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功能藥物推送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學器具領域,具體是指一種多功能藥物推送器。
【背景技術】
[0002]在婦科疾病治療過程中,陰道給藥是最直接有效地治療方法,例如現有技術中有通過內推管將外管中的帶有藥物的棉栓推到陰道深處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并且市面上還公開了一種深度藥用陰道栓,其包括外套管和內套管,當內套管完全推進外套管內,藥栓及棉棒便會滑入適當位置。
[0003]現有技術中,因為內外套管均為光滑表面,因此有容易脫落的缺陷。有的藥劑為液體,放置時藥劑液體和棉棒接觸一同放入,但藥用棉棒遇液體膨脹,內套管推送的力度則不好把握,難以推動藥劑及棉棒前進,給給藥帶來難度。并且,現有的陰道栓中的給藥部分與送藥部分為一個整體,即成為一次性用品,為防止病菌的二次傳播感染,要求使用者在每次使用后不能再次使用,既增加了生產廠商的生產成本,又增加了使用者的使用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功能藥物推送器,避免每次治療時對推動器的一次性浪費,提高推送器部件的重復使用率。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0006]—種多功能藥物推送器,包括內部中空的手持部、與手持部連接的套筒、送藥彈殼,在所述手持部內安裝有馬達,馬達輸出端上連接有螺紋桿,所述送藥彈殼轉動設置在套筒的開放端內壁,所述螺紋桿的末端穿過套筒延伸至與送藥彈殼內,在螺紋桿的末端安裝有震子,且震子與送藥彈殼內壁螺紋連接。
[0007]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轉動連接的方式來實現藥劑推送時手持部與送藥彈殼的靈活連接,使得在患者使用過程中,只需單獨針對出藥部分的更換,即可實現動力驅動部件的二次使用,避免患者在治療期間使用大量的一次性給藥器,造成大量的浪費;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將與手持部連接的套筒端部和送藥彈殼通過拼裝快速連為一體,而震子與送藥彈殼內壁螺紋連接,啟動馬達使得螺紋桿開始轉動,進而帶動震子以及送藥彈殼壁開始轉動,且馬達可實現正反向轉動,藥劑由送藥彈殼噴射至患處,藥劑在經過旋轉后可提高在患處的均勻分布程度,同時增加與患處的接觸面積,而裝在螺紋桿末端的震子可在螺紋桿的推進過程中實現送藥彈殼輕微的振動,使得藥劑在推送至患處時,輕微的振動能提高藥劑與患處的接觸效率,進而增大治療效果,以實現最佳的治療目的。使用完成后,馬達停止轉動,將送藥彈殼與震子分離,即實現送藥彈殼與手持部快速拆卸,將與患處直接接觸后的送藥彈殼處理后,手持部與套筒在經過一定的清洗后又可重新繼續使用,避免每次治療時對藥物推送器的一次性浪費,提高手持部的重復使用率。
[0008]還包括推桿以及套設在推桿一端的調節筒,在套筒內壁上開有兩個滑槽,調節筒外壁上設有兩個與滑槽配合的突起,在調節筒內部固定有絲母,所述螺紋桿末端依次貫穿調節筒、推桿且與絲母螺紋連接配合,推桿另一端與震子連接;在所述調節筒內壁上安裝有外軸承,推桿的端部轉動設置在外軸承內,且在推桿正對絲母一側的端面上滑動設置有限位塊,所述限位塊的頂部通過彈簧與調節筒內壁連接,且所述螺紋桿的末端開有與限位塊底部配合的凹槽。