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439605閱讀:395來源:國知局
一次性尿布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術:

存在被廣泛使用的一次性尿布,該一次性尿布由前板、襠部和后板制成并且設置有一個腰部開口和一對腿部開口并包括吸收體。已經提出前板的上端緣被賦予下凸形狀的一次性尿布(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當該類型的一次性尿布由例如具有前屈姿勢的高齡者穿著時,即使就腰部升高(waistrise)而言在腹側比在背側呈現多的余量,也能夠抑制腹側部分變得過長的情況。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192115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在專利文獻1公開的一次性尿布中,設置在前板的上端緣處的面向下方的凸部周圍設置有腰部伸縮材料。為此,面向下方的凸部容易收縮和變硬,因而降低了舒適感。另一方面,不在包括吸收體的吸收性主體的上端緣附近設置伸縮材料。為此,吸收體不容易與穿著者緊密接觸,因而排泄物可能會泄漏。

鑒于上述問題獲得了本發明,本發明的目的是實現舒適且抑制了排泄物泄漏的一次性尿布。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用于達成以上目的的主要發明是一種一次性尿布,該一次性尿布具有縱向和與所述縱向交叉的橫向,該一次性尿布包括:吸收性主體,其包括用于吸收排泄物的吸收性芯;背側腰身部,其位于所述吸收性主體的一端側;以及腹側腰身部,其位于所述吸收性主體的另一端側,其中,在所述腹側腰身部的所述橫向上的中央部,在所述腹側腰身部的所述縱向上的上端處設置有缺欠部,所述腹側腰身部配置有沿著所述橫向的多個彈性構件,在所述缺欠部的所述縱向上的下端與所述吸收性芯的所述縱向上的上端之間包括沿著所述橫向的第一區域以及位于比所述第一區域靠所述縱向上的下側且沿著所述橫向的第二區域,在所述彈性構件的收縮的作用下在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中產生有褶皺,在所述橫向上至少包含設置有所述缺欠部的位置的范圍,在所述第一區域產生的褶皺的數量比在所述第二區域產生的褶皺的數量少。

通過本說明書和附圖的記載,本發明的其它特征將變得明顯。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舒適且抑制排泄物泄漏的一次性尿布。

附圖說明

圖1是一次性尿布的立體圖。

圖2是處于展開狀態的尿布的平面圖。

圖3是處于展開狀態的尿布的橫向中央部的截面圖。

圖4是示出腹側彈性線的直徑和伸長倍率的圖。

圖5a是圖示形成在腹側腰身部中的褶皺的圖。

圖5b是圖示形成在第一區域中的褶皺和形成在第二區域中的褶皺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的圖。

圖6是圖示缺欠部附近的涂布粘接劑的區域的圖。

圖7是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尿布的展開狀態的平面圖。

圖8是說明用于測量伸縮力的樣品的條件的圖。

圖9是說明伸縮力的測量結果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通過本說明書和附圖的記載,至少以下事項將變得明顯。

一種一次性尿布,該一次性尿布具有縱向和與所述縱向交叉的橫向,該一次性尿布包括:吸收性主體,其包括用于吸收排泄物的吸收性芯;背側腰身部,其位于所述吸收性主體的一端側;以及腹側腰身部,其位于所述吸收性主體的另一端側,其中,在所述腹側腰身部的所述橫向上的中央部,在所述腹側腰身部的所述縱向上的上端處設置有缺欠部,所述腹側腰身部配置有沿著所述橫向的多個彈性構件,在所述缺欠部的所述縱向上的下端與所述吸收性芯的所述縱向上的上端之間包括沿著所述橫向的第一區域以及位于比所述第一區域靠所述縱向上的下側且沿著所述橫向的第二區域,在所述彈性構件的收縮的作用下在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中產生有褶皺,在所述橫向上至少包含設置有所述缺欠部的位置的范圍,在所述第一區域產生的褶皺的數量比在所述第二區域產生的褶皺的數量少。

根據該一次性尿布,腹側腰身部(例如,片)不在位于缺欠部附近的第一區域中聚集,因此第一區域會與穿著者的皮膚柔軟地接觸,尿布是舒適的。另一方面,腹側腰身部在位于吸收性芯附近的第二區域中聚集,從而不容易形成間隙,因此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橫向上至少包含設置有所述缺欠部的位置的范圍,所述第一區域的褶皺的凹凸的在所述腹側腰身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比所述第二區域的褶皺的凹凸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的高度大。

