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癌癥的免疫原性治療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51052閱讀:1200來源:國知局
癌癥的免疫原性治療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免疫調節劑,其用于在打算與施用所述免疫調節劑同時、分開或按順序接受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的患者中治療和/或控制贅生性疾病。所述療法可選自微波照射、靶向放療、栓塞術、冷凍療法、超聲、高強度聚焦超聲、射波刀、熱療法、射頻消融、冷凍消融、電刀加熱、熱水注射、醇注射、栓塞、輻射暴露、光動力療法、激光束照射以及它們的組合。
【專利說明】癌癥的免疫原性治療
發明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癌癥療法的領域。具體地講,本發明涉及與導致局部腫瘤細胞損傷或免疫細胞死亡的程序組合的治療受試者中腫瘤發生或轉移的方法以及用于這種療法的免疫調節劑。
[0002]發明背景
[0003]在最近幾年中,日漸認識到,免疫反應通過在很早的階段消除許多腫瘤并以平衡狀態保持避免完全消除的某些腫瘤,有時達數年,從而在癌癥生物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Dunn等,Annu Rev Immuno12004 ;22:329-360)。最終以疾病的臨床表現從這種平衡階段中脫離與免疫反應失調有關,從而表現為例如慢性炎癥或免疫抑制。免疫系統在癌癥的發生、結構特性和進展中起著關鍵作用的強有力和漸增的證據引起了在治療這類疾病的免疫治療策略中新的興趣。迄今為止,開發此類策略的大部分嘗試基于:使用源自患者自身腫瘤或源自腫瘤細胞系的抗原,以及轉移腫瘤抗原特異性細胞毒性細胞和抗原呈遞細胞的離體擴增群。
[0004]自1863年起,當Rudolf Virchow在贅生性組織中發現白細胞并因此首次建立了炎癥與癌癥之間的聯系時,癌癥就與炎癥存在關聯(Balkwill等,Lancet2001 ;357:539-545)。從那時起,慢性炎癥就被視為癌癥的風險因素。這些報告闡述了炎性環境支持腫瘤的發生,且與在腫瘤部位的觀察一致。然而,癌癥和炎癥的關系并不限于由慢性炎癥引起的疾病的發作。Schwartsburd (Cancer and Metastasis reviews2003 ;22:95-102)提出慢性炎癥由于腫瘤環境應力 而發生,并且這將產生免受免疫系統影響的防御作用。最近,已證實腫瘤微環境類似于炎癥部位,其通過趨化因子、細胞因子、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而明顯支持腫瘤進展,這些因子和細胞有助于可增加血流量的新血管形成和血管擴張、與惡性疾病相關的免疫抑制以及腫瘤轉移的確立。此外,該炎癥部位腫瘤發生微環境,且不說其在逃避免疫系統和促進癌癥進展中的顯著作用,還對現今癌癥治療的成功具有不利的影響。實際上,已發現癌癥中的炎性反應會危害化療劑的藥效動力學(Slaviero等,Lancet 0ncol2003 ;4:224-32)。
[0005]此外,轉移癌細胞作為包含淋巴細胞、血小板和腫瘤細胞的小集落而離開腫瘤。炎癥通過創造有利于腫瘤生長的細胞因子環境繼續在轉移部位發揮作用。
[0006]免疫穩態由促炎和抗炎信號受到嚴格調控的相互作用構成。例如,抗炎信號的丟失導致慢性炎癥和信號轉導增生。有趣的是,促進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細胞因子都在腫瘤部位產生。就癌癥初始階段而言,它是這些不同過程的作用之間的一種不平衡狀態,這些過程導致腫瘤啟動。
[0007]據信,為了治療癌癥,最有效的免疫反應類型是I型,其有利于對CD4+Thl細胞反應和CD8+CTL反應的誘導。在癌癥疫苗的背景下,使用許多促進Thl反應的發生且被認為抑制Th2反應的產生的免疫刺激劑。
[0008]迄今為止,嘗試開發用于癌癥的有效免疫療法的主要障礙是不能破壞癌癥部位的免疫抑制以及修復免疫反應性的正常網絡。免疫療法的生理學方法是使免疫反應性正常化,以使得內源性腫瘤抗原將被再次識別,并且將針對具有這些抗原的細胞發生有效的溶胞反應。
[0009]伴隨著化療和放療活動的抗癌免疫反應最近有人進行了評述,并表明此類反應通過消除殘留癌癥細胞并將微轉移維持在休眠狀態而對治療成功具有關鍵作用(Zitvogel等,J Clin Invest2008 ;118:1991-2001)。然而,該參考文獻明確表示沒有簡單的可用于一致地提高此類免疫反應的免疫治療策略。
[0010]有證據表明,引起某些形式的免疫原性癌細胞死亡的治療程序也導致腫瘤抗原的釋放。存在三種主要類型的細胞死亡(Tesniere等,Cell Death Differ2008 ;15:3-12):細胞凋亡(I型)、自我吞噬(2型)和壞死(3型)。細胞凋亡或程序性細胞死亡對于組織重構(尤其是不僅在子宮內而且還在子宮外)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普通且定期發生的現象。其特征在于細胞核中的DNA斷裂和細胞質凝縮形成被吞噬細胞吞噬和消化的“凋亡小體”。在自我吞噬中,細胞器和細胞質隱蔽在從細胞擠壓出的液泡中。盡管這為細胞在不利的營養條件或其他應急條件下的存活提供了便利,但是過多的自我吞噬會引起細胞死亡。壞死是一種特征在于細胞內細胞器損壞和細胞腫脹的“天然”過程,從而導致細胞膜的破裂和細胞內物質的釋放。
[0011]如從其生理學作用所預期以及借助局部炎癥受抗炎介質的釋放所抑制這一發現,人們普遍認為細胞凋亡是免疫“沉默的”。最近,有人提出,細胞凋亡有不同的形式并且一些是免疫原性的(Zitvogel等,Adv Immuno12004 ;84:131-179)。人們對自我吞噬與免疫原性的關系知之甚少,盡管在進展性癌癥中,這樣的細胞壞死也可能增強有利于腫瘤生長的慢性炎癥,但是細胞壞死無疑地釋放許多抗原(Vakkila等,Nat Rev Immuno12004 ;4:641-648 ;Zeh等,J Immunother2005 ;28:1_9)。從這層意義上講,癌癥類似于無法愈合的慢性發炎傷口 (Dvorak.N Engl J Medl986 ;315: 1650-1659)。
[0012]細胞壞死主要歸類為免疫原性細胞死亡。有限數量的研究表明,引起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的程序釋放介質和腫瘤抗原,它們既能引起免疫反應(包括細胞毒性CD8+T細胞和NK細胞的激活)也能充當靶標(包括使得抗原可被樹突細胞(DC)觸及),在原則上能夠產生體內DC疫苗。
[0013]更有用的是,不考慮這種細胞死亡的明確機理,而將細胞死亡分類成免疫原性和非免疫原性形式。在恢復有益的免疫調節的治療環境中,由免疫原性細胞死亡所釋放的抗原于是能夠引起有效的抗腫瘤免疫反應,特別是當它們在存在危險相關(或損害相關)分子模式(DAMP)的情況下釋放時(Jerome 等,N.Eng.J.Med.2004 ;350 =41141-2)。
