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對檢體容器中收容的血液、尿等生物試樣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自動分析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自動地對血液、尿等生物試樣(以下稱為檢體)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裝置公知有自動分析裝置,對于需要在短時間內對大量的患者檢體進行處理的大醫院、臨床檢查中心等,根據所需的處理能力采用了從小型到大型的多種多樣的自動分析裝置。
在這樣的自動分析裝置中,使用收容有檢體的檢體容器進行各種處理,特別是在大型的自動分析裝置中,需要對極大量的檢體容器進行處理,為了提高效率開發了多種技術。
例如,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61136號公報)公開的技術,同時對收納有檢體的多個容器進行把持而從架向架移轉。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61136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但是,在自動分析裝置中,有時將一個或多個檢體容器搭載于檢體架進行搬送,但是在對形狀不同的多個種類的檢體架進行搬送時,需要按照檢體架的種類(形狀)設置搬送線,會導致自動分析裝置的構造及控制變得復雜,存在導致裝置大型化、成本上升等問題。
本發明是針對上述問題而進行的,目的是提供自動分析裝置,其能夠抑制裝置的大型化、成本的上升,且能夠搬送多個種類的檢體架。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自動分析裝置,具有:搬送裝置,其對沿搬送方向等間隔地排列并搭載一個以上的檢體容器的檢體架進行搬送,該檢體容器收容有分析對象的檢體;以及分析部,其對收容于上述檢體容器的檢體進行分析,其中,上述搬送裝置具備:檢體架把持機構,其以通過把持板從搬送方向側方的兩側夾持搬送上述檢體架的第一搬送路上的上述檢體架來進行把持,并沿著上述第一搬送路進行搬送;以及把持寬度控制部,其根據上述檢體架的寬度對上述檢體架把持機構的把持板間的距離進行控制。
發明效果
能夠抑制裝置的大型化、成本的上升,且能夠搬送多個種類的檢體架。
附圖說明
圖1是概略地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自動分析裝置的整體結構的圖。
圖2是將分析模塊的結構與自動分析裝置的周邊結構一起概略地表示的圖。
圖3是概略地表示檢體容器及檢體架的圖,是表示搭載一個檢體容器的檢體架的俯視圖。
圖4是概略地表示檢體容器及檢體架的圖,是表示搭載一個檢體容器的檢體架的側視圖。
圖5是概略地表示檢體容器及檢體架的圖,是表示在搭載一個檢體容器的檢體架上搭載了檢體容器的狀況的側視圖。
圖6是表示將多個檢體容器沿搬送方向等間隔地排列并搭載的檢體架的圖,是表示搭載了檢體容器的狀況的俯視圖。
圖7是表示將多個檢體容器沿搬送方向等間隔地排列并搭載的檢體架的圖,是表示搭載了檢體容器的狀況的側視圖。
圖8是示意地表示搬送裝置的主要結構的俯視圖。
圖9是概略地表示正在搬送第一檢體架時的、搬送裝置的搬送機構與搬送路的位置關系的圖。
圖10是概略地表示正在搬送第二檢體架的情況下的搬送裝置的搬送機構與搬送路的位置關系的圖。
圖11是表示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結構的圖,是表示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打打開狀態的圖。
圖12是表示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結構的圖,是表示正在把持第一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
圖13是表示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結構的圖,是分別表示正在把持第二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
圖14是表示檢體架把持機構的基于開閉馬達的把持板的開閉構造的圖,是表示把持板的打打開狀態的圖。
圖15是表示檢體架把持機構的基于開閉馬達的把持板的開閉構造的圖,是表示把持了第一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
圖16是表示檢體架把持機構的基于)開閉馬達的把持板的開閉構造的圖,是分別表示把持了第二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
圖17是表示檢體架把持位置上的各傳感器與檢體架的位置關系的圖,是表示利用架止擋部使四個第一檢體架停止于檢體架把持位置的例子的圖。
圖18是表示檢體架把持位置上的各傳感器與檢體架的位置關系的圖,是分別表示使第二檢體架停止的例子的圖。
圖19是表示利用搬送裝置搬送檢體架的搬送處理的流程的流程圖,是表示搬送處理的檢體架搬送要求處理的流程圖。
圖20是表示利用搬送裝置搬送檢體架的搬送處理的流程的流程圖,是表示搬送處理的檢體架移動處理的流程圖。
圖21是表示利用搬送裝置搬送檢體架的搬送處理的流程的流程圖,是表示搬送處理的檢體分注處理的流程圖。
圖22是表示進行檢體架搬送要求處理中的搬送機構待機時間的設定的設定畫面的圖。
圖23是概略地表示檢體架把持位置上的檢體架的把持動作及搬送動作的狀況的圖,是表示正在利用檢體架把持位置的架止擋部使四個以上的搭載一個檢體容器的檢體架(第一檢體架)連續地停止的狀況的圖。
圖24是概略地表示檢體架把持位置上的檢體架的把持動作及搬送動作的狀況的圖,是表示正在利用搬送機構將下游側的四個第一檢體架把持并向下游側搬送的狀況的圖。
圖25是表示正在利用檢體架把持位置的架止擋部使多個搭載多個(五個)檢體容器1的檢體架(第二檢體架)停止的狀況的圖。
圖26是表示正在利用搬送機構57將第二檢體架把持并向下游側搬送的狀況的圖。
圖27是表示正在利用檢體架把持位置的架止擋部使搭載一個檢體容器的檢體架(第一檢體架)和搭載多個(五個)檢體容器的檢體架(第二檢體架)連續地停止的狀況的圖。
圖28是表示正在利用搬送機構僅將最下游的第一檢體架把持并向下游側搬送的狀況的圖。
圖29是表示正在利用檢體架把持位置的架止擋部使搭載多個(五個)檢體容器的檢體架(第二檢體架)和搭載一個檢體容器的檢體架(第一檢體架)連續地停止的狀況的圖。
圖30是表示正在利用搬送機構僅將最下游的第二檢體架把持并向下游側搬送的狀況的圖。
圖3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中的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結構的圖,是表示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打打開狀態的圖。
圖32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中的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結構的圖,是表示正在把持第一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
圖3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中的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結構的圖,是表示正在把持第二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
圖3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其它變形例中的檢體架把持機構的基于開閉馬達的把持板的開閉構造的圖。
圖3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其它變形例中的檢體架把持機構的基于開閉馬達的把持板的開狀態的圖。
