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40382閱讀:480來源:國知局
一次性尿布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一種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術:

傳統地,已廣泛使用展開型一次性尿布(open-type disposable diaper)。在該展開型一次性尿布中,固定帶設置于側翼片,且與固定帶接合的目標帶設置于前部(腹側的部位,還被稱為前腰部)。這種展開型一次性尿布因容易穿上和脫下而廣泛地用于特別是新生兒、嬰兒和幼兒。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21221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13870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3-230256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3-158573號公報

專利文獻5:國際公開第2013/077360號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在具有3000g以下的體重的嬰兒(以下,稱為低體重嬰兒)的情況下,從最少處理的觀點出發,有時需要盡可能不觸碰嬰兒。因此,用于低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的固定帶需要“容易解開”。

另一方面,特別是在低體重嬰兒的情況下,不僅需要防止身體排泄物的泄漏,而且還需要防止已被解開的固定帶接觸嬰兒,并且需要防止嬰兒接收到諸如導致不適和疼痛的應力。因而,用于低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還需要“不容易解開”。

為此,用于低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的固定帶需要維持相互矛盾的功能(“容易解開”和“難以解開”)。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維持固定帶的相互矛盾的功能。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實現以上目的的本發明的方面是一種一次性尿布,所述一次性尿布用于具有3000g以下的體重的嬰兒,所述一次性尿布包括:

側翼片;

一對固定帶,所述一對固定帶設置于所述側翼片;和

目標區域,所述目標區域能夠與所述固定帶接合,

在所述一對固定帶中的一個固定帶上能夠以重疊的方式接合有另一固定帶,

在所述目標區域和所述一個固定帶的接合力為P1且所述一個固定帶和所述另一固定帶的接合力為P2時,關系為P1>P2>0.1N/10mm,

在所述一對固定帶以所述固定帶的帶寬度方向上的中心一致的狀態重疊時,上側的固定帶能夠在沿所述帶寬度方向跨過下側的固定帶的端部的兩側接合于所述目標區域。

本發明的其它特征將從本說明書和附圖的描述變得明顯。

發明的效果

利用本發明,能夠維持固定帶的相互矛盾的功能(“容易解開”和“難以解開”)。

附圖說明

圖1是用于低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1的展開平面圖。

圖2A至圖2C是用于低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1的各部分的分解說明圖。圖2A是前部3的分解說明圖。圖2B是襠部5的分解說明圖。圖2C是后部7的分解說明圖。

圖3A和圖3B是本實施方式的固定帶30的說明圖。

圖4A是在固定帶30中的一個固定帶30上重疊另一固定帶30的狀態的說明圖。圖4B是一對固定帶30以交錯的方式固定的情況的比較說明圖。

圖5是測量接合力的說明圖。

圖6A是下側的固定帶30固定于目標帶29的說明圖。圖6B是另一固定帶30固定于圖6A中的固定帶30的說明圖。

圖7A和圖7B是比較例中的固定帶30的形狀的說明圖。

圖8A和圖8B是固定帶30的形狀的第一變型例的說明圖。

圖9A和圖9B是固定帶30的形狀的第二變型例的說明圖。

圖10是目標帶29的圖案和固定帶30的目標片36的圖案的說明圖。

圖11是形成在目標帶29上的引導圖案的說明圖。

圖12是定位姿勢的說明圖。

圖13A和圖13B是示出腿和固定帶的典型位置關系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至少以下事項將從本說明書和附圖的描述變得明顯。

一種一次性尿布,所述一次性尿布用于具有3000g以下的體重的嬰兒,所述一次性尿布包括:側翼片;一對固定帶,所述一對固定帶設置于所述側翼片;和目標區域,所述目標區域能夠與所述固定帶接合,在所述一對固定帶中的一個固定帶上能夠以重疊的方式接合有另一固定帶,在所述目標區域和所述一個固定帶的接合力為P1且所述一個固定帶和所述另一固定帶的接合力為P2時,關系為P1>P2>0.1N/10mm,在所述一對固定帶以所述固定帶的帶寬度方向上的中心一致的狀態重疊時,上側的固定帶能夠在沿所述帶寬度方向跨過下側的固定帶的端部的兩側接合于所述目標區域。