根據該一次性尿布,能夠將第一區域中的褶皺的數量設定成比第二區域中的褶皺的數量少。另外,形成在第一區域中的間隙較大,因而改善了舒適感。同時,形成在第二區域中的間隙較小,從而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二區域配置有所述彈性構件,對于穿著時的伸縮力、每所述縱向上的單位寬度的伸縮力在所述第一區域比在所述第二區域小。

根據該一次性尿布,能夠將第一區域中的褶皺的數量設定成比第二區域中的褶皺的數量少。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兩方的所述彈性構件的配置數量、所配置的所述彈性構件的伸縮力以及所述彈性構件的伸長倍率中的至少一者不同。

根據該一次性尿布,能夠將第一區域的伸縮力設定成比第二區域的伸縮力低。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不在所述第一區域配置所述彈性構件。

根據該一次性尿布,進一步防止了第一區域的聚集,因此第一區域會與穿著者的皮膚柔軟地接觸,從而改善了舒適感。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性主體至少包括透液性片和不透液性片,所述腹側腰身部至少包括供所述彈性構件固定的片,在所述第一區域層疊的片的數量比在所述第二區域層疊的片的數量少。

根據該一次性尿布,降低了第一區域的剛性,因此第一區域會與穿著者的皮膚柔軟地接觸,尿布是舒適的。同時,第二區域中存在大量的片,并且還存在不透液性片,因此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性主體的所述縱向上的上端是所述第一區域與所述第二區域之間的分界。

根據該一次性尿布,能夠將層疊在第一區域中的片的數量設定成比層疊在第二區域中的片的數量少。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對于穿著時的伸縮力、每所述縱向上的單位寬度的伸縮力在所述腹側腰身部的位于所述缺欠部的所述橫向上的兩外側的部位比在所述第二區域小。

根據該一次性尿布,腹側腰身部的上端部不會聚集,因此會與穿著者的皮膚柔軟地接觸,尿布是舒適的。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腹側腰身部中,在一對片之間配置所述彈性構件,并且利用粘接劑使所述一對片和所述彈性構件接合,在所述腹側腰身部中,不在沿著所述缺欠部的外緣的緣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區域設置用于使所述一對片彼此接合的粘接劑和用于使所述一對片與所述彈性構件接合的粘接劑中的至少一者。

根據該一次性尿布,防止了缺欠部的沿著外緣延伸的緣部因粘接劑而變硬。因此,缺欠部的緣部會與穿著者的皮膚柔軟地接觸,從而改善了舒適感。另外,彈性構件的位于缺欠部側的端部會收縮,因而防止了彈性構件在缺欠部露出。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區域靠所述縱向上的下側的區域的彈性構件位于從所述腹側腰身部的所述橫向上的兩端部中的一者到另一者的范圍,但在所述吸收性芯上包括不連續部分。

根據該一次性尿布,防止了吸收性芯的收縮,因而能夠使吸收性芯與穿著者的身體緊密接觸,從而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所述缺欠部的所述橫向上的兩側部配置有所述彈性構件,在所述橫向上所述缺欠部的寬度比所述吸收性芯的最大寬度小。

根據該一次性尿布,能夠防止一次性尿布與新生兒的濕潤肚臍等接觸。另外,缺欠部的橫向寬度不會比必要程度大,因而能夠確保配置在缺欠部的兩側部中的彈性構件的長度,從而能夠允許腹側腰身部與穿著者的腰部相稱。

以下將借助于主要由新生兒穿著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的示例說明根據本發明的一次性尿布的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尿布1的基本構造>

圖1是一次性尿布1(以下稱作尿布)的立體圖。圖2是處于展開狀態的尿布1的平面圖。圖3是處于展開狀態的尿布1的橫向中央部的截面圖。注意,圖2是尿布1的彈性構件已經被伸長直到不再能夠看到形成在尿布1中的褶皺為止的展開圖。尿布1具有彼此交叉的縱向、橫向和厚度方向。另外,尿布1是所謂的“三片”式尿布,并且具有:吸收性主體10,其抵著穿著者的襠部地放置并吸收諸如尿等的排泄物;背側腰身部20,其覆蓋穿著者的背側部;和腹側腰身部30,其覆蓋穿著者的腹側部。

在圖2所示的展開狀態下,背側腰身部20的長度方向和腹側腰身部30的長度方向與尿布1的橫向相一致,并且在背側腰身部20與腹側腰身部30在尿布1的縱向上間隔開配置的狀態下,吸收性主體10跨接這兩部20和30。吸收性主體10的其長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位于背側腰身部20的橫向上的中央部,吸收性主體10的其長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位于腹側腰身部30的橫向上的中央部。另外,背側腰身部20和腹側腰身部30接合于吸收性主體10的厚度方向上的非皮膚側表面。然后將該狀態下的吸收性主體10在其長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處對折,使得在縱向上背側腰身部20的上端20a與腹側腰身部30的上端30a彼此齊平,然后使背側腰身部20與腹側腰身部30彼此接合,如此獲得內褲型尿布1。具體地,在橫向上使背側腰身部20的兩端部20b與腹側腰身部30的兩端部30b彼此接合。以這種方式,在尿布1中形成了腰部開口1a和一對腿部開口1b。