圖36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其它變形例中的檢體架把持機構的基于開閉馬達的把持板把持了第二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
圖37是示意地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搬送裝置的主要結構的俯視圖。
圖38是概略地表示正在搬送第一檢體架的情況下的搬送裝置的搬送機構的結構的圖。
圖39是概略地表示正在搬送第二檢體架的情況下的搬送裝置的搬送機構的結構的圖。
圖40是表示引入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結構的圖,是表示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打打開狀態的圖。
圖41是表示引入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結構的圖,是分別表示正在把持第一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
圖42是概略地表示搬送處理的檢體架搬送要求處理的流程圖。
圖43是概略地表示搬送處理的搬送機構移動處理的流程圖。
圖44是概略地表示搬送處理的引入搬送機構移動處理的流程圖。
圖45是概略地表示搬送處理的帶傳送裝置驅動處理的流程圖。
圖46是概略地表示搬送處理的帶傳送裝置驅動處理的流程圖。
圖47是概略地表示搬送處理的分注位置上的搬送機構驅動處理的流程圖。
圖48是概略地表示搬送處理的引入搬送機構驅動處理的流程圖。
圖49是概略地表示分析處理的流程圖。
圖50是概略地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中的檢體架的引入位置上的搬送裝置的結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30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是概略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自動分析裝置的整體結構的圖,圖2是將分析模塊的結構與自動分析裝置的周邊結構一起概略地表示的圖。
在圖1及圖2中,自動分析裝置100概略構成為包括:檢體架投入部21,其將收容了血液、尿等生物試樣(以下稱為檢體)的一個以上的檢體容器1(后述)沿搬送方向等間隔地排列并搭載的多個種類(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兩種)的檢體架2、3(后述)投入;搬送裝置23,其將檢體架2、3向自動分析裝置100的各部搬送;ID讀取部22,其讀取被搬送裝置23搬送的檢體架2、3的ID(標識符:稱為檢體架ID)、在該檢體架2、3上搭載的檢體容器1的ID(標識符:稱為檢體ID)并向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傳輸;分析模塊分析模塊24、25、26,其對利用搬送裝置23進行搬送的檢體容器1的檢體進行分析;檢體架回收部27,其對搭載有結束了在分析模塊24、25、26中的分析的檢體容器1的檢體架2、3或無分析委托的檢體架2、3進行回收;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其對自動分析裝置100整體的動作進行控制;以及顯示裝置30,其顯示自動分析裝置100中的各種設定畫面或分析結果等,各結構經由通信路106連接。
在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中具備:作為進行各種信息的輸入或操作等的操作裝置的鍵盤102或鼠標103;對分析指示信息或測定結果等各種信息進行存儲的存儲裝置107;以及用于將信息印刷輸出的打印機105。
分析模塊24、25、26沿著搬送線23配置,相對于搬送線23能夠裝卸地連接。即,自動分析裝置100中的分析模塊的數量能夠任意地設定,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連接有三個分析模塊(分析模塊24、25、26)的情況。
在檢體架2、3所搭載并保持的檢體容器1上,附加了表示與在該檢體容器1中收容的檢體有關的屬性信息(受理編號,患者姓名,委托分析項目等)的檢體ID,此外,在檢體架2、3上附加了具有架編號等架識別信息的架ID。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基于檢體容器1的屬性信息的委托分析項目等,確定在哪個分析模塊24、25、26中實施分析,搬送裝置23將檢體架2、3向所確定的分析模塊24、25、26搬送,在該分析模塊24、25、26中實施分析動作。
分析模塊24、25、26概略構成為包括:分析模塊內搬送裝置119,其在各分析模塊24、25、26內對經搬送裝置23搬送并取入到分析模塊24、25、26內的檢體架2、3進行搬送;試劑轉盤111,其搭載了收容有用于檢體分析的試劑的多個試劑瓶112;反應轉盤109,其使檢體與試劑反應而進行測定;計算機123,其經由接口122與各分析模塊24、25、26內的各結構連接,對各分析模塊24、25、26整體的動作進行控制。
反應轉盤109上具備:以同心圓周狀配置的多個反應容器110;檢體分注探針113,其將被搬送到分析模塊內搬送裝置119的分注位置的檢體架2、3所搭載的檢體容器1內的檢體向反應容器110分注;試劑分注探針118,其將試劑瓶112的試劑向反應容器110分注;攪拌裝置114,其對分注到反應容器110的檢體與試劑的混合液進行攪拌;光源116,其向反應容器110的反應液照射測定光;多波長光度計117,其對從光源116照射并透過反應容器110的反應液的光進行檢測;A/D轉換器124,其對多波長光度計117的檢測信號進行模/數變換,并經由接口122向計算機123傳輸轉換器;以及清洗裝置115,其對結束了反應處理及測定處理的反應容器110進行清洗。另外,計算機123經由接口122與通信路106連接。
操作者使用整體管理計算機28的掃描裝置(鍵盤102、鼠標103)進行顯示裝置30的設定等,對自動分析裝置100給出分析指示。分析指示被存儲于存儲裝置107,同時經由通信路106向各分析模塊24、25、26發送。
各分析模塊24、25、26按照接收的分析,如以下這樣對分析模塊24、25、26進行控制。即,利用檢體分注探針113將在搬送到分注位置的檢體架2、3所搭載的檢體容器1中收容的檢體僅以預定量向反應容器110分注。另外,分析模塊內搬送裝置119以在完成對一個檢體容器1的分注處理后使下一個檢體容器1來到檢體分注探針113的正下方(分注位置)的方式移動檢體架2、3。在完成檢體架2、3上的全部檢體容器1的分注處理后,利用分析模塊內搬送裝置119將檢體架2、3搬出。分注了檢體的反應容器110,通過反應轉盤109的旋轉動作,在反應轉盤109上旋轉移動。在此期間,利用試劑分注探針118將試劑瓶112內的試劑向反應容器110中的檢體分注,并利用攪拌裝置114對反應液(檢體與試劑的混合液)進行攪拌,利用光源116及多波長光度計117來進行反應液的吸光度測定,然后,利用清洗裝置115對結束了分析的反應容器110進行清洗。所測定的吸光度的測定信號,經由A/D轉換器124及接口122向計算機123傳輸。依據預先按照被撿物質設定的分析法,由該吸光度信號計算出各種數據。在分析對象的檢體為標準液檢體的情況下,由所設定的濃度數據計算出校準曲線數據。另外,在分析對象的檢體為患者檢體及控制檢體的情況下,由在標準液檢體的測定中得到的校準曲線數據計算出濃度數據。這些濃度數據作為測定結果在附加了檢體種類的代號信息之后,經由通信路106向整體管理計算機28發送。整體管理計算機28將接收的測定結果在存儲裝置107中存儲,并且根據需要在顯示裝置104上進行顯示,或者從印刷裝置105進行印刷輸出等。
圖3~圖7是概略地表示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的檢體容器及檢體架的圖。圖3~圖5是表示搭載一個檢體容器的檢體架的圖,圖3是俯視圖,圖4是側視圖,圖5是表示搭載了檢體容器的狀況的側視圖。另外,圖6及圖7是表示將多個檢體容器沿搬送方向等間隔地排列并搭載的檢體架的圖,圖6是表示搭載了檢體容器的狀況的俯視圖,圖7是表示搭載了檢體容器的狀況的側視圖。
