。上述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藥袋的制備,制備雙層手套或者雙層襪子形狀的藥袋,兩層材料的接縫處留有裝藥
n ;
B)藥粉的制備,將上述各成分按重量份數比混合后研磨成粉末;
C)裝袋,將步驟B)制備的藥粉180-250克從裝藥ロ灌進藥袋,將裝藥ロ封緊即可。制附片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心陽不足,胸痹心痛,虛寒吐瀉,脘腹冷痛,腎陽虛衰,陽痿宮冷,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桂枝為樟科常綠喬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春、夏季剪下嫩枝,曬干或陰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發汗解肌,溫經通脈。治風寒表證,肩背肢節酸疼,胸痹痰飲,經閉癥瘕。《本草再新》:溫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腫利濕。治手足發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涼等癥。骨碎補為水龍骨科多年生附生蕨類植物槲蕨的根莖。本品別名猴姜、毛姜、申姜。主產于我國中南、西南地區以及浙江,福建,臺灣等地。隨時采摘,去除葉、鱗片,切片晾干后入藥.苦、溫。入肝、腎經。補腎壯陽、活血止血、接骨續傷。現代研究本品具有增強免疫力、增加血細胞的作用。生地也叫生地黃,味甘而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質潤降泄的作用,用于熱病、舌絳煩渴舌、陰虛內熱、骨蒸消渴、吐血、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等癥。李時珍對生地黃的評價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輕身不老。熟地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又名熟地黃或伏地,經加工炮制而成。味甘微溫質潤,既補血滋陰,又能補精益髓。赤白芍是赤芍和白芍的合稱。赤芍根供藥用,含芍藥甙,能活血通經、涼血散瘀、清熱解毒。主治血滯經閉、熱瘡腫毒、產后瘀血、血熱鼻衄、溫毒斑疹等癥。白芍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伸筋草祛風散寒.除濕消腫,舒筋活絡應用1.風寒濕痹,肢軟麻木。本品辛散、苦燥、溫通,能袪風濕,入肝尤善通經絡。治風寒濕痹,關節酸痛,屈伸不利,可與羌活、獨活、桂枝、白芍等配伍;若肢體軟弱,肌膚麻木,宜與松節、尋骨風、威靈仙等同用。2.跌打損傷。本品辛能行散以舒筋活絡,消腫止痛,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多配蘇木、土鱉蟲、紅花、桃仁等活血通絡藥,內服外洗均可。白僵蠶為蠶蛾科昆蟲蠶蛾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蟲。入肝、肺,胃經。祛風解痙,化痰散結。治中風失音,驚癇,頭風,喉風。喉痹,瘰疬結核。風瘡癮疹,丹毒,乳腺炎。土元又叫地鳘,是蜚蠊目,鱉蠊科昆蟲的雌成蟲。能破血逐瘀、續筋接骨,主治血瘀經閉,癥瘕積塊;跌打瘀腫;筋骨骨折。麻黃用于感冒風寒及麻疹透發不暢,風疹身癢等癥。麻黃性溫辛散,能發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風透疹。干姜能夠治療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下痢。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宣諸絡脈,去風毒冷痹,夜多小便。羌獨活是羌活和獨活的合稱。羌活辛、苦,溫。入膀胱、腎經。散寒解肌,祛風化濕,通痹止痛。本品辛溫芳香,能散風化濕,透四肢關節頭目,凡感冒頭痛、全身關節痛皆宜。其上行發散之功較強,善治頭及上肢關節疼。獨活辛、苦,微溫。①祛風勝濕、止痛治風濕痹痛、腰膝酸痛、陰寒頭痛、面癱ロ喁。②解表散寒治感冒惡寒、頭身疼痛。外用治瘡癰腫痛。烏頭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烏頭,為鎮痙劑,冶風庳,風濕神經痛。北烏頭或其他多種同屬植物的塊根。辛,熱,有毒。①《本經》味辛,溫。”②《別錄》烏頭甘,大熱,有大毒。” “烏喙味辛,微溫,有大毒。”③《藥性論》味苦辛,大熱,有大毒。”入肝、脾、肺經。①《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脾。”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③《本草撮要》“入手厥明、少陽經。”搜風勝濕,散寒止痛,開痰下氣,溫腎壯陽,解毒療瘡。治風寒濕痹,中風癱瘓,破傷風,頭風,脘腹冷痛,痰癖,氣塊,冷痢,喉痹,癰疽,疔瘡,瘰疬。防風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治療頭痛,關節痛,治療破傷風,祛風止癢,解神、毒.
