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健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其中,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活性組分:豬苓30-45g,玉米須20-30g,防己20-30g,陳皮20-30g,大腹皮10-20g,烏藥10-20g,雞矢藤10-20g,金錢草10-20g,地耳草10-20g,肉桂10-20g,木瓜10-20g,大黃10-20g,白薇10-20g,土牛膝10-20g。本發明工藝簡單,配比簡單,健脾化濕,利水消腫治療脾虛,濕氣重導致的水腫效果好,本發明藥物多為入脾經藥物,藥性平衡,治療脾虛,濕氣重導致的水腫效果好,通過治療102例觀察,治愈率92.4%,良好率90.2%。
【專利說明】健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健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0003]
【背景技術】
[0004]水腫的臨床分度臨床上根據水腫程度可分為輕、中、重三度。輕度:水腫僅發生于眼瞼、眶下軟組織、脛骨前、踝部皮下組織,指壓后可出現組織輕度凹陷,平復較快。有時早期水腫,僅有體重迅速增加而無水腫征象出現。中度:全身疏松組織均有可見性水腫,指壓后可出現明顯的或較深的組織凹陷,平復緩慢。重度:全身組織嚴重水腫,身體低垂部皮膚緊張發亮,甚至可有液體滲出,有時可伴有胸腔、腹腔、鞘膜腔積液。
[0005]根據引起水腫原因不同,需要進行的實驗室檢查也不盡相同。臨床常見的水腫往往由于一些重要的系統或器官的疾病所引起,故除水腫的一般實驗室檢查外,還需要針對其原發病進行檢查,以確定水腫的治療和估計水腫的預后。對于全身性水腫的患者一般應考慮進行下列的實驗室檢查。
[0006]1.二血漿蛋白與清蛋白的測定如血漿蛋白低于55/gL或清蛋白低于23 g/L,表示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其中清蛋白的降低尤為重要。血漿蛋白與清蛋白降低常見于肝硬化、腎病綜合征及營養不良。
[0007]2.尿檢查與腎功能試驗有全身性水腫時應檢查尿內是否有蛋白、紅細胞及管型等。如無蛋白尿很可能水腫不是由心臟或腎臟病引起。心力衰竭患者常有輕度或中度蛋白尿,而持久性重度蛋白尿為腎病綜合征的特征。持久性蛋白尿,尿中紅細胞與管型增多,伴有腎功能明顯減退者常提示水腫為腎臟病所致;心力衰竭患者雖亦可有上述表現,但尿檢查和腎功能的改變在程度上一般都比較輕。與水腫有關的腎功能試驗,常選用酚磺肽亦稱酹紅(phenolsul-fonphthalein)試驗、尿濃縮和稀釋試驗、脲澄清試驗等,目的是測定腎臟的排泄功能。
[0008]3.血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含量測定如血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含量明顯減少者應考慮此水腫可能與貧血有關。
[0009]4.計算水和鈉鹽的每日攝入量和排出量計算每日水和鈉鹽的攝人量和排出量,必要時測定血漿氯化鈉含量,有助于了解體內水、鹽的潴留情況
中醫方面在水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篇》提出“去菀陳壟”、“開鬼門”、“潔凈府”三條基本原則。張仲景宗《內經》之意,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提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辨證地運用了發汗、利小便的兩大治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直沿用至今。根據上述所論,水腫的治療原則應分陰陽而治,陽水主要治以發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勢壅盛則可酌情暫行攻逐,總以祛邪為主;陰水則主要治以溫陽益氣、健脾、益腎、補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總以扶正助氣化為治。虛實并見者,則攻補兼施。陽水,發病急,初起面目微腫,繼之則遍及全身,腰以上腫甚,皮膚光亮,陰囊腫亮,胸中煩悶,呼吸急促。或形寒無汗,苔白滑,脈浮緊;或咽喉腫痛,苔薄黃,脈浮數。陰水,發病較緩,足跗水腫,漸及周身,身腫以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復平較慢,皮膚晦暗,小便短少。