在圖3~圖5中,搭載一個檢體容器1的檢體架2(第一檢體架)構成為包括:基部2a,其形成為直徑比搬送裝置23的搬送路(后述)小(例如,外徑30mm);以及檢體容器保持部2b,其在基部2a的上部形成且直徑比基部2a小(例如,外徑24mm),用于保持檢體容器1。另外,基部2a例如以高度15mm形成,檢體容器保持部2b在基部2a的上方以高度32mm形成。即,在搬送路上使檢體架2以基部2a抵接的方式排列的情況下,例如,排列四個檢體架2時長度為120mm,排列五個檢體架2時長度為150mm。
在圖6及圖7中,搭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五個)檢體容器1的檢體架3(第二檢體架)具有檢體容器保持部3b,該檢體容器保持部3b形成為搬送方向上的寬度比第一檢體架2的檢體容器保持部2b窄(例如,寬度20mm),且比第一檢體架2的檢體容器保持部2b的上端部高(例如,高度66mm)。
圖8是示意地表示搬送裝置的主要結構的俯視圖。另外,圖9是概略地表示正在搬送第一檢體架搬送的情況下的搬送裝置的搬送機構與搬送路的位置關系的圖,圖10是概略地表示正在搬送第二檢體架的情況下的搬送裝置的搬送機構與搬送路的位置關系的圖。
在圖8~圖10中,搬送裝置23概略構成為包括:沿著搬送搭載有檢體容器1的檢體保持器2、3的搬送路縱列配置的帶傳送裝置60、61;在帶傳送裝置60、61的兩側配置的導向部件63;在配置于帶傳送裝置60上的檢體架把持位置157設置的架止擋部64;檢測在檢體架把持維持157上有無檢體架2、3的多個傳感器51~56;在檢體架把持位置157上把持檢體架2、3并沿著搬送路進行搬送的搬送機構57;在配置于帶傳送裝置61上的檢體分注位置162設置的架止擋部65;以及在檢體分注位置162從搭載于檢體架2、3的檢體容器1分注檢體的分注探針62。
帶傳送裝置60、61利用未圖示的驅動機構進行驅動,將在帶傳送裝置60、61上配置的檢體架2、3朝向搬送路下游側搬送。
搬送機構57具備:檢體架把持機構59,其在檢體架把持位置157上以利用把持板57a從搬送方向側方的兩側對檢體架2、3進行夾持的方式將其把持并沿著搬送路進行搬送;以及沿著搬送路驅動檢體架把持機構59的檢體架搬送機構軸驅動馬達66。
檢體架把持機構59具備:兩個把持板57a;分別從下方兩側保持各把持板57a的臂部58;向使把持板57a為打打開狀態的方向(即,把持板57a的距離變遠的方向)對臂部58施力的彈簧58a;以及通過驅動臂部58來進行把持板57a的開閉驅動的開閉馬達67。開閉馬達67利用整體管理計算機28進行控制,按照檢體架2、3的寬度來控制檢體架把持機構59的把持板57a間的距離。
導向部件63構成為包括:第一導向部件63a,其在搬送路的兩側沿著搬送路設置,限制第一檢體架2的檢體容器保持部2b向寬度方向的移動并對向搬送方向的移動進行引導;以及第二導向部件63b,其在比第一檢體架2的檢體容器保持部2b的上端靠近上方的位置上、在搬送路的兩側沿著搬送路設置,限制第二檢體架3的檢體容器保持部3a向寬度方向的移動并對向搬送方向的移動進行引導。此外,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上部的導向件(第二導向部件63b)和下部的導向件(第一導向部件63a)的兩段的導向件的結構,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構成為,與使搬送對稱的檢體架的形狀配合地,設置三段以上的多段的導向件,使得檢體架的引導功能進一步提高。
圖11~圖13是表示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結構的圖,圖11是表示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打打開狀態的圖,圖12是表示正在把持第一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圖13是表示正在把持第二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
在圖11~圖13中,在把持板57a的相對的面上設置有:曲面部70,其以沿著第一檢體架2的基部2a的側面形狀的方式形成,并在搬送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以及平面部71,其以沿著第二檢體架3的側面形狀的方式形成,并配置于搬送方向上的曲面部之間。把持板57a的搬送方向上的長度構成為與搬送方向上的寬度較細的檢體架(在本實施方式中為第二檢體架3)的長度大致相同。
若使搬送機構57的把持板57a從釋放了檢體架2、3的打打開狀態(參照圖11)變為閉合狀態,從而利用把持板57a把持第一檢體架2,則第一檢體架2的基部2a的側面被搬送路兩側的把持板57a的曲面部70夾住并穩定地保持(參照圖12)。另外,若使搬送機構57的把持板57a從釋放了檢體架2、3的打打開狀態(參照圖11)變為閉合狀態,從而利用把持板57a把持第二檢體架3,則第二檢體架3的側面被搬送路兩側的把持板57a的平面部71夾住并穩定地保持。
圖14~圖16是表示檢體架把持機構59的基于開閉馬達67的把持板57a的開閉構造的圖,圖14是表示把持板57a的打打開狀態的圖,圖15是表示把持了第一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圖16是表示把持了第二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
檢體架把持機構59的開閉機構構成為包括:圓板形狀部件73a,其利用開閉馬達67以把持板57a的搬送路中的搬送方向及寬度方向的中央為旋轉中心在水平方向上被旋轉驅動;滑動突起73b,其設置于以圓板形狀部件73a的中心呈點對稱的兩處位置的把持板57a側的面上;縱向導向件73c,其在把持板57a上以沿著搬送路的方式設置,對滑動突起73b向搬送方向的移動進行引導;以及橫向導向件73d,其對把持板57a向搬送路中的寬度方向的移動進行引導。
從搬送機構57的把持板57a釋放了檢體架2、3的打打開狀態(參照圖14)起,利用開閉馬達67對圓板形狀部件73a進行旋轉驅動,滑動突起73b的搬送路中的寬度方向的相對位置接近,這樣,具有引導滑動突起73b的動作的縱向導向件73c的把持板57a被橫向導向件73d引導并向搬送路中的寬度方向移動,從而利用把持板57a把持第一檢體架2、第二檢體架3(參照圖15、圖16)。即,通過改變開閉馬達67的旋轉方向,能夠對把持板57a進行開閉驅動。另外,利用開閉馬達67改變圓板形狀部件73a的旋轉角度,從而能夠對把持板57a間的距離(開閉距離)進行控制。
圖17及圖18是表示檢體架把持位置上的各傳感器與檢體架的位置關系的圖,圖17是表示利用架止擋部使四個第一檢體架停止于檢體架把持位置的例子的圖,圖18是表示使第二檢體架停止的例子的圖。
如圖17所示,傳感器51~56從搬送路的下游側起順次配置,分別檢測在第一號的第一檢體架2的中心位置(傳感器51)、第一號與第二號的第一檢體架2之間的位置(傳感器52)、第二號的第一檢體架2的中心位置(傳感器53)、第三號的第一檢體架2的中心位置(傳感器54)、第四號的第一檢體架2的中心位置(傳感器55)、以及第四號的第一檢體架2的上游側端部的位置(傳感器56)上有無檢體架2、3。各傳感器51~56在檢出各位置上有檢體架2、3的情況下,輸出信號(檢體架有無信息)為接通,未檢出時則輸出信號(檢體架有無信息)為關斷。
當檢體架把持位置157上有四個第一檢體架2時(參照圖17),從傳感器51、52得到的輸出信號分別為接通、關斷,并且從傳感器55、56得到的輸出信號分別為接通、關斷。
另外,如圖18所示,當檢體架把持位置157上有第二檢體架3時,從傳感器51、52得到的輸出信號分別為接通、接通,并且從傳感器55、56得到的信息分別為接通、接通。
這樣,根據從傳感器51~56得到的檢體架有無信息,能夠判別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檢體架2、3是哪一種,因此能夠對寬度不同的多個種類的檢體架進行判別。
圖19~圖21是表示利用搬送裝置搬送檢體架的搬送處理的流程的流程圖,圖19是表示搬送處理的檢體架搬送要求處理的流程圖,圖20是表示搬送處理的檢體架移動處理的流程圖,圖21是表示搬送處理的檢體分注處理的流程圖。
