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手足部短管狀骨復位鉗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313715閱讀:289來源:國知局
一種手足部短管狀骨復位鉗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手足部短管狀骨復位鉗,包括左鉗臂和右鉗臂,所述左鉗臂與右鉗臂的下端對稱設有鉗口和指孔,所述左鉗臂與右鉗臂鉸鏈在一起,鉸鏈處的上部形成鉗頭;所述左鉗臂與右鉗臂的鉗頭處外背面上分別設有通孔,所述通孔成對設置。通過上述方式,本發明結構簡單、方便實用,使用時,將骨折處復位后,用鉗頭夾住骨折處,并將克氏針穿過鉗頭上的對稱通孔置入短管狀骨內,固定骨折處,既能達到持續良好的骨折復位,又不影響內固定手術的操作,使手術過程更加簡便容易,縮短手術時間。
【專利說明】一種手足部短管狀骨復位鉗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器械,特別是一種結構簡單、方便實用,既能達到持續良好的 骨折復位,又不影響內固定手術的操作,使手術過程更加簡便容易,縮短手術時間的手足部 短管狀骨復位鉗。

【背景技術】
[0002] 手足部骨折常常需要行復位內固定術,一般較常在手術復位使用的器械是血管 鉗,如果是單一復位,尚可使用,但需要內固定骨折處時,不容易操作,由于手足部骨折塊 較小,常規的血管鉗存在復位時容易遮擋住骨折線的問題,最終導致復位困難,增加手術難 度,延長手術時間,同時手術質量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發明內容】

[0003] 本發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方便實用,既能達到持續良好 的骨折復位,又不影響內固定手術的操作,使手術過程更加簡便容易,縮短手術時間的手足 部短管狀骨復位鉗。
[0004]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一種手足部短管狀骨復位 鉗,包括左鉗臂和右鉗臂,所述左鉗臂與右鉗臂的下端對稱設有鉗口和指孔,所述左鉗臂與 右鉗臂鉸鏈連接,鉸鏈處的上部形成鉗頭;所述左鉗臂與右鉗臂的鉗頭處的外背面上分別 設有通孔,所述通孔成對設置。
[0005] 優選的,所述通孔為圓孔或橢圓孔。
[0006] 優選的,所述鉗頭上設有5組對稱的通孔,其中包括:2組圓孔和3組橢圓孔。
[0007] 優選的,所述通孔直徑在l_2mm。
[0008]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手足部短管狀骨復位鉗,結構簡單、方便 實用;使用時,將骨折處復位后,用鉗頭夾住骨折處,并將克氏針穿過鉗頭上的對稱通孔置 入短管狀骨內,固定骨折處,既能達到持續良好的骨折復位,又不影響內固定手術的操作, 使手術過程更加簡便容易,縮短手術時間;同時,設置在鉗頭的通孔,直徑合理,既不影響復 位強度,又有利于克氏針通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 附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手足部短管狀骨復位鉗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圖1的局部剖視圖; 附圖3為圖1的左視圖; 其中:1、左鉗臂;2、右鉗臂;3、鉗扣;4、指孔;5、鉸鏈;6、鉗頭;7、圓孔;8、橢圓孔;9、夕卜 背面。
[001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 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0011] 請參閱圖1至圖3,本發明實施例包括: 一種手足部短管狀骨復位鉗,包括左鉗臂1和右鉗臂2,所述左鉗臂1與右鉗臂2的下 端對稱設有鉗扣3和指孔4,所述左鉗臂1與右鉗臂2通過鉸鏈5連接,鉸鏈5處的上部形 成鉗頭6 ;所述左鉗臂1與右鉗臂2的鉗頭6處的外背面9上分別設有通孔,所述通孔成對 設置。當所述通孔為圓孔7時,能夠精確定位,并且將克氏針垂直置入骨折處;當所述通孔 為橢圓孔8時,能夠滿足克氏針不同角度置入骨折處的需求。
[0012] 本實施例中,所述鉗頭上設有5組對稱的通孔,其中包括:2組圓孔7和3組橢圓 孔8,能夠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通孔,有利于各個方向打入克氏針。所述通孔直徑在1-2_, 能夠容納各種常見的手足部內固定克氏針。
[0013] 使用時,將鉗頭6夾于手足部短管狀骨的骨折處,然后根據克氏針的大小以及置 入的角度,選擇將克氏針穿過鉗頭上的圓孔7或是橢圓孔8,使其置入手足部短管狀骨內, 將骨折處固定。
[0014]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所述的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手足部短管狀骨復位鉗, 結構簡單、方便實用;使用時,將骨折處復位后,用鉗頭夾住骨折處,并將克氏針穿過鉗頭上 的對稱通孔置入短管狀骨內,固定骨折處,既能達到持續良好的骨折復位,又不影響內固定 手術的操作,使手術過程更加簡便容易,縮短手術時間;同時,設置在鉗頭的通孔,直徑合 理,既不影響復位強度,又有利于克氏針通過。
[0015] 以上僅是本發明的具體應用范例,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任何限制。凡采用 等同變換或者等效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權利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 一種手足部短管狀骨復位鉗,包括左鉗臂和右鉗臂,所述左鉗臂與右鉗臂的下端對 稱設有鉗口和指孔,所述左鉗臂與右鉗臂鉸鏈連接,鉸鏈處的上部形成鉗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鉗臂與右鉗臂的鉗頭處的外背面上分別設有通孔,所述通孔成對設置。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足部短管狀骨復位鉗,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為圓孔或橢 圓孔。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足部短管狀骨復位鉗,其特征在于:所述鉗頭上設有5組 對稱的通孔,其中包括:2組圓孔和3組橢圓孔。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足部短管狀骨復位鉗,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直徑在 l-2mm〇
【文檔編號】A61B17/56GK104146750SQ201410335072
【公開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15日
【發明者】劉躍飛 申請人:蘇州瑞華醫院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