根據這種一次性尿布,能夠維持固定帶的矛盾的功能(“容易解開”和“難以解開”)。

優選的是,所述固定帶具有與所述目標區域接合的接合區域,在所述一對固定帶重疊、處于所述上側的固定帶的端部與所述下側的固定帶的所述接合區域中的所述側翼片所在側的端部的位置一致的狀態且處于所述固定帶的帶寬度方向上的中心一致的狀態時,上側的固定帶能夠在沿所述帶寬度方向跨過下側的固定帶的端部的兩側接合于所述目標區域。根據這種一次性尿布,能夠維持固定帶的矛盾的功能(“容易解開”和“難以解開”)。

優選的是,所述固定帶具有與所述目標區域接合的接合區域,所述接合區域的所述側翼片所在側的端部的寬度大于所述固定帶的端部的寬度。為此,在一對固定帶重疊的情況下,上側的固定帶能夠在其沿所述帶寬度方向跨過下側的固定帶的端部的兩側接合于目標區域。

優選的是,所述固定帶具有能夠與另一固定帶接合的目標片,所述目標區域和所述目標片的表面設置有共同的圖案。為此,兩構件的質感是共同的,從而使美觀變得更好,并且還能夠使兩構件的圖案被以匹配且接合的方式自然地引導。

優選的是,所述目標區域和所述目標片的表面設置有由凹凸構成的條紋圖案,所述凹凸在所述固定帶的帶長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為此,固定帶容易在帶長度方向上彎曲,而難以在帶寬度方向上彎曲。

優選的是,所述目標區域形成有引導所述固定帶的接合位置的引導圖案,所述引導圖案的產品寬度方向上的尺寸與吸收體的所述產品寬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或小于所述吸收體的所述產品寬度方向上的尺寸。為此,固定帶的接合位置被引導至中央部,結果,一對固定帶能夠被引導成以重疊的方式接合。

===本實施方式===

<低體重嬰兒的特有課題>

在具有3000g以下的體重的嬰兒(以下,稱為低體重嬰兒)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具有2500g以下的體重的低出生體重嬰兒的情況下,如圖12所示,這種嬰兒有時需要保持背部圓地彎曲成C形狀且腿深地彎曲成M形狀的姿勢。該姿勢接近胎兒在母體中的姿勢,且為嬰兒可以休息的姿勢。在以下描述中,圖12所示的姿勢有時被稱為“定位姿勢”。應當注意的是,圖12示出嬰兒處于面朝下狀態的定位姿勢,但是也可以是嬰兒面朝側方或面朝上方的情況。

此外,在低體重嬰兒的情況下,有時需要盡可能不觸碰身體且不對嬰兒施加應力(以下,稱為“最少處理(minimum handling)”)。在最少處理中,例如,需要的是,不僅身體排泄物不從一次性尿布泄漏,而且在更換尿布期間盡可能不觸碰嬰兒。

當遵守最少處理的概念時,優選的是,用于低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容易穿著。假如在更換尿布期間難以將固定帶解開,則存在移除固定帶的力將給嬰兒帶來負擔的可能性,因而用于低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的固定帶需要“容易解開”。

另一方面,與圖13A所示的腿在腿伸展的狀態下運動的情況相比,在如圖13B所示的腿在腿彎曲成M形狀的定位姿勢下運動的情況下,施加了使固定帶從嬰兒的腹股溝周圍翻起的大的力,因而固定帶容易解開。然而,在固定帶脫落的情況下,會導致身體排泄物泄漏,此外當已解開的帶接觸嬰兒時,嬰兒被給予諸如造成不適或疼痛的應力,這與最少處理相背離。因而,用于低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的固定帶需要“難以解開”。

換言之,用于低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的固定帶需要維持“容易解開”和“難以解開”的相互矛盾的功能。

<一次性尿布1的輪廓形狀>

本實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是用于具有3000g以下的體重的低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并優選地用于特別是具有小于2500g的體重的低出生體重嬰兒。應當注意的是,低體重嬰兒不僅包括低出生體重嬰兒(體重小于2500g),而且還包括極低出生體重嬰兒(體重小于1500g)以及超低出生體重嬰兒(體重小于1500g)。

圖1是用于低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1的展開平面圖。圖2A至圖2C是用于低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1的各部分的分解說明圖。圖2A是前部3的分解說明圖。圖2B是襠部5的分解說明圖。圖2C是后部7的分解說明圖。

