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腹部創傷護理的中藥制劑及制備方法
【專利說明】
所屬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腹部創傷護理的中藥制劑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腹部創傷無論在平時和戰時都是較為常見的嚴重創傷,其發生率在平時約占各種損傷的0.4%?1.8% ;在戰時約占5%?8%,在對越自為反擊戰中為4%。腹部傷可分為開放傷和閉合傷。開放傷以戰時最多見,主要是火器傷引起,亦可見于利器傷所致。如為貫通傷,則有入口和出口,盲管傷只有入口沒有出口 ;閉合傷系由擠壓、碰撞和爆震等鈍性暴力之后等原因引起,也可分為腹壁傷和腹腔內臟傷兩類,
單純腹壁損傷的癥狀和體征一般較輕,常見為局限性腹壁腫、痛和壓痛,有時可見皮下淤斑。單純腹壁損傷通常不會出現惡心,嘔吐或休克等表現。
[0003]伴有腹腔內臟器損傷時,其臨床表現取決于受損臟器的性質和受損程度不同而異、大體上說,腹內實質性臟器(肝、脾、腸系膜等)破裂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內出血,常表現以休克為主,腹內空腔臟器損傷(腸胃、膽囊、膀胱等)破裂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腹膜炎等。
[0004](I)全身情況。傷員面色蒼白,出冷汗和皮膚發涼,腹部損傷的早期,即使無內臟傷,由于劇烈疼痛可出現脈率加快,血壓暫時升高,但休息后可恢復正常。如果傷及內臟,則隨著出血量的增加,脈搏又逐漸加快,變弱,血壓也隨之下降,最后出現休克。
[0005](2)腹痛。腹內臟器傷除少數因嚴重腦外傷,休克者外,都具有腹痛癥狀,發生率為95?100%。受傷后傷員有持續難以忍受的劇痛,即說明腹腔內有嚴重損傷。
[0006](3)惡心嘔吐。空腔臟器破裂,內出血均可刺激腹膜,引起反射性惡心,嘔吐,細菌性腹膜炎發生后,嘔吐是腸麻痹的表現,多為持續性。
[0007]( 4 )腹脹。早期無明顯腹脹,晚期由于腹膜炎產生腸麻痹后,腹脹常明顯。
[0008]腹部創傷的關鍵問題在于有無內臟器官的損傷,發果只有單純腹壁外傷,對傷員生命沒有多大威脅,而重要的是內臟損傷后所引起的大出血與休克,感染與腹膜炎,病情危重。其死亡率可高達10?20%,目前對腹部創傷有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而術后護理對患者身體恢復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中藥作為我國的傳統醫學,具有作用強、見效快、藥效持久等優點,且沒有依賴性、耐藥性以及毒副作用,因此選擇一種中藥制劑用于腹部創傷的恢復,對于腹部創傷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發明內容】
[0009]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腹部創傷護理的中藥制劑及制備方法,所選藥材配伍相宜,互補協同,符合中醫藥和現代醫藥理論,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行氣活血,消炎止痛,扶正補虛、活血散瘀之功效,使用方便,吸收效果好,無不良及毒副作用,經臨床驗證,對腹部創傷有極好的緩解及治療效果,適于腹部創傷的臨床治療與護理推廣應用。
[0010]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實施如下:
一種用于腹部創傷護理的中藥制劑,制成所述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壁錢幕60?90份草血竭57?87份刺參55?85份地蜂子53?83份杜莖山50?80份翻白草45?75份腐婢42?72份扶芳藤40?70份海螵蛸38?68份鱟殼35?65份降香33?63份見血清31?61份訶子30?60份敗醬26?56份澤瀉25?55份鼻涕果20?50份。
[0011]制成所述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壁錢幕83份草血竭80份刺參78份地蜂子76份杜莖山73份翻白草68份腐婢66份扶芳藤64份海螵蛸62份鱟殼58份降香56份見血清54份訶子53份敗醬49份澤瀉48份鼻涕果43份。