吸收性主體10具有透液性的正面片11(例如,無紡布)、吸收體12、不透液性的背面片13(例如,由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的片)、外裝片14(例如,無紡布)和一對側面片15(例如,不透液性無紡布)。

吸收體12具有吸收性芯121和覆蓋吸收性芯121的透液性的芯包裹物(未示出;例如,無紡布或棉紙(tissue)),其中吸收性芯121是通過使液體吸收性材料(例如,漿粕纖維或高吸收性聚合物)層疊而獲得的。注意,不要求用芯包裹物覆蓋吸收性芯121。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吸收性芯121在平面圖中是大致沙漏狀,并且其橫向寬度w1在吸收性芯121的縱向上的端部121a處最大。

一對側面片15分別設置在吸收性主體10的橫向上的兩側部。側面片15的橫向上的外側端部設置有能夠沿縱向伸縮的彈性構件151(例如,彈性線或伸縮性片)。因此,吸收性主體10的橫向上的兩側部構成所謂的腿部褶锏lg并與穿著者的腿相稱。另一方面,側面片15的橫向上的內側端部朝向橫向上的外側折疊,并且折疊部位中設置有能夠沿縱向伸縮的彈性構件(未示出)。因此,側面片15的橫向上的內側端部構成能夠在厚度方向上在穿著者的皮膚側立起的所謂的立體褶锏lsg。通過立體褶锏lsg密封排泄物。

背側腰身部20在平面圖中是矩形的,并且具有:內層片21(例如,無紡布),其位于厚度方向上的皮膚側;外層片22(例如,無紡布),其位于非皮膚側;和多個彈性構件23,其能夠沿橫向伸縮并被配置成沿著橫向延伸。多個彈性構件23配置在內層片21與外層片22之間、在縱向上間隔開地配置,并且在伸長狀態下固定于內層片21和外層片22。在本實施方式中,給出彈性線作為彈性構件23的示例,以下還將彈性構件23稱作背側彈性線23。

腹側腰身部30在平面圖中是矩形的,并且具有:內層片31(例如,無紡布),其位于厚度方向上的皮膚側;外層片32(例如,無紡布),其位于非皮膚側;和多個彈性構件33,其能夠沿橫向伸縮并被配置成沿著橫向延伸。多個彈性構件33配置在內層片31與外層片32之間、在縱向上間隔開地配置,并且在伸長狀態下固定于內層片31和外層片32。在本實施方式中,給出彈性線作為彈性構件33的示例,以下還將彈性構件33稱作腹側彈性線23。

歸因于背側彈性線23和腹側彈性線33,尿布1繞著穿著者的腰部相稱。注意,設置在背側腰身部20和腹側腰身部30中的彈性構件23和33不限于彈性線,可以是絲狀聚氨酯伸縮性纖維等,或者可以是片狀彈性構件。

<缺欠部40>

新生兒的肚臍是濕潤的。還存在將用于防止流血等的夾子安裝到新生兒的肚臍的情況。鑒于此,在尿布1中,腹側腰身部30的縱向上的上端30a、腹側腰身部30的橫向中央部設置有缺欠部40(缺口)。本實施方式的缺欠部40被成形為向下突出的圓弧形狀。缺欠部40使得能夠防止穿著者的肚臍或安裝于肚臍的夾子與尿布1接觸。還能夠避免如下情形:進行尿布1穿著的人(母親等)擔心尿布1與肚臍等之間的接觸,因此不會將尿布1拉得足夠高。這能夠避免排泄物泄漏。

缺欠部40的橫向上的寬度w2(例如,85mm)比吸收性芯121的最大寬度w1(例如,120mm)小。另外,缺欠部40的橫向上的兩側部設置有腹側彈性線33(以下還稱作缺欠部圍繞彈性線33a)。為此,不使缺欠部40的橫向寬度比必要程度寬,從而能夠確保缺欠部圍繞彈性線33a的特定長度。因此,尿布1(腹側腰身部30)與穿著者的腰部相稱。注意,在腹側腰身部30伸長的狀態下,也就是說,在腹側腰身部30伸長到不再能夠看到形成在腹側腰身部30中的褶皺的程度的狀態下,沿橫向測量缺欠部40的寬度和吸收性芯121的最大寬度。