本實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是所謂的展開型一次性尿布,如圖1所示,尿布1具有前部3、襠部5和后部7。前部3是位于穿著者的前部(腹側、前腰部)的部分。此外,后部7是位于穿著者的后部(背側、后腰部)的部分。襠部5是位于前部3和后部7之間的部分。

在以下說明中,如圖1所示,定義了各方向。換言之,從前部3朝向后部7的方向被稱為“產品長度方向L”,與產品長度方向L正交的方向被稱為“產品寬度方向W”。此外,如圖2所示,與產品長度方向L和產品寬度方向W正交的方向被稱為“厚度方向”,穿著者的肌膚所在側被稱為“肌膚側”,穿著者的肌膚所在側的相反側被稱為“非肌膚側”。

一次性尿布1具有中央帶狀區域12、側翼片14、腿側褶裥16和腰褶裥18。一對側翼片14中的每一個側翼片均設置有固定帶30。

中央帶狀區域12是構造有前部3、襠部5和后部7的位于產品寬度方向W上的中央部的帶狀的區域(參照圖1)。中央帶狀區域12是吸收且保持液體的部分。中央帶狀區域12具有縱長形狀(沿著產品長度方向L的形狀),其包括具有液體保持性的吸收體21。中央帶狀區域12主要具有吸收體21、正面片22、防漏片23和背面片24(參照圖2A至圖2C)。

吸收體21配置于前部3、襠部5和后部7。圖1中的陰影區域示出了由吸收體21占據的區域。吸收體21具有產品長度方向L上的中央部的寬度變窄的沙漏形狀。然而,吸收體21的形狀不限于圖1所示的形狀,且可以是單純的長方形。此外,吸收體21可以至少設置在襠部5中。吸收體21配置成由正面片22和防漏片23夾著。

正面片22是配置在吸收體21的肌膚側(圖中的上側)的透液性構件。防漏片23是配置在吸收體21的非肌膚側(圖中的下側)的非透液性構件。背面片24是構成一次性尿布1的非肌膚側的外部(外裝片)的構件,且由無紡布構成。背面片24配置在防漏片23的非肌膚側。

在中央帶狀區域12的襠部5中,伸縮膜25配置在吸收體21和背面片24之間。伸縮膜25是對襠部5的中央帶狀區域12賦予伸縮性的構件。

側翼片14是位于產品寬度方向W上的兩側緣部的部分。側翼片14遍及前部3、襠部5和后部7形成(參照圖1)。側翼片14在襠部5中的寬度比側翼片14在前部3和后部7中的寬度窄。應當注意的是,側翼片14并非必須遍及產品長度方向L上的整個區域設置,而是例如,可以僅設置于后部7。一對側翼片14中的每一個側翼片14均設置有沿著產品長度方向L伸縮的腿褶裥15(腿圍伸縮部)。

側翼片14主要由肌膚側片26和背面片24構成(參照圖2A至圖2C)。肌膚側片26是在肌膚側的在前部3、襠部5和后部7形成的構件,且由無紡布構成。肌膚側片26是構成腿側褶裥(立體褶裥)16的構件,肌膚側片26的位于外側的部分(比圖1的粗虛線的接合部26A靠外側的部分)構成側翼片14。

在側翼片14的襠部5中,彈性構件27配置在肌膚側片26和背面片24之間。彈性構件27是沿著產品長度方向L伸縮的帶狀的構件。腿褶裥15是由彈性構件27對襠部5的肌膚側片26和背面片24賦予伸縮性而構成的。彈性構件27由伸縮性的無紡布構成,但是彈性構件27可以由橡膠絲(rubber thread)等構成。

腿側褶裥16是用于防止液體從腿周圍的間隙泄漏的立體褶裥。一對腿側褶裥16沿著產品長度方向L形成于前部3、襠部5和后部7(參照圖1)。腿側褶裥16以覆蓋中央帶狀區域12的兩邊緣的方式形成在側翼片14的內側。

腿側褶裥16主要由肌膚側片26的位于內側的部分構成(參照圖2)。肌膚側片26的在襠部5中的內緣由于具有橡膠絲等而具有伸縮性。肌膚側片26在中央帶狀區域12和側翼片14之間的接合部26A(圖1中的粗虛線)中沿著產品長度方向L接合。肌膚側片26的比接合部26A靠內側的區域構成以接合部26A作為支撐點的腿側褶裥(立體褶裥)16。