牛膝主治腰膝酸痛;下肢痿軟;血滯經閉;痛經;產后血瘀腹痛;徵瘕;胞衣不下;熱淋;血淋;跌打損傷;癰腫惡瘡;咽喉腫痛等。黃柏清熱解毒藥;清熱燥濕藥。主治濕熱痢疾、泄瀉、黃疸;夢遺、淋濁、帶下;骨蒸勞熱;以及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癰疽瘡毒;皮膚濕疹。蒼術主治濕盛困脾,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欲不振,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時氣感冒,風寒濕痹,足痿,夜盲。意仁《本草綱目》謂“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顏駐容、輕身延年”。山桅清熱,瀉火,涼血。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
防己大苦大辛,性寒.苦寒泄降,利水清熱,善泄下焦血分濕熱,味辛能散,可祛風止痛.適用于風水浮腫,小便不利,風濕痹痛,腳氣腫痛及下焦濕熱瘡毒等癥。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浙,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安胎元。用于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崩漏經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川斷補肝腎;強筋骨;調血脈;續折傷;止崩漏。用于腰背酸痛;肢節痿痹;跌撲創傷、損筋折骨、胎動漏紅、血崩、遺精、帶下、癰疽瘡腫。狗脊屬強壯筋骨藥,對筋骨不健的病證有治療和保健的雙重作用。功用補肝腎,強腰脊,祛風濕。乳香又名熏陸香、馬尾香、乳頭香、塌香、天澤香、摩勒香、多伽羅香等。辛苦溫,氣芳香,辛能發散,苦能破,溫能通,芳香走竄,入心肝脾經,則入血分,故能活血止痛。《本草綱昆》曰“乳香香竄,入心經,活血定痛,故為癰疽瘡瘍,心腹痛要藥。”常用治療痛經、經閉、風濕痹痛,心腹疼痛,跌打傷痛,癰疽瘡瘍等證。沒藥為橄欖科植物地丁樹或哈地丁樹的干燥樹脂,又名末藥。主治胸腹瘀痛、痛經、經閉、癥瘕、跌打損傷、目赤腫痛。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等功效。廣地龍為鉅蚓科動物參環毛蚓和威廉環毛蚓、通俗環毛蚓、櫛盲環毛蚓等的全體。習稱“瀘地龍”,主產于廣西、廣東、福建。性寒,味威。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用于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麻痹,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癥。該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使用方便、無痛苦、對病人消化道無刺激,對各種單純性類風濕關節炎以及偏濕熱型類風濕關節炎、兼腎陽型類風濕關節炎、兼血瘀型類風濕關節炎都具有較好的療效,尤其適合腸胃不適、體質虛弱、不適合口服藥物的患者或者作為ロ服藥物的輔助治療。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
本發明所述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桂枝8-12、骨碎補18-22、生地18-22、熟地18-22、赤白芍各18-22、伸筋草28-32、白僵蠶10-14、土元8_12、麻黃8_10、憲獨活各8_10、防風8_10、牛膝16_20。實施例2 所述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其成分在實施例I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制附片10-14、干姜5-7、草烏8-10。實施例3
所述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其成分在實施例I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黃柏8-10、蒼術10-14、薏苡仁28-32、防己8-10、山桅8-10。該實施例主要針對偏濕熱型類風濕關節炎有效。實施例4
所述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其成分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杜仲13-17、桑寄生10-14、川斷14-16、狗脊38-42。該實施例主要針對兼腎陽型類風濕關節炎有效。
實施例5
所述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其成分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乳香18-22、沒藥18-22、地龍10-14。該實施例主要針對兼血瘀型類風濕關節炎有效。上述各實施例中各成分的用量可以根據患者不同個體差異做適當調整,用量控制在上述重量份數的幅度范圍內即可。上述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藥袋的制備,制備雙層手套或者雙層襪子形狀的藥袋,兩層材料的接縫處留有裝藥ロ ;內層材料采用透氣性好的棉布或者無紡布。B)藥粉的制備,將上述各成分按重量份數比混合后研磨成粉末;