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即病灶的位置有所差異,需要對送藥彈殼的藥劑噴射點進行微調,具體操作如下:調節筒與推桿之間通過外軸承連接,使得推桿在絲母轉動時,只進行一段距離的水平方向上的直線運動,即實現單獨推桿的推進,此時推桿推動送藥彈殼在其軸向進行一定量的位移,使得送藥彈頭的藥劑噴射點能夠與陰道深處的病灶接觸;當推桿的端部達到送藥彈殼內的極限位置時,此時螺紋桿的末端移動至外軸承靠近絲母的一側外沿,而在此動作發生之前,限位塊位于推桿的端面上,且限位塊的底部與螺紋桿的外壁接觸,彈簧始終保持壓縮狀態,當凹槽與限位塊的底部接觸后,限位塊本身的高度在彈簧的彈力作用開始下降,即實現螺紋桿通過限位塊與推桿聯合在一起,馬達繼續轉動時則帶動螺紋桿、推桿一起轉動,進而重新實現推桿以及送藥彈殼的旋轉狀態,通過旋轉推進給藥可增加藥劑在噴射后的分布范圍,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在藥劑推送結束后,馬達反向轉動,使得絲母與螺紋桿重新配合,即限位塊底部快速與凹槽發生脫離,螺紋桿繼續轉動,使得調節筒以及推桿重新回到套筒內。
[0009]在所述手持部內安裝有電池艙,所述震子以及馬達與所述電池艙電連接。震子以及馬達均通過電池艙內的電池進行統一供電,并且電池艙開設在手持部內可方便電池的快速更換,方便患者的使用。
[0010]所述送藥彈殼包括一端開放的殼體和設置在殼體內壁中的輸藥管,殼體內壁上開設送藥腔體,輸藥管與送藥腔體連通且向殼體的開放端延伸,殼體的開放端與套筒轉動連接,在殼體的封閉端開有多個與送藥腔體連通的出藥孔;在所述手持部內設有相互連接的藥艙、空氣栗,在套筒內壁設置環形槽,藥艙與輸料軟管的一端連接,輸料軟管的另一端與環形槽連通,且所述環形槽用于與輸藥管對接。給藥時,送藥彈殼與手持部配合使用,即在調節筒以及推桿在伸縮的同時,空氣栗將藥艙內的藥劑依次通過輸藥管、環形槽以及輸料軟管輸入到送藥腔體中,透過出藥孔后,藥劑最終直接外排至受藥部位;由于空氣栗的栗送效率可控,即在藥劑的送藥過程中,位于送藥腔體內的藥劑劑量隨栗送空氣量的多少而發生變化,然后通過多個不同位置的出藥孔噴射至受藥部位,并且多個出藥孔可增大藥劑在受藥部位的覆蓋面積,最終實現降低患者藥劑推送的次數,達到縮短治療周期的目的。
[0011]所述殼體的密封端為圓弧形,且多個所述出藥孔均勻分布在所述殼體的端部上。作為優選,殼體的密封端設置為圓弧形可直接降低其在推送過程中的阻力以及減小使用者的不適感,并且多個出藥孔均勻分布不僅能夠保證患處的給藥劑量,同時還能進一步增加藥劑的均勻分布程度,進而提高每次藥劑推送的治療效果。
[0012]在所述殼體開放端的端面上設有均為環形的內突出部和外突出部,所述套筒的端面上設置有與內突出部配合的矩形槽,所述外突出部與所述環形槽的內壁接觸。為進一步加強送藥彈殼在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能,在送藥殼體的開放端面上設置有環形的內突出部和外突出部,使用時,內突出部在矩形槽內自由移動,而外突出部與環形槽的內壁接觸,即使送藥彈殼在震動以及旋轉狀態下,也能保證送藥彈殼與套筒之間的連接穩定性,同時降低送輸藥管與輸藥軟管之間對接時的密封性,避免藥劑發生泄漏,還能防止在使用時送藥彈殼與套筒之間出現大小可隨時變化的縫隙,避免患者在使用時受到夾傷。
[0013]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0014]1、本實用新型使用完成后,馬達停止轉動,將送藥彈殼與震子分離,即實現送藥彈殼與手持部快速拆卸,將與患處直接接觸后的送藥彈殼處理后,手持部與套筒在經過一定的清洗后又可重新繼續使用,避免每次治療時對藥物推送器的一次性浪費,提高手持部的重復使用率;
[0015]2、本實用新型由于空氣栗的栗送效率可控,即在藥劑的送藥過程中,位于送藥腔體內的藥劑劑量隨栗送空氣量的多少而發生變化,然后通過多個不同位置的出藥孔噴射至受藥部位,并且多個出藥孔可增大藥劑在受藥部位的覆蓋面積,最終實現降低患者藥劑推送的次數,達到縮短治療周期的目的;
[0016]3、本實用新型當凹槽與限位塊的底部接觸后,限位塊本身的高度在彈簧的彈力作用開始下降,即實現螺紋桿通過限位塊與推桿聯合在一起,馬達繼續轉動時則帶動螺紋桿、推桿一起轉動,進而實現推桿以及送藥彈殼的推進給藥,增加藥劑在噴射后的分布范圍,以達到提尚治療效果的目的。
【附圖說明】
[0017]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初始位置不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極限位置示意圖;
