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關節炎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疼痛、腫脹、僵直、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屬于祖國醫學痹病的范疇,早期表現為關節游走性疼痛和功能障礙,晚期則表現為關節僵直或廢而不用。祖國醫學防治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的歷史悠久,歷代積累了豐富經驗,目前,已經研制出一些由單味藥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對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的防治取得了較好的作用,但上述中藥組合物的副作用較多,如損害生殖系統功能,引起內分泌功能紊亂及刺激胃腸粘膜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不良反應,可引起肝損害,使血中谷丙轉氨酶升高,抑制骨髓造血,使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等,且大多數中藥組合物僅能治標,無法從根本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只能暫時減緩疼痛,一旦停止用藥,就會再次發病。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藥,減少不良反應,療效尚,無明顯副作用。
[0004]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5]一種治療關節炎的中藥,是由以下重量克的組分組成:土鱉蟲10?15克、蜈蚣10?15克、蜂房10?15克、芍藥2?6克、皂角刺3?5克、骨碎補5?10克、烏梢蛇5?10克、木酢3?8克、川芎5?8克、加萆蘚5?9克、澤瀉2?6克、蠶沙3?6克、地龍3?8克、山海棠5?8克、制川烏2?4克、生地2?4克、威靈仙2?4克、雞血藤2?4克、知母2?6克、鹿角0.5-1克。
[0006]所述的治療關節炎的中藥,是由以下重量克的組分組成:土鱉蟲10克、蜈蚣15克、蜂房15克、芍藥2克、皂角刺3克、骨碎補5克、烏梢蛇5克、木酢3克、川芎5克、加萆蘚9克、澤瀉6克、蠶沙3克、地龍8克、山海棠8克、制川烏4克、生地2克、威靈仙2克、雞血藤2克、知母6克、鹿角I克。
[0007]所述中藥按照以下方法制備:A、動物藥粉碎成粗粉,加水浸泡I小時,加藥材量6-10倍水煎煮4次,每次I小時;B、植物藥粉碎成粗粉,加水浸泡I小時,加藥材量6-10倍水煎煮3次,每次I小時;C、合并煎煮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08的清膏,冷卻,加乙醇至含醇量55%-75%,攪拌均勻,放置24小時,過濾,回收乙醇得稠膏;D、稠膏加蔗糖、糊精、可溶性淀粉制成合劑或煎膏劑或顆粒劑或片劑或膠囊劑。
[0008]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根據關節炎的病因病理,組方有理有序,藥效深入持久。具有明顯抗炎、消腫、鎮痛的作用。同時本發明通過對藥物的組份和配比的合理選擇,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溫和用藥,行氣活血通絡。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10]本發明各組分的特點和功能如下:
[0011]土鱉蟲:有破瘀血、續筋骨的功效。藥理實驗,有消腫散結的作用。主治跌打損傷、腹內瘀血等。
[0012]蜈蚣:對于跌打造成瘀血未破、腫痛,用蜈蚣酒擦之,能快速消腫、止痛,同時對毒瘡和無名腫毒也有良好效果。
[0013]蜂房:風濕痹痛,牙痛,風疹瘙癢。本品質輕且性善走竄,能祛風止痛、止癢而奏效。
[0014]芍藥:芍藥的根,它具有鎮痙、鎮痛、通經作用。對婦女的腹痛、胃痙攣、眩暈、痛風、利尿等病癥有效。
[0015]皂角刺:本品性味辛,溫,功專消腫排膿,中醫臨床用于癰疽腫毒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0016]骨碎補:補腎,活血,止血。治腎虛久瀉及腰痛,風濕痹痛,齒痛,耳鳴,跌打閃挫、骨傷。
[0017]黃苗:性味甘,微溫。
[0018]木酢:主要是有機酸、酚類、酮類、醇類和酯類
[0019]川;:辛、溫、無毒。可除體內寒氣,壯筋骨,通調血脈。
[0020]加萆蘚:一種藏藥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0021]澤瀉:滲濕,泄熱。治水腫脹滿,嘔吐,瀉痢,痰飲,腳氣,淋病,尿血等。
[0022]蠶沙:味辛、甘,性溫。
[0023]桃仁:破血行瘀,潤燥滑腸。治經閉,癥瘕,熱病蓄血,風痹,瘧疾,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燥便秘。
[0024]枸杞子:甘,平,養肝,滋腎,潤肺。
[0025]實施例1
[0026]稱取土鱉蟲15克、蜈蚣10克、蜂房10克、芍藥2克、皂角刺3克、骨碎補10克、烏梢蛇10克、木酢3克、川芎5克、加萆蘚5克、澤瀉2克、蠶沙3克、地龍8克、山海棠8克、制川烏2克、生地2克、威靈仙2克、雞血藤2克、知母6克、鹿角I克。按照如下步驟制作:A、動物藥粉碎成粗粉,加水浸泡I小時,加藥材量6-10倍水煎煮4次,每次I小時;B、植物藥粉碎成粗粉,加水浸泡I小時,加藥材量6-10倍水煎煮3次,每次I小時;C、合并煎煮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08的清膏,冷卻,加乙醇至含醇量55% -75%,攪拌均勻,放置24小時,過濾,回收乙醇得稠膏;D、稠膏加鹿糖、糊精、可溶性淀粉制成合劑或煎膏劑或顆粒劑或片劑或膠囊劑。
