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用臨床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醫用電動升降旋轉吊塔。
背景技術:
吊塔是醫院現代化手術室必不可少的供氣醫療設備,主要用于手術室供氧、吸引、壓縮空氣、氮氣等醫用氣體的終端轉接。它由電機控制設備平臺的升降,安全、可靠;平衡式設計保證設備平臺的水平,保證設備的安全,同時電機的驅動保證設備快速、有效地運作。但是現在的醫用吊塔的問題是在特定位置鎖緊不可靠,時間久了以后在水平面內的旋轉阻力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醫用電動升降旋轉吊塔。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醫用電動升降旋轉吊塔,包括固定支座、固定立柱、驅動電箱、豎直回轉臂,所述固定支座底部安裝有所述固定立柱,所述固定立柱底面連接有所述驅動電箱,所述驅動電箱的環形內壁表面安裝有回轉電機定子,所述回轉電機定子內部安裝有回轉電機動子,所述回轉電機動子兩側設置有摩擦片,所述驅動電箱的內部兩側安裝有電機制動器,所述電機制動器的最外側設置有內部底座,所述內部底座的邊緣設置有壓緊彈簧,所述壓緊彈簧的端部安裝有制動片,所述制動片與所述內部底座之間連接有電磁繼電器,所述回轉電機動子外部連接所述豎直回轉臂,所述豎直回轉臂的端部設置有鉛直懸吊塊,所述鉛直懸吊塊內部安裝有推力軸承,所述推力軸承上安裝有懸吊立柱,所述懸吊立柱底部連接有機電控制箱,所述機電控制箱內部安裝有直線電機,所述直線電機外部設置有豎直導軌,所述豎直導軌上安裝有兩個移動平臺,所述機電控制箱正面的兩個邊緣分別設置有兩個水平回轉臂,兩個所述水平回轉臂上分別設置有輸液支架與CT片映射屏,所述機電控制箱底部設置有儲物槽,所述機電控制箱的背面設置有操縱面板,所述機電控制箱的側面設置有醫用氣體接口,所述醫用氣體接口的上方設置有電源插座。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立柱與所述固定支座一體化設計,所述驅動電箱與所述固定立柱一體化設計,所述回轉電機定子鑲嵌在所述驅動電箱的腔體內,所述回轉電機動子兩側通過支撐轉軸安裝在所述驅動電箱兩側,并與所述回轉電機定子之間存在磁隙,所述摩擦片用鉚釘鉚接在所述回轉電機動子兩側平面上。
進一步地,所述電機制動器的所述內部底座用螺釘固定在所述驅動電箱的內部兩側,所述壓緊彈簧鑲嵌在所述內部底座邊緣的凹槽中,所述壓緊彈簧另一端鑲嵌在所述制動片表面的凹槽中,所述電磁繼電器分別用螺釘固定在所述制動片與所述內部底座的表面,并通過線纜連接到所述機電控制箱,所述豎直回轉臂所述回轉電機動子一體化設計,所述鉛直懸吊塊鉸接在所述豎直回轉臂端部的腔體內,所述推力軸承水平安裝在所述鉛直懸吊塊內部的腔體內,所述懸吊立柱穿過所述推力軸承的中心孔與所述機電控制箱通過螺紋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直線電機的定子用螺栓固定在所述機電控制箱內部表面,所述豎直導軌用螺釘連接在所述機電控制箱外表面,所述直線電機的動子與所述豎直導軌配合安裝,所述移動平臺與所述直線電機的動子通過螺栓連接,所述水平回轉臂鉸接在所述機電控制箱表面的安裝座上,所述輸液支架與所述水平回轉臂的端部用緊固螺母連接,所述CT片映射屏通過球形鉸鏈連接在所述水平回轉臂端部。
進一步地,所述儲物槽一體化設置于所述機電控制箱底部。
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為:豎直平面內的驅動電機兩側安裝有由電機制動器控制的電動機,一旦電機停止運動,電機動子自動鎖緊,鉛直面內的懸吊設備不會出現大幅晃動,穩定性較好,同時水平面內的旋轉設備內部安裝有既能承受軸向拉力,又能較小水平轉動時摩擦力的推力軸承,減小了轉動時的阻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正面的整體結構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背面的整體結構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驅動電箱的內部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回轉電機動子及其鎖緊裝置的主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鉛直懸吊塊的內部視圖。
