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總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藥物制劑領域,具體涉及蟾毒內酯的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的研制。
【背景技術】
[0002]蟾酥為兩棲綱無尾目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耳后腺及皮膚腺的干燥分泌物。蟾酥的藥理活性較強,已引起人們極大的重視。各種蟾蜍耳后腺及皮膚腺分泌液主要含有多種強心留體化合物,總稱蟾蜍毒素(bufoto-xin),是未被分解的天然化合物。蟾酥是我國傳統的名貴藥材,它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蟾毒內酯,其藥理作用很強,如:興奮、升壓、強心,同時又是毒性很大的藥物,用藥不當會出現心律失常等嚴重毒副作用,因此需要用納米載藥系統對其進行包裹,以期有效地降低蟾毒內酯的毒性,延長藥物在體內的作用時間以及局部聚集量,使其在發揮藥理作用的同時,減低毒副作用。
[0003]目前已有多種劑型被報道:脂質體、微球、涂膜劑、氣霧劑、微粒丸劑、環糊精包合物。本專利主要針對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進行研宄。
[0004]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non-1onic surfactant-vesicles,簡稱泡囊(n1somes,NISVs))是Vaulerbegrhe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其是由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和膽固醇在水相中自動形成的閉合雙分子膜而內部中空的環球形或者橢球型的單室或多室的締合結構。其殼層內外均是親水基團,夾在兩層親水基團中間的是疏水基團。其與脂質體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處,但泡囊是采用毒性甚低的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代替脂質體中的磷脂而制成,比脂質體更加穩定,能改變抗癌藥物體內藥動學特性,具有增加藥效,提高生物利用度及靶向性等巨大優勢;另一方面泡囊的結構與細胞膜的結構相似,故其在生物膜模擬、藥物的封裝和靶向釋放、納米粒子的合成以及做微反應器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其次,泡囊是在脂質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靶向給藥系統,泡囊與脂質體同屬微粒型給藥系統,但泡囊兼備了脂質體的許多優點:生物相容性、細胞親和性、無免疫原性等。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公開了以總蟾毒內酯為模型藥物,采用新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對其包裹。以期改善總蟾毒內酯毒性強、半衰期短等缺陷;此外,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總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的制備方法。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0007]本發明首先公開了一種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包括以下組分: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膜附加劑、膜穩定劑及注射用水。
[0008]各成分的用量為:蟾毒內醋5-15mg,非離子表面活性劑40_100mg,膜穩定劑40-100mg,膜添加劑20-40mg,注射用水適量。
[0009]優選的各組分的最優配比用量為:蟾毒內酯10mg,非離子表面活性劑60mg,膜穩定劑80mg,膜添加劑30mg,其余為注射用水。
[0010]其中所述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包括①脫水山梨醇的脂肪酸酯(脂肪酸山梨坦,即Span類);?聚氧乙烯脫水山梨醇的脂肪酸酯類(聚山梨酯,即Tween類);③聚氧乙烯脂肪醇醚(即Brij類)合成的兩親性嵌段共聚物。⑤上述任意一種或任意兩種按照任意比例組成的混合物。優選為司盤60和司盤40任意比例的混合物,最優選為,司盤6030mg和司盤4030mg按質量比例1:1組成的混合物。
[0011]所述的膜穩定劑為膽固醇,在泡囊中加入膽固醇主要起到膜穩定劑的作用,通常將這種作用解釋為填充效應;生物膜的流動性太強不能形成泡囊,加入膽固醇后,可以顯著抑制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中碳氫鏈的運動,降低膜的流動性;同時也可以有效防止泡囊由膠晶態向液晶態轉變、提高膜的穩定性及藥物的保留率、降低藥物的泄漏進而提高藥物的緩釋及靶向性。
[0012]所述的膜添加劑為磷酸二鯨蠟酯,其是一種負電荷誘導劑加入到泡囊體系中,因其與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之間電荷斥力的影響,可以有效阻止泡囊的聚集,保證泡囊的完整性與均一性,進而可以明顯降低細胞通透性、提高膜的物理穩定性及多室雙分子層膜的間距。
[0013]本發明提供的新藤黃酸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具有以下優點:
[0014]1.本發明提供的總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降低總蟾毒內酯的毒性、延長藥物在體內的作用時間以及局部聚集量,進而提高藥物在體內的生物利用度;
[0015]2.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6](I)按照所述配比稱取各組分,將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膜穩定劑、膜添加劑溶于5mL的無水乙醇中,水浴加熱到(48 ±2) °C構成有機相;
[0017](2)在轉速為100rpm攪拌下,將有機相緩慢勻速注射到60mL水相中,(48 ±2) V下恒溫攪拌3h,使有機溶劑完全揮發,即得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
[0018]其中有機相包括二氯甲烷,氯仿,丙酮,甲醇,乙醇,乙醚,四氫呋喃或異丙醇中的任意一種或兩種以上的混合物,優選為無水乙醇。