如圖19所示,在搬送處理的檢體架搬送要求處理中,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首先判定搬送機構57是否為待機狀態(未驅動的狀態)(步驟S1101),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1101的判定,直到判定結果變為“是”為止。當步驟S1101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使架止擋部64接通,阻斷帶傳送裝置60上的檢體架2、3的移動(步驟S1102),使帶傳送裝置60進行驅動(步驟S1103)。接著,判定傳感器51是否接通(步驟S1104),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判定是否經過了預定的搬送機構待機時間(步驟S1107)。當步驟S1107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回到步驟S1103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1104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或者,當步驟S1107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判定搬送機構57是否待機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步驟S1104)。當步驟S1105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向搬送機構57發出對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檢體架2、3進行搬送的檢體架搬送要求(步驟S1106),然后,回到步驟S1101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1106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1106的判定,直到判定結果變為“是”為止。
圖22是表示進行檢體架搬送要求處理中的搬送機構待機時間的設定的設定畫面的圖。
搬送機構待機時間的設定畫面12顯示于顯示裝置30,通過對操作裝置(鍵盤102、鼠標103)的操作來進行設定,設定畫面12具備:待機時間的輸入部13;對輸入進行取消的取消按鈕14;以及確定輸入結果的確定按鈕15。通過操作裝置向輸入部12輸入搬送機構57的待機時間,并通過對確定按鈕15的操作來確定。
如圖20所示,在搬送處理的檢體架移動處理中,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首先判定搬送機構57是否待機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步驟S1301),當判定結果為“是”時,則判定在檢體架搬送要求處理中是否發出了檢體架搬送要求(步驟S1302)。當步驟S1302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1301的判定,當判定結果為“是”時,則使架止擋部64關斷,釋放帶傳送裝置60上的檢體架2、3的移動,判定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檢體架是搭載一個檢體容器1的檢體架2(第一檢體架)、還是搭載多個(五個)檢體容器1的檢體架3(第二檢體架)(步驟S1304)。當步驟S1304中的判定結果為第一檢體架2時,則使搬送機構57的把持板57a間的距離閉合為第一檢體架2的寬度(步驟S1305),使搬送機構57向檢體分注位置162移動(步驟S1307),然后,回到步驟S1301的處理。同樣地,當步驟S1304中的判定結果為第二檢體架3時,則使搬送機構57的把持板57a間的距離閉合為第二檢體架3的寬度(步驟S1306),使搬送機構57向檢體分注位置162移動(步驟S1307),然后,回到步驟S1301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1301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判定搬送機構57是否待機于檢體分注位置162(步驟S1308),當判定結果為“是”時,則生成對搬送機構57的檢體分注計劃,回到步驟S1301的判定。另外,當步驟S1308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回到步驟S1301的判定。
如圖21所示,在搬送處理的檢體分注處理中,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首先判定檢體分注位置162的檢體架2、3所搭載的檢體容器1的檢體分注是否完成(步驟S1401),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1401的處理,直到判定結果變為“是”為止。另外,當步驟S1401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判定該檢體架2、3所搭載的其它檢體容器1中是否有分注對象的檢體(步驟S1402),當判定結果為“是”時,則使該分注對象的檢體容器1向分注位置移動(步驟S1403),使搬送機構57為打打開狀態(步驟S1404),使架止擋部65接通,阻斷檢體架2、3在搬送路上的移動(步驟S1405),驅動帶傳送裝置61,僅將搭載有完成了分注的檢體容器1的檢體架2、3從搬送機構57放出,并向下一個分析模塊搬送(步驟S1406),使架止擋部65關斷,釋放搬送路(步驟S1407),使搬送機構57為閉合狀態(步驟S1408),然后,回到步驟S1401的判定。另外,當步驟S1402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使搬送機構57為打打開狀態(步驟S1409),驅動帶傳送裝置61(步驟S1410),使搬送機構57向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移動(步驟S1411),然后,回到步驟S1401的判定。
參照圖23~圖30對以上這樣構成的本實施方式中的檢體架的搬送動作進行說明。圖23~圖30是概略地表示檢體架把持位置157上的檢體架2、3的把持動作及搬送動作的狀況的圖。
圖23是表示正在利用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架止擋部64使四個以上的搭載一個檢體容器1的檢體架2(第一檢體架)連續地停止的狀況的圖,圖24是表示正在利用搬送機構57將下游側的四個第一檢體架2把持并向下游側搬送的狀況的圖。
如圖23所示,在四個以上的檢體架2(第一檢體架)停止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情況下,從傳感器51、52得到的輸出信號(檢體架有無信息)分別為接通、接通,并且從傳感器55、56得到的輸出信號(檢體架有無信息)分別為接通、關斷。在此情況下,判別為停止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檢體架全部為檢體架2,與檢體架2的寬度配合地確定搬送機構57的把持板57a間的抓握寬度,以成為閉合狀態的方式把持檢體架2。
然后,如圖24所示,驅動架止擋部64使其關斷,釋放帶傳送裝置60,僅將由搬送機構57把持的四個檢體架2搬送到下游側的帶傳送裝置61上。
另外,利用架止擋部64再次在帶傳送裝置60上進行阻斷,并再次使帶傳送裝置60動作,從而能夠使位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上游側的后繼的檢體架2停止,并以同樣的動作進行搬送。
圖25是表示正在利用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架止擋部64使多個搭載多個(五個)檢體容器1的檢體架3(第二檢體架)停止的狀況的圖,圖26是表示正在利用搬送機構57將第二檢體架3把持并向下游側搬送的狀況的圖。