腰褶裥18是在后部7中沿著產品寬度方向W配置的腰圍伸縮部(參照圖1)。在后部7中,腰褶裥膜28配置在吸收體21和背面片24之間(參照圖2C)。腰褶裥膜28是沿著產品寬度方向W伸縮的帶狀的伸縮構件。腰褶裥18由對背面片24等賦予伸縮性的腰褶裥膜28構成。腰褶裥膜28的產品寬度方向W上的長度比吸收體21長。因而,腰褶裥18形成為從吸收體21向產品寬度方向W上的外側突出。應當注意的是,并非必須設置腰褶裥18。

固定帶30安裝于后部7中的側翼片14(參照圖1)。固定帶30的一部分被夾在構成了側翼片14的肌膚側片26和背面片24之間(參見圖2C),如此固定帶30安裝于側翼片14。

前部3設置有目標帶29(參照圖1)。目標帶29配置在前部3中的背面片24的非肌膚側(參照圖2A)。目標帶29是能夠與固定帶30接合的構件,且由無紡布形成。目標帶29構成將要與固定帶30接合的目標區域。應當注意的是,代替將目標帶29配置在背面片24的非肌膚側,目標區域可以形成在作為背面片24的最外層的無紡布中。

通過將固定帶30接合于目標帶29,一次性尿布1可以被穿著。應當注意的是,如稍后詳細描述地,固定帶30可以接合在另一固定帶30上。

本實施方式中的用于低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1的產品長度方向L上的產品長度(尿布在產品沒有褶皺地伸展開的狀態下的尺寸)在210mm至330mm的范圍。例如,用于具有小于2500g的體重的低出生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1的產品長度為310mm,用于具有小于1500g的體重的極低出生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1的產品長度為270mm,用于具有小于1000g的體重的超低出生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1的產品長度為230mm。

此外,本實施方式中的用于低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1的腰部尺寸在160mm至295mm的范圍。應當注意的是,腰部尺寸是在產品沒有褶皺地伸展開的狀態下以及在一個固定帶30的端部與另一固定帶30的鉤片區域C中的側翼片14側的端部一致的狀態下(例如,在設置了腰褶裥18的情況下,在腰褶裥18在產品寬度方向W上處于伸展開狀態)的尺寸。例如,用于低出生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1的腰部尺寸為273.5mm,用于具有小于1500g的體重的極低出生體重嬰兒的一次性尿布1的腰部尺寸為220mm。

<固定帶30的構造>

圖3A和圖3B是本實施方式的固定帶30的說明圖。圖3A是固定帶30的從鉤片34側觀察的圖。圖3B是固定帶30的周圍的截面圖。

如圖3A所示,固定帶30可以被劃分成基端區域A、中間區域B、鉤片區域C和頂端區域D。此外,如圖3B所示,固定帶30具有基片32、鉤片34和目標片36。

基端區域A是待與側翼片14接合的區域。利用構成側翼片14的兩個片(肌膚側片26和背面片24)夾著基端區域A,基端區域A的兩個表面與側翼片14接合。應當注意的是,基端區域A接合于側翼片14的非肌膚側的表面,基端區域A的僅一個表面可以接合于側翼片14。除了基端區域A以外的區域(中間區域B、鉤片區域C和頂端區域D)被配置成從后部7中的側翼片14向產品寬度方向W的外側突出。

中間區域B是在基端區域A和鉤片區域C之間的區域。鉤片區域C是設置有鉤片34的區域且是與目標帶29接合的區域(接合區域)。中間區域B不包括鉤片34,因而中間區域B的彎曲剛性小于鉤片區域的彎曲剛性,中間區域B容易彎曲。應當注意的是,在中間區域B在產品運送階段中彎曲且鉤片34接合于側翼片14的情況下,鉤片34的接合面未暴露,如此是優選的。頂端區域D是比鉤片34靠外側的區域。頂端區域D用作當拆開固定帶30時被手指抓持的“握持部(grip)”。應當注意的是,圖3A中的區域X為側翼片14的區域。