[0020]附圖中標記及相應的零部件名稱:
[0021 ] 1-螺紋桿、2-輸料軟管、3-送藥腔體、4-殼體、5-出藥孔、6_突起、7_震子、8_限位塊、9-套筒、I O-手持部、11-電池艙、12-馬達、13-調節筒、14-絲母、15-推桿、16-凹槽、17-彈簧、18-外軸承、19-空氣栗、20-藥艙、21 -輸藥管、22-滑槽、23-環形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2]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23]實施例1
[0024]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包括內部中空的手持部10、與手持部10連接的套筒9、送藥彈殼,在所述手持部10內安裝有馬達12,馬達12輸出端上連接有螺紋桿I,所述送藥彈殼轉動設置在套筒9的開放端內壁,所述螺紋桿I的末端穿過套筒9延伸至與送藥彈殼內,在螺紋桿I的末端安裝有震子7,且震子7與送藥彈殼內壁螺紋連接;所述送藥彈殼包括一端開放的殼體4和設置在殼體4內壁中的輸藥管2,殼體4內壁上開設送藥腔體3,輸藥管2與送藥腔體3連通且向殼體4的開放端延伸,殼體4的開放端與套筒9轉動連接,在殼體4的封閉端開有多個與送藥腔體3連通的出藥孔5;在所述手持部10內設有相互連接的藥艙20、空氣栗19,在套筒9內壁設置環形槽,藥艙20與輸料軟管2的一端連接,輸料軟管2的另一端與環形槽連通,且所述環形槽用于與輸藥管2對接。
[0025]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轉動連接的方式來實現藥劑推送時手持部10與送藥彈殼的靈活連接,使得在患者使用過程中,只需單獨針對出藥部分的更換,即可實現動力驅動部件的二次使用,避免患者在治療期間使用大量的一次性給藥器,造成大量的浪費;工作時,將與手持部10連接的套9筒端部和送藥彈殼通過拼裝快速連為一體,而震子7與送藥彈殼內壁螺紋連接,啟動馬達12使得螺紋桿I開始轉動,進而帶動震子7以及送藥彈殼壁開始轉動,且馬達12可實現正反向轉動,藥劑由送藥彈殼噴射至患處,藥劑在經過旋轉后可提高在患處的均勻分布程度,同時增加與患處的接觸面積,而裝在螺紋桿I末端的震子7可在螺紋桿I的推進過程中實現送藥彈殼輕微的振動,使得藥劑在推送至患處時,輕微的振動能提高藥劑與患處的接觸效率,進而增大治療效果,以實現最佳的治療目的。使用完成后,馬達12停止轉動,將送藥彈殼與震子7分離,即實現送藥彈殼與手持部10快速拆卸,將與患處直接接觸后的送藥彈殼處理后,手持部10與套筒9在經過一定的清洗后又可重新繼續使用,避免每次治療時對藥物推送器的一次性浪費,提高手持部10的重復使用率。
[0026]使用時,手持部的操作方式如下,第一種操作方式:先將與手持部10連接的套筒9端部和送藥彈殼通過轉動快速連接,即輸藥管21與環形槽23快速對接,藥劑在空氣栗19的栗送作用下由藥艙20依次經過輸藥管21、環形槽23、輸藥軟管2進入送藥腔體3內后,經過出藥孔5噴射至患處,以實現治療病灶深度較淺的病情;第二種操作方式:啟動馬達12使得螺紋桿I開始轉動,帶動送藥彈殼進行轉動,同時藥劑被推送至送藥腔體中,震子7開始振動,最終藥劑被直接外排至受藥部位,其中震子7可在送藥彈殼的旋轉過程中實現送藥殼體的輕微振動,使得藥劑在推送至患處時,輕微的振動能提高藥劑與患處的接觸效率,進而增大治療效果。
[0027]作為優選,為減小震子7震動時對螺紋的直接影響,本實施例在震子7的外壁上設置有突起6,突起6與送藥彈殼內壁螺紋連接,進而降低震子7外壁以及螺紋之間的相互磨損,提高震子7的使用壽命。
[0028]實施例2