如圖25所示,在多個檢體架3(第二檢體架)停止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情況下,從傳感器51、52得到的輸出信號(檢體架有無信息)分別為接通、接通,并且從傳感器55、56得到的輸出信號(檢體架有無信息)分別為接通、接通。在此情況下,判別為停止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檢體架為檢體架3(第二檢體架),與檢體架3的寬度配合地確定搬送機構57的把持板57a間的抓握寬度,以成為閉合狀態的方式把持檢體架3。
然后,如圖26所示,驅動架止擋部64使其關斷,釋放帶傳送裝置60,將由搬送機構57把持的檢體架3搬送到下游側的帶傳送裝置61上。
另外,利用架止擋部64再次在帶傳送裝置60上進行阻斷,并再次使帶傳送裝置60動作,從而能夠使位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上游側的后繼的檢體架3停止,并以同樣的動作進行搬送。
圖27是表示正在利用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架止擋部64使搭載一個檢體容器1的檢體架2(第一檢體架)和搭載多個(五個)檢體容器1的檢體架3(第二檢體架)連續地停止的狀況的圖,圖28是表示正在利用搬送機構57僅將最下游的第一檢體架2把持并向下游側搬送的狀況的圖。
如圖27所示,在三個以下的檢體架2(第一檢體架)和檢體架3(第二檢體架)連續地停止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情況下,從傳感器51、52得到的輸出信號(檢體架有無信息)分別為接通、關斷,并且從傳感器55、56得到的輸出信號(檢體架有無信息)分別為接通、接通。在此情況下,判定為停止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最下游的檢體架為檢體架2(第一檢體架),并且存在后繼的第二檢體架,與檢體架2的寬度配合地確定搬送機構57的把持板57a間的抓握寬度,以成為閉合狀態的方式把持檢體架2。
然后,如圖28所示,驅動架止擋部64使其關斷,釋放帶傳送裝置60,僅將由搬送機構57把持的先頭的檢體架2搬送到下游側的帶傳送裝置61上,寬度比第一檢體架窄的第二檢體架留在此處。此外,在從先頭側起有三個以下的第一檢體架連續的情況下,則將該連續的第一檢體架全部向下游側搬送,留下后繼的第二檢體架。
另外,利用架止擋部64再次在帶傳送裝置60上進行阻斷,并再次使帶傳送裝置60動作,從而能夠使位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上游側的后繼的檢體架3停止,并以同樣的動作進行搬送。這樣,搬送機構57的寬度與能夠抓握的檢體架數的寬度一致,從而能夠僅使檢體架搬送機構57能夠抓握的檢體架移動,將不能抓握的檢體架留在帶傳送裝置60上。
圖29是表示正在利用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架止擋部64使搭載多個(五個)檢體容器1的檢體架3(第二檢體架)和搭載一個檢體容器1的檢體架2(第一檢體架)連續地停止的狀況的圖,圖30是表示正在利用搬送機構57僅將最下游的第二檢體架3把持并向下游側搬送的狀況的圖。
如圖29所示,在檢體架3(第二檢體架)和檢體架2(第一檢體架)連續地停止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情況下,從傳感器51、52得到的輸出信號(檢體架有無信息)分別為接通、接通,并且從傳感器55、56得到的輸出信號(檢體架有無信息)分別為接通、接通。在此情況下,判定為停止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最下游的檢體架為檢體架3(第二檢體架),與檢體架3的寬度配合地確定搬送機構57的把持板57a間的抓握寬度,以成為閉合狀態的方式把持檢體架3。
然后,如圖30所示,驅動架止擋部64使其關斷,釋放帶傳送裝置60,僅將由搬送機構57把持的檢體架3搬送到下游側的帶傳送裝置61上,未被搬送板57a把持的后繼的第一檢體架留在此處。
另外,利用架止擋部64再次在帶傳送裝置60上進行阻斷,并再次使帶傳送裝置60動作,從而能夠使位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上游側的后繼的檢體架3停止,并以同樣的動作進行搬送。
對以上這樣構成的本實施方式的效果進行說明。
在現有技術中的自動分析裝置中,有時將一個、或多個檢體容器搭載于檢體架進行搬送,但是在對形狀不同的多個種類的檢體架進行搬送時,需要按照檢體架的種類(形狀)設置搬送線,會導致自動分析裝置的構造及控制變得復雜,存在導致裝置大型化、成本上升等問題。
與此對照,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利用把持板57a從搬送方向側方的兩側對搬送檢體架2、3的搬送路上的檢體架2、3進行夾持,并沿著搬送路進行搬送,因此能夠抑制裝置的大型化、成本的上升,且能夠搬送多個種類的檢體架。
<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參照圖31~圖33對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行說明。
圖31~圖33是表示本變形例中的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結構的圖,圖31是表示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打打開狀態的圖,圖32是表示正在把持第一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圖33是表示正在把持第二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
在圖31~圖33中,在本變形例中的把持板257a的相對的面上配置有彈性體,該彈性體與第一檢體架2、第二檢體架3的側面(的)形狀配合地變形。另外,把持板257a的搬送方向上的長度構成為與搬送方向上的寬度較細的檢體架(在本實施方式中為第二檢體架3)的長度大致相同。
如圖31及圖32所示,在搬送機構57的把持板257a釋放了檢體架2、3的打打開狀態(參照圖31)下,把持板257a的相對的面為平面,但是若變為閉合狀態(圖32參照)而利用把持板257a把持第一檢體架2,則把持板257a的形狀會與第一檢體架2的基部2a的側面的形狀配合地變形為曲面,將第一檢體架2夾住,并穩定地保持第一檢體架2。另外,如圖33所示,若從打打開狀態(參照圖31)變為閉合狀態(參照圖33),從而利用把持板257a把持第二檢體架3,則第二檢體架3的側面被平面的把持板257a夾住并穩定地保持。
其它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是同樣的。
在以上這樣構成的本變形例中,也能夠獲得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
另外,無需與使用的檢體架的形狀配合地更換搬送機構的把持板而能夠提高效率。
<第一實施方式的其它變形例>
參照圖34~圖36對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其它變形例進行說明。
圖34~圖36是表示本變形例中的檢體架把持機構59的基于開閉馬達67的把持板57a的開閉構造的圖,圖34是表示把持板57a的打打開狀態的圖,圖35是表示把持了第一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圖36是表示把持了第二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
本變形例中的檢體架把持機構59A的開閉機構構成為包括:圓板形狀部件273a,其利用開閉馬達67以把持板57a的搬送路中的搬送方向及寬度方向的中央為旋轉中心在水平方向上被旋轉驅動;滑動突起273b,其設置于以圓板形狀部件73a的中心呈點對稱的兩處位置的把持板57a側的面上;縱向導向件273c,其在把持板57a上以沿著搬送路的方式設置,對滑動突起273b向搬送方向的移動進行引導;橫向導向件273d,其對把持板57a向搬送路中的寬度方向的移動進行引導;以及兩根棒狀部件273g,其以圓板形狀部件273a的中心273e為中心能夠轉動地設置。具有相同長度的兩根棒狀部件273g以在其中央部在圓板形狀部件273a的中心273e交叉的方式配置,在各自的兩端設置有沿著把持板57a的縱向導向件273c移動的滑動突起273f。