基片32是作為固定帶30的基材的片。基片32由如下片構成:該片由無紡布或層疊有膜的無紡布制成。此外,基片32由如下片構成:該片由一個片或彼此層疊的多個片制成(由無紡布或層疊有膜的無紡布制成的片)。基片32遍及從固定帶30的基端區域A至頂端區域D的整個區域配置。

鉤片34是與目標區域(這里,目標帶29)接合的片。鉤片34能夠與另一固定帶30接合。多個接合鉤(未示出)設置于鉤片34的表面(在基片32側的相反側的表面),隨著接合鉤鉤于目標區域,固定帶30將與目標帶29接合。鉤片34接合于基片32。在使鉤片34和基片32接合時,使用熱熔粘結劑,但是接合方法不限于此,例如,鉤片34和基片32可以利用熱封等來接合。

目標片36是能夠與另一固定帶30的鉤片34接合的片。目標片36由如下無紡布的片構成:該片由一個片或彼此層疊的多個片制成。目標片36在鉤片34所在側的相反側接合于基片32。

目標片36配置在至少鉤片區域C和頂端區域D中。圖中的目標片36配置在基端區域A的一部分(基端區域A的朝向中間區域B側的一部分)、中間區域B、鉤片區域C和頂端區域D中。以這種方式,在從基端區域A至頂端區域D設置目標片36的情況下,目標片36還在基端區域A中接合于基片32且還接合于側翼片14,目標片36在拆開另一固定帶30期間難以從基片32剝離,如此是優選的。

目標片36不設置于基端區域A的一部分(在中間區域B側的相反側的一部分)。不設置目標片36的區域配置有腰褶裥膜28(參照圖2C)。換言之,目標片36的端部和腰褶裥膜28的端部以彼此不重疊的方式夾在基端區域A和背面片24之間。因而,能夠減小基片32的基端區域A和背面片24之間的高度差,可以容易地夾著目標片36和腰褶裥膜28兩者。

應當注意的是,與基片23同樣,目標片36可以配置在從基端區域A至頂端區域D的整個區域中。此外,目標片36可以不配置在基端區域A或中間區域B中。此外,在能夠實現稍后描述的接合力(0.1N/10mm以上)的情況下,可以省略目標片36,另一固定帶30可以接合于基片32。

圖4A是在固定帶30中的一個固定帶30上重疊另一固定帶30的方式的說明圖。

如圖4A所示,在使一對固定帶30重疊的情況下,首先將下側的固定帶30接合至前部3中的目標帶29的中央部,在該固定帶30上接合另一固定帶30。如此,一對固定帶30自然位于穿著者的前部3的中央部。其結果是,當與圖13B所示的情況比較時,從固定帶30的側翼片14延伸出的部分(中間區域B、鉤片區域C和頂端區域D)位于遠離穿著者的腹股溝的位置。因而,當與圖13B所示的情況比較時,即使腿在腿彎曲成M形狀的定位姿勢下運動,固定帶30也不易于接收使帶從腹股溝翻起的力。

應當注意的是,假設固定帶30不能接合于固定帶30,則在一對固定帶30能夠以如圖4B所示的交錯方式固定的情況下,固定帶30可以固定在遠離穿著者的腹股溝的位置。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如圖4B所示,一次性尿布1會產生間隙和變形,存在身體排泄物將泄漏,或者嬰兒的運動將被妨礙且嬰兒會被給予應力的可能性,這與低體重嬰兒的最少處理相背離。

相反,在一對固定帶30重疊的情況下,如圖4A所示,存在一次性尿布1將難以產生間隙和變形的優點。

<固定帶30的接合力>

為了使固定帶30(具體地,固定帶30的鉤片34)固定,固定帶30的接合力需要為0.1N/10mm以上。應當注意的是,在固定帶30的接合力小于0.1N/10mm的情況下,假設固定帶30能夠接合,則固定帶30在接收到力的情況下會解開,且固定帶30的固定變得不充分。這里,利用0.1N/10mm以上的接合力的接合被稱為“固定”。

固定帶30將被固定于前部3的目標區域(這里,目標帶29)。因而,在固定帶30(鉤片34)和前部3的目標帶29之間的接合力為P1(單位:N/10mm)的情況下,需要的是,P1為0.1N/10mm以上。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固定帶30還將被固定于另一固定帶30的目標片36。因而,在位于固定帶30(鉤片34)和另一固定帶30的目標片36之間的接合力為P2(單位:N/10mm)的情況下,也需要的是,P2為0.1N/10mm以上。

