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結扎夾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結扎夾,所述結扎夾包括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所述第一夾臂與所述第二夾臂外側分別對稱設置有夾持凸塊;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相背的外側為平直結構,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從各自側的所述夾持凸塊到兩個夾臂連接的部分呈外形對稱的V形結構。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結扎夾,采用了呈平直結構的夾臂,兩個夾臂基本上呈對稱的V形結構,閉合過程中開口位置不會發生位移,容易夾持定位。并且,本實用新型的結扎夾閉合之后整個結扎夾厚度一致,不會產生向外的凸起,不會對血管之外的組織造成影響或傷害。
【專利說明】一種結扎夾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是一種外科手術過程中用于血管和組織的吻合和結扎的結扎夾,在實際應用中,所述結扎夾通常還被稱為血管夾、結扎扣、手術鎖夾、組
?口本坐么/、大寸。
【背景技術】
[0002]在人體進行腹腔手術過程中,一旦在體內發現病灶,需要手術切除時,則體內血管或組織需要暫時夾閉,甚至需要永久夾閉。現有技術中采用結扎夾對血管或組織進行夾持閉合已經非常普遍了。
[0003]例如, 申請人:之前申請且已公開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CN102973988A中,其【背景技術】部分對于結扎夾的種類、類型、發展演變乃至相關現有技術都有詳細的描述。該專利申請中提出用可降解材料來制備生產結扎夾,本專利申請對此全文引用作為參考。本專利申請涉及的結扎夾也可采用類似的可吸收材料來制備,或其它醫用塑料來制備。關于可吸收材料部分不是本專利申請所要求保護的重點,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本專利的時候,可以參照該現有技術進行理解,本申請對其全文引用作為本申請公開的一部分。
[0004]上述現有技術所公開的結扎夾類型,屬于一種典型的hem-o-lok類型的結扎夾,其結構在很多現有技術文件中均有公開,例如,CN201519174U也有相關結構的介紹。
[0005]這些現有技術中的hem-o-lok類型的結扎夾的顯著特點是,其具有兩個呈V形結構的用于閉合血管或組織的弧形夾臂。這些結扎夾通常采用普通醫用塑料制成,其機械性能可以提供很大彈性的結扎夾,夾持力也足夠強。然而,弧形夾臂結構復雜,閉合時軌跡變化很大,尤其是開口位置在閉合過程中會發生較大的位移,需要特殊的施夾鉗之類的工具才能將其夾持定位,對于手術操作者的技術要求很高,不適于推廣應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扎夾,以減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問題。
[0007]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結扎夾,包括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所述第一夾臂端部設置有一個彎曲部,所述第二夾臂端部設置有一個與所述彎曲部對應的貼合部,所述彎曲部頂端設置有一個鎖緊部,所述貼合部具有一個與所述鎖緊部對應的鎖緊面;所述第一夾臂與所述第二夾臂外側分別對稱設置有夾持凸塊;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相對的內側中部均呈向內的圓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相背的外側為平直結構,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從各自側的所述夾持凸塊到兩個夾臂連接的部分呈外形對稱的V形結構。
[0008]優選地,所述鎖緊面一側具有一個第一凸起部,所述鎖緊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凸起部對應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夾臂內側在與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對的一側設置有一個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夾臂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凸起部對應的第二凹陷部。[0009]優選地,所述第一凸起部與所述第二夾臂的側邊邊緣平齊,所述第一凹陷部對應設置于所述鎖緊部的最外側,其寬度可容納所述第一凸起部且不會使所述第一凸起部突出所述鎖緊部的側邊邊緣之外。
[0010]優選地,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寬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凸起部卡入所述第一凹陷部中的寬度。
[0011]優選地,所述第二凸起部與所述第二夾臂的側邊邊緣平齊,所述第二凹陷部對應設置于所述第一夾臂的最外側,其寬度可容納所述第二凸起部且不會使所述第二凸起部突出所述第一夾臂的側邊邊緣之外。
[0012]優選地,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寬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凸起部卡入所述第二凹陷部中的寬度。
[0013]優選地,所述鎖緊部與所述彎曲部連接處的厚度最大且等于所述第一夾臂的厚度,其自由端的厚度逐漸縮小成錐臺結構。
[0014]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結扎夾,采用了呈平直結構的夾臂,兩個夾臂基本上呈對稱的V形結構,結構簡單,易于加工,閉合過程中開口位置不會發生位移,容易夾持定位,對手術操作者的技術要求不高,適于大范圍推廣應用。并且,本實用新型的結扎夾閉合之后整個結扎夾厚度一致,不會產生向外的凸起,不會對血管之外的組織造成影響或傷害。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其中,