[0014] 在本領域中已努力為腫瘤的治療提供聯合消融和化療。WO 2000064476和US20050187207公開了與光動力療法組合以治療轉移腫瘤的免疫佐劑的用途。這些文獻公開了免疫佐劑包含分枝桿菌細胞壁骨架和去-3-0-酰化脂質A并通過注射進腫瘤而施用。Castano等(Nat Rev Cancers2006 ;6:535)、Korbelik等(J Photochem and Photobiol 1998 ;44:151)和 Korbelik 等(J Photochem and Photobiol, 2001 ;73:403)也公開了使用光動力療法和施用分枝桿菌細胞壁提取物作為免疫佐劑的組合治療腫瘤。分枝桿菌細胞壁包含諸如海藻糖二霉菌酸酯和胞壁酰二肽(它們是已知的免疫刺激劑)的化合物。在現有技術的聯合療法中使用的分枝桿菌細胞壁提取物還引起促炎性細胞因子、活性氮和募集白細胞,它們與和脂血癥、低血糖癥和在GI道中具有缺血性和出血性損傷的腹膜炎相關的TNF-α介導的惡病質所引起的病理學(包括體重減輕)相關。現有技術的聯合療法可因此加劇炎性反應并具有嚴重的副作用。
發明概要
[0015]本發明提供了通過采用與免疫療法協同作用導致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的技術而用于治療癌癥的安全、耐受良好且有效的方法。本發明提供了適用于腫瘤的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與特定類型的免疫療法的組合。發明人已發現,兩種療法的組合具有協同作用,超過單獨使用的每種療法的簡單疊加效果。
[0016]在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免疫調節劑,其用于在打算與施用免疫調節劑同時、分開或按順序接受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的患者中治療和/或控制贅生性疾病。
[0017]在第二方面,本發明是治療、抑制或控制受試者中腫瘤發生的方法,包括在受試者中開展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并同時、分開或按順序向受試者施用有效量的免疫調節劑。
[0018]附圖簡述
[0019]參考以下附圖描述本發明,其中:
[0020]圖1顯示了對正接受癌癥消融放射治療的動物施用免疫調節劑(熱殺滅奧布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obuense) ;ΙΜΜ_101)的效果進行的研究的結果。結果表明聯合療法以協同方式優于通過單獨放射的治療。
[0021]發明詳述 [0022]根據本發明所定義的免疫調節劑是一種刺激I型反應并下調2型反應且通過免疫調節而恢復免疫系統的健康平衡的組分。
[0023]本發明需要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該療法導致對包括細胞凋亡(I型)、自我吞噬(2型)和壞死(3型)在內的腫瘤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的誘導,因而釋放既能誘導免疫反應(包括細胞毒性CD8+T細胞和NK細胞的激活)也能充當靶標(包括使得抗原可被樹突細胞觸及)的腫瘤抗原。引起腫瘤的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的程序在下文著重指出。
[0024]在本發明的背景下,“免疫原性腫瘤細胞死亡療法”是指在生理上誘導腫瘤或腫瘤細胞中的損傷的能力,以使得細胞釋放為免疫系統所利用來識別并靶向腫瘤的抗原。該術語包括消融療法。腫瘤抗原的釋放可通過觀察例如召回反應(recall response)和細胞毒性T細胞反應的增加而表明。
[0025]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可以次優水平執行(即非根治性療法),使得其無意完全除去或根除腫瘤,只不過導致一些腫瘤細胞或組織發生壞死。技術人員將會知道為了實現此目的而需要的治療程度,具體取決于所用的技術、患者的年齡、病情,并且特別是腫瘤的大小或位置或轉移。
[0026]如本文所定義,同時施用包括免疫調節劑和細胞死亡療法程序的施用在彼此約2小時或約I小時內或更短,甚至更優選地是在同時。
[0027]如本文所定義,分開施用包括免疫調節劑和細胞死亡療法程序的施用相隔超過幾周、幾天、約12小時或約8小時或約6小時或約4小時或約2小時。
[0028]如本文所定義,順序施用包括免疫調節劑和細胞死亡療法程序以多個等分量和/或劑量和/或在分開的場合施用。優選地,在細胞死亡療法程序發生之前為患者施用免疫調節劑并在之后繼續施用。更優選地,在用于腫瘤消退的治療后繼續將免疫調節劑應用于患者。
[0029]在本發明的一個方面,免疫調節劑包含熱殺滅分枝桿菌。在本發明中使用的優選的分枝桿菌種包括母牛分枝桿菌(M.vaccae)、抗熱分枝桿菌(M.thermoresistibile)、轉黃分枝桿菌(M.flavescens)、杜氏分枝桿菌(M.duvalii)、草分枝桿菌(M.phlei)、奧布分枝桿菌(M.0buense)、副偶然分枝桿菌(M.parafortuitum)、泥炭蘚分枝桿菌(M.sphagni)、愛知分枝桿菌(M.aichiense)、羅德島分枝桿菌(M.rhodesiae)、新金色分枝桿菌(M.neoaurum)、楚布分枝桿菌(M.chubuense)、東海分枝桿菌(M.tokaiense)、科莫斯分枝桿菌(M.komossense)、金色分枝桿菌(M.aurum)、M.W、結核分枝桿菌(M.tuberculosis)、田鼠分枝桿菌(M.microti)、非洲分枝桿菌(M.africanum)、堪薩斯分枝桿菌(M.kansasii)、海分枝桿菌(M.marinum)、猿分枝桿菌(M.simiae)、胃分枝桿菌(M.gastri)、不產色分枝支菌(M.nonchromogenicum)、土地分枝桿菌(M.terrae)、次要分枝桿菌(M.triviale)、戈登分枝桿菌(M.gordonae)、瘰病分枝桿菌(M.scrofuiaceum) >石臘分枝桿菌(M.paraffinicum)、胞內分枝桿菌(M.1ntracelluiare)、禽分枝桿菌(M.avium)、蟾蜍分枝桿菌(M.xenopi)、潰瘍分枝桿菌(M.ulcerans)、迪氏分枝桿菌(M.diernhoferi)、恥垢分枝桿菌(M.smegmatis)、蛇分枝桿菌(M.thamnopheos)、轉黃分枝桿菌(M.flavescens)、偶發分枝桿菌(M.fortuitum)、外來分枝桿(M.peregrinum)、龜分枝桿菌(M.chelonei)、副結核分枝桿菌(M.paratuberculosis)、麻風分枝桿菌(M.leprae)、鼠麻風分枝桿菌(M.1epraemurium)以及它們的組合。