另外,缺欠部40的深度(縱向上的深度)為大約15mm,不將深度設定成比必要程度大允許尿布1與穿著者的腰部相稱。另外,缺欠部40不限于具有圓弧形狀,可以是例如矩形。如果缺欠部40由直線形成,則設計是較容易的。另外,缺欠部40可以是在縱向上具有預定長度的直線狀的縫,在這種情況下,利于制造,在制造期間不產生切除部分。當穿著尿布時,縫在橫向上開口,因而能夠防止穿著者的肚臍或夾子與尿布1接觸。另外,不在背側腰身部20中設置缺欠部。

腹側腰身部30包括第一區域34和第二區域35。第一區域34是在縱向上從缺欠部40的下端40b所在位置到吸收性主體10的上端10a所在位置的區域。第二區域35是在縱向上從吸收性主體10的上端10a所在位置到吸收性芯121的上端121a所在位置的區域。另外,第一區域34和第二區域35是在腹側腰身部30的橫向上的兩端部30b之間沿橫向延伸的區域。

<腹側彈性線33>

圖4是示出腹側彈性線33的直徑和伸長倍率的圖。腹側腰身部30具有12根腹側彈性線33。在這12根腹側彈性線33中,配置在缺欠部40的橫向上的兩側部中的兩根腹側彈性線33叫做缺欠部圍繞彈性線33a,配置在第一區域34中的一根腹側彈性線33叫做第一區域彈性線33b,配置在第二區域35中的三根腹側彈性線33叫做第二區域彈性線33c,配置在第二區域彈性線33c下方的兩根腹側彈性線33叫做上方吸收體圍繞彈性線33d,位于上方吸收體圍繞彈性線33d下方的四根腹側彈性線33叫做下方吸收體圍繞彈性線33e。

缺欠部圍繞彈性線33a具有從腹側腰身部30的位于橫向上的一側的端部30b延伸到缺欠部40的位于橫向上的另一側的端部的部分,并且具有從缺欠部40的位于橫向上的一側的端部延伸到腹側腰身部30的位于橫向上的另一側端部30b的部分。缺欠部圍繞彈性線33a具有470dtex的直徑和2.6的伸長倍率。注意,彈性線(彈性構件)伸長倍率(n)是通過使當彈性線在伸長狀態下固定于片時該彈性線的長度a除以該彈性線在非伸長狀態(自然狀態)下的長度b所獲得的值(n=a/b)。

第一區域彈性線33b和第二區域彈性線33c在腹側腰身部30的橫向上的兩端部30b之間延伸,并且不具有不連續部分。第一區域彈性線33b具有470dtex的直徑和3.2的伸長倍率。第二區域彈性線33c具有940dtex的直徑和3.2的伸長倍率。

上方吸收體圍繞彈性線33d具有940dtex的直徑和3.6的伸長倍率。下方吸收體圍繞彈性線33e具有470dtex的直徑和3.4的伸長倍率。另外,上方吸收體圍繞彈性線33d和下方吸收體圍繞彈性線33e具有從腹側腰身部30的位于橫向上的一側的端部30b延伸到吸收性芯121的位于橫向上的另一側的端部的部分,并且具有從吸收性芯121的位于橫向上的一側的端部延伸到腹側腰身部30的位于橫向上的另一側的端部30b的部分。換言之,配置在比第二區域35靠縱向上的下側的區域中的上方吸收體圍繞彈性線33d和下方吸收體圍繞彈性線33e從腹側腰身部30的橫向上的兩端部30b中的一端部30b延伸到另一端部30b,但是在吸收性芯121中具有不連續部分。通過使彈性線33在吸收性芯121不連續,能夠防止吸收性芯121收縮,并且能夠允許吸收性芯121與穿著者的身體緊密接觸而不形成間隙。因而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

如上所述,缺欠部圍繞彈性線33a、上方吸收體圍繞彈性線33d和下方吸收體圍繞彈性線33e包括不連續部分。為此,第一區域彈性線33b和第二區域彈性線33c在腹側腰身部30的橫向上的兩端部30b之間連續地延伸并且不包括不連續部分。根據該構造,能夠允許腹側腰身部30的橫向中央部與穿著者的身體緊密接觸,因而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

<形成在尿布1中的褶皺>

圖5a是圖示形成在腹側腰身部30中的褶皺的圖,圖5b是圖示形成在第一區域34中的褶皺341和形成在第二區域35中的褶皺351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的圖。如前所述,腹側腰身部30包括:第一區域34,其在縱向上在缺欠部40的下端40b與吸收性芯121的上端121a之間沿著橫向延伸;和第二區域35,其位于比第一區域34靠縱向上的下側的位置并沿著橫向延伸。歸因于配置在腹側腰身部30中的腹側彈性線33的收縮,在第一區域34和第二區域35中形成了褶皺,并且在橫向上至少包括設置有缺欠部40的位置的范圍中,形成在第一區域34中的褶皺341的數量比形成在第二區域35中的褶皺351的數量少。