另一方面,為了使固定帶30容易解開,固定帶30的接合力優選地為0.5N/10mm以下。這是因為假設固定帶30的接合力超過0.5N/10mm,則固定帶30變得難以解開,使固定帶30解開的力會給嬰兒帶來負擔,這與低體重嬰兒的最少處理相背離。因而,固定帶30的接合力優選地在0.1N/10mm至0.5N/10mm的范圍內。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固定帶30和前部3的目標帶29的接合力為P1且固定帶30和另一固定帶30的目標片36的接合力為P2的情況下,關系為P1>P2。為了具有該關系,必需抑制固定帶30的剛性,使得即使當固定帶觸碰到穿著者時,也能夠抑制穿著者被給予的應力,存在對于固定帶的目標片36的材質和厚度的限制。這里,P1為0.5N/30mm至0.7N/30mm(在單位是N/10mm的情況下,數值為1/3),P2為0.8N/30mm至1.1N/30mm。

使用由島津制作所株式會社制造的自動繪圖試驗機(Autograph testing apparatus)(AG-X10plus)測量所采用的固定帶30的接合力。具體地,制備從作為測量對象的固定帶30的鉤片區域C切出的盡可能寬的矩形形狀的樣品。同樣地,制備從將與固定帶30接合的目標(目標帶29或目標片36)切出的比鉤片34大的尺寸的樣品。

接下來,700g的輥(具有85mm的直徑、45mm的寬度)以5mm/min的速度沿著主固定帶30的拆開方向移動,通過施加壓力使兩樣品固定。將通過施加壓力而固定的兩樣品放在自動繪圖試驗機中,測量兩樣品在300mm/min的拉動速度下的接合力,基于樣品的寬度尺寸而被轉換成約10mm單位寬度的接合力的值為接合力(單位:N/10mm)。這里,如圖5所示,拉動方向被設定成使得鉤片表面相對于目標片(放置目標樣品的夾具表面)處于135度的角度。鉤片的剝離方向是在固定帶30的操作(拆開)期間的主拆開方向。

<固定帶30重疊的狀態>

圖6A是下側的固定帶30固定于目標帶29的情況的說明圖。圖6B是另一固定帶30固定于圖6A中的固定帶30的情況的說明圖。

如圖6B所示,在一對固定帶30重疊、處于固定帶30的帶寬度方向上的中心一致的狀態的情況下,上側的固定帶30沿帶寬度方向跨過下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且在上側的固定帶30的跨過下側的固定帶30的兩側固定于目標帶29。在圖中,陰影是上側的固定帶30(鉤片34)固定于目標帶29的區域。

如前所述,與目標帶29接合的接合力P1大于與另一固定帶30接合的接合力P2(P1>P2)。在這種情形下,本實施方式中的上側的固定帶30與圖6B中的陰影區域中的目標帶29接合,如此,與僅與下側的固定帶30接合的情況相比接合力變大了。

另外,固定帶30的基部側(側翼片14側)位于比端部靠近腹股溝的位置,因而固定帶30的基部側與端部相比會接收較大的翻起的力。然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固定帶30的基部側(接收大的翻起力的部位),上側的固定帶30跨過下側的固定帶30地固定于目標帶29(參照圖6B中的陰影),如此固定帶30的基部側的接合力是大的,從而使固定帶30難以解開。