[0030]優選地,熱殺滅分枝桿菌是非病原性的。非病原性熱殺滅分枝桿菌選自母牛分枝桿菌、奧布分枝桿菌、副偶然分枝桿菌、金色分枝桿菌、M.W、草分枝桿菌以及它們的組合。更優選地,非病原性熱殺滅分枝桿菌為粗變體(rough variant)。向患者施用的免疫調節劑的量足以引起患者中的保護性免疫反應,使得患者的免疫系統在腫瘤細胞消融或者免疫原性細胞死亡后能夠建立對腫瘤細胞抗原的有效免疫反應。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方案中,優選的是向受試者施用特定劑量的免疫調節劑。因此,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方案中,提供了一種容納裝置,其包含用于本發明的熱殺滅分枝桿菌的有效量,其通常可以為從IO3至IO11個有機體,優選地從IO4至101°個有機體,更優選地從IO6至101°個有機體,并且甚至更優選地從IO6至IO9個有機體。用于本發明的熱殺滅分枝桿菌的有效量可以從IO3至IO11個有機體,優選地從IO4至101°個有機體,更優選地從IO6至101°個有機體,并且甚至更優選地從IO6至IO9個有機體。最優選地,用于本發明的熱殺滅分枝桿菌的量從IO7至IO9個細胞或有機體。通常,根據本發明的組合物用于人和動物時可以按IO8至IO9個細胞的劑量施用。或者,劑量從0.01mg至Img或0.1mg至Img以混懸液或干燥制劑形式呈現的有機體。
[0031]母牛分枝桿菌具有調節免疫反應的能力。其I型佐劑性質不受熱殺滅影響,然而諸如BCG的其他分枝桿菌死后幾乎不具有I型佐劑效果。母牛分枝桿菌也以似乎不依賴其增強I型反應的能力的方式下調預先存在的Th2反應。這樣的效應現已歸因于對CD4+CD45RB1?調節性T細胞的誘導,其在肺部過敏性炎癥實驗模型中可在轉移到過敏接受者時抑制過敏性炎癥和呼吸道高敏性。奧布分枝桿菌也表現出免疫調節作用。
[0032]不同于靶向單個細胞因子介質的藥劑,母牛分枝桿菌通過其減少包括IL-4、IL-5和IL-13在內的若干Th2細胞因子的能力而具有更廣泛的作用,這種能力通過免疫調節機理而發生,這些機理包括對調節性T細胞的誘導,而調節性T細胞通過涉及IL-10和轉化生長因子(TGF)-P的機理下調Th2。
[0033]母牛分枝桿菌和奧布分枝桿菌在宿主中誘導復雜的免疫反應。采用這些制劑進行治療將刺激固有的和I型免疫力(Thl和CD8+CTL),類似于使用其他分枝桿菌制劑(例如減活BCG和分枝桿菌細胞壁提取物)治療時所觀察到的情況。然而,使用母牛分枝桿菌和奧布分枝桿菌進行治療的一個明顯的另外的有益效果是對免疫反應的調控,這種調控通過誘導控制和調節持久且過度旺盛的免疫反應(例如,以下腫瘤消融)的調節細胞(T調節和具有調節表型的DC)而進行。通過免疫調節對免疫反應的嚴格控制不僅限制組織病理學,而且還確保快速返回到節能穩態免疫平衡。
[0034]本發明可用于治療、控制或抑制贅生性疾病。可根據本發明進行治療的癌癥包括但不限于膀胱、血液、骨骼、骨髓、腦、乳腺、結腸、食道、胃腸、齒齦、頭部、腎、肝臟、肺、鼻咽、頸、卵巢、前列腺、皮膚、胃、睪丸、舌頭或子宮的細胞或贅生物。此外,癌癥可具體具有以下組織學類型,但不限于以下組織學類型:贅生物,惡性?’癌;癌,未分化型;巨細胞及紡錘細胞癌;小細胞癌;乳突癌;鱗狀細胞癌;淋巴上皮癌;基底細胞癌;毛母質癌;移行細胞癌;乳突狀移行細胞癌;腺癌;胃泌素瘤,惡性;膽管癌;肝細胞癌;結合性肝細胞癌及膽管癌;小梁腺瘤;腺樣囊性癌;腺瘤性息肉中的腺癌;腺癌,家族性結腸息肉癥;實體癌;類癌,惡性;細支氣管-肺泡腺癌;乳突狀腺癌;嫌色細胞癌;嗜酸細胞癌;嗜酸性腺癌;嗜堿細胞癌;透明細胞腺癌;顆粒細胞癌;濾泡狀腺癌;乳突狀及濾泡狀腺癌;非包囊性硬化癌;腎上腺皮質癌;類子宮內膜癌;皮膚附器癌;大汗腺腺癌;皮脂腺癌;耵聹腺癌;黏液表皮樣癌;囊腺癌;乳突狀囊腺癌;乳突狀漿液性囊腺癌;黏液性囊腺癌;黏液性腺癌;印戒細胞癌;浸潤性腺管癌;髓樣癌;小葉癌;炎性癌;柏哲氏(Paget’ s)病,乳房;腺泡細胞癌;腺鱗狀細胞癌;具有鱗狀細胞化生的腺癌;胸腺瘤,惡性;卵巢間質瘤,惡性;卵泡膜細胞瘤,惡性;巢顆粒細胞瘤, 惡性;男性母細胞瘤,惡性;賽托利(Sertoli)細胞瘤;萊迪希氏(Leydig)細胞瘤,惡性;脂細胞瘤,惡性;副神經節瘤,惡性;乳房外副神經節瘤,惡性;嗜鉻細胞瘤;血管球肉瘤;惡性黑素瘤;無黑色素性黑素瘤;表淺散播型黑素瘤;巨大色素痣中的惡性黑素瘤;類上皮細胞黑素瘤;藍痣,惡性;肉瘤;纖維肉瘤;纖維組織細胞瘤,惡性;黏液肉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橫紋肌肉瘤;胚胎型橫紋肌肉瘤;腺泡型橫紋肌肉瘤;間質肉瘤;混合腫瘤;米勒氏(Mullerian)混合腫瘤;腎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癌肉瘤;間質瘤,惡性;布雷納氏(Brenner)腫瘤,惡性;葉狀腫瘤,惡性;滑膜肉瘤;間皮瘤,惡性;惡性胚胎瘤;胚胎癌;畸胎瘤,惡性;甲狀腺腫樣卵巢瘤,惡性;絨毛膜癌沖腎瘤,惡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惡性;卡波西氏肉瘤(KaposP s sarcoma);血管周圍細胞瘤,惡性;淋巴管肉瘤;骨肉瘤;皮質旁骨肉瘤;軟骨肉瘤;軟骨母細胞瘤,惡性;間葉性軟骨肉瘤;骨的巨細胞瘤;尤文氏(Ewing)肉瘤;牙原性瘤,惡性;成釉細胞牙肉瘤;成釉細胞瘤,惡性;成釉細胞纖維肉瘤;松果體瘤,惡性;脊索瘤;神經膠質瘤,惡性;室管膜瘤;星形細胞瘤;原漿型星形細胞瘤;纖維型星形細胞瘤;星形母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寡樹突膠質細胞瘤;寡樹突膠質母細胞瘤;原始神經外胚層瘤;小腦肉瘤;神經節神經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視網膜母細胞瘤;嗅神經源性腫瘤;腦膜瘤,惡性;神經纖維肉瘤;神經鞘瘤,惡性;顆粒細胞瘤,惡性;惡性淋巴瘤;霍奇金病;霍奇金副肉芽腫;惡性淋巴瘤,小淋巴細胞性;惡性淋巴瘤,大細胞,彌漫性;惡性淋巴瘤,濾泡性;蕈狀肉芽腫;其他特定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癥;多發性骨髓瘤;肥大細胞肉瘤;免疫增生性小腸疾病;白血病;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漿細胞白血病;紅白血病;淋巴肉瘤細胞白血病;骨髓性白血病;嗜堿細胞性白血病;嗜伊紅性白血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肥大細胞白血病;巨核母細胞性白血病;骨髓性肉瘤;及多毛細胞白血病。優選地,贅生性疾病可以是與選自以下的癌癥相關的腫瘤:前列腺癌、肝癌、腎癌、肺癌、乳腺癌、結腸直腸癌、胰腺癌、腦癌、肝細胞癌、淋巴瘤、白血病、胃癌、宮頸癌、卵巢癌、甲狀腺癌、黑素瘤、頭頸癌、皮膚癌和軟組織肉瘤和/或其他形式的癌。腫瘤可以是轉移性的或惡性腫瘤。
[0035]消融誘導的腫瘤損傷的特征在于例如抗原泄漏、細胞碎片以及產生強免疫反應的介質的釋放。進一步添加侵害(諸如通過瘤內施用現有技術的分枝桿菌細胞壁提取物而遞送的侵害)進一步刺激免疫系統,從而導致另外的炎癥和免疫反應性的產生以及腫瘤抗原。由于其性質,對分枝桿菌細胞壁提取物的這種反應可不受控制地進行。用熱殺滅全細胞母牛分枝桿菌和奧布分枝桿菌預處理產生更復雜的免疫力,不僅包括發生固有免疫力和I型免疫力,還產生更有效恢復合適的免疫功能的免疫調節。