從搬送機構57的把持板57a釋放了檢體架2、3的打打開狀態(參照圖34)起,利用開閉馬達67對圓板形狀部件273a進行旋轉驅動,滑動突起273b的搬送路中的寬度方向的相對位置接近,這樣,具有引導滑動突起273b的動作的縱向導向件273c的把持板57a被橫向導向件273d引導并向搬送路中的寬度方向移動,從而利用把持板57a把持第一檢體架2、第二檢體架3(參照圖35、圖36)。此時,利用兩根棒狀部件273g保持把持板57a的平行性。即,通過改變開閉馬達67的旋轉方向,能夠對把持板57a進行開閉驅動。另外,利用開閉馬達67改變圓板形狀部件273a的旋轉角度,從而能夠對把持板57a間的距離(開閉距離)進行控制。
其它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是同樣的。
在以上這樣構成的本變形例中,也能夠獲得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
<第二實施方式>
參照圖37~圖49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中對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部件附加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
圖1是概略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自動分析裝置的整體結構的圖,圖2是將分析模塊的結構與自動分析裝置的周邊結構一起概略地表示的圖。
圖37是示意地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搬送裝置的主要結構的俯視圖。另外,圖38是概略地表示正在搬送第一檢體架搬送的情況下的搬送裝置的搬送機構的結構的圖,圖39是概略地表示正在搬送第二檢體架的情況下的搬送裝置的搬送機構的結構的圖。
在圖38~圖39中,本實施方式中的搬送裝置323概略構成為包括:帶傳送裝置60、61,其沿著搬送搭載有檢體容器1的檢體保持器2、3的搬送路縱列配置;檢體架搬送路360,其在帶傳送裝置60、61之間縱列連接;架止擋部64,其設置于在帶傳送裝置60上配置的檢體架把持位置157;多個傳感器51~56,其檢測在檢體架把持維持157上有無檢體架2、3;搬送機構57,其在檢體架把持位置157上把持檢體架2、3并沿著檢體架搬送路363搬送;作為第二搬送路的帶傳送裝置368、369,其以沿著檢體架搬送路360的方式縱列配置;導向部件63、363,其在帶傳送裝置60、61、368、369及檢體架搬送路360的兩側配置;架止擋部372~375,其設置于帶傳送裝置368;引入搬送機構376A,其在檢體架搬送路360的檢體架引入位置357與帶傳送裝置368之間搬送檢體架2、3;RFID識讀器370及條碼識讀器371,其對在被止擋部373保持的檢體架2上附加的RFID、條碼進行讀取;引入搬送機構376B,其在帶傳送裝置369與帶傳送裝置61之間搬送檢體架2、3;分注探針362,其設置于在帶傳送裝置369上配置的檢體分注位置362a,從搭載于檢體架2、3的檢體容器1分注檢體;架止擋部459;閘門366、367,其使利用引入搬送機構376A、376B對檢體架2、3進行搬送的搬送路阻塞;搬送機構377,其沿著帶傳送裝置368、369搬送檢體架2、3。
帶傳送裝置60、61、368、369利用未圖示的驅動機構而被驅動,將在帶傳送裝置60、61上配置的檢體架2、3朝向搬送路下游側搬送。
搬送機構57、377具備:檢體架把持機構59,其在檢體架把持位置157上利用把持板57a從搬送方向側方的兩側對夾持檢體架2、3進行夾持,并沿著搬送路進行搬送;以及沿著搬送路驅動檢體架把持機構59的檢體架搬送機構軸驅動馬達66。
檢體架把持機構59具備:兩個把持板57a;分別從下方兩側保持各把持板57a的臂部58;向使把持板57a為打打開狀態的方向(即,把持板57a的距離變遠的方向)對臂部58施力的彈簧58a;以及通過驅動臂部58來進行把持板57a的開閉驅動的開閉馬達67。開閉馬達67利用整體管理計算機28進行控制,按照檢體架2、3的寬度來控制檢體架把持機構59的把持板57a間的距離。
引入搬送機構376A、376B具備:檢體架把持機構359,其利用把持板357a從搬送方向側方的兩側對檢體架2、3進行夾持,并沿著搬送路進行搬送;以及在沿著搬送路的方向及寬度方向上驅動檢體架把持機構359的檢體架搬送機構軸驅動馬達380。
檢體架把持機構359具備:兩個把持板357a;分別從上方兩側保持各把持板357a的臂部376;向使把持板357a為打打開狀態的方向(即,把持板357a的距離變遠的方向)對臂部376施力的彈簧376a;通過驅動臂部376來進行把持板357a的開閉驅動的開閉馬達380。開閉馬達380利用整體管理計算機28進行控制,按照檢體架2、3的寬度來控制檢體架把持機構359的把持板357a間的距離。
導向部件63、363構成為包括:第一導向部件63a,其在搬送路的兩側沿著搬送路設置,限制第一檢體架2的檢體容器保持部2b向寬度方向的移動并對向搬送方向的移動進行引導;以及第二導向部件63b,其在比第一檢體架2的檢體容器保持部2b的上端靠上方,在搬送路的兩側沿著搬送路設置,限制第二檢體架3的檢體容器保持部3a向寬度方向的移動并對向搬送方向的移動進行引導。此外,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上部的導向件(第二導向部件63b)和下部的導向件(第一導向部件63a)的兩段的導向件的結構,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構成為,與使搬送對稱的檢體架的形狀配合,設置三段以上的多段的導向件,使得檢體架的引導功能進一步提高。
圖40及圖41是表示引入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結構的圖,圖40是表示搬送機構的把持板的打開狀態的圖,圖41是表示正在把持第一檢體架的閉合狀態的圖。
如圖40及圖41所示,把持板357a具有與把持板57a大致同樣的結構,在把持板357a的相對的面上設置有:以沿著第一檢體架2的檢體容器保持部2b的側面形狀的方式形成且在搬送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的曲面部390;以及以沿著第二檢體架3的側面形狀的方式形成且配置于搬送方向上的曲面部之間的平面部391。把持板357a的搬送方向上的長度構成為與搬送方向上的寬度較細的檢體架(在本實施方式中為第二檢體架3)的長度大致相同。
若使引入搬送機構357的把持板357a從釋放了檢體架2、3的打開狀態(參照圖40)變為閉合狀態,從而利用把持板357a把持第一檢體架2,則第一檢體架2的檢體容器保持部2b的側面被搬送路兩側的把持板357a的曲面部390夾住并穩定地保持(參照圖41)。另外,雖然沒有圖示,若使引入搬送機構357的把持板357a從釋放了檢體架2、3的打開狀態(參照圖40)變為閉合狀態,從而利用把持板357a把持第二檢體架3,則第二檢體架3的側面被搬送路兩側的把持板357a的平面部391夾住并穩定地保持。
圖42~圖49是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利用搬送裝置搬送檢體架的搬送處理的流程的流程圖。
圖42是概略地表示搬送處理的檢體架搬送要求處理的流程圖。