[0012]制成所述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壁錢幕76份草血竭73份刺參71份地蜂子69份杜莖山66份翻白草61份腐婢59份扶芳藤56份海螵蛸55份鱟殼51份降香49份見血清47份訶子46份敗醬42份澤瀉41份鼻涕果36份。
[0013]制成所述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壁錢幕68份草血竭64份刺參63份地蜂子62份杜莖山58份翻白草53份腐婢50份扶芳藤49份海螵蛸44份鱟殼43份降香42份見血清39份訶子38份敗醬34份澤瀉33份鼻涕果28份。
[0014]—種用于腹部創傷護理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1)將壁錢幕、刺參、杜莖山、扶芳藤和降香放入容器中,首次加10?15倍量蒸餾水浸泡4?5小時,加熱煮沸提取3?4小時;第二次加8?10倍量蒸餾水加熱煮沸提取2?3小時,第三次加6?8倍量蒸餾水加熱煮沸提取I?2小時,合并提取液,濾過,得濾液,加入體積濃度為90%酒精溶液,濃縮成60°C下相對密度為1.10?1.13的稠膏,備用;
(2)將草血竭、腐婢和澤瀉除去雜質,洗凈,切片,用鹽水浸泡12小時后曬干,置于研缽內研末,得到過200的目細粉,備用;
(3)將地蜂子、翻白草、見血清和敗醬去除雜質,洗凈,放入容器中炒至無水氣,取出烘干,置于研缽內研末,得到180目的細粉,備用;
(4)將海螵蛸、鱟殼、訶子和鼻涕果洗凈,浸入黃酒3?4小時,取出,日曬干燥,放入容器內搗碎研末,得到過140目的細粉,備用;
(5)將步驟(I)所得的稠膏與步驟(2)、步驟(3)、步驟(4)所得的細粉混合后,制成片劑,即為所述的用于腹部創傷護理的中藥制劑。
[0015]本發明所用中藥的藥性如下:
壁錢幕:味苦、咸,性平;歸肺、肝經。清熱解毒,止血斂瘡。用于喉痹乳蛾,牙痛鼻衄,夕卜傷出血,瘡口不斂,嘔吐咳嗽。《醫林纂要》載:“治喉痹、乳蛾、重舌。”
草血竭:味苦、澀,性微溫。散血止血,下氣止痛。用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食積,癥瘕積聚,月經不調,浮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0016]刺參:味甘、微苦,性溫。和胃止痛,消腫排膿。用于胃脘疼痛,瘡癰腫痛,化膿性創傷。《云南中草藥》載:“補氣血,接筋骨。治神經官能癥,貧血,肺虛咳嗽,跌打損傷,骨折。”地蜂子:味苦、澀,性涼;歸肺、大腸、胃、肝經。清熱解毒,止痛止血。用于腸炎,痢疾牙痛,胃痛腰痛,胃腸出血,月經過多,產后或流產后出血過多,骨髓炎,跌打損傷,創傷出血,骨結核,燒燙傷,毒蛇咬傷。
[0017]杜莖山:味苦,性寒。祛風,解疫毒,消腫脹。用于感冒頭痛眩暈,寒熱躁渴,水腫,腰痛。《湖南藥物志》載:“祛風寒,消腫脹。治腰痛,感冒頭痛,眼目暈眩。”
翻白草:味甘、微苦,性平。清熱解毒,止血消腫。用于痢疾瘧疾,肺癰咳血,吐血下血,崩漏癰腫,瘡癬,瘰疬結核。《綱目》載治吐血,下血,崩中,瘧疾,癰瘡。”
腐婢:味苦、味辛,性寒。歸肝、大腸經。清熱解毒。用于瘧疾,泄瀉,痢疾,醉酒頭痛,癰月中,疔瘡,丹毒,蛇蟲咬傷,創傷出血。《江西民間草藥驗方》載:“清涼解熱,敗毒消癰。治瘧疾;外敷刀斧創傷。”
扶芳藤:味苦、甘,性溫;歸肺、脾、肝、腎、膀胱經。散瘀止血,舒筋活絡。用于咯血,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風濕性關節痛,跌打損傷,骨折,創傷出血。《浙江天目山藥植志》載:“行氣活血。治腰膝疼痛,關節酸痛。”
海螵蛸:味咸、澀,性溫;歸脾、腎經。除濕制酸,止血斂瘡。用于胃痛吞酸,吐、衄、嘔血,便血,崩漏帶下,血枯經閉,腹痛癥瘕,虛瘧瀉痢,陰蝕爛瘡。《綱目》載:“主女子血枯病,傷肝,唾血下血,治瘧消癭。研末敷小兒疳瘡,
痘瘡臭爛,丈夫陰瘡,湯火傷,跌傷出血。燒存性,同雞子黃涂小兒重舌、鵝口,同蒲黃末敷舌腫血出如泉,同銀朱吹鼻治喉痹,同麝香吹耳治聘耳有膿及耳聾。”
鱟殼:味咸,性平;歸肺、肝經。化痰止嗽,散瘀解毒。用于咳嗽氣急,喉中痰鳴,跌打損傷,創傷出血,燙傷丹毒。
[0018]降香:味辛,性溫,歸肝、脾經。行氣活血,止痛止血。用于脘腹疼痛,肝郁脅痛,胸痹刺痛,跌撲損傷,外傷出血。
[0019]見血清:味苦,性涼;歸肺、腎經。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用于吐血咯血,腸風下血,血崩,手術出血,小兒驚風,熱毒瘡瘍,蛇咬傷。《四川常用中草藥》載生新散瘀,清肺,止吐血。治各種吐血,勞傷咳嗽,肺腎陰虛咯血,腸風下血,紅崩,拔膿生肌,刀傷。”
訶子:味苦、酸、濕,性平;歸肺、大腸經。斂肺,澀腸,下氣。用于久咳失音,久瀉久痢,脫肛便血,崩漏帶