為此,在位于缺欠部40附近的第一區域34中,構成腹側腰身部30的內層片31和外層片32不聚集在一起,第一區域34會與穿著者的皮膚柔軟接觸,因而改善了尿布1的舒適性。另一方面,在位于吸收性芯121附近的第二區域35中,內層片31和外層片32聚集在一起,使得不容易形成間隙,因而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歸因于排泄物的泄漏是在第二區域35中停止,即使在第一區域34中形成了比第二區域35大的間隙,也不存在對排泄物泄漏的擔心。另外,在僅設置有缺欠部的尿布的情況下,用于抑制排泄物泄漏的區域,也就是說,具有許多褶皺且與穿著者的身體緊密接觸的部分位于缺欠部40的外緣40a(切口端)處。根據該構造,片被聚集的硬區域將與肚臍周圍的細嫩皮膚區域接觸并將使該皮膚受損。為此,如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缺欠部40的下端40b與第二區域35之間設置具有較少褶皺數量的第一區域34是有利的。根據該構造,片不被聚集的軟的第一區域34位于缺欠部40的外緣40a處,因而能夠防止穿著者的皮膚受傷。

注意,在橫向上至少包括設置有缺欠部40的位置的區域的一個示例是具有寬度w2且從缺欠部40的位于最靠橫向上的一側的端40c延伸到位于最靠另一側的端40d的區域。注意,不限于此,范圍可以是包括比缺欠部40靠橫向外側的位置的范圍,或者可以是包括設置有缺欠部40的位置的一部分的范圍。另外,可以通過數例如在尿布1平放的狀態下出現的,或者在尿布1沿橫向伸長到褶皺不消失的程度的狀態下出現的褶皺的凸部和凹部的數量,來測量形成在第一區域34中的褶皺341和形成在第二區域35中的褶皺351的數量。例如,當從皮膚側觀察尿布1時,朝向皮膚側突出的部分是凸部,遠離皮膚側突出的部分是凹部。

另外,在尿布1中,第一區域34的橫向上的長度和第二區域35的橫向上的長度彼此相等。為此,如圖5b所示,在橫向上至少包括設置有缺欠部40的位置的范圍中,在腹側腰身部3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區域34的褶皺341的凹凸的高度比第二區域35的褶皺的凹凸的高度大。因此,第一區域34中的間隙較大,第一區域34會與穿著者的皮膚柔軟地接觸,因而改善了尿布1的舒適性。同時,第二區域35中的間隙較小,因而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反之,第一區域34的褶皺341的凹凸的高度比第二區域35的褶皺351的凹凸的高度大,因而能夠將第一區域34中的褶皺341的數量設定成比第二區域35中的褶皺351的數量少。

注意,通過例如在尿布1平放的狀態下或者在尿布1沿橫向伸長到褶皺沒有消失的程度的狀態下測量從一個凸部的頂到與該凸部鄰接的凹部的底的厚度方向長度來獲得褶皺的凹凸的高度。另外,在橫向上至少包括設置有缺欠部40的位置的范圍中,可以使第一區域34中的所有褶皺341與第二區域35中的所有褶皺351進行比較,或者可以僅比較一部分褶皺。另外,可以使用平均值比較或可以單獨比較褶皺的凹凸的高度。

另外,優選的是,除了褶皺的凹凸的高度以外,在橫向上第一區域34的褶皺341的寬度(凸部和凹部的寬度)比第二區域35的褶皺351的寬度大。根據該構造,第一區域34的褶皺341的凸部與穿著者的身體面接觸,從而能夠防止褶皺341的凸部以局部的方式與穿著者的身體接觸。因此,改善了尿布1的舒適性。

另外,如圖4所示,第一區域彈性線33b的伸長倍率和第二區域彈性線33c的伸長倍率彼此相等,但是第一區域彈性線33b的數量比第二區域彈性線33c的數量少,第一區域彈性線33b的直徑(伸縮力)比第二區域彈性線33c的直徑(伸縮力)小。為此,尿布1的在被穿著時的、每縱向上的單位寬度的橫向上的伸縮力在第一區域34中比在第二區域35中小,從而能夠將第一區域34中的褶皺341的數量設定成比第二區域35中的褶皺351的數量少。