[0029]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之上,使用時還能實現第三種操作方式:調節筒13與推桿15之間通過外軸承18連接,使得推桿15在絲母14轉動時,只進行一段距離的水平方向上的直線運動,即實現單獨推動推桿15的推動同時完成藥劑的推送;當推桿15的端部達到送藥彈殼內的極限位置時,此時螺紋桿I的末端移動至外軸承18靠近絲母14的一側外沿,而在此動作發生之前,限位塊8位于推桿15的端面上,且限位塊8的底部與螺紋桿I的外壁接觸,彈簧17始終保持壓縮狀態,當凹槽16與限位塊8的底部接觸后,限位塊8本身的高度在彈簧17的彈力作用開始下降,即實現螺紋桿I通過限位塊8與推桿15聯合在一起,馬達12繼續轉動時則帶動螺紋桿1、推桿15—起轉動,進而實現推桿15的旋轉推進同時實現給藥,增加藥劑在噴射后的分布范圍,以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0030]使用完成后,馬達12反向轉動,使得絲母14與螺紋桿I重新配合,進而使得推桿15與調節筒13重新回復到套筒9內,將送藥彈殼快速拆卸后,使得手持部10與套筒9又可重新繼續使用,避免每次治療時對推動器的一次性浪費,提高手持部10的重復使用率。
[0031]作為優選,還可在所述套筒9內部設置T型腔體,T型腔體由相互連通的水平段和豎直段構成,且所述水平段垂直于豎直段的中部,所述調節筒13滑動設置在水平段內,所述推桿15的末端滑動設置在豎直段內。在使用前,套筒9的自由端通過保護膜將其密封,且調節筒13以及推桿15被容納在T型腔體的豎直段內,調節筒13被容納在T型腔體的水平段內,進而合理利用套筒9以及手持部10內的空間,并且通過密封包裝可以有效防止輸藥管21在使用前被污染。
[0032]特別指出的是,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安裝在手持部10外壁上的控制開關,該控制開關與馬達12、震子7電連接,可控制馬達12的正常啟動和正反向轉動以及震子7的振動,進而實現送藥過程中的有效調節。
[0033]實施例3
[0034]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給藥時,送藥彈殼與手持部10配合使用,即在調節筒13以及推桿15在伸縮的同時,空氣栗19將藥艙20內的藥劑依次通過輸藥管21、環形槽23以及輸料軟管2輸入到送藥腔體3中,透過出藥孔5后,藥劑最終直接外排至受藥部位;由于空氣栗19的栗送效率可控,即在藥劑的送藥過程中,位于送藥腔體3內的藥劑劑量隨栗送空氣量的多少而發生變化,然后通過多個不同位置的出藥孔5噴射至受藥部位,并且多個出藥孔5可增大藥劑在受藥部位的覆蓋面積,最終實現降低患者藥劑推送的次數,達到縮短治療周期的目的。
[0035]在安裝使用時,在所述殼體4開放端的端面上設有均為環形的內突出部和外突出部,所述套筒的端面上設置有與內突出部配合的矩形槽,所述外突出部與所述環形槽23的內壁接觸。為進一步加強送藥彈殼在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能,在送藥殼體的開放端面上設置有環形的內突出部和外突出部,使用時,內突出部在矩形槽內自由移動,而外突出部與環形槽23的內壁接觸,即使送藥彈殼在震動以及旋轉狀態下,也能保證送藥彈殼與套筒9之間的連接穩定性,同時降低送輸藥管21與輸藥軟管2之間對接時的密封性,避免藥劑發生泄漏,還能防止在使用時送藥彈殼與套筒9之間出現大小可隨時變化的縫隙,避免患者在使用時受到夾傷。
[0036]作為優選,殼體4的密封端設置為圓弧形可直接降低其在推送過程中的阻力以及減小使用者的不適感,并且多個出藥孔5均勻分布不僅能夠保證患處的給藥劑量,同時還能進一步增加藥劑的均勻分布程度,進而提高每次藥劑推送的治療效果。