[0019]其中乳化時間3小時即能達到平衡狀態。
[0020]本發明所制備的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用反透析法檢測,以包封率做質量評價,復溶后所測得的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的包封率為63.66% -86.90% ;最優的,所測得的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包封率為86.90%。
[0021]本發明中所述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膜穩定劑、膜添加劑及有機溶劑的不同種類及其不同用量對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包封率、載藥量起重要影響作用。其中,蟾毒內酯與司盤60和司盤40混合物、膽固醇、磷酸二鯨蠟酯,無水乙醇,注射用水制備的總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質量評價較好;優選的,蟾毒內酯10mg,司盤6030mg和司盤4030mg,膽固醇80mg,磷酸二鯨錯醋30mg,無水乙醇5mL,注射用水60mL所制得的蟾毒內醋非離子表面活性泡囊包封率為86.90%,質量評價最好。因為,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的包封率越大,載藥量越大,其藥物的靶向性越好;單位投藥量包封率越大,其可作用于病灶的藥量越大,效果越好。
[0022]改變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膜穩定劑、膜添加劑的種類或用量,或者改變有機溶劑種類,所制備的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的包封率顯著降低。例如,在其他條件均一致的情況下,僅改變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種類,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分別為司盤60和司盤40混合物、聚山梨酯80、司盤60、月桂醇聚氧乙烯醚,所制得的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的質量評價存在明顯差異,包封率為63.66% -86.90% ;其中,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為司盤60和司盤40按質量比1:1組成所所制得的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包封率為86.90%,質量評價最好。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描述本發明,本發明的優點和特點將會隨著描述而更為清楚。但是應理解所述實施例僅是范例性的,不對本發明的范圍構成任何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的是,在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下可以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細節和形式進行修改或替換,但這些修改或替換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0024]實施例1總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的制備
[0025]將1mg蟾毒內醋、30mg司盤60、30mg司盤40、80mg膽固醇、30mg磷酸二鯨錯醋溶于5mL的無水乙醇中,水浴加熱到(48±2) °C構成有機相;在轉速為100rpm攪拌下,將有機相緩慢勻速注射到60mL水相中,(48 土 2) V下恒溫攪拌3h,使有機溶劑完全揮發,即得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
[0026]檢測:該方法得到的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包封率為86.90%。
[0027]實施例2總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的制備
[0028]將1mg蟾毒內醋、20mg司盤60、20mg司盤40、80mg膽固醇、30mg磷酸二鯨錯醋溶于5mL的無水乙醇中,水浴加熱到(48±2) °C構成有機相;在轉速為100rpm攪拌下,將有機相緩慢勻速注射到60mL水相中,(48 土 2) V下恒溫攪拌3h,使有機溶劑完全揮發,即得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
[0029]檢測:該方法得到的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包封率為80.21%。
[0030]實施例3總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的制備
[0031]將1mg蟾毒內醋、50mg司盤60、50mg司盤40、80mg膽固醇、30mg磷酸二鯨錯醋溶于5mL的無水乙醇中,水浴加熱到(48±2) °C構成有機相;在轉速為100rpm攪拌下,將有機相緩慢勻速注射到60mL水相中,(48 土 2) V下恒溫攪拌3h,使有機溶劑完全揮發,即得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
[0032]檢測:該方法得到的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包封率為81.35%。
[0033]實施例4總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的制備
[0034]將1mg蟾毒內醋、30mg司盤60、30mg司盤40、80mg膽固醇、20m磷酸二鯨錯醋g溶于5mL的無水乙醇中,水浴加熱到(48±2) °C構成有機相;在轉速為100rpm攪拌下,將有機相緩慢勻速注射到60mL水相中,(48 土 2) V下恒溫攪拌3h,使有機溶劑完全揮發,即得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
[0035]檢測:該方法得到的蟾毒內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泡囊包封率為80.25%。
[0036]實施例5總蟾毒內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