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吸收結扎夾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吸收結扎夾,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所述可吸收結扎夾包括成V形連接的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所述第一夾臂端部設置有一個彎曲部,所述第二夾臂端部設置有一個與所述彎曲部對應的貼合部,所述彎曲部頂端設置有一個鎖緊部,所述貼合部具有一個與所述鎖緊部對應的鎖緊面,所述第一夾臂與所述第二夾臂外側對稱設置有夾持凸塊;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相對的內側中部均呈向內的圓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相背的外側為平直結構。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可吸收結扎夾,采用了不對稱的鎖緊結構,閉合和拆解時都不容易斷裂。而且,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可通用于不同大小的可吸收結扎夾的設計方案,便于批量化設計和生產。
【專利說明】一種可吸收結扎夾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是一種外科手術過程中用于血管和組織的吻合和結扎的結扎夾,在實際應用中,所述結扎夾通常還被稱為血管夾、結扎扣、手術鎖夾、組
?口本坐么/、大寸。
【背景技術】
[0002]在人體進行腹腔手術過程中,一旦在體內發現病灶,需要手術切除時,則體內血管或組織需要暫時夾閉,甚至需要永久夾閉。現有技術中采用結扎夾對血管或組織進行夾持閉合已經非常普遍了。
[0003]例如, 申請人:之前申請且已公開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CN102973988A中,其【背景技術】部分對于結扎夾的種類、類型、發展演變乃至相關現有技術都有詳細的描述。該專利申請中提出用可降解材料來制備生產結扎夾,本專利申請對此全文引用作為參考。本專利申請涉及的可吸收結扎夾也可采用類似的可吸收材料來制備,關于可吸收材料部分不是本專利申請所要求保護的重點,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本專利的時候,可以參照該現有技術進行理解,本申請對其全文引用作為本申請公開的一部分。
[0004]上述現有技術所公開的結扎夾類型,屬于一種典型的hem-o-lok類型的結扎夾,其結構在很多現有技術文件中均有公開,例如,CN201519174U也有相關結構的介紹。
[0005]這些現有技術中的hem-o-lok類型的結扎夾的顯著特點是,其具有兩個呈V形結構的用于閉合血管或組織的弧形臂。這些結扎夾通常采用普通醫用塑料制成,其機械性能可以提供很大彈性的結扎夾,夾持力也足夠強。然而,一旦采用可生物降解材料生產可吸收結扎夾,其機械性能比普通醫用塑料差的問題卻沒辦法克服,采用現有設計的話很容易在閉合過程中斷裂,性能很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吸收結扎夾,以減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問題。
[0007]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可吸收結扎夾,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其包括成V形連接的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所述第一夾臂端部設置有一個彎曲部,所述第二夾臂端部設置有一個與所述彎曲部對應的貼合部,所述彎曲部頂端設置有一個鎖緊部,所述貼合部具有一個與所述鎖緊部對應的鎖緊面,所述第一夾臂與所述第二夾臂外側對稱設置有夾持凸塊,所述鎖緊面一側具有一個第一凸起部,所述鎖緊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凸起部對應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夾臂內側在與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對的一側設置有一個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夾臂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凸起部對應的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相對的內側中部均呈向內的圓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相背的外側為平直結構。
[0008]優選地,所述第一夾臂與所述第二夾臂的內側為光滑過渡的內側圓弧,所述內側圓弧的弧長為2_5mm。
[0009]優選地,所述第一夾臂與所述第二夾臂的外側為光滑過渡的外側圓弧。
[0010]優選地,所述第二凹陷部與所述內側圓弧之間的所述第一夾臂的圓弧長度等于所述第二凸起部與所述內側圓弧之間的所述第二夾臂的圓弧長度。
[0011]優選地,所述第二凸起部與所述內側圓弧之間的所述第二夾臂的圓弧弦長a與圓弧高度h的比值為50-80。
[0012]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可吸收結扎夾,采用了不對稱的鎖緊結構,閉合和拆解時都不容易斷裂。而且,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可通用于不同大小的可吸收結扎夾的設計方案,便于批量化設計和生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其中,
[0014]圖1顯示的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的可吸收結扎夾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2顯示的是圖1中的可吸收結扎夾閉合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3顯示的是圖1和2中所示可吸收結扎夾的平面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標號。