或兼脘悶腹脹,納減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膩,脈象濡緩;或兼腰痛腿酸,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根據水腫病患的類型,制法可分為:肝脾不調,水濕浸潰,即疏肝健脾,利水散寒。或者,宣肺利水:主要臨床表現為風邪外襲所致發熱,惡寒,惡風,頭痛,肢體關節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浮腫先見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醫稱此種水腫為風水,多見于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或者,健脾化濕、利水消腫:臨床表現為全身凹陷性水腫,腰以下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納呆,胸悶,苔膩、脈濡。或者,溫中健脾、行氣利水:本法適用于脾虛或脾陰虛弱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浮腫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胸悶腹脹,納少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脈滑沉緩。或者,溫腎利水:適用于腎陽衰微者。主要表現為全身高度水腫,腰以下為甚,腰膝酸軟,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慘白,尿少,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
[0010]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配比簡單,健脾化濕,利水消腫的一種健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0011]
【發明內容】
[0012]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配比簡單,健脾化濕,利水消腫的一種健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0013]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健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活性組分:
豬苓30-45g,玉米須20-30g,防己20-30g,陳皮20_30g,大腹皮10_20g,烏藥10_20g,雞矢藤10-20g,金錢草10-20g,地耳草10-20g,肉桂10_20g,木瓜10_20g,大黃10_20g,白薇 10-20g,土牛膝 10-20g。
[0014]或者,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活性組分:
豬苓30-40g,玉米須20-25g,防己20-25g,陳皮20_25g,大腹皮10_15g,烏藥10_15g,雞矢藤10-15g,金錢草10-15g,地耳草10-15g,肉桂10_15g,木瓜10_15g,大黃10_15g,白薇 10-15g,土牛膝 10-15g。
[0015]或者,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活性組分:
豬苓40-45g,玉米須25-30g,防己25_30g,陳皮25_30g,大腹皮15_20g,烏藥15_20g,雞矢藤15-20g,金錢草15-20g,地耳草15-20g,肉桂15_20g,木瓜15_20g,大黃15_20g,白薇 15-20g,土牛膝 15-20g。
[0016]或者、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健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活性組分:
豬苓32-42g,玉米須22-28g,防己22-28g,陳皮22-28g,大腹皮12_18g,烏藥12_18g,雞矢藤12-18g,金錢草12-18g,地耳草12-18g,肉桂12_18g,木瓜12_18g,大黃12_18g,白薇 12-18g,土牛膝 12-18g。[0017]本發明又提供了一種健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中,制備散劑如下:
粉碎的步驟:將各組份按配比混合,投入粉碎機粉碎成細粉,粒度為80~110目;
混合的步驟:將上述步驟所得細粉投入混合攪拌機充分混勻;
加熱的步驟:將混勻后的細粉在60~85°C下加熱20~40分鐘;