[0036]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優選地對轉移性癌細胞或組織而非原發性腫瘤進行。轉移性癌細胞是已從原發性腫瘤擴散的那些癌細胞。進行治療的目的是導致腫瘤破壞,使得釋放出可隨后被免疫系統 識別的腫瘤抗原。因此,治療可在足以誘導輕微細胞損傷的亞致死水平上進行。轉移性癌細胞或組織可存在于與原發性腫瘤不同的器官或部位中。
[0037]轉移癌可使用本領域的常規技術進行鑒定,包括實驗室檢驗、X射線、計算機斷層(CT)掃描、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PET)掃描或它們的組合。
[0038]治療不必導致根治,但是可致力于破壞一定比例的細胞或組織,以觸發免疫反應,例如,治療可導致一定比例的轉移性癌細胞或組織壞死。就這一點而言,這些技術可在亞最佳條件下采用,從而只需要破壞一定比例的細胞或組織。
[0039]在破壞腫瘤組織之前和/或之后,可以約2周或約4周或約8周的間隔以多個(重復)劑量(例如兩個或更多個、三個或更多個、四個或更多個、五個或更多個、十個或更多個或二十個或更多個重復劑量)施用有效量的免疫調節劑,例如全細胞分枝桿菌。
[0040]或者,可與施用有效量的免疫調節劑(例如全細胞分枝桿菌)同時地進行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
[0041]在另外的實施方案中,可在施用有效量的免疫調節劑(例如全細胞分枝桿菌)后進行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
[0042]在另外的實施方案中,可在施用有效量的免疫調節劑(例如全細胞分枝桿菌)后進行或施用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
[0043]在另外的實施方案中,可在施用有效量的分枝桿菌前進行或施用免疫原性細胞死
亡療法。
[0044]可通過腸胃外、口、舌下、鼻腔或肺部途徑向患者使用免疫調節劑。在優選的實施方案中,通過選自皮下、真皮內、真皮下、腹膜內、靜脈內和囊內注射的腸胃外途徑施用免疫調節劑。更優選地,通過腸胃外途徑施用不包括瘤內注射分枝桿菌細胞壁提取物。
[0045]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可包括使腫瘤組織物理變性或破壞的任何方式,包括腫瘤消融。消融可涉及任何被設計用于以對周圍正常組織的輕微損害而破壞惡性組織的微創技術。這些技術在最近幾年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因為它們可能降低成本、降低發病率并用于門診。另外,與手術切除相對,腫瘤復發可通過這些較新的消融療法容易地治療。在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消融腫瘤破壞療法可選自微波照射、射頻消融、靶向放療、栓塞術、冷凍療法、超聲、高強度聚焦超聲、射波刀、熱療法、冷凍消融、電刀加熱、熱水注射、醇注射、栓塞、包括銫-131短距離放射治療(內放療)粒子的輻射暴露、光動力療法、激光束照射以及它們的組合。然而,物理變性或破壞的方式不限于這些實例,并且可以使用可誘導腫瘤組織中的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的任何方式。更優選地,可適當地聯合兩種或更多種消融腫瘤療法。物理變性或破壞腫瘤組織的方式優選地導致至少一部分腫瘤細胞壞死或凋亡。物理變性或破壞腫瘤組織的方式可導致對至少一部分腫瘤細胞或組織的亞致死損傷。
[0046]在尤其優選的實施方案中,免疫原性腫瘤細胞死亡療法的方式包括照射,包括電離輻射,諸如Y射線、UV-C照射、靶向輻射等。
[0047]在另一個實施方案中,該療法包括與免疫調節劑的施用組合的照射,包括電離輻射,諸如Y射線、UV-C照射、靶向輻射等,其中對輻射的劑量進行劃分。合適的照射劑量方案包括單個全劑量或約3個部分,每個部分包含全劑量的約40%或更多,或約5個部分,每個部分包括全劑量的約30 %或更多,或本領域技術人員已知的劑量和部分。
[0048]在另一個尤其優選的實施方案中,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的方式包括與免疫調節劑的施用組合的照射,包括電離輻射,諸如Y射線、UV-C照射、靶向輻射等,從而導致異位效應。 [0049]電離輻射可減緩輻射場之外的腫瘤生長,稱為異位效應(來自拉丁文"abSCOPUS ")、“遠離靶標”。雖然其已在多種惡性腫瘤中有所報道,但是異位效應仍是一種罕見的且知之甚少的事件。它們的罕見發生反映了這樣一種事實:標準放療自身不足以推翻既定腫瘤微環境的現有免疫抑制特性。
[0050]異位效應定義為在輻射場之外任何可測量的病變中的可測量響應,如通過PET-CT所評估。
[0051]具體地講,放療導致腫瘤內信號的上調或釋放,這些信號涉及樹突細胞(DC)向腫瘤的遷移、腫瘤抗原的攝取以及成熟。這些抗原負載DC遷移到區域淋巴結并激活能夠破壞腫瘤的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最后,放療可消除調節性免疫細胞群,否則這些細胞群將會阻礙有效的抗腫瘤T細胞反應的發生(Morse等,評論;0ncology:2008年8月,第22卷第9期)。
[0052]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的方式包括與免疫調節劑的施用組合照射,包括電離輻射,諸如Y射線、UV-C照射、靶向輻射等,從而導致異位效應,如通過局部腫瘤和/或遠側轉移的消退所證實。
[0053]在另一個尤其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提供在打算與施用免疫調節劑同時、分開或按順序接受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通過射波刀)的患者中治療贅生性疾病(任選地治療結直腸癌或其轉移癌)而使用的免疫調節劑。
[0054]根據本發明的合適的劑量計劃包括在所述消融或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前2周和當天施用免疫調節劑,然后在2周和4周后施用另外劑量的所述免疫調節劑。另外劑量的免疫調節劑可以每周或每兩周的間隔諸如在第8周、10周和12周施用。優選地,在消融或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后16周時繼續施用免疫調節劑,并在之后每4周重復一次,直到給予第一劑量后12個月。
[0055]在一些情況下,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可能需要開放手術以暴露腫瘤,但是大多數可通過腹腔鏡或經由皮膚以低風險進行。除了節省成本外,經皮途徑具有在有意識的鎮靜下開展的潛力,從而進一步降低可能的發病率。