如圖42所示,在搬送處理的檢體架搬送要求處理中,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首先判定搬送機構57是否為待機狀態(未被驅動的狀態)(步驟S2001),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2001的判定,直到判定結果變為“是”為止。當步驟S2001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使架止擋部64接通,阻斷帶傳送裝置60上的檢體架2、3的移動(步驟S2002),使帶傳送裝置60進行驅動(步驟S2003)。接著,判定傳感器51是否接通(步驟S2004),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判定是否經過了預定的搬送機構待機時間(步驟S2007)。當步驟S2007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回到步驟S2003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004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或者,當步驟S2007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判定搬送機構57是否待機于檢體架把持位置157(步驟S2004)。當步驟S2005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向搬送機構57發出對檢體架把持位置157的檢體架2、3進行搬送的檢體架搬送要求(步驟S2006),然后,回到步驟S2001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006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2006的判定,直到判定結果變為“是”為止。
圖43是概略地表示搬送處理的搬送機構移動處理的流程圖。
如圖43所示,在搬送處理的搬送機構移動處理中,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首先判定搬送機構57是否待機于檢體架2、3的收取位置(步驟S2301),當判定結果為“是”時,則使架止擋部64關斷(步驟S2302),閉合搬送機構57,保持檢體架2、3(步驟S2303)。接著,判定引入搬送機構376A是否正在待機(步驟S2304),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待機到判定結果變為“是”為止,當判定結果為“是”時,則使搬送機構57向引入位置移動(步驟S2305),發出引入搬送機構376A的移動要求(步驟S2306),并回到步驟S2301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301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判定搬送機構57是否待機于引入位置(步驟S2307),判定是否發出了對搬送機構57的向收取位置的移動要求(步驟S2308)。在步驟S2307、S2308的任一判定結果為“否”時回到步驟S2301的處理,當步驟S2307、S2308雙方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使搬送機構57向收取位置移動(步驟S2309),并回到步驟S2301的處理。
圖44是概略地表示搬送處理的引入搬送機構移動處理的流程圖。
如圖44所示,在搬送處理的引入搬送機構移動處理中,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首先判定引入搬送機構376A是否正在待機(步驟S2401),判定是否對引入搬送機構376A發出了動作要求(步驟S2402)。當步驟S2401、S2402的任一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2401、S2402的處理,直到雙方的判定結果變為“是”為止。另外,當步驟S2401、S2402雙方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閉合引入搬送機構376A(步驟S2403),打開搬送機構57(步驟S2404),對搬送機構57發出向收取位置的移動要求(步驟S2405)。接著,判定搬送機構57是否為在收取位置待機的狀態(步驟S2406),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2406的處理。當步驟S2406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打開閘門366(步驟S2407),使引入搬送機構376A向帶傳送裝置368移動(步驟S2408),打開引入搬送機構376A(步驟S2409),發出帶傳送裝置368的動作要求(步驟S2410)。接著,判定是否對引入搬送機構376A發出了向收取位置的移動要求(步驟S2411),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2411的判定處理。另外,當步驟S2411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使引入搬送機構376A向待機位置移動(步驟S2412),并回到步驟S2401的處理。
圖45是概略地表示搬送處理的帶傳送裝置驅動處理的流程圖。
如圖45所示,在搬送處理的帶傳送裝置驅動處理中,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首先判定是否發出了引入搬送機構376A的動作要求(步驟S2501),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2501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501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打開架止擋部372,同時閉合架止擋部373(步驟S2502)。接著,驅動帶傳送裝置368(步驟S2503),讀取檢體容器1的檢體標識符(檢體ID)(步驟S2504)。接下來,判定搬送機構377是否待機于檢體分注位置362a(步驟S2505),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2505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505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打開架止擋部373,374,同時閉合架止擋部375(步驟S2507),驅動帶傳送裝置368(步驟S2508)。接著,判定是否將引入搬送機構376A的檢體架2、3全部搬出(步驟S2508),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回到步驟S2502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508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對引入搬送機構376A發出向收取位置的移動要求(步驟S2509),對搬送機構377發出移動要求(步驟S2510),并回到步驟S2502的處理。
圖46是概略地表示搬送處理的帶傳送裝置驅動處理的流程圖。
如圖46所示,在搬送處理的帶傳送裝置驅動處理中,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首先判定搬送機構377是否待機于交接位置(步驟S2601),當判定結果為“是”時,則判定是否發出了帶傳送裝置368的動作要求(步驟S2602)。當步驟S2602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2602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602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打開架止擋部375(步驟S2603),閉合搬送機構377(步驟S2604),向檢體分注位置362a移動(步驟S2605),并回到步驟S2601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601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判定搬送機構377是否待機于分注位置(步驟S2606),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回到步驟S2601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606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生成檢體分注位置計劃(步驟S2607),并回到步驟S2601的處理。