注意,不限于以上說明,第一區域34與第二區域35兩方的腹側彈性線33的數量、腹側彈性線33的直徑(伸縮力)和腹側彈性線33的伸長倍率中的至少一者被設定為不同,使得每縱向上的單位寬度的伸縮力在第一區域34中比在第二區域35中小。具體地,將第一區域腹側彈性線33b的數量設定成比第二區域腹側彈性線33b的數量少、將第一區域腹側彈性線33b的直徑(伸縮力)設定成比第二區域腹側彈性線33c的直徑(伸縮力)小或將第一區域腹側彈性線33b的伸長倍率設定成比第二區域腹側彈性線33c的伸長倍率低。

注意,尿布被穿著時的伸縮力的一個示例是當尿布1的腰部開口1a伸長到作為尿布1的穿著對象的新生兒的平均腰部尺寸(假想平均腰部尺寸)時的伸縮力。換言之,當尿布1的腰部開口1a已經伸長在自然狀態(非伸長狀態)下周長的大約30%時,使第一區域34中的伸縮力與第二區域35中的伸縮力進行比較。

另外,如圖4所示,缺欠部圍繞彈性線33a的數量比第二區域彈性線33c的數量少,前者的直徑(伸縮力)比后者的直徑(伸縮力)小,前者的伸長倍率比后者的伸長倍率小。因此,尿布1的在被穿著時的、每縱向上的單位寬度的橫向上的伸縮力在腹側腰身部30的位于缺欠部40的在橫向上的兩外側的部位36(以下稱作缺欠部的兩側部)中比在第二區域35中小。為此,形成在缺欠部的兩側部36中的褶皺的數量比形成在第二區域35中的褶皺的數量少。以這種方式,優選的是,在尿布1的橫向上的預定范圍(例如,從腹側腰身部30的位于橫向上的一側的端到缺欠部40的位于橫向上的一側的端的范圍)中,形成在缺欠部的兩側部36中的褶皺的數量比形成在第二區域35中的褶皺的數量少。根據該構造,即使在缺欠部的兩側部36中,與第一區域34中同樣,片不會聚集,因此改善了尿布1的舒適性。另外,腹側腰身部30的上端30a(切口端)變得柔軟,因而能夠防止穿著者的皮膚受傷。

注意,通過使缺欠部的兩側部36與第二區域35兩方的腹側彈性線33的數量、腹側彈性線33的伸縮力(直徑)和腹側彈性線33的伸長倍率中的至少一者被設定為不同,將缺欠部的兩側部36的伸縮力設定成比第二區域35的伸縮力小。

另外,優選的是,在腹側腰身部30的厚度方向上缺欠部的兩側部36的褶皺的凹凸的高度比第二區域35的褶皺351的凹凸的高度大。根據該構造,形成在缺欠部的兩側部36中的間隙較大,缺欠部的兩側部36會與穿著者的皮膚柔軟地接觸,因此改善了尿布1的舒適性。

通過如上所述地將第一區域34的伸縮力和缺欠部的兩側部36、也就是說腹側腰身部30的上端部的伸縮力設定成比第二區域35的伸縮力小,當給穿著者穿上尿布1時腹側腰身部30的上端部較容易變寬,因而能夠順利地穿上尿布1。還能夠防止當尿布1由腰部鼓出的嬰兒穿著時腰部過緊地收縮。

此外,如圖2和圖3所示,在尿布1中,在縱向上吸收性主體10的上端10a沒有到達缺欠部40的下端40b。另外,吸收性主體10的上端10a是第一區域34與第二區域35之間的邊界。為此,沿厚度方向層疊在第一區域34中的片的數量是兩片(腹側腰身部30的內層片31和外層片32),沿厚度方向層疊在第二區域35中的片的數量是五片(腹側腰身部30的內層片31和外層片32以及吸收性主體10的透液性片11、不透液性片13和外裝片14)。換言之,層疊在第一區域34中的片的數量比層疊在第二區域35中的片的數量少。

為此,第一區域34的剛性較低,第一區域34會與穿著者的皮膚柔軟地接觸,從而改善了舒適性。還能夠防止穿著者的皮膚因缺欠部40的外緣40a(第一區域34)而受傷。另一方面,在第二區域35中存在較多的片,還存在不透液性背面片13,因而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