[0016]圖1顯示的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扎夾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7]圖2顯示的是圖1中的結扎夾閉合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顯示的是圖1和2中所示結扎夾的平面視圖。
[0019]圖4顯示的是圖3中的結扎夾的俯視示意圖;
[0020]圖5顯示的是圖3中的結扎夾的左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標號。
[0022]圖1顯示的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扎夾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顯示的是圖1中的結扎夾閉合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參見圖1-2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扎夾如圖所示,所述結扎夾可以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也就是說,所述結扎夾植入患者體內之后,經過一段時間后可以逐漸破碎降解,最終由人體吸收,從而不會在患者體內形成物理殘留。或者,本實用新型的結扎夾也可以采用普通醫用塑料制成。
[0024]關于結扎夾的可吸收材料的構成,可以參見【背景技術】部分所述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在此不再重復說明。雖然結扎夾的材料并非本實用新型的發明點,但是,由于可生物降解材料需要顧及降解的問題,與現有技術中普通弧形臂結構的hem-o-lok結扎夾相比,其強度、剛度、韌性等機械性能與現有技術的普通塑料材料來說存在明顯不足。因此,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結扎夾針對可吸收結扎夾的特性,專門提出了結構優化的設計,使得其閉合時以及拆解時均不容易斷裂。
[0025]本實用新型的結扎夾包括成V形連接的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第一夾臂I的端部設置有一個彎曲部11,第二夾臂2的端部設置有一個與所述彎曲部11對應的貼合部21,所述彎曲部11頂端設置有一個鎖緊部12,所述貼合部21具有一個與所述鎖緊部12對應的鎖緊面22,所述第一夾臂I與所述第二夾臂2外側分別對稱設置有夾持凸塊3。
[0026]與現有結扎夾顯著不同的一點是,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基本上呈平直結構,只是兩個夾臂內側中部稍微有一點弧形向內的突起。也就是說,除了結扎夾的鎖緊結構之外,亦即除第一夾臂I的彎曲部11、鎖緊部12和第二夾臂2對應的貼合部21和鎖緊面22之夕卜,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從各自側的夾持凸塊3到兩個夾臂連接的部分呈外形對稱的V形結構,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相對的內側中部均呈向內的圓弧形凸起,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相背的外側為平直結構。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結扎夾的兩個夾臂基本上呈外形對稱的V形結構,結構簡單,易于加工,閉合過程中開口位置不會發生位移,容易夾持定位,對手術操作者的技術要求不高,適于大范圍推廣應用。
[0027]當使用夾具操作所述夾持凸塊3對所述可吸收結扎夾進行閉合時,所述第一夾臂I向所述第二夾臂2靠攏,所述鎖緊部12在所述貼合部21的擠壓下,推動所述彎曲部11向所述第一夾臂I外側變形,從而使得所述鎖緊部12可以翻越過所述貼合部21,當所述鎖緊部12越過所述貼合部21后,鎖緊部12與所述鎖緊面22貼合鎖緊,所述彎曲部11變形結束,恢復到原來的位置,這樣,所述鎖緊部12就可以夾持所述鎖緊面22,并使所述貼合部21與所述彎曲部11貼合,從而實現所述第一夾臂I與所述第二夾臂2的緊密貼合鎖緊,如圖2所示,其中顯示的是結扎夾閉合將血管6夾住時的狀態。
[0028]與現有技術不同的是,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不對稱結構的鎖緊結構,使得拆解的時候,整個結扎夾的兩個夾臂都會發生側向滑動,變形范圍被兩個夾臂吸收了,因此鎖緊結構部分不會發生斷裂。
[0029]具體來說,如圖1和3所示,其中,圖3顯示的是圖1和2中所示結扎夾的平面視圖。鎖緊面22 —側具有一個第一凸起部23,第一凸起部23可以在所述鎖緊部12翻越所述貼合部21后,限制所述鎖緊部12在鎖緊面22上發生側向位移。所述鎖緊部12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凸起部23對應的第一凹陷部13。所述第一凸起部23不超過所述第二夾臂2的寬度,保持所述第二夾臂2的側面平整。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如圖4、5所示,其中顯示的是圖3中的結扎夾的俯視圖和左視圖,所述第一凸起部23與所述第二夾臂2的側邊邊緣平齊,第一凹陷部13對應設置于鎖緊部12的最外側,其寬度可容納第一凸起部23且不會使第一凸起部23突出鎖緊部12的側邊邊緣之外,也就是說,第一凹陷部13的寬度大于等于第一凸起部23卡入第一凹陷部13中的寬度,從而使得結扎夾閉合之后,第一凸起部23卡入第一凹陷部13后,第一夾臂I的外側不會存在突出物,整個結扎夾厚度一致,不會產生向外的凸起,不會對血管之外的組織造成影響或傷害。
[0030]同樣如圖1和3所示,第二夾臂2內側在與所述第一凸起部23相對的一側設置有一個第二凸起部24。這樣就可以在所述第一夾臂I與所述第二夾臂2閉合后,限制所述第一夾臂I的側向位移。所述第一夾臂I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凸起部24對應的第二凹陷部14。這樣,所述第二凸起部24不超過所述第二夾臂2的寬度,保持所述第二夾臂2的側面平整。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如圖4、5所示,所述第二凸起部24與所述第二夾臂2的側邊邊緣平齊,所述第二凹陷部14對應設置于所述第一夾臂I的最外側,其寬度可容納所述第二凸起部24且不會使所述第二凸起部24突出所述第一夾臂I的側邊邊緣之外,也就是說,第二凹陷部14的寬度大于等于第二凸起部24卡入第二凹陷部14中的寬度,從而使得結扎夾閉合之后,第二凸起部24卡入第二凹陷部14后,第一夾臂I的外側不會存在突出物,整個結扎夾厚度一致,不會產生向外的凸起,不會對血管之外的組織造成影響或傷害。