[0037]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多功能藥物推送器,包括內部中空的手持部(10)、與手持部(10)連接的套筒(9)、送藥彈殼,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持部(10)內安裝有馬達(12),馬達(12)輸出端上連接有螺紋桿(1),所述送藥彈殼轉動設置在套筒(9)的開放端內壁,所述螺紋桿(I)的末端穿過套筒(9)延伸至與送藥彈殼內,在螺紋桿(I)的末端安裝有震子(7),且震子(7)與送藥彈殼內壁螺紋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藥物推送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推桿(15)以及套設在推桿(15)—端的調節筒(13),在套筒(9)內壁上開有兩個滑槽(22),調節筒(13)外壁上設有兩個與滑槽(22)配合的突起,在調節筒(13)內部固定有絲母(14),所述螺紋桿(I)末端依次貫穿調節筒(13)、推桿(15)且與絲母(14)螺紋連接配合,推桿(15)另一端與震子(7)連接;在所述調節筒(13)內壁上安裝有外軸承(18),推桿(15)的端部轉動設置在外軸承(18)內,且在推桿(15)正對絲母(14)一側的端面上滑動設置有限位塊(8),所述限位塊(8)的頂部通過彈簧(17)與調節筒(13)內壁連接,且所述螺紋桿(I)的末端開有與限位塊(8)底部配合的凹槽(16)。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藥物推送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持部(10)內安裝有電池艙(11),所述震子(7)以及馬達(12)與所述電池艙(11)電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藥物推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藥彈殼包括一端開放的殼體(4)和設置在殼體(4)內壁中的輸藥管(2),殼體(4)內壁上開設送藥腔體(3),輸藥管(2)與送藥腔體(3)連通且向殼體(4)的開放端延伸,殼體(4)的開放端與套筒(9)轉動連接,在殼體(4)的封閉端開有多個與送藥腔體連通的出藥孔(5);在所述手持部(10)內設有相互連接的藥艙(20)、空氣栗(19),在套筒(9)內壁設置環形槽(23),藥艙(20)與輸料軟管(21)的一端連接,輸料軟管(21)的另一端與環形槽(23)連通,且所述環形槽(23)用于與輸藥管(2)對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藥物推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4)的密封端為圓弧形,且多個所述出藥孔(5)均勻分布在所述殼體(4)的端部上。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藥物推送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殼體(4)開放端的端面上設有均為環形的內突出部和外突出部,所述套筒(9)的端面上設置有與內突出部配合的矩形槽,所述外突出部與所述環形槽(23)的內壁接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功能藥物推送器,包括內部中空的手持部、與手持部連接的套筒、送藥彈殼,在所述手持部內安裝有馬達,馬達輸出端上連接有螺紋桿,所述送藥彈殼轉動設置在套筒的開放端內壁,所述螺紋桿的末端穿過套筒延伸至與送藥彈殼內,在螺紋桿的末端安裝有震子,且震子與送藥彈殼內壁螺紋連接。本實用新型使用完成后,馬達停止轉動,將送藥彈殼與震子分離,即實現送藥彈殼與手持部快速拆卸,將與患處直接接觸后的送藥彈殼處理后,手持部與套筒在經過一定的清洗后又可重新繼續使用,避免每次治療時對藥物推送器的一次性浪費,提高手持部的重復使用率。
【IPC分類】A61M31/00
【公開號】CN205386281
【申請號】CN201620105843
【發明人】付肖
【申請人】西安金六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7月20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