所述60~85°C下加熱20~40分鐘的步驟連續重復兩次,用于進一步間歇低溫滅菌。
[0018]本發明使用時,可以使用散劑水沖服,早晚各一次。
[0019]也可將中藥組合物洗凈切段后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0020]本發明的優點為:工藝簡單,配比簡單,健脾化濕,利水消腫治療脾虛,濕氣重導致的水腫效果好,本發明藥物多為入脾經藥物,以豬苓為君藥,玉米須,防己,陳皮為臣藥,大腹皮,烏藥,雞矢藤,金錢草、地耳草,肉桂,大黃,白薇,土牛膝為佐藥,木瓜為使藥,本發明藥性平衡,符合一君三臣九佐大制方的組配原則,治療脾虛,濕氣重導致的水腫效果好,通過治療102例觀察,治愈率92.4%,良好率90.2%。
[0021]
【具體實施方式】
[0022]本發明使用如下組方治療脾虛,濕氣重導致的水腫。
[0023]豬苓30-45g,玉米須20-30g,防己20_30g,陳皮20_30g,大腹皮10_20g,烏藥10-20g,雞矢藤10-20g,金錢草10-20g,地耳草10_20g,肉桂10_20g,木瓜10_20g,大黃10-20g,白薇 10-20g,土牛膝 10-20g。
[0024]或者,豬苓30-40g,玉米須20-25g,防己20_25g,陳皮20_25g,大腹皮10_15g,烏藥10-15g,雞矢藤10-15g,金錢草10-15g,地耳草10_15g,肉桂10_15g,木瓜10_15g,大黃10-15g,白薇 10-15g,土牛膝 10-15g。
[0025]或者,豬苓40-45g,玉米須25-30g,防己25_30g,陳皮25_30g,大腹皮15_20g,烏藥15-20g,雞矢藤15-20g,金錢草15-20g,地耳草15_20g,肉桂15_20g,木瓜15_20g,大黃15-20g,白薇 15-20g,土牛膝 15-20g。
[0026]或者、豬苓32-42g,玉米須22_28g,防己22_28g,陳皮22_28g,大腹皮12_18g,烏藥12-18g,雞矢藤12-18g,金錢草12-18g,地耳草12_18g,肉桂12_18g,木瓜12_18g,大黃12-18g,白薇 12-18g,土牛膝 12-18g。
[0027]健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中,制備散劑如下:
粉碎的步驟:將各組份按配比混合,投入粉碎機粉碎成細粉,粒度為80~110目;
混合的步驟:將上述步驟所得細粉投入混合攪拌機充分混勻;
加熱的步驟:將混勻后的細粉在60~85°C下加熱20~40分鐘;
所述60~85°C下加熱20~40分鐘的步驟連續重復兩次,用于進一步間歇低溫滅菌。
[0028]本發明使用時,可以使用散劑水沖服,早晚各一次。
[0029]也可將中藥組合物洗凈切段后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0030]具體例子I
孫某,脾虛或脾陰虛而使水濕運化失常、水濕停蓄溢于肌膚而作腫,四肢浮腫,手按出坑,復原慢,服用如下組方:豬苓45g,玉米須30g,防己30g,陳皮30g,大腹皮20g,烏藥20g,雞矢藤20g,金錢草20g,地耳草20g,肉桂20g,木瓜20g,大黃20g,白薇20g, 土牛膝20g。
[0031]粉碎的步驟:將各組份按配比混合,投入粉碎機粉碎成細粉,粒度為80~110目; 混合的步驟:將上述步驟所得細粉投入混合攪拌機充分混勻;
加熱的步驟:將混勻后的細粉在60~85°C下加熱20~40分鐘;
所述60~85°C下加熱20~40分鐘的步驟連續重復兩次,用于進一步間歇低溫滅菌。
[0032]本發明使用時,可以使用散劑水沖服,早晚各一次。服用4天后,小便次數增多,利水順利,服用8天后,四肢水腫消退。三個月后追訪,無復發。
[0033]具體例子2
張某,全身凹陷性水腫,腰以下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納呆,胸悶,苔膩、脈濡。診斷為脾虛所致,服用如下方劑:
豬苓30g,玉米須20g,防己20g,陳皮20g,大腹皮10g,烏藥10g,雞矢藤10g,金錢草IOg,地耳草IOg,肉桂10g,木瓜10g,大黃IOg,白薇IOg, 土牛膝IOgo
[0034]粉碎的步驟:將各組份按配比混合,投入粉碎機粉碎成細粉,粒度為80~110目; 混合的步驟:將上述步驟所得細粉投入混合攪拌機充分混勻;
加熱的步驟:將混勻后的細粉在60~85°C下加熱20~40分鐘;
所述60~85°C下加熱20~40分鐘的步驟連續重復兩次,用于進一步間歇低溫滅菌。
[0035]本發明使用時,可以使用散劑水沖服,早晚各一次。服用5天后,小便次數增多,利水順利,服用9天后,四肢水腫消退。三個月后追訪,無復發。
[0036]具體例子3
王某,血漿蛋白低于55/gL,下肢水腫,按壓翻白且出坑,復原慢。胸悶,苔膩、脈濡,診斷為脾虛所致水腫,使用如下組方:
豬苓32g,玉米須22g,防己22g,陳皮22g,大腹皮12g,烏藥12g,雞矢藤12g,金錢草12g,地耳草12g,肉桂12g,木瓜12g,大黃12g,白薇12g, 土牛膝12g。
[0037]本發明使用時,將各組分洗凈切段,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服用5天后,小便次數增多,利水順利,服用9天后,四肢水腫消退。三個月后追訪,無復發。
[0038]具體例子4,
段某,血清蛋白低于23 g/L,全身凹陷性水腫,腰以下為甚,身重倦怠,苔膩、脈濡,診斷為脾虛或脾陰虛所致水腫,使用如下組方:
豬苓42g,玉米須28g,防己28g,陳皮28g,大腹皮18g,烏藥18g,雞矢藤18g,金錢草18g,地耳草18g,肉桂18g,木瓜18g,大黃18g,白薇18g, 土牛膝18g。
[0039]本發明使用時,將各組分洗凈切段,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服用4天后,小便次數增多,利水順利,服用8天后,四肢水腫消退。三個月后追訪,無復發。
[0040]比較數據:隨機選用50名患者,其中25人為治療組,使用本發明,其余25人采用傳統利尿藥物治療,為對照組,比較如下;
IW I消腫時間I治療成本I患者接受程度I復發
治療組4-9天便宜容易_2人
訝M組17-12天 I貴I不易卜人
本發明的優點為:工藝簡單,配比簡單,健脾化濕,利水消腫治療脾虛,濕氣重導致的水腫效果好,本發明藥物多為入脾經藥物,以豬苓為君藥,玉米須,防己,陳皮為臣藥,大腹皮,烏藥,雞矢藤,金錢草、地耳草,肉桂,大黃,白薇,土牛膝為佐藥,木瓜為使藥,本發明藥性平衡,符合一君三臣九佐大制方的組配原則,治療脾虛,濕氣重導致的水腫效果好,通過治療102例觀察,治愈率 92.4%,良好率90.2%。
【權利要求】
1.一種健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活性組分: 豬苓30-45g,玉米須20-30g,防己20-30g,陳皮20_30g,大腹皮10_20g,烏藥10_20g,雞矢藤10-20g,金錢草10-20g,地耳草10-20g,肉桂10_20g,木瓜10_20g,大黃10_20g,白薇 10-20g,土牛膝 10-20g。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健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活性組分: 豬苓30-40g,玉米須20-25g,防己20-25g,陳皮20-25g,大腹皮10_15g,烏藥10_15g,雞矢藤10-15g,金錢草10-15g,地耳草10-15g,肉桂10_15g,木瓜10_15g,大黃10_15g,白薇 10-15g,土牛膝 10-15g。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健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活性組分: 豬苓40-45g,玉米須25-30g,防己25_30g,陳皮25_30g,大腹皮15_20g,烏藥15_20g,雞矢藤15-20g,金錢草15-20g,地耳草15-20g,肉桂15_20g,木瓜15_20g,大黃15_20g,白薇 15-20g,土牛膝 15-20g。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健 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活性組分: 豬苓32-42g,玉米須22-28g,防己22-28g,陳皮22-28g,大腹皮12_18g,烏藥12_18g,雞矢藤12-18g,金錢草12-18g,地耳草12-18g,肉桂12_18g,木瓜12_18g,大黃12_18g,白薇 12-18g,土牛膝 12-18g。
5.—種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健脾化濕的治療水腫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備散劑如下: 粉碎的步驟:將各組份按配比混合,投入粉碎機粉碎成細粉,粒度為80~110目; 混合的步驟:將上述步驟所得細粉投入混合攪拌機充分混勻; 加熱的步驟:將混勻后的細粉在60~85°C下加熱20~40分鐘; 所述60~85°C下加熱20~40分鐘的步驟連續重復兩次,用于進一步間歇低溫滅菌。
【文檔編號】A61P7/10GK103463483SQ201310384010
【公開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9日
【發明者】嚴中明 申請人:嚴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