[0056]射頻消融(RFA)和冷凍消融主要用于肝臟腫瘤,是一種需要插入探頭的侵入性手術,且并非沒有風險。除了直接破壞腫瘤外,還存在強有力的證據表明該手術產生抗腫瘤免疫反應。(Napoletano 等,Int J 0ncol2008 ;32:481-490)。
[0057]RFA、激光和微波消融均通過熱療損傷而產生組織死亡。RFA通過使用射頻范圍(460-500kHz)內的交變電流而產生熱損傷。周圍組織中的后續離子攪動(ionicagitation)導致摩擦熱,其隨后通過傳導從電極向外擴散。在美國銷售的合適RF裝置可得自 RITA Medical Systems Inc., Mountain View, CA 和 Radiotherapeutics, MountainView,CA。這些裝置由針與可拆卸針座構成,所述針座以徑向方式將可變數量的彎曲電極部署到相鄰組織中。多個電極的構造被設計來產生大球形熱損傷。另外的裝置(Radionics,Burlington,MA)由直的、內部冷卻的針電極構成。內部冷卻被設計成防止相鄰的組織炭化并因而防止較大的熱損傷。其他合適的設備包括計算機輔助射頻發生器(ElektiOtom 106HF,Berchtold,Tuttlingen,Germany),其任選地采用水冷治療探針(Cool-Tip, ValleyLab,Boulder, CO)。RFA 針諸如具有 8mm 有效尖端的那些(SMK-15 ; Cotop, Amsterdam, theNetherlands)可與 RF 消融發生器系統(型號 RFG-3B ;Radionics,Burlington,MA)結合使用。治療優選地在某些腫瘤或轉移中導致75-80°C或甚至高于100°C的尖端溫度。如果尖端的溫度低于50°C,則優選地進行在相同位置的另一消融。
[0058]在通過激光誘導的熱療導致腫瘤損傷后腫瘤抗原的泄漏由以下觀察結果的支持:在治療后,存在細胞毒性T細胞反應的增強。在對患有結直腸癌肝轉移的11名患者進行的研究中,治療明顯增加了⑶3+、⑶4+和⑶8+T細胞對異種腫瘤細胞系的溶胞活性(Vogl等,Cancer Tmmunol Imm unother 2009 ;58:1557-1563)。還已表明,SABR 通過在存在 DAMP (諸如熱休克蛋白)的情況下誘導腫瘤抗原泄漏而形成一種導致抗腫瘤免疫反應增強的環境(Finkelstein 等,Clin and Dev Tmmunol ;第 2011 卷:ID439752)。我們認為,這些效應可通過與免疫治療劑聯合遞送低劑量照射而加以誘導,所述免疫治療劑將建立對腫瘤的自持、長期免疫反應并促進抗腫瘤免疫力。
[0059]任何RFA技術的嚴重并發癥比較罕見,但大多數系列報道了少量患者存在輕微并發癥,不需要特定的治療。在所報道的并發癥之中,最常見的是疼痛,但其通常為短期的。其他報道的并發癥包括發燒、腹膜內和肝內出血、膽道出血、胸腔積血、膈肌損傷、胸膜積液、膽囊炎、轉氨酶水平升高和針道出血(needle track seeding)。
[0060]立體定向消融放療(SABR)可在本發明中用作一種形式的物理腫瘤破壞,以誘導免疫原性腫瘤細胞死亡。SABR是一種對軀干中的腫瘤的放射外科手術形式。有時也稱為立體定向體部放射治療或SBRT的SABR已顯示出用于治療不能動手術的和可動手術的I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前景。有效的放射手術劑量在15-20Gy的范圍內。用于進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的系統和方法是本領域已知的,并例如在1993年5月4日授予Adler的美國專利號5,207,223以及在1995年10月17日授予Schweikard的美國專利號5,458,125中有所公開,這些專利整體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0061]微波消融可用作產生組織熱凝固的替代方式,涉及使用微波引起超高速(2450MHz)交變電場,從而導致水分子的旋轉。與RFA—樣,微波消融涉及將針電極直接置入革腫瘤。合適的設備包括Acculis微波組織消融(MTA)系統(得自Microsulis Medical),其在2.45GHz下運行并與射頻消融(RFA)裝置和低功率915MHz微波系統相比是一種非常強效的設備。該系統可選一系列針狀施加裝置,以最大程度增加其可用程序的類型:開放式、腹腔鏡式和經皮。微波能量從施加裝置的頂端發出,并被周圍的組織吸收。吸收深度取決于微波頻率和功率。這通過Sulis VpMTA發生器加以控制。在2.45GHz下,能量將穿入組織2cm。這是主動微波加熱區。在主動微波加熱區內部,微波使水分子旋轉,從而導致它們快速加熱。來自主動微波加熱區的熱然后向外傳導,從而形成二級熱傳導加熱區。這使治療完成。凝固區主要為球形,在施加裝置的軸的方向上略微伸長。通過選擇功率和時間,使用者可控制凝固區的產生的大小和速率。主動微波加熱在靶區內形成可見蒸汽,并且這可通過術中超聲或CT成像而實時監控,從而得到實時控制。
[0062]已報道的微波消融并發癥與對于RFA所報道的那些相似,并通常較輕,包括疼痛、發燒、肝臟酶升高、腹水/胸膜積液、隔膜損傷和針道出血。
[0063]在可供選擇的實施方案中,可以使用激光消融。該技術使用釹釔鋁石榴石(Nd-YAG)激光器向靶病變遞送高能光。光隨后在組織內發散,從而轉化成熱。將光纖通過經由皮膚放置的針而置入腫瘤。可以規則的間距將多根光纖插入腫瘤,以擴大壞死區。治療時間可以變化,但對于大的消融可超過I小時。另一種替代形式是病灶激光消融(FLA),其被定義為通過激光對組織的熱破壞。FLA的作用基于光熱效應;熱作用通過在非常短的時間(幾秒)內誘導熱能的組織接受發色團對輻射能的吸收而產生。該增加的溫度可導致不可逆的損傷和遠程體內破壞。熱效應取決于遞送的熱能的量,但也取決于光分布的深度。因此,深層組織損傷取決于所用激光的波長。由于水或血紅蛋白的弱吸收,通常將590與1064nm之間的波長用于獲得較深的組織穿透。熱組織損傷的延伸同時取決于溫度和加熱持續時間。細胞活力與多種關鍵蛋白的熱穩定性相關。不可逆的蛋白變性可在約60°C發生,而在超過60°C時,凝固幾乎瞬間發生,在用于本發明的優選溫度范圍42與60°C之間,通過較長的加熱周期獲得熱損傷。接受低于60°C的超生理熱療的區域將在治療后24至72h內發生凝固性壞死。
[0064]冷凍消融可用作通過加熱導致對組織的熱損傷的替代形式。冷凍消融通過在其中循環冷凍劑的探針遞送冰點下溫度而破壞組織。細胞死亡由直接冷凍、細胞蛋白變性、細胞膜破裂、細胞脫水和缺血性缺氧而產生。雖然冷凍可能產生所有熱技術之中最大的消融,但是最常見的實用形式的程序需要全身麻醉和剖腹手術以放置探針。冷凍消融可在約零下40攝氏度或約零下60攝氏度的溫度下進行,或可使用液氮(-170攝氏度)進行并通過采用Cryobar設備(Tori)的接觸方法而施加。在冷凍消融期間,冷凍/未凍肝臟的界面可通過術中超聲借助具有后方聲影的回波邊緣的出現而容易地評估,這是冷凍消融相比RFA的一個優點。因此,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冷凍消融是相比于熱方法誘導免疫原性腫瘤細胞死亡的優選方法。