C)裝袋,將步驟B)制備的藥粉180-250克從裝藥ロ灌進藥袋,將裝藥ロ封緊即可。患者黃某,女,35歲,反復發作晨起后雙手關節發紫,僵硬,活動后緩解3個月,遇寒加重,雙手關節無變形,納眠可,ニ便調,舌淡苔白,脈沉,查RF陽性。屬寒濕阻絡型類風濕關節炎。備藥,準備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制附片12g、桂枝10g、骨碎補20g、生地20g、熟地20g、赤白芍各20g、伸筋草30g、白僵蠶12g、土元10g、麻黃9g、干姜6g、羌獨活各10g、草烏9g、防風10g、牛膝18g。制備雙層手套或者雙層襪子形狀的藥袋,兩層材料的接縫處留有裝藥ロ ;內層材料采用透氣性好的棉布或者無紡布。研末裝入手套形狀的藥袋內。使用吋,用醋噴灑在其表面,放入微波爐加熱2分鐘,將帶上純棉手套的雙手套入其中,毎次穿戴藥物手套30-40分鐘,毎日一次。期間可反復加熱。為避免藥味向外散發,可以將手套裝入塑料袋,延長藥效維持的時間。連續7天后自述雙手發緊僵硬感消失,隨訪3個月未復發。患者劉某,女,50歲,農民,反復發作晨起后雙手關節發緊,僵硬,活動后緩解15年,加重半個月,雙手中指及食指掌指關節紅腫疼痛,雙足拇趾關節紅腫疼痛,伴有納差,便秘溲赤,苔黃膩,脈滑。屬濕熱阻絡型類風濕關節炎。備藥,取桂枝10g、骨碎補20g、生地20g、熟地20g、赤白茍各20g、伸筋草30g、白僵蠶12g、土元10g、麻黃9g、憲獨活各10g、防風10g、牛膝18g、黃柏9 g、蒼術12 g、薏該仁30 g、防己9 g、山桅9 g。研末裝入自制雙層手套和雙層襪子內。使用時,用醋噴灑在其表面,放入微波爐加熱2分鐘,將帶上純棉手套和襪子的患肢套入其中,毎次穿戴藥物手套和襪子30-40分鐘,每天一次,為避免藥味向外散發,可以將手套和襪子裝入塑料袋,延長藥效維持的時間。7天后紅腫疼痛消失,晨起后仍略有晨僵感,繼前方治療7天以鞏固療效,隨訪3個月未復發。患者譚某,女,55歲,反復發作晨起后雙手關節發緊,僵硬,活動后緩解10余年,遇寒加重,雙手小關節略變形,伴有畏寒,腰膝酸軟,手腳發涼,納眠可,大便溏,小便調,舌淡苔白,脈沉遲。屬寒濕阻絡兼有陽虛型類風濕關節炎。備藥,取附片12g、桂枝10g、骨碎補20g、生地18g、熟地18g、赤白茍各20g、伸筋草30g、白僵蠶12g、土元10g、麻黃9g、干姜6g、蕪;獨活各10g、草烏9g、防風10g、牛膝18g、杜仲15 g、桑寄生12 g、川斷15g、狗脊40g。研末裝入自制雙層手套內。使用時,用醋噴灑在其表面,放入微波爐加熱2分鐘,將帶上純棉手套雙手套入其中,可反復加熱,毎次穿戴藥物手套30-40分鐘,每天一次。為避免藥味向外散發,可以將手套裝入塑料袋,延長藥效維持的時間。治療10天后患者高興的說手腳不涼了,晨僵感也不明顯了,雙手柔軟靈活多了,腰膝也有力了,效不更方,繼續治療10天,隨訪3個月未復發。患者唐某,女,50歲,類風濕病史10年,現雙手足均有變形,皮色發暗紅,刺痛,夜間痛甚,眠差納可,ニ便調,舌暗舌邊有瘀點,脈澀。屬寒濕阻絡兼有瘀血型類風濕關節炎。備藥,取制附片12g、桂枝10g、骨碎補20g、生地22g、熟地22g、赤白芍各20g、伸筋草30g、白僵蠶12g、土元10g、麻黃9g、干姜6g、憲獨活各10g、草烏9g、防風10g、牛膝18g、乳香20 g、 沒藥20 g、地龍12 g。研末裝入自制雙層手套和雙層襪子內。使用時,用醋噴灑在其表面,放入微波爐加熱2分鐘,將帶上純棉手套和襪子的患肢套入其中,可反復加熱,每次穿戴藥物手套和襪子30-40分鐘。為避免藥味向外散發,可以將手套和襪子裝入塑料袋,延長藥效維持的時間。治療半月后,雙手足皮色鮮活,刺痛消失,睡眠可,舌色變紅仍有瘀點,繼前治療半月,以鞏固療效,隨訪3個月未復發。
權利要求
1.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桂枝8-12、骨碎補18-22、生地18-22、熟地18-22、赤白芍各18-22、伸筋草28-32、白僵蠶10-14、土元8_12、麻黃8_10、憲獨活各8_10、防風8_10、牛膝16_20。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制附片10-14、干姜5-7、草烏8-10。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黃柏8-10、蒼術10-14、薏苡仁28-32、防己8-10,山桅8_10。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杜仲13-17、桑寄生10-14、川斷14-16、狗脊38-42。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乳香18-22、沒藥18-22、地龍10-14。
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A)藥袋的制備,制備雙層手套或者雙層襪子形狀的藥袋,兩層材料的接縫處留有裝藥n ; B)藥粉的制備,將上述各成分按重量份數比混合后研磨成粉末; C)裝袋,將步驟B)制備的藥粉180-250克從裝藥口灌進藥袋,將裝藥口封緊即可。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及其制備方法,尤其是一種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及其制備方法。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成分桂枝8-12、骨碎補18-22、生地18-22、熟地18-22、赤白芍各18-22、伸筋草28-32、白僵蠶10-14、土元8-12、麻黃8-10、羌獨活各8-10、防風8-10、牛膝16-20。將所述各成分共為細末,裝入雙層手套或雙層襪子形狀的藥袋內。使用時,用醋噴灑在其表面,放入微波爐加熱2分鐘,將帶上純棉手套或襪子的患肢套入其中,可反復加熱,每次穿戴藥物手套或襪子30-40分鐘。該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用藥將上述各種成分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各種成分的藥理作用,通過皮膚吸收、滲透,作用于人體,藥效緩慢而平穩釋放,避免口服藥帶來的種種不便,容易為患者接受,療效好。
文檔編號A61K36/804GK102755436SQ20121027543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5日
發明者焦愛蘭, 趙錦梅 申請人:趙錦梅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