另一方面,歸因于上側的固定帶30沿帶寬度方向跨過下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的結構,相反地,該結構是如下結構:上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僅位于下側的固定帶30的上方。與和目標帶29接合的基部側相比,上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具有低的接合力。因而,通過保持固定帶30的端部容易將固定帶30解開。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固定帶30可以維持“容易解開”和“難以解開”的相互矛盾的功能。由于固定帶30容易解開,因此可以在嬰兒不被給予應力的情況下將固定帶30解開,因而本實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對于需要被最少處理的低體重嬰兒(具有3000g以下的體重的嬰兒)是優選的。另一方面,即使在腿彎曲成M形狀的情況下,固定帶30也難以解開,因而本實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對于需要處于定位姿勢的低體重嬰兒是優選的。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6B所示,一對固定帶30中的每一個固定帶30重疊、處于上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與下側的固定帶30的鉤片區域C中的側翼片14側的端部的位置一致的狀態且處于固定帶30的帶寬度方向上的中心一致的狀態。隨后,在一對固定帶30以這種方式重疊的狀態下,在本實施方式中,上側的固定帶30在沿帶寬度方向跨過下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的兩側固定于目標帶29。應當注意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一次性尿布1的設計上的腰部尺寸以一個固定帶30的端部與另一固定帶30的鉤片區域C中的側翼片14側的端部一致的狀態為基準,因而在該設計基準下,上側的固定帶30能夠在沿帶寬度方向跨過下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的兩側固定于目標帶29。然而,上側的固定帶30相對于下側的固定帶30的位置不限于圖6B所示的位置。即使上側的固定帶30從圖6B所示的位置向左或向右偏移,只要上側的固定帶30在沿帶寬度方向跨過下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的兩側固定于目標帶29,在固定帶30的基部側的接合力就是大的,從而使固定帶30難以解開。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鉤片區域C中的側翼片14側的端部的寬度(帶寬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固定帶30的端部的寬度。通過使固定帶30形成為這種形狀,當一對固定帶30重疊、處于固定帶30的帶寬度方向上的中心一致的狀態時,上側的固定帶30能夠在沿帶寬度方向跨過下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的兩側固定于目標帶29。

圖7A和圖7B是比較例中的固定帶30的鉤片區域C的形狀的說明圖。在比較例中,與本實施方式相反,鉤片區域C中的側翼片14側的端部的寬度小于固定帶30的端部的寬度(參照圖7A)。結果,在比較例中,上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固定于目標帶29,因而上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的接合力是大的,上側的固定帶30變得難以解開。此外,在比較例中,上側的固定帶30的基部側的接合力是小的,在腿處于彎曲成M形狀的狀態下運動的情況下,上側的固定帶30容易被從腹股溝接收到的力解開。

<固定帶30的形狀的變型例>

圖8A和圖8B是固定帶30的形狀的第一變型例的說明圖。在第一變型例中,固定帶30的帶寬度方向上的尺寸被構造成朝向端部減小。此外,在第一變型例中,鉤片34的帶寬度方向上的尺寸也被構造成朝向端部減小。

還在第一變型例中,在一對固定帶30重疊、處于固定帶30的帶寬度方向上的中心一致的狀態的情況下,上側的固定帶30沿帶寬度方向跨過下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上側的固定帶30能夠在上側的固定帶30的跨過下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的兩側固定于目標帶29。因而,還在第一變型例中,固定帶30可以維持“容易解開”和“難以解開”的相互矛盾的功能。

應當注意的是,在第一變型例中,固定帶30的帶寬度方向上的尺寸被構造成朝向端部減小。因而,在第一變型例中,即使在不是上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而是鉤片區域C的端部(側翼片14側的相反側的端部)與下側的固定帶30的鉤片區域C中的側翼片14側的端部的位置一致,上側的固定帶30的鉤片34也能夠在上側固定帶的沿帶寬度方向跨過下側的固定帶30的兩側固定于目標帶29。

圖9A和圖9B是固定帶30的形狀的第二變型例的說明圖。第二變型例中的固定帶30在中央部具有窄部,如此帶寬度不是朝向端部減小。然而,在第二變型例中,在一對固定帶30重疊、處于固定帶30的帶寬度方向上的中心一致的狀態的情況下,上側的固定帶30沿帶寬度方向跨過下側的固定帶30的端部,上側的固定帶30能夠在其跨過下側的固定帶30的兩側固定于目標帶29。因而,還在第二變型例中,固定帶30可以維持“容易解開”和“難以解開”的相互矛盾的功能。

<目標的圖案>

圖10是目標帶29的圖案和固定帶30的目標片36的圖案的說明圖。

目標帶29的表面設置有由凹凸構成的條紋圖案。這些凹凸是通過在構成目標帶29的兩層以上的無紡布的最外層的無紡布上以交替的方式形成具有多纖維量的凸條和具有少纖維量的凹槽而構成的。

固定帶30的目標片36的表面也被賦予由凸凹構成的條紋圖案。目標片36的凹凸也是通過在目標片36的最外層無紡布上以交替的方式形成具有多纖維量的凸條和具有少纖維量的凹槽而構成的。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無紡布構成的目標片36比較厚,這是由于固定帶30和固定帶30之間的接合力P2需要為0.1N/10mm以上,因而形成這種凹凸能夠實現。

