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治療坐骨神經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坐骨神經痛是指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域,以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足背外側為主的放射性疼痛。起病隨病因不同而異,最常見的腰椎間盤突出,常在用力,彎腰或劇烈活動等誘因下,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少數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側臀部,大腿后,腘窩,小腿外側及足部放射,呈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咳嗽及用力時疼痛可加劇,夜間更甚,病員為避免神經牽拉,受壓,常取特殊的減痛姿勢,如睡時臥向健側,髖,膝關屈曲,站立時著力于健側,日久造成脊柱側彎,多彎向健側,坐位進臀部向健側傾斜,以減輕神經根的受壓,牽拉坐骨神經皆可誘發疼痛,或疼痛加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解決目前治療效果不明顯等問題,提供一種治療坐骨神經的中藥組合物。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坐骨神經的中藥組合物,
組成成分為:芍藥26-35克,當歸21-30克,川芎21-30克,熟地21-30克,桃仁16-25克,茯苓21-30克,牛膝21-30克,威靈仙21-30克,防己16-25克,姜活16-25克,防風16-25克,龍膽草11-20克,白芷11-20克,陳皮11-20克,甘草11-20克,干姜11-20克。
上述各中藥成份的藥理如下:
芍藥苦,平,無毒。可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
當歸味甘;辛;苦;性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主要用作行氣藥;祛風藥;活血藥。
熟地甘,微溫。歸肝、腎經。有補血養陰,填精益髓之效。甘溫質潤,補陰益精以生血,為養血補虛之要藥。
桃仁,異名:白桃仁、核桃仁、紅桃仁、毛桃仁。性味:平,苦,甘,辛。功效:破血行瘀,潤燥滑腸。主治:月經不調,行經腹痛,軟組織扭傷,肺膿瘍,闌尾炎,體虛便秘等。
茯苓,寧心安神,敗毒抗癌。藥性平和,利濕而不傷正氣。
牛膝,異名:懷牛膝、紅牛膝、百倍、雞膠骨。性味:微涼,甘,苦。功效: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引血下行,利尿通淋。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月經不調,高血壓癥,腦血管痙攣性頭痛,急性尿路感染等。
威靈仙辛咸,溫,有毒。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消痰水,散癖積之效。
防己辛,平,無毒.有祛風濕,止痛,利水之效。主治風濕關節疼痛;濕熱肢體疼痛;水腫;小便不利;腳氣濕腫。
姜活辛、甘,溫。歸膀胱、腎經。散寒祛風,勝溫止痛。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
龍膽草味苦,性寒。歸肝、膽經。能清熱燥濕,瀉肝定驚。
白芷:祛風除濕;通竊止痛;消腫排膿,治頭痛,眉棱骨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疥癬。
陳皮性溫,味辛、味苦,入脾經、胃經、肺經,理氣健脾,調中,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消化不良。
甘草味甘甜,性平和,入心、脾、肺、胃四經。生用偏涼,可瀉火解毒、緩急止痛;炙用偏溫,能散表寒、補中益氣。
干姜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
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可以實現一種治療坐骨神經的中藥組合物,該配方可通經、疏經、活血,可治經絡中瘀血和風濕,特別對治療坐骨神經痛有良好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按重量稱取芍藥26克,當歸21克,川芎21克,熟地21克,桃仁16克,茯苓21克,牛膝21克,威靈仙21克,防己16克,姜活16克,防風16克,龍膽草11克,白芷11克,陳皮11克,甘草11克,干姜11克。將稱取好的藥材混合在一起放入藥罐,冷水浸泡30分鐘后取出,把其放入煎藥鍋中,重新加入適量的水,水要沒過藥材,用猛火煮沸,改用文火慢煎,約30-40分鐘,煎至剩1碗藥液,濾出藥液,分早、中、晚飯后服,每日1劑,15天為1個療程。
實施例2
按重量稱取芍藥30克,當歸25克,川芎25克,熟地25克,桃仁20克,茯苓25克,牛膝25克,威靈仙25克,防己20克,姜活20克,防風20克,龍膽草15克,白芷15克,陳皮15克,甘草15克,干姜15克。將稱取好的藥材混合在一起放入藥罐,冷水浸泡30分鐘后取出,把其放入煎藥鍋中,重新加入適量的水,水要沒過藥材,用猛火煮沸,改用文火慢煎,約30-40分鐘,煎至剩1碗藥液,濾出藥液,分早、中、晚飯后服,每日1劑,15天為1個療程。
實施例3
按重量稱取芍藥35克,當歸30克,川芎30克,熟地30克,桃仁25克,茯苓30克,牛膝30克,威靈仙30克,防己25克,姜活25克,防風25克,龍膽草20克,白芷20克,陳皮20克,甘草20克,干姜20克。將稱取好的藥材混合在一起放入藥罐,冷水浸泡30分鐘后取出,把其放入煎藥鍋中,重新加入適量的水,水要沒過藥材,用猛火煮沸,改用文火慢煎,約30-40分鐘,煎至剩1碗藥液,濾出藥液,分早、中、晚飯后服,每日1劑,15天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