[0027]實施例2
[0028]稱取土鱉蟲15克、蜈蚣15克、蜂房12克、芍藥4克、皂角刺4克、骨碎補8克、烏梢蛇8克、木酢5克、川芎6克、加萆蘚6克、澤瀉5克、蠶沙4克、地龍5克、山海棠6克、制川烏3克、生地3克、威靈仙3克、雞血藤2克、知母2克、鹿角0.5克。
[0029]按照如下步驟制作:A、動物藥粉碎成粗粉,加水浸泡I小時,加藥材量6-10倍水煎煮4次,每次I小時;B、植物藥粉碎成粗粉,加水浸泡I小時,加藥材量6-10倍水煎煮3次,每次I小時;C、合并煎煮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08的清膏,冷卻,加乙醇至含醇量55%-75%,攪拌均勻,放置24小時,過濾,回收乙醇得稠膏;D、稠膏加蔗糖、糊精、可溶性淀粉制成合劑或煎膏劑或顆粒劑或片劑或膠囊劑。
[0030]本發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骨質增生的中藥可按公知方法制成膠囊、片劑、丸劑、膏劑或口服液服用,也可直接煎成湯劑或磨成粉狀服用。服藥禁忌;生冷,禁食牛肉和茶水,孕婦慎服。
[0031]本發明已由發明人根據自身病情親身使用治療,并已治愈了許多患有關節炎的患者,經過大量的臨床證明,本發明藥性溫和,藥效顯著,且見效快,無副作用。
[0032]臨床實驗1:
[0033]李某,女,48歲,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手指對稱性關節腫脹疼痛,晨起關節僵硬,遇陰寒天氣癥狀加重,化驗類風濕因子明顯增高,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給予甲氨蝶呤、扶他林等藥治療。用藥后關節腫脹疼痛略有減輕,但出現肝酶升高、白細胞下降等西藥的毒副作用,患者懼怕西藥毒副作用而停藥。停藥后癥狀明顯加重。后服用本發明實施例1的中藥組合物,關節腫痛大減,小便正常,舌質暗紅,苔薄黃微膩,脈滑細。化驗回報:類風濕因子:36.20Iu/ml,ESR:41mm/h, CRP:42.50mg/L。治療6個月后,患者諸癥漸消,化驗類風濕因子、血沉、C反應蛋白均在正常范圍,病情穩定未見復發。
[0034]臨床實驗2:
[0035]張某,男,42歲,司機,2009年患類風濕關節炎,并伴隨骨質增生,曾服用風濕片,虺痹沖劑,天麻丸無效,服用西藥強的松關節無效,臉腫大,2014年3月服用本發明半個月后,腫脹減輕,一個月后明顯消腫,病情轉好,2個月后痊愈,停藥。
[0036]上述具體實施例僅是本發明的具體個案,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具體實施例,任何符合本發明權利要求書且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落入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治療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克的組分組成:土鱉蟲10?15克、蜈蚣10?15克、蜂房10?15克、芍藥2?6克、皂角刺3?5克、骨碎補5?10克、烏梢蛇5?10克、木酢3?8克、川;5?8克、加萆蘚5?9克、澤瀉2?6克、蠶沙3?6克、地龍3?8克、山海棠5?8克、制川烏2?4克、生地2?4克、威靈仙2?4克、雞血藤2?4克、知母2?6克、鹿角0.5-1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克的組分組成:土鱉蟲10克、蜈蚣15克、蜂房15克、芍藥2克、皂角刺3克、骨碎補5克、烏梢蛇5克、木酢3克、川芎5克、加萆蘚9克、澤瀉6克、蠶沙3克、地龍8克、山海棠8克、制川烏4克、生地2克、威靈仙2克、雞血藤2克、知母6克、鹿角I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按照以下方法制備:A、動物藥粉碎成粗粉,加水浸泡I小時,加藥材量6-10倍水煎煮4次,每次I小時;B、植物藥粉碎成粗粉,加水浸泡I小時,加藥材量6-10倍水煎煮3次,每次I小時;C、合并煎煮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08的清膏,冷卻,加乙醇至含醇量55% -75%,攪拌均勻,放置24小時,過濾,回收乙醇得稠膏;D、稠膏加鹿糖、糊精、可溶性淀粉制成合劑或煎膏劑或顆粒劑或片劑或膠囊劑。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關節炎的中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組分組成:土鱉蟲10~15克、蜈蚣10~15克、蜂房10~15克、芍藥2~6克、皂角刺3~5克、骨碎補5~10克、烏梢蛇5~10克、木酢3~8克、川芎5~8克、加萆薢5~9克、澤瀉2~6克、蠶沙3~6克、地龍3~8克、山海棠5~8克、制川烏2~4克、生地2~4克、威靈仙2~4克、雞血藤2~4克、知母2~6克、鹿角0.5-1克。本發明具有瀉下攻積、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散瘀止痛、補益肝腎、提高機體免疫力之功效,起到祛濕寒濕、通利關節、全面綜合調理、標本兼治的目的,主治風濕類疾病如腰酸痛、關節疼痛以及頸椎病、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IPC分類】A61K35/648, A61K35/32, A61K35/64, A61K35/583, A61K36/8964, A61K35/62, A61P19/02, A61P29/00
【公開號】CN105194248
【申請號】CN201510427732
【發明人】柳培健
【申請人】柳培健
【公開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