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膝骨關節炎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膝骨關節炎的中藥,該中藥是由大葉雞菊花、寬筋藤、辣根草、桑寄生、絲瓜根、牛膝、骨碎補、菟絲子、梔子葉、漏蘆制成。臨床可用于治療膝骨關節炎。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膝骨關節炎的中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膝骨關節炎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膝骨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變為核心的累及骨質、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他結構的多方位、多層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癥。其臨床表現多為膝關節疼痛、腫脹、功能障礙、關節粗大、內翻畸形等。膝骨關節炎的發生多為老年人,乃本虛標實之癥,加之由于膝關節疼痛而長期缺乏活動,致局部氣血運行不足,筋失所養,酸痛麻木,久之易致筋肉萎縮和骨質疏松。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膝骨關節炎的中藥。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根據中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采用大葉雞菊花、寬筋藤、辣根草、桑寄生 、絲瓜根、牛膝、骨碎補、菟絲子、桅子葉、漏蘆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過加工制成。
[0005]制備本發明中藥由下述原料藥制成:大葉雞菊花40 — 50份、寬筋藤30 — 40份、辣根草30 - 40份、桑寄生20 - 30份、絲瓜根20 — 30份、牛膝10 — 20份、骨碎補10 —20份、英絲子10 — 20份、桅子葉10 — 20份、漏蘆10 — 15份。
[0006]本發明中藥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大葉雞菊花45份、寬筋藤35份、辣根草35份、桑寄生25份、絲瓜根25份、牛膝15份、骨碎補15份、菟絲子15份、桅子葉15份、漏蘆12份。
[0007]本發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
大葉雞菊花:苦、涼。祛風,利濕,通淋,活絡。臨床用于風熱感冒,風濕性關節炎,小便膿血,尿路結石,跌打損傷等癥。
[0008]寬筋藤:微苦、涼。歸肝經。祛風止痛,舒筋活絡。臨床用于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等癥。
[0009]辣根草:辛、溫。溫通經脈,活血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絞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關節炎,凍瘡等癥。
[0010]桑寄生:苦、甘、平。歸肝、腎經。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安胎。用于腰膝酸痛,筋骨羸弱,風濕痹痛,胎動不安,崩漏下血。
[0011]絲瓜根:甘、微苦、寒。活血通絡,清熱解毒。臨床用于偏頭痛,腰痛,痹癥,乳腺炎,鼻炎,鼻竇炎,咽喉腫痛,腸血下風,痔漏等癥。
[0012]牛膝:苦、甘、酸、平。歸肝、腎經。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下行。用于瘀血阻滯的經閉、痛經、月經不調,腎虛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乏力,頭痛,眩暈等火熱上炎之證。[0013]骨碎補:苦、溫。歸肝、腎經。活性續傷,補腎強骨。臨床用于瘀腫疼痛,腎虛腰痛,牙痛,跌打骨折等癥。
[0014]菟絲子:辛、甘、平、歸肝、腎、脾經。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胎止泄。用于腰膝酸痛,遺精,陽痿,早泄,不育,消渴,淋池,遺尿等。
[0015]桅子葉:苦、澀、寒。歸肺、肝、腎經。活血消腫,清熱解毒。用于跌打損傷,疔毒,痔瘡,下疳等。
[0016]漏蘆:苦、寒。歸胃、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活血通乳。用于瘡癤腫毒,痔瘺,疥癬癢疹,目赤腫痛,高血脂,痢疾,蛔早腹痛,風濕痹痛,閃腰岔氣,跌打損傷,產后乳汁不下等癥。
[0017]祖國醫學認為其發病與肝腎虧虛,寒濕入侵,阻滯經絡,痰濁瘀血淤滯所致,特別在急性發作期是很重要的病理因素。本發明中大葉雞菊花祛風、利濕、活絡,為君藥,寬筋藤祛風止痛、舒筋活絡,辣根草溫通經脈,活血止痛,為臣藥,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絲瓜根活血通絡、清熱解毒,牛膝、骨碎補活血、補肝腎、強筋骨,菟絲子補腎益精,桅子葉活血消腫,清熱解毒,漏蘆清熱解毒、活血。諸藥共奏祛風止痛、舒筋活絡,消腫止痛、強壯筋骨之功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對膝骨關節炎具有獨特的療效,,達到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目的。