[0065]冷凍消融的并發癥率可高于RFA,但冷凍消融可不受病變大小的限制。此外,存在以下證據:肺炎可能是冷凍消融特有的并發癥,并可能與消融組織的解凍期相關。
[0066] 在可供選擇的實施方案中,乙醇消融可用作消融療法。經皮乙醇注射(PEI)的開展相對簡單,并且是最便宜的,僅需要很少的設備。PEI通過經由皮膚直接置入腫瘤的針注射無水乙醇而進行。通過注射乙醇而產生的壞死由細胞脫水和血管栓塞導致的組織缺血而產生。乙醇消融也可考慮用于之前通過替代微創技術管理的復發性或部分治療的疾病。治療禁忌除了門靜脈主干血栓形成外還包括上文針對RFA提及的那些。患有梗阻性黃疸的患者出現諸如膽汁性腹膜炎的并發癥的風險也可能升高。與前述技術一樣,乙醇的完全消融率對于小腫瘤更高。
[0067]栓塞是用于治療肝臟腫瘤的成熟技術。栓塞是一種血管內技術(在血管內部進行)以阻斷腫瘤的血管。栓塞使用導管和血管造影技術進行。對于栓塞術,將極小的導管從交叉拱直接穿入例如腦、頭頸或脊柱周圍的腫瘤血管。在X射線引導下,將材料通過導管注入以永久性阻斷并關閉腫瘤血管。所用的材料包括粒子和小鉬線圈。栓塞劑的選擇由風險與療效之間的平衡決定。較小的粒子(45-150微米)和液體栓塞劑(丁氰酯、乙醇、乙烯-乙烯醇)更好地穿透組織并實現更高程度的壞死。操作者對栓塞劑的選擇由風險與療效之間的平衡決定。微粒的臨界尺寸通常被考慮為高于150微米。在一項研究中,對腫瘤抗原甲胎蛋白的表位特異的CD4+T細胞群在栓塞過程中和之后明顯擴增(Ayaru等,JImmunol.2007 ; 178:1914-1922)。這些 T 細胞產生 Thl 細胞因子(IFNi 和 TNF-α )而非Th2細胞因子IL-5并且作者得出結論:這些結果提供了將栓塞與免疫療法相結合的基本原理。在另一項研究中(Zerbini等,Cancer Res2006 ;66:1139-1146),在栓塞后一個月在患者中證實了增加的Th2細胞數,并且細胞具有增加的細胞毒性活性標記物的表達。但是,這些T細胞未能防止疾病的復發,并且一名患者出現了新的結節,其抗原未能被T細胞識別,從而表明免疫逃逸。因此,需要維持免疫識別的另外的免疫治療策略。
[0068]在又一個實施方案中,可將光動力療法用作消融療法。光動力療法涉及向受試者施用有效量的光敏劑,并用被所述光敏劑吸收的光對所述受試者進行照射。光敏劑的有效量可在0.05至10mg/kg、或0.05至lmg/kg、或I至10mg/kg的范圍內。在用于癌癥治療的PDT的第一步中,將光敏劑注入血流。光敏劑被全身細胞吸收,但留在癌細胞中的時間長于留在正常細胞中的時間。在注射后大約24至72小時,此時大部分光敏劑離開正常細胞而留在癌細胞中,將腫瘤暴露于光。腫瘤中的光敏劑吸收光并產生破壞附近癌細胞的活性形式的氧。除了直接殺滅癌細胞外,PDT似乎以兩種其他方式收縮或破壞腫瘤。光敏劑可破壞腫瘤中的血管,從而防止癌癥接收必需的營養物。如本發明中所需,PDT還激活免疫系統以攻擊腫瘤細胞。用于PDT的光可來自激光器或其他來源。激光可通過纖維光纜(傳輸光的細纖維)引導以將光遞送到體內的區域。例如,纖維光纜可通過內窺鏡(用于觀察體內組織的薄細照亮管)插入肺部或食道以治療這些器官中的癌癥。其他光源包括發光二極管(LED),其可用于表面腫瘤,例如皮膚癌。
[0069]光敏劑可經靜脈內或腫瘤內施用,并且照射優選地局限于腫瘤。合適的光敏劑包括苯并卟啉衍生物(BH)),例如BPD-MA、EA6或B3或綠卟啉。此類光敏劑可在脂質體制劑中配制。
[0070]將經歷根據本發明的免疫原性腫瘤細胞死亡或消融腫瘤破壞療法的患者可與施用免疫調節劑同時、分開或按順序地進行所述細胞死亡或療法。優選地,在腫瘤組織的物理腫瘤破壞療法之前向患者施用免疫調節劑。更具體地講,可在腫瘤破壞療法之前約4周與I周之間向患者施用免疫調節劑。優選地,可作為可在腫瘤破壞療法之前約4周與I周之間的一個或多個時間間隔施用的一個或多個等分樣(每一個包含有效量的免疫調節劑)施用免疫調節劑,和/或可在所述療法之后施加免疫調節劑。甚至更優選地,可作為可在腫瘤破壞療法之后4周與I周之間的一個或多個時間間隔施用的一個或多個等分樣(每一個包含有效量的免疫調節劑)施用免疫調節劑,和/或可在所述療法之后施加免疫調節劑,并在所述療法之前或之后至少約2、4、6、8、10、12、15、20或更多個場合進行重復。
[0071]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中,免疫調節劑可以是以如實施例中所示的劑型和/或方案施用給患者的藥劑的形式。
[0072]在本發明的一個方面,可作為單劑量施用有效量的免疫調節劑。或者,可以多個(重復)劑量例如兩個或更多個、三個或更多個、四個或更多個、五個或更多個、十個或更多個、或二十個或更多個重復劑量施用有效量的免疫調劑。優選地,在腫瘤組織的腫瘤破壞療法之前約4周與I天之間施用免疫調節劑,更優選地在約4周與I周之間,或約3周與I周之間,或約3周與2周之間。施用可以單劑量或多劑量的方式呈現。
[0073]在某些情況下根據本發明的容器可以為小瓶、安瓿、注射器、膠囊、片劑或管。在一些情況下,可將分枝桿菌凍干并配制以在施用前重懸。然而,在其他情況下,將分枝桿菌懸浮在一定體積的藥學上可接受的液體中。在一些最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提供一種容器,其容納懸浮在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中的單一單位劑量的分枝桿菌,其中單位劑量包含約IX IO6至約IX IOltlCFU的分枝桿菌。在一些非常具體的實施方案中,以約0.1ml與10ml、約0.3ml與2ml或約0.5ml與2ml之間的體積提供包含懸浮的分枝桿菌的液體。還將理解的是,在某些情況下,對在容納裝置中包含分枝桿菌的組合物進行冷凍(即,維持在低于約零攝氏度下)。前述組合物提供用于本文所述的免疫治療應用的理想單元。
[0074]在本發明的方法和/或組合物的背景下所討論的實施方案可相對于本文所述的任何其他方法或組合物使用。因此,涉及一種方法或組合物的實施方案也可適用于本發明的其他方法和組合物 。
[0075]在一些情況下,將熱殺滅的分枝桿菌施用到受試者體表上或受試者體內的具體部位。例如,根據本發明的分枝桿菌組合物(諸如尤其是包含奧布分枝桿菌的那些組合物)可靠近腫瘤或靠近淋巴結(諸如引流腫瘤周圍組織的那些淋巴結)施用。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分枝桿菌組合物的施用部位可以在頸后、扁桃體、腋窩、腹股溝、頸前、下頜下、頦下或鎖骨上淋巴結附近。此類施用部位可在身體右側、左側或兩側上。在某些非常具體的實施方案中,靠近腋窩、頸和/或腹股溝淋巴結遞送分枝桿菌組合物。例如,分枝桿菌劑量可分布到靠近左右腋窩淋巴結和左右腹股溝淋巴結的組織中。
[0076]在一個非常具體的實施方案中,通過皮內注射將分枝桿菌劑量施用給受試者,其中劑量在身體兩側分布到腋窩和腹股溝,并且其中在每個部位存在兩次注射(即,兩個風團(wheal))。