圖47是概略地表示搬送處理的分注位置上的搬送機構驅動處理的流程圖。
如圖47所示,在搬送處理的分注位置上的搬送機構驅動處理中,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首先判定搬送機構377是否為待機狀態(步驟S2701),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2701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701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判定檢體容器1的檢體的分注處理是否完成(步驟S2702),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2702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702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判定是否有其它的分注對象的檢體(即,分析對象的檢體)(步驟S2703),當判定結果為“是”時,則與搬送機構377固定的檢體容器對應地運算移動距離(步驟S2714),使收容有分析對象的檢體的檢體容器1按照步驟S2714中的運算結果向分注位置362a移動(步驟S2704),并回到步驟S2701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703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打開搬送機構57(步驟S2705),判定引入搬送機構376B是否為待機狀態(步驟S2706)。當步驟S2706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2706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706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驅動帶傳送裝置369(步驟(S)2707),發出引入搬送機構376B的動作要求(步驟S2708),使搬送機構377向檢體架2、3的收取位置移動(步驟S2709),并回到步驟S2701的處理。
圖48是概略地表示搬送處理的引入搬送機構驅動處理的流程圖。
如圖48所示,在搬送處理的引入搬送機構驅動處理中,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首先判定引入搬送機構376B是否為待機狀態(步驟S2801),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2801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801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判定是否發出了檢體架2、3的搬出要求(步驟S2802),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2(8)02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802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閉合引入搬送機構376B(步驟S2803),打開閘門367(步驟S2804),使引入搬送機構376B向搬出位置移動(步驟S2805),打開引入搬送機構376B(步驟S2806),使帶傳送裝置61進行驅動,向下一個分析模塊搬送檢體架(步驟S2807),使引入搬送機構376B向收取位置移動(步驟S2808),閉合閘門367(步驟S2809),結束處理。此外,在步驟S2802,S2803中,與利用帶傳送裝置61領受的動作要求一并地領受能夠判別檢體架的形狀的信息,確定與檢體架的形狀配合的抓握寬度,并通過閉合來固定檢體架。
圖49是概略地表示分析處理的流程圖。
如圖49所示,在分析處理中,整體管理用計算機28首先判定分析對象的檢體是否為緊急檢體(步驟S2901),當判定結果為“是”時,則判定該檢體的分注是否完成(步驟S2903)。當步驟S2903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重復步驟S2903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903中的判定結果為“是”時,則判定是否有其它的分析對象的檢體(步驟S2904),當判定結果為“是”時,則使分析對象的檢體向分注位置移動(步驟S2905),打開搬送機構57(步驟S2906),使架止擋部459接通(步驟S2907),驅動帶傳送裝置61(步驟S2908),使架止擋部459關斷(步驟S2909),閉合搬送機構57(步驟S2910),并回到步驟S2901的處理。另外,當步驟S2904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打開搬送機構57(步驟S2911),驅動帶傳送裝置61(步驟S2912),使搬送機構57向檢體架的收取位置移動(步驟S2913),結束處理。另外,當步驟S2901中的判定結果為“否”時,則判定是否有后繼的緊急檢體(步驟S2902),當判定結果為“是”時,則進入步驟S2905的處理,當判定結果為“否”時,則進入步驟S2903的處理。
其它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是同樣的。
在以上這樣構成的本實施方式中,也能夠獲得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
<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參照圖50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行說明。
本變形例表示利用引入搬送機構476改變檢體架2、3的搬送方向的情況。
圖50是概略地表示檢體架的引入位置上的搬送裝置的結構的圖。圖中對與第二實施方式同樣的部件附加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
在圖50中,在設置于帶傳送裝置460上的檢體架2、3的引入位置457上配置有:阻斷檢體架2、3的動作的架止擋部464;向與帶傳送裝置460不同的方向搬送檢體架2、3的帶傳送裝置461;將檢體架2、3從帶傳送裝置460向帶傳送裝置461搬送的引入搬送機構476;對帶傳送裝置461上的檢體架2、3的檢體容器1的檢體進行分注的分注探針462;以及傳感器51~56。引入搬送機構476在引入位置457上將檢體架2、3從帶傳送裝置460向帶傳送裝置461搬送時,使檢體架2、3的方向從帶傳送裝置460變為與帶傳送裝置461一致。
其它結構與第二實施方式是同樣的。
在以上這樣構成的本變形例中,也能夠獲得與第二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
符號說明
1—檢體容器;2—檢體架(第一檢體架);3—檢體架(第二檢體架);21—檢體架投入部;22—ID讀取部;23—搬送裝置;24、25、26—分析模塊;27—檢體架回收部;28—整體管理計算機;30—顯示裝置;57、377—搬送機構;57a、257a—把持板;376A、376B,476—引入搬送機構;60、61、368、369—帶傳送裝置;62、362—分注探針;100—自動分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