在本實施方式中,目標帶29的表面上的凹凸的寬度和間隔與固定帶30的目標片36的表面上的凹凸的寬度和間隔近似相同。換言之,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目標帶29和目標片36的表面上設置共同的凹凸圖案。以這種方式,通過使目標帶29和目標片36的圖案共同,兩構件的質感是共同的,在兩構件接合之后的質感不會改變,進而美觀變得更好。此外,目標帶29和固定帶30的圖案可以被以匹配且接合的方式自然地引導,因而能夠抑制固定帶30極度傾斜地接合于目標帶29。

應當注意的是,目標帶29和目標片36的表面上的共同的凹凸圖案可以不完全相同。例如,具有凹凸圖案的目標帶29還可以設置有壓花(embossing),具有凹凸圖案的目標片36可以不設置壓花。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凹凸圖案是共同的,質感也將是共同的,目標帶29和固定帶30的圖案也可以被以匹配且接合的方式自然地引導。此外,目標帶29和目標片36的表面上的共同的圖案不限于凹凸圖案,而可以是其它圖案。此外,目標帶29和目標片36的表面上的共同的圖案不限于具有相同尺寸的圖案,而可以是具有不同尺寸、形狀相似的圖案。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固定帶30的凹凸圖案的凸條和凹槽沿著帶寬度方向形成,凹槽和凸條在帶長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因而,固定帶30能夠容易在帶長度方向上彎曲,而難以在帶寬度方向上彎曲。由于固定帶的帶長度方向容易彎曲,因此固定帶30容易解開。另一方面,由于固定帶難以在帶寬度方向上彎曲,因此固定帶30可以具有相對于將從腹股溝接收到的力(從下方接收到的力)的剛性。

圖11是形成在目標帶29上的引導圖案的說明圖。

引導圖案是用于引導固定帶30的接合位置的圖案。這里,引導圖案是呈矩形形狀的范圍被上色的圖案。應當注意的是,引導圖案不限于此,引導圖案可以構造為矩形輪廓形狀、示出矩形形狀區域的四個角的四個L形狀的圖案等,或者引導圖案可以是通過在矩形區域內繪制文字、數字、符號、圖案、人物設計(character design)等而構成的。此外,引導圖案不限于矩形形狀,而可以是橢圓形狀。

如圖11所示,引導圖案的產品寬度方向W上的尺寸與吸收體21的產品寬度方向W上的尺寸相同,或小于吸收體21的產品寬度方向W上的尺寸。換言之,引導圖案的產品寬度方向W上的尺寸為吸收體21的產品寬度方向W上的尺寸以下。以這種方式,固定帶30的接合位置被引導至前部3的中央部,結果,另一固定帶30可以被引導以接合于下側的固定帶30。

順便提一下,由于吸收體21是比較厚的構件(參照圖2),因此當穿著者在定位姿勢下運動時,這種力可以被吸收(緩和)。因而,只要固定帶30接合在比吸收體21靠產品寬度方向W的內側,則即使穿著者在定位姿勢下運動,這種力也難以被傳遞至固定帶30,從而使固定帶30難以解開。因而,在引導圖案的產品寬度方向W上的尺寸為吸收體21的產品寬度方向W上的尺寸以下的情況下,獲得了固定帶30難以解開的效果。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目標區域(這里,目標帶29)是比引導圖案寬的范圍。因而,即使固定帶30延伸出引導圖案,固定帶30也能夠以足夠的接合力接合。

===其它方面===

上述實施方式旨在便于理解本發明,且不用于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的理解。本發明可以在不改變其主旨的情況下改變和變型,無需贅述,本發明包括其等同物。

附圖標記的說明

1 一次性尿布

3 前部、5 襠部、7 后部

12 中央帶狀區域、14 側翼片、15 腿褶裥

16 腿側褶裥、18 腰褶裥

21 吸收體、22 正面片、23 防漏片

24 背面片(外裝片)、25 伸縮膜

26 肌膚側片、26A 接合部、27 彈性構件

28 腰褶裥膜、29 目標帶

30 固定帶、32 基片

34 鉤片、36 目標片

A 基端區域、B 中間區域

C 鉤片區域(接合區域)、D 頂端區域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