[0077]在本發明的一些另外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的方法涉及施用間隔一天或更長時間的2、3、4、5、6、7、8、9、10劑或更多劑分枝桿菌。在某些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此類分開的劑量將間隔幾天、一周、兩周、一個月或更長。例如,根據本發明的方法可包括經一段三周或更長的時間施用I至5劑分枝桿菌。在另外其他實施方案中,本發明的方法包括經一段約三周的時間施用I至5、1至4、1至3、1至2或2劑分枝桿菌。所施用的每一劑可以是相對于之前或之后的施用劑量相同或不同的劑量。例如,在某些情況下,優選的是,分枝桿菌的劑量低于之前施用的任何劑量。因此,在一些具體的情況下,熱殺滅分枝桿菌的劑量將按任何之前治療中所施用的劑量的大約一半進行施用。此類方法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是優選的,在這些情況中,受試者對分枝桿菌的免疫反應在后續治療過程中更大。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最少的次數施用免疫調節劑,例如,以少于10、9、8、7、6、5、4、3或更少的單獨劑量施用。在一些情況下,將分枝桿菌組合物施用兩次。或者,免疫調節劑的施用可以持續癌癥或腫瘤存在于患者中的時長或直到癌癥消退或穩定的時間。免疫調節劑還可以在癌癥或腫瘤消退或穩定后繼續施用給患者。
[0078]根據本發明的分枝桿菌組合物將包含有效量的通常溶于或分散于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中的分枝桿菌。短語“藥學上或藥理學上可接受的”是指當酌情施用給動物諸如人時不產生有害、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的分子實體和組合物。按照本公開,包含分枝桿菌的藥物組合物的制備將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已知的,如Remington' 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第18版Mack Printing Company, 1990中示例性示出。此外,對于動物(例如人類)施用,應當理解,制劑應當滿足無菌性、致熱原性、一般安全性和純度標準。如本文所述的藥理學上可接受的載體的具體實例為硼酸鹽緩沖液或無菌鹽水溶液(0.9% NaCl)。
[0079]如本文所用,“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包括如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任何及所有溶劑、分散介質、包衣料、表面活性劑、抗氧化劑、防腐劑(例如,抗菌劑、抗真菌劑)、等滲劑、吸收延遲劑、鹽、防腐劑、藥物、藥物穩定劑、凝膠、粘合劑、賦形劑、崩解劑、潤滑劑、甜味劑、矯味劑、染料、此類類似材料以及它們的組合(參見例如Remington' s PharmaceuticalSciences,第 18 版 Mack Printing Company, 1990,1289-1329 頁)。
[0080]在優選的實施方案中,通過選自皮下、真皮內、真皮下、腹膜內、靜脈內和囊內注射的腸胃外途徑施用免疫調節劑。皮內注射使得能夠將整個比例的分枝桿菌組合物遞送到真皮層,該真皮層可接受 免疫監督并因此能夠引起抗癌免疫反應并促進局部淋巴結的免疫細胞增殖。
[0081 ] 雖然在本發明的高度優選的實施方案中通過直接皮內注射施用分枝桿菌組合物,但是還設想了在一些情況下可以使用其他施用方法。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本發明的熱殺滅分枝桿菌可通過注射、輸注、連續輸注、經靜脈內、皮內、動脈內、腹膜內、病灶內、玻璃體內、陰道內、直腸內、外用、瘤內、肌內、腹膜內、皮下、結膜下、囊內、粘膜、心包內、臍內、眼內、口、顱內、關節內、前列腺內、胸膜內、氣管內、鼻內、外用、局部、吸入(例如氣溶膠吸入)、經由導管、經由灌洗或通過其他方法或前述方法的任何組合而施用,如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已知(參見例如 Remington' 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第 18 版 Mack PrintingCompany, 1990)。更優選地,通過腸胃外途徑施用不包括瘤內注射分枝桿菌細胞壁提取物。
[0082]在上述說明書中提到的所有出版物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本發明的所述方法和系統的各種修改形式和變型形式將在不脫離本發明范圍和精神的情況下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顯而易見。雖然已結合具體優選實施方案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但是應當理解,如要求保護的本發明不應不當地限于此類具體實施方案。實際上,對生物化學和免疫學或相關領域技術人員顯而易見的對用于實踐本發明的所述模式的各種修改旨在落在以下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
[0083]參照以下非限制性實施方案進一步描述本發明。
[0084]實施例1
[0085]為了探究本發明,我們在雌性Balb/c小鼠中進行了一項研究,這些小鼠經皮下注射了 Renca腫瘤細胞接種體并用與IMM-101 (奧布分枝桿菌,粗菌株,熱殺滅的)組合的照射療法進行治療。
[0086]簡而言之,將成年小鼠維持在處于受控溫度(23±2°C )、濕度(45±10% )和光周期(12h光照/12h黑暗)的SPF條件下。向它們隨意提供水和食物。對各只小鼠貼上標簽以便識別。在第O天,小鼠在其右腰窩經皮下接受了在0.2ml體積的RPMI 1640培養基中的IO5個Renca腫瘤細胞接種體。每天監測腫瘤建立和生長。一旦腫瘤變得明顯(在第25天100-200mm3)后,將小鼠隨機分成三組。第I組不進行治療。第2組和第3組接受以下治療--第2)組:對腫瘤每兩天進行兩輪一次劑量為2Gy/天的照射,總共三次照射/輪(總照射劑量為12Gy,計劃[020\3]父2從第25天開始并在第28、30、32、35和37天繼續);第3)組:如上所述的兩輪照射,同時大約每兩天皮下注射IMM-101 (0.1mg),從第25天開始并在第 28、30、32、35、37、39、42 天等重復。
[0087]每天監測動物,并通過卡尺對腫瘤的長度和寬度一周測量兩次以估計腫瘤體積(1/2X長度X寬度2)。記錄每只小鼠的個體體重和腫瘤體積。對數據作圖,以跟蹤三個治療組中腫瘤體積隨時間推移的變化(圖1)。 [0088]我們發現了,與對照未治療的動物相比,接受照射和IMM-101的小鼠顯示腫瘤體積的明顯減小(方差分析,Dunne’s比較)。這提供了以下證據:所述聯合治療提供改良的療法和改善的生存預后。
