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日用品,特別涉及一種L型自動側身裝置。
背景技術:
在護理癱瘓、重癥或者不能自理病人時,需要定期給病人翻至側臥姿態,這給醫護人員帶來了較大的工作負擔,特別是護理體重較大的病人時,需要多名醫護人員相互協作。現有的操作模式不僅會影響病人的舒適性,還會給醫護人員帶來較大負擔。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L型自動側身裝置,使用方便,舒適安全,能夠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量。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L型自動側身裝置,包括枕頭部、氣墊部,所述氣墊部與枕頭部垂直連接,氣墊部的一端與枕頭部的前側左部連接形成L型,氣墊部設置充放氣口。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將本裝置鋪在床上,再讓病人躺在本裝置上,頭放在枕頭上,半側身體壓在氣墊部上,當需要將病人翻至側臥姿態時,通過充放氣口給氣墊部充氣,氣墊部充氣后將病人一側抬起致使其向另一側翻轉至側臥姿態;需要將病人翻至平躺姿態時,通過充放氣口將氣墊部內的氣體放出,稍微推送病人,病人將氣墊部內的空氣緩慢壓出,逐漸回到平躺的姿態;需要將病人向另一側翻轉時,將本裝置左右翻轉后使用即可。
進一步的,所述氣墊部充氣后的橫截面為扇形,所述扇形的頂角位于氣墊部的右側。
優選的,所述氣墊部包括上支撐板、下支撐板,所述上支撐板右端與下支撐板右端由限位鉸鏈連接,上支撐板與下支撐板之間連接有氣囊,所述充放氣口位于氣囊上,所述氣囊與枕頭部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氣囊與枕頭部的連接處為一條水平線,所述水平線分別位于氣囊與枕頭部的中部。
優選的,所述氣囊充氣后的橫截面為扇形。
進一步的,所述充放氣口設有開關。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人體的自動側身翻轉,使用方便,能夠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量;
2、枕頭部與氣墊部連接,能夠方便定位,還能避免氣墊部在充氣時,滑出;
3、氣墊部包括上支撐板、下支撐板、氣囊,充氣時使得上支撐板或者下支撐板向一側翻轉,方便人體的側翻;
4、氣囊的橫截面為扇形,方便人體的側翻;
5、充放氣口設有開關,方便保持氣墊部的氣壓,同時也方便放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仰視圖;
圖3為圖2充氣狀態示意圖;
圖中:1-枕頭部、2-氣墊部、3-充放氣口、21-上支撐板、22-下支撐板、23-氣囊、31-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L型自動側身裝置,包括枕頭部1、氣墊部2,氣墊部2與枕頭部1垂直連接,氣墊部2的一端與枕頭部1的前側左部連接形成L型,氣墊部2設置充放氣口3。
進一步的,氣墊部2充氣后的橫截面為扇形,扇形的頂角位于氣墊部2的右側。
優選的,氣墊部2包括上支撐板21、下支撐板22,上支撐板21右端與下支撐板22右端由限位鉸鏈連接,上支撐板21與下支撐板22之間連接有氣囊23,充放氣口3位于氣囊23上,氣囊23與枕頭部1連接。
進一步的,氣囊23與枕頭部1的連接處為一條水平線,水平線分別位于氣囊23與枕頭部1的中部。
優選的,氣囊23充氣后的橫截面為扇形。
進一步的,充放氣口3設有開關31。
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