圖6是圖示缺欠部40附近的涂布粘接劑的區域的圖。在腹側腰身部30中,腹側彈性線33配置在內層片31與外層片32之間,粘接劑用于使內層片31、外層片32和腹側彈性線33彼此接合。注意,不向缺欠部40的沿著外緣40a延伸的緣部41涂布粘接劑。具體地,不在缺欠部40的緣部41中設置使內層片31與外層片32(一對片)彼此接合的粘接劑,也不設置使內層片31和外層片32(一對片)與腹側彈性線33接合的粘接劑。該構造防止缺欠部40的緣部41因粘接劑而變硬,使得缺欠部40的緣部41與穿著者的皮膚柔軟地接觸,因此改善了舒適性。注意,在缺欠部40的橫向寬度w2為例如85mm的情況下,將緣部41的寬度設定在2mm至15mm的范圍。

另外,假設將缺欠部圍繞彈性線33a在腹側腰身部30的橫向上的兩端部30b之間連續伸長的狀態下固定到內層片31和外層片32,隨后切斷缺欠部40。在這種情況下,歸因于不向缺欠部40的緣部41涂布粘接劑,缺欠部圍繞彈性線33a的與缺欠部40鄰接的端部能夠收縮直到缺欠部40的緣部41,從而能夠防止該端部從缺欠部40露出。因此,能夠改善尿布1的外觀,能夠防止缺欠部圍繞彈性線33a的端部與穿著者的皮膚接觸。

注意,如下構造是可能的:在缺欠部40的緣部41的一部分中設置粘接劑,或者在缺欠部40的緣部41中設置用于使一對片彼此接合的粘結劑或設置用于使一對片與腹側彈性線33接合的粘接劑。另外,盡管本實施方式的腹側腰身部30由內層片31和外層片32構成,但是不限于此,可以在內層片31與外層片32之間設置具有預定顏色或形成有圖像的設計片。在這種情況下,設計片與內層片31或外層片32形成一對片。另外,優選的是,不在缺欠部40的緣部41中設置用于使彼此之間未設置腹側彈性線33的片接合在一起的粘接劑。

===第二實施方式===

圖7是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尿布1的展開狀態的平面圖。在第二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不在第一區域34中設置腹側彈性線33,在第二區域35中設置四根腹側彈性線33(第二區域彈性線33c)。除了腹側彈性線33的配置以外,構成元件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相同,因此將省略其說明。注意,圖7是展開圖,其中尿布1的彈性構件已經伸長直到不再能夠看到形成在尿布1中的褶皺為止。

即使不在第一區域34中設置腹側彈性線33,第一區域34也會因缺欠部圍繞彈性線33a和第二區域彈性線33c的收縮而收縮,從而會在第一區域34中形成褶皺。應當注意,不在第一區域34中設置腹側彈性線33的情況下,形成在第一區域34中的褶皺的數量比在第一區域34中設置腹側彈性線33的情況少。為此,構成腹側腰身部30的內層片31和外層片32更少地聚集,第一區域34會與穿著者的皮膚更柔軟地接觸,因而改善了尿布1的舒適性。

另外,在第二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第一區域34中,尿布的被穿著時的、每縱向上的單位寬度的伸縮力為零。為此,第一區域34中的伸縮力比第二區域35中的伸縮力小。

另外,如下構造是可能的:不在第一區域34中設置腹側彈性線33,也不在缺欠部的兩側部36中設置腹側彈性線33。還在這種情況下,歸因于第二區域彈性線33c的收縮,會在第一區域34和缺欠部的兩側部36中形成褶皺。在第一區域34和缺欠部的兩側部36中形成了較少的褶皺。因此,位于穿著者的肚臍周圍的第一區域34和缺欠部的兩側部36會與穿著者的皮膚更柔軟地接觸。注意,如下構造是可能的:在第一區域34中設置腹側彈性線33,不在缺欠部的兩側部36中設置腹側彈性線33。還在這種情況下,會在第一區域34和缺欠部的兩側部36中形成較少的褶皺,第一區域34和缺欠部的兩側部36會與穿著者的皮膚更柔軟地接觸。

===伸縮力的測量方法===

圖8是說明用于測量伸縮力的樣品的條件的圖,圖9是說明伸縮力的測量結果的圖。以下說明用于測量第一區域34和第二區域35中的伸縮力(尿布1的橫向上的伸縮力)的方法和實際的測量結果。以下示出了采用拉伸試驗機的測量方法的示例,但是可以使用其它測量方法。另外,同樣地測量缺欠部的兩側部36中的伸縮力并與第二區域35中的伸縮力進行比較。

首先,作為測量對象,樣品1(腹側腰身部30)是沿著尿布1的橫向(腹側彈性線33的伸縮方向)從尿布1的第一區域34切出的,樣品2(腹側腰身部30和吸收性主體10)是沿著尿布1的橫向從第二區域35切出的。這里例示的樣品1具有一根腹側彈性線33,所設置的腹側彈性線33具有470dtex的直徑和2.3的伸長倍率,尿布1的縱向上的寬度為10mm。樣品2具有三根腹側彈性線33,所設置的腹側彈性線33具有470dtex的直徑和2.3的伸長倍率,尿布1的縱向上的寬度為20mm。