[0089]實施例2
[0090]根據表1中所述的方案,在患者中進行了對在患有之前接受了治療的結直腸癌的患者中組合使用輻射誘導性免疫原性腫瘤壞死與熱殺滅全細胞奧布分枝桿菌(IMM-101)制劑的調查研究。患者在建立基線的當天接受了一劑奧布分枝桿菌IMM-101,并且插入基準種子(fiducial seed)需要射波刀能量的正確聚焦;使用射波刀技術誘導腫瘤壞死的后續SBRT在第14天與另一劑奧布分枝桿菌(IMM-101) —起施用。患者在第28天接受了另一劑奧布分枝桿菌(IMM-101),然后在第8周與第12周之間(包括第8周和第12周)以每兩周的間隔繼續接受奧布分枝桿菌(IMM-101)劑量,于是將劑量頻率在為期一年的研究的所有其余時間中降低到每月一次。然后在第12周和之后的每12周評估患者的腫瘤消退和疾病穩定。結果表明在第12周后腫瘤消退,并在初始應用射波刀后繼續施用奧布分枝桿菌(IMM-101)第24周時疾病普遍穩定。
[0091]
【權利要求】
1.一種免疫調節劑,其用于在打算與施用所述免疫調節劑同時、分開或按順序接受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的患者中治療和/或控制贅生性疾病。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選自微波照射、靶向放療、栓塞術、冷凍療法、超聲、高強度聚焦超聲、射波刀、熱療法、射頻消融、冷凍消融、電刀加熱、熱水注射、醇注射、栓塞、輻射暴露、光動力療法、激光束照射以及它們的組入口 ο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腫瘤為轉移性的。
4.根據任何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免疫調節劑包括全細胞分枝桿菌。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分枝桿菌為非病原性熱殺滅分枝桿菌。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非病原性熱殺滅分枝桿菌選自母牛分枝桿菌、奧布分枝桿菌、副偶然分枝桿菌、金色分枝桿菌、M.w以及它們的組合。
7.根據權利要求5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非病原性熱殺滅分枝桿菌優先地為粗變體。
8.根據權利要求5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非病原性熱殺滅分枝桿菌用于通過腸胃外、口、舌下、鼻腔或肺部途徑施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腸胃外途徑選自皮下、真皮內、真皮下、腹膜內、靜脈內或囊內注射。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腸胃外途徑不包括瘤內注射。
11.根據任何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通過電離輻射進行。
12.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免疫調節劑的施用在所述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之前和/或之后進行。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免疫調節劑的施用在所述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之前和/或之后4周與I周之間進行。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免疫調節劑的所述施用包括在所述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之前和/或之后約4周與I周之間的一個或多個時間間隔施用的有效量的一個或多個等分量的施用,并在用于腫瘤消退的治療后繼續應用于所述患者。
15.根據任何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免疫調節劑在所述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細胞死亡之后和/或在所述疾病的穩定期間施用給所述患者。
16.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腫瘤與選自以下的癌癥相關:前列腺癌、肝癌、腎癌、肺癌、乳腺癌、結腸直腸癌、乳腺癌、胰腺癌、腦癌、肝細胞癌、淋巴瘤、白血病、胃癌、宮頸癌、卵巢癌、甲狀腺癌、黑素瘤、惡性腫瘤、頭頸癌、皮膚癌和軟組織肉瘤。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腫瘤與結腸直腸癌相關。
18.根據任何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免疫調節劑,其中所述療法包括對患者中的贅生性疾病的異位效應。
19.一種治療、抑制或控制受試者中的腫瘤發生的方法,包括在受試者中開展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并同時、按順序或分開向所述受試者施用有效量的免疫調節劑。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療法選自微波照射、射頻消融、靶向放療、栓塞術、冷凍療法、超聲、高強度聚焦超聲、射波刀、熱療法、冷凍消融、電刀加熱、熱水注射、醇注射、栓塞、輻射暴露、光動力療法、激光束照射以及它們的組合。
21.根據權利要求19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腫瘤如權利要求15至17任一項中所定義。
22.根據權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療法包括對患者中的贅生性疾病的異位效應。
23.根據權利要求19至22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免疫調節劑如權利要求3至6任一項中所定義。
24.根據權利要求23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免疫調節劑如權利要求7至9任一項中所定義而施 用。
【文檔編號】A61P35/00GK104023733SQ201280059421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3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日
【發明者】查爾斯·艾科, 賽特溫德·穆旦, 約翰·格蘭奇 申請人:英模度倫醫療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