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風熱咳嗽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傳統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醫用配制品,尤其是一種治療風熱咳嗽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咳嗽是以咳嗽、咯痰為主要癥狀的病癥,是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癥狀,如咳嗽無痰或痰量很少為干咳,常見于急性咽喉炎、支氣管炎的初期;急性驟然發生的咳嗽,多見于支氣管內異物;長期慢性咳嗽,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等。而西醫治咳嗽多使用很高級的抗菌素,但整個呼吸道都可遭受各種外來因素侵襲而發生病理變化,這些外來因素,并不單純是病毒,細菌,還可以是各種微生物,也可以是各種理化因素,環境因素等,或者是由于病毒,細菌和各種因素導致呼吸道黏膜發生的病變,不能隨著病毒,細菌和各種微生物的消亡而改善,導致呼吸道黏膜自身功能的損傷,就形成了經久不愈的咳嗽。抗生素類藥物主要是針對細菌感染,對病毒無效。咳嗽時濫用抗生素非但改善不了癥狀,反而會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使藥物失去療效。中醫認為,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臟腑內傷,影響于肺所致有聲有痰之癥。而咳嗽可辯證分為熱咳、寒咳、傷風咳嗽和內傷咳嗽。風熱咳嗽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肺內郁熱、肺氣失宣、出現咳嗽為主的一種癥候。臨床主要表現為咳嗽、咳黃痰或白粘痰,伴有口干、咽痛、便秘、尿赤、身熱或伴有喘息等癥狀。根據中醫理論,針對風熱咳嗽的發病機理,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為治療原則,進行辯證配伍組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配制方便、藥源廣、成本低、療效顯著、作用可靠、無副作用的一種治療風熱咳嗽的中藥組合物。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風熱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桑白皮10-20份,地龍10-20份,蘇子5-15份,杏仁5-15份,黃芩10-20份,半夏5_15份,甘草3_9份,款冬花5_15份,枇杷葉10-20份,前胡10-20份,枳殼10-20份,桔梗10-20份,麥冬10-20份,栝樓10-30份。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風熱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桑白皮15份,地龍15份,蘇子10份,杏仁10份,黃芩15份,半夏10份,甘草6份,款冬花10份,枇杷葉15份,前胡15份,枳殼15份,桔梗15份,麥冬15份,栝樓20份。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精選藥物組方。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中:桑白皮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地龍具有清熱息風、清肺定喘、利尿通淋、通行經絡的功效;蘇子具有降氣消痰、平喘、潤腸的功效;杏仁具有祛痰止咳、平喘潤腸、下氣開痹的功效;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的功效;款冬花具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嗽的功效;枇杷葉具有清肺和胃、降氣化痰的功效;前胡具有疏散風熱、宣肺祛痰;降氣止咳的功效;枳殼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的功效;桔梗具有宣肺祛痰、養氣補血、利五臟、補五勞的功效;麥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栝樓具有解熱止渴、利尿、鎮咳祛痰的功效。本發明組合物中的藥物組分經辯證配伍,在作用上相輔相成,具有協同作用,共奏清熱息風、潤肺下氣、祛痰止咳的功效,對咳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本發明組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其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各種組分藥物采用水煎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其療效顯著,作用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總有效率90.2%,治愈率達77.5%。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
一種治療風熱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g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桑白皮15g,地龍15g,蘇子IOg,杏仁IOg,黃岑15g,半夏IOg,甘草6g,款冬花IOg,枇杷葉15g,前胡15g,積殼15g,桔梗15g,麥冬15g,括樓20g。實施例2
一種治療風熱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g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桑白皮IOg,地龍20g,蘇子5g,杏仁15g,黃岑IOg,半夏15g,甘草3g,款冬花15g,枇杷葉IOg,前胡20g,枳殼IOg,桔梗20g,麥冬IOg,栝樓30g。實施例3
一種治療風熱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g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桑白皮20g,地龍IOg,蘇子15g,杏仁5g,黃岑20g,半夏5g,甘草9g,款冬花5g,枇杷葉20g,前胡IOg,枳殼20g,桔梗IOg,麥冬20g,栝樓IOgo實施例4
一種治療風熱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g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桑白皮12g,地龍18g,蘇子6g,杏仁13g,黃岑12g,半夏13g,甘草5g,款冬花13g,枇杷葉12g,前胡18g,枳殼12g,桔梗18g,麥冬12g,栝樓25g。實施例5
一種治療風熱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g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桑白皮18g,地龍12g,蘇子13g,杏仁6g,黃岑18g,半夏6g,甘草8g,款冬花6g,枇杷葉18g,前胡12g,積殼18g,桔梗12g,麥冬18g,括樓15g。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具體方法如下:將組方的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過藥面,浸泡15 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約8厘米,進行第一次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鐘;第二次煎煮,加水沒過藥面約6厘米,水沸后煎煮15 20分鐘。兩次煎煮去渣取汁,合并。一種治療風熱咳嗽的中藥組合物,臨床療效總結:
一、一般性資料:本中藥組合物應用于觀察風熱咳嗽病例102例,其中男49例,女53例,年齡17 70歲。病程2 10天。二、診斷依據:
1、咳逆有聲,或伴咽癢咳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熱等表證;
3、兩肺聽診可聞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濕性羅音;
4、肺部X線攝片檢查,正常或肺紋理增粗。三、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組合物中的組分、用量根據患者的體重、年齡及癥狀酌情增減。3天為一療程,一天一劑,水煎兩遍取汁約300ml,分早、晚兩次飯前半小時溫熱服用。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物。四、療效標準:
1、治愈:咳嗽及臨床體征消失;
2、好轉:咳嗽減輕,痰量減少;
3、未愈:癥狀無明顯改變。五、治療效果 :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I 3個療程,痊愈79例,好轉13例,未愈10例。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六、典型病例:
病例1:
孫某,女,55歲。咳嗽氣粗,咯痰粘而黃,咽痛,吞咽難,有發熱,微惡風寒。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I個療程,咳嗽減輕,繼續服用2個療程,痊愈。病例2:
李某,男,18歲,咳嗽聲重,咯痰黃粘,有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2個療程后咳嗽癥狀消失,繼續服用I個療程,痊愈。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風熱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桑白皮10-20份,地龍10-20份,蘇子5-15份,杏仁5-15份,黃芩10-20份,半夏5-15份,甘草3-9份,款冬花5-15份,枇杷葉10-20份,前胡10-20份,枳殼10-20份,桔梗10-20份,麥冬10-20份,栝樓10-3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風熱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桑白皮15份,地龍15份,蘇子10份,杏仁10份,黃芩15份,半夏10份,甘草6份,款冬花10份,枇杷葉15份,前胡15份,枳殼15份,桔梗15份,麥冬15份 ,栝樓20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風熱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桑白皮10-20份,地龍10-20份,蘇子5-15份,杏仁5-15份,黃芩10-20份,半夏5-15份,甘草3-9份,款冬花5-15份,枇杷葉10-20份,前胡10-20份,枳殼10-20份,桔梗10-20份,麥冬10-20份,栝樓10-30份。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具有清熱息風、潤肺下氣、祛痰止咳的功效,其治療風熱咳嗽療效顯著,作用可靠,其組分藥源廣、配制簡便、無毒副作用。
文檔編號A61K35/56GK103211970SQ20131009502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5日
發明者趙霞, 遲愛玲 申請人: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