[0018]圖1顯示的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的可吸收結扎夾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顯示的是圖1中的可吸收結扎夾閉合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19]參見圖1-2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的可吸收結扎夾如圖所示,所述結扎夾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也就是說,所述結扎夾植入患者體內之后,經過一段時間后可以逐漸破碎降解,最終由人體吸收,從而不會在患者體內形成物理殘留。
[0020]關于結扎夾的材料構成,可以參見【背景技術】部分所述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在此不再重復說明。雖然結扎夾的材料并非本實用新型的發明點,但是,由于可生物降解材料需要顧及降解的問題,與現有技術中普通弧形臂結構的hem-o-lok結扎夾相比,其強度、剛度、韌性等機械性能與現有技術的普通塑料材料來說存在明顯不足。因此,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結扎夾針對可吸收結扎夾的特性,專門提出了結構優化的設計,使得其閉合時以及拆解時均不容易斷裂。
[0021]具體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可吸收結扎夾包括成V形連接的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第一夾臂I的端部設置有一個彎曲部11,第二夾臂2的端部設置有一個與所述彎曲部11對應的貼合部21,所述彎曲部11頂端設置有一個鎖緊部12,所述貼合部21具有一個與所述鎖緊部12對應的鎖緊面22,所述第一夾臂I與所述第二夾臂2外側對稱設置有夾持凸塊3。
[0022]與現有結扎夾顯著不同的一點是,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基本上呈平直結構,只是中部稍微有一點弧形向內的突起,從附圖中幾乎用肉眼看不出這種突起。這種設計是由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機械性能決定的,如果采用現有技術的大弧度的弧形臂,很容易在閉合的過程中斷裂,后面將對此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3]當使用夾具操作所述夾持凸塊3對所述可吸收結扎夾進行閉合時,所述第一夾臂I向所述第二夾臂2靠攏,所述鎖緊部12在所述貼合部21的擠壓下,推動所述彎曲部11向所述第一夾臂I外側變形,從而使得所述鎖緊部12可以翻越過所述貼合部21,當所述鎖緊部12越過所述貼合部21后,鎖緊部12與所述鎖緊面22貼合鎖緊,所述彎曲部11變形結束,恢復到原來的位置,這樣,所述鎖緊部12就可以夾持所述鎖緊面22,并使所述貼合部21與所述彎曲部11貼合,從而實現所述第一夾臂I與所述第二夾臂2的緊密貼合鎖緊。
[0024]與現有技術不同的是,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不對稱結構的鎖緊結構,使得拆解的時候,整個結扎夾的兩個夾臂都會發生側向滑動,變形范圍被兩個夾臂吸收了,因此鎖緊結構部分不會發生斷裂。
[0025]具體來說,鎖緊面22—側具有一個第一凸起部23,第一凸起部23可以在所述鎖緊部12翻越所述貼合部21后,限制所述鎖緊部12在鎖緊面22上發生側向位移。所述鎖緊部12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凸起部23對應的第一凹陷部13。所述第一凸起部23不超過所述第二夾臂2的寬度,保持所述第二夾臂2的側面平整。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部23與所述第二夾臂2的側邊邊緣平齊。
[0026]第二夾臂2內側在與所述第一凸起部23相對的一側設置有一個第二凸起部24。這樣就可以在所述第一夾臂I與所述第二夾臂2閉合后,限制所述第一夾臂I的側向位移。所述第一夾臂I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凸起部24對應的第二凹陷部14。這樣,所述第二凸起部24不超過所述第二夾臂2的寬度,保持所述第二夾臂2的側面平整。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部24與所述第二夾臂2的側邊邊緣平齊。
[0027]這種設計提供了防止側滑的保障,也就是說,雖然為了便于拆解,提供了第一凸起部23和第一凹陷部13,但是卻比較容易向另一側錯開導致閉合失敗,而本實施例對此進行了補救,在內側提供了第二凸起部24和第二凹陷部14,一方面可以防止側滑錯開,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凸起部24和第二凹陷部14相對第一凸起部23和第一凹陷部13屬于錯開結構,兩個卡扣位置相對錯開的距離較遠,拆解時也不容易導致鎖緊結構發生斷裂。
[0028]以上介紹了本實用新型的可吸收結扎夾的基本結構,所述可吸收結扎夾采用了錯開結構的不對稱設計形式,同時基本上舍棄了現有呈V形結構的弧形臂,其中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基本上呈平直結構,只是中部稍微有一點弧形向內的突起,但是上述平直結構的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到底需要遵循什么樣是設計才能保證閉合時具備最優的夾持力并且不會斷裂是本實用新型下面要進一步詳細介紹的,亦即,下面提供的方案,提供了可通用于不同大小的可吸收結扎夾的設計原理,便于批量化設計和生產。
[0029]如圖3所示,其中顯示的是圖1和2中所示可吸收結扎夾的平面視圖,從圖中可看出,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相對的內側中部均呈向內的圓弧形凸起,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相背的外側為平直結構。