接下來,用拉伸試驗機的上下卡盤夾住樣品1或樣品2的拉伸方向(尿布1的橫向)上的兩端部。注意,在這里,拉伸方向上的初始卡盤分離距離,也就是說,拉伸方向上的初始大小為117.5mm。為此,樣品1和樣品2的在尿布1的橫向上的切出寬度大于或等于117.5mm。另外,將當用上卡盤夾住樣品1和樣品2時拉伸試驗機的測量值設定為零,當用下卡盤夾住樣品1和樣品2時不執行該設定。

接下來,將卡盤分離距離從初始大小(117.5mm)改變到通過使初始大小的大約110%(130mm)與初始大小相加所獲得的長度(247.5mm),也就是說,樣品1和樣品2伸長,并且測量各種長度下的拉伸應力(n)。注意,拉伸速度為例如100mm/min。然后將測量結果(n)轉換成尿布1的每縱向上的單位寬度(10mm)的值。然后將算出的值視作尿布1的每縱向上的單位寬度的第一區域34中的伸縮力和第二區域35中的伸縮力(n/10mm)。

如上所述,對于尿布1被穿著時的伸縮力所能夠給出的一個示例是當尿布1的腰部開口1a伸長了自然狀態下的周長的大約30%時的伸縮力。因此,在該測量方法的情況下,假設當卡盤分離距離為初始大小(117.5mm)時尿布1處于自然狀態,比較當卡盤分離距離增大了初始大小的大約30%時(152.5mm≈117.5×1.3)所獲得的測量結果。根據圖9的測量結果,當卡盤分離距離為152.5mm時每縱向上的單位寬度的伸縮力在第一區域34中是0.0679(n/10mm),在第二區域35中是0.0885(n/10mm)。換言之,所獲得的結果是:第一區域34中的伸縮力比第二區域35中的伸縮力小。

注意,在這里執行當卡盤分離距離從初始大小增大時所獲得的測量結果之間的比較(伸長時的測量結果的比較),但是不限于此,可以執行當卡盤分離距離從最大狀態變成初始大小時所獲得的測量結果之間的比較(收縮時的測量結果的比較),或者可以使用伸長時的測量結果的平均值和收縮時的測量結果的平均值來執行測量。另外,可以執行在除了當卡盤分離距離增大了初始大小的大約30%時以外的狀態下所獲得的測量結果之間的比較。

===其它實施方式===

以上實施方式是為了利于理解本發明,不是為了以限制的方式解釋本發明。能夠在不超出本發明的主旨的情況下對本發明進行變型和改進,無需贅述,本發明的等同方案包含在本發明內。

盡管在以上實施方式中,第一區域34與第二區域35兩方的腹側彈性線33的條件(數量、直徑、伸長倍率)和層疊片的數量兩者均被設定為不同,但是尿布1可以具有這兩者中的僅一者被僅設定為不同的構造。注意,即使第一區域34與第二區域35兩方僅將層疊片的數量設定為不同的情況下,尿布1的被穿著時的每縱向上的單位寬度的伸縮力也傾向于在第一區域34中比在第二區域35中低。

盡管在以上實施方式中給出了內褲型尿布作為一次性尿布的示例,但是不限于此,尿布可以是帶型(tapetype)尿布。另外,盡管在以上實施方式中給出了被分割成三個組成部件的尿布的示例,但是不限于此,尿布可以具有如下構造:背側腰身部20和腹側腰身部30形成為一體,或者背側腰身部20、腹側腰身部30和吸收性主體10形成為一體。另外,盡管在以上實施方式中尿布1由新生兒穿著,但是尿布1也可以由年齡大的嬰兒或諸如老人等的成人穿著。

附圖標記說明

1尿布(一次性尿布)、10吸收性主體、11正面片(透液性片)、12吸收體、121吸收性芯、13背面片(不透液性片)、14外裝片、15側面片,20背側腰身部、21內層片、22外層片、23背側彈性線、30腹側腰身部、31內層片(一對片)、32外層片(一對片)、33腹側彈性線(彈性構件)、33a缺欠部圍繞彈性線、33b第一區域彈性線、33c第二區域彈性線、33d上方吸收體圍繞彈性線、33e下方吸收體圍繞彈性線、34第一區域、341褶皺、35第二區域、351褶皺、36缺欠部的兩側部、40缺欠部、40a外緣、40b下端、41緣部、lg腿部褶裥、lsg立體褶裥。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