[0031]另外,這種設計提供了防止側滑的保障,也就是說,雖然為了便于拆解,提供了第一凸起部23和第一凹陷部13,但是卻比較容易向另一側錯開導致閉合失敗,而本實施例對此進行了補救,在內側提供了第二凸起部24和第二凹陷部14,一方面可以防止側滑錯開,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凸起部24和第二凹陷部14相對第一凸起部23和第一凹陷部13屬于錯開結構,兩個卡扣位置相對錯開的距離較遠,拆解時也不容易導致鎖緊結構發生斷裂。
[0032]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如圖4、5所示,所述鎖緊部12為錐臺結構,其與所述彎曲部11連接處的厚度最大且等于所述第一夾臂I的厚度,而其自由端的厚度逐漸縮小成錐臺結構。這樣既可以利于所述鎖緊部12翻越所述貼合部21,而且使得整個第一夾臂I的側邊邊緣沒有突出物,不會對血管之外的組織造成影響或傷害。
[0033]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結扎夾,采用了呈平直結構的夾臂,兩個夾臂基本上呈對稱的V形結構,結構簡單,易于加工,閉合過程中開口位置不會發生位移,容易夾持定位,對手術操作者的技術要求不高,適于大范圍推廣應用。并且,本實用新型的結扎夾閉合之后整個結扎夾厚度一致,不會產生向外的凸起,不會對血管之外的組織造成影響或傷害。
[0034]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雖然本實用新型是按照多個實施例的方式進行描述的,但是并非每個實施例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中如此敘述僅僅是為了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理解,并將各實施例中所涉及的技術方案看作是可以相互組合成不同實施例的方式來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35]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變化、修改與結合,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結扎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結扎夾包括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所述第一夾臂端部設置有一個彎曲部,所述第二夾臂端部設置有一個與所述彎曲部對應的貼合部,所述彎曲部頂端設置有一個鎖緊部,所述貼合部具有一個與所述鎖緊部對應的鎖緊面;所述第一夾臂與所述第二夾臂外側分別對稱設置有夾持凸塊;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相對的內側中部均呈向內的圓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相背的外側為平直結構,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從各自側的所述夾持凸塊到兩個夾臂連接的部分呈外形對稱的V形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扎夾,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面一側具有一個第一凸起部,所述鎖緊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凸起部對應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夾臂內側在與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對的一側設置有一個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夾臂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凸起部對應的第二凹陷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結扎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與所述第二夾臂的側邊邊緣平齊,所述第一凹陷部對應設置于所述鎖緊部的最外側,其寬度可容納所述第一凸起部且不會使所述第一凸起部突出所述鎖緊部的側邊邊緣之外。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結扎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寬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凸起部卡入所述第一凹陷部中的寬度。
5.根據權利要求2-4之一所述的結扎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部與所述第二夾臂的側邊邊緣平齊,所述第二凹陷部對應設置于所述第一夾臂的最外側,其寬度可容納所述第二凸起部且不會使所述第二凸起部突出所述第一夾臂的側邊邊緣之外。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結扎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寬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凸起部卡入所述第二凹陷部中的寬度。
7.根據權利要求1-4,6之一所述的結扎夾,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部與所述彎曲部連接處的厚度最大且等于所述第一夾臂的厚度,其自由端的厚度逐漸縮小成錐臺結構。
【文檔編號】A61B17/122GK203506821SQ201320672243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9日
【發明者】周秋梅, 凌赟, 鄭海菁, 王利群, 涂克華 申請人:杭州銘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銘眾生物醫學創業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