[0030]第一夾臂I與第二夾臂2的內側為光滑過渡的內側圓弧4。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自然狀態下大體上呈大約90度的夾角,內側圓弧4的弧長為大約2-5mm,當然,隨著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相互靠攏閉合或者呈掰開狀態,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之間的夾角會發生變化,但是該內側圓弧4的弧長是不會變化的。由上可見,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的內側圓弧4是非常小的,幾乎可以視為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直接相交。這種設計的緣由是由于可吸收結扎夾所采用的可生物降解材料機械性能相對較差,設計較長的圓弧弧長,閉合時內側圓弧4的兩端運動距離較長,并且由于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的內側為主要受力面,如圖2所示,當閉合時結扎夾將血管6夾住時,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的內側會由向內側凸起變形為向外側凸起,內側圓弧4較長的話,圓弧連接點位置容易斷裂。
[0031]另外,第一夾臂I與第二夾臂2的外側為光滑過渡的外側圓弧5。由于外側圓弧5受力要比內側圓弧4小得多,當結扎夾如圖2所示的那樣閉合的時候,第一夾臂I與第二夾臂2的外側變形較小,外側圓弧5受到的影響很小,因此其弧長可以根據結扎夾的大小不同靈活設計。同樣的,正如前述,第一夾臂I與第二夾臂2外側對稱設置有夾持凸塊3,因此,從兩側的夾持凸塊3延伸至外側圓弧5之間的第一夾臂I和第二夾臂2的平直結構的長度是相等的,這樣就便于夾持工具的夾持,夾持的時候不用考慮結扎夾的方向。
[0032]類似的,第二凹陷部14和第二凸起部24是位置對應設置的,因此,第二凹陷部14與內側圓弧4之間的所述第一夾臂I的圓弧長度等于第二凸起部24與內側圓弧4之間的所述第二夾臂2的圓弧長度,也就是說,兩個夾臂的內側具有對應設置的同樣的圓弧凸起,這樣也便于夾持時不用考慮方向,另外也便于模具設計和加工。
[0033]圖中可見,上面所述的兩個夾臂之間的圓弧凸起是非常小的,這同樣是由材料的機械性能決定的,經過多種測試、分析、試驗,優選的是,第二凹陷部14與所述內側圓弧4之間的所述第一夾臂I的圓弧弦長與圓弧高度的比值為50-80,可以獲得最優的夾持力并且不會斷裂,也就是所述第二凸起部24與所述內側圓弧4之間的所述第二夾臂2的圓弧弦長a與圓弧高度h的比值為50-80,如圖3所示,其中虛線部分表示的是圓弧弦長。當然,上述最優的夾持力指的是相對不斷裂而言的最佳狀態。
[0034]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可吸收結扎夾,采用了不對稱的鎖緊結構,閉合和拆解時都不容易斷裂。而且,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可通用于不同大小的可吸收結扎夾的設計方案,便于批量化設計和生產。
[0035]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雖然本實用新型是按照多個實施例的方式進行描述的,但是并非每個實施例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中如此敘述僅僅是為了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理解,并將各實施例中所涉及的技術方案看作是可以相互組合成不同實施例的方式來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36]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變化、修改與結合,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可吸收結扎夾,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成V形連接的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所述第一夾臂端部設置有一個彎曲部,所述第二夾臂端部設置有一個與所述彎曲部對應的貼合部,所述彎曲部頂端設置有一個鎖緊部,所述貼合部具有一個與所述鎖緊部對應的鎖緊面,所述第一夾臂與所述第二夾臂外側對稱設置有夾持凸塊,所述鎖緊面一側具有一個第一凸起部,所述鎖緊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凸起部對應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夾臂內側在與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對的一側設置有一個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夾臂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凸起部對應的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相對的內側中部均呈向內的圓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相背的外側為平直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結扎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夾臂與所述第二夾臂的內側為光滑過渡的內側圓弧,所述內側圓弧的弧長為2-5mm。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吸收結扎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夾臂與所述第二夾臂的外側為光滑過渡的外側圓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吸收結扎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陷部與所述內側圓弧之間的所述第一夾臂的圓弧長度等于所述第二凸起部與所述內側圓弧之間的所述第二夾臂的圓弧長度。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吸收結扎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部與所述內側圓弧之間的所述第二夾臂的圓弧弦長a與圓弧高度h的比值為50-80。
【文檔編號】A61B17/122GK203506824SQ201320672301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9日
【發明者】張曉蕾, 凌赟, 鄭海菁, 王利群, 涂克華 申請人:杭州銘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銘眾生物醫學創業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