圖中:
1、固定支座;2、固定立柱;3、驅動電箱;4、豎直回轉臂;5、懸吊立柱;6、機電控制箱;7、水平回轉臂;8、輸液支架;9、儲物槽;10、移動平臺;11、豎直導軌;12、CT片映射屏;13、直線電機;14、操縱面板;15、醫用氣體接口;16、電源插座;17、回轉電機定子;18、電機制動器;19、內部底座;20、電磁繼電器;21、制動片;22、壓緊彈簧;23、摩擦片;24、回轉電機動子;25、鉛直懸吊塊;26、推力軸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圖5所示的一種醫用電動升降旋轉吊塔,包括固定支座1、固定立柱2、驅動電箱3及豎直回轉臂4,所述固定支座1底部安裝有所述固定立柱2,所述固定立柱2底面連接有所述驅動電箱3,所述驅動電箱3的環形內壁表面安裝有回轉電機定子17,所述回轉電機定子17內部安裝有回轉電機動子24,所述回轉電機動子24兩側設置有摩擦片23,所述驅動電箱3的內部兩側安裝有電機制動器18,所述電機制動器18的最外側設置有內部底座19,所述內部底座19的邊緣設置有壓緊彈簧22,所述壓緊彈簧22的端部安裝有制動片21,所述制動片21與所述內部底座19之間連接有電磁繼電器20,所述回轉電機動子24外部連接所述豎直回轉臂4,所述豎直回轉臂4的端部設置有鉛直懸吊塊25,所述鉛直懸吊塊25內部安裝有推力軸承26,所述推力軸承26上安裝有懸吊立柱5,所述懸吊立柱5底部連接有機電控制箱6,所述機電控制箱6內部安裝有直線電機13,所述直線電機13外部設置有豎直導軌11,所述豎直導軌11上安裝有兩個移動平臺10,所述機電控制箱6正面的兩個邊緣分別設置有兩個水平回轉臂7,兩個所述水平回轉臂7上分別設置有輸液支架8與CT片映射屏12,所述機電控制箱6底部是儲物槽9,所述機電控制箱6的背面設置有操縱面板14,所述機電控制箱6的側面設置有醫用氣體接口15,所述醫用氣體接口15的上方設置有電源插座16。
所述固定立柱2與所述固定支座1一體化設計,所述驅動電箱3與所述固定立柱2一體化設計,用以懸吊下方設備的所有重量,所述回轉電機定子17鑲嵌在所述驅動電箱3的腔體內,所述回轉電機動子24兩側通過支撐轉軸安裝在所述驅動電箱3兩側,并與所述回轉電機定子17之間存在磁隙,二者通過電磁力互相作用,從而產生轉矩,所述摩擦片23用鉚釘鉚接在所述回轉電機動子24兩側平面上,通過與所述制動片21產生靜摩擦力來進行制動。
所述電機制動器18的所述內部底座19用螺釘固定在所述驅動電箱3的內部兩側,所述壓緊彈簧22鑲嵌在所述內部底座19邊緣的凹槽中,用以壓緊所述制動片21,所述壓緊彈簧22另一端鑲嵌在所述制動片21表面的凹槽中,所述電磁繼電器20分別用螺釘固定在所述制動片21與所述內部底座19的表面,并通過線纜連接到所述機電控制箱6,用以設備在豎直面內轉動時拉動所述制動片21,保證設備順利提升或下降,所述豎直回轉臂4所述回轉電機動子24一體化設計,用以傳遞動力,所述鉛直懸吊塊25鉸接在所述豎直回轉臂4端部的腔體內,用以懸掛下方的設備,同時時刻轉動,從而保持下方設備處于水平狀態,所述推力軸承26水平安裝在所述鉛直懸吊塊25內部的腔體內,所述懸吊立柱5穿過所述推力軸承26的中心孔與所述機電控制箱6通過螺紋連接,減小了所述機電控制箱6水平轉動時的阻力。
所述直線電機13的定子用螺栓固定在所述機電控制箱6內部表面,所述豎直導軌11用螺釘連接在所述機電控制箱6外表面,所述直線電機13的動子與所述豎直導軌11配合安裝,所述移動平臺10與所述直線電機13的動子通過螺栓連接,所述直線電機13的定子與動子產生電磁力,從而推動所述移動平臺10在豎直平面內移動,所述水平回轉臂7鉸接在所述機電控制箱6表面的安裝座上,用以支撐端部設備,同時可在水平面內轉動,所述輸液支架8與所述水平回轉臂7的端部用緊固螺母連接,用以懸吊輸液瓶,所述CT片映射屏12通過球形鉸鏈連接在所述水平回轉臂7端部,用以播放臨床CT影像。
所述儲物槽9一體化設置于所述機電控制箱6底部,用以放置臨床所需物質,所述操縱面板14由按鍵組成,通過導線連接到所述機電控制箱6的內部線路板,用以人為操縱按鈕,從而控制本實用新型的運行,所述醫用氣體接口15用于連接輸氣管道,輸送病人護理所需的醫用氣體,所述電源插座16通過電線與外界電源相接,為本實用新型提供電源。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