[0018]本發明中藥于2008年至2013年臨床觀察膝骨關節炎85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85例患者中,年齡45 - 76歲,病程多在3個月到10年,平均年齡62歲。
[0019]2、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分會2002年關節炎診治指南草案膝關節炎診斷標準》擬定:①近一個月經常反復膝關節疼痛;②X線片(站立位或負重位)關節間隙變窄;③關節液(至少2次)清亮、粘稠,WBC ( 200/ml ;④中老年者(≤40歲);?膝關節晨僵≤30分鐘;⑥活動時有摩擦音。符合①②或③⑤⑥或①④⑤⑥即構成診斷。根據體征:①膝關節疼痛,行走功能障礙,勞累及上下樓梯時癥狀加重,累及關節周圍肌肉疼痛。②體檢膝關節漫腫、髕骨及內外膝眼處壓痛+,髕骨研磨疼痛,浮髕試驗+,膝關節伸直屈曲活動受限,股四頭肌萎縮。
[0020]3、治療方法
3.1處方:大葉雞菊花45g、寬筋藤35g、辣根草35g、桑寄生25g、絲瓜根25g、牛膝15g、骨碎補15g、英絲子15g、桅子葉15g、漏蘆12g。
[0021]3.2制備及使用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制成湯劑,每日I劑,每日2次,10天為I療程。
[0022]4、治療結果:
4.1治療評定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判定:
臨床治愈:膝關節腫脹、疼痛消失,屈伸活動范圍恢復正常,行走自如;
顯效:膝關節腫脹基本消失或明顯減退,疼痛明顯減輕,屈伸活動范圍基本正常;
好轉:膝關節腫脹及疼痛均有不同程度減輕及緩解,屈伸活動范圍亦有改善;
無效:膝關節腫脹及疼痛均無緩解。
[0023]4.2結果:85例患者中,臨床治愈48例(56.5% ),顯效16例(18.8% ),好轉17例(20 % ),無效4例(4.7 % ),總有效率為95.3 %。
[0024]典型病例1、張某,男,65歲,兩膝關節疼痛近I年,近I個月來右膝腫痛明顯加重,上下樓均需扶梯,坐位起立困難,遇陰雨天癥狀明顯,晨僵,偶有交鎖現象。檢查:髕下內側壓痛:左膝( + )、右膝(++);右膝微腫,右膝關節活動范圍:45° ;笞白膩,脈弦滑。診斷:膝骨關節炎。服用本發明藥物,治療3個療程,兩膝腫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也呈緩解趨勢,繼續服用3個療程,痊愈,半年后隨訪無復發。
[0025]2、劉某,女,72歲,兩膝酸痛已有15年,有膝關節外傷史及受寒史。雖經中西藥止痛等治療,兩膝酸痛仍時作時休,近來,膝酸痛加重,上下樓梯均需扶手,坐位立起困難。X攝片提示:膝關節呈骨性肥大,關節間隙變窄。檢查:兩膝周圍壓痛(+),輕度腫脹及跛行,兩膝關節活動度限于45°,有交鎖征,麥氏試驗( + ),側屈(±),浮髕(±)。診斷:膝骨關節炎。服用本發明藥物,每日I劑,3個療程后,后兩膝關節酸痛減輕,腫脹消失,其余癥狀減輕。繼續服用4個療程,痊愈,一年后隨訪無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下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對本發明沒有限制。
[0027]實施例1,一種治療膝骨關節炎的中藥,是由大葉雞菊花40g、寬筋藤30g、辣根草30g、桑寄生20g、絲瓜根20g、牛膝10g、骨碎補10g、菟絲子10g、桅子葉10g、漏蘆IOg制成。
[0028]實施例2,一種治療膝骨關節炎的中藥,是由大葉雞菊花45g、寬筋藤35g、辣根草35g、桑寄生25g、絲瓜根25g、牛膝15g、骨碎補15g、英絲子15g、桅子葉15g、漏蘆12g制成。
[0029]實施例3,一種治療膝骨關節炎的中藥,是由大葉雞菊花50g、寬筋藤40g、辣根草40g、桑寄生30g、絲瓜根30g·、牛膝20g、骨碎補20g、菟絲子20g、桅子葉20g、漏蘆15g制成。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膝骨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大葉雞菊花40 - 50份、寬筋藤30 - 40份、辣根草30 — 40份、桑寄生20 — 30份、絲瓜根20 - 30份、牛膝10 - 20份、骨碎補10 - 20份、菟絲子10 — 20份、桅子葉10 — 20份、漏蘆10 — 1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大葉雞菊花45份、寬筋藤35份、辣根草35份、桑寄生25份、絲瓜根25份、牛膝15份、骨碎補15份、菟絲子15份、桅子葉15份、漏蘆12份。
【文檔編號】A61K36/744GK103720839SQ201410024116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0日
【發明者】張龍強, 莊育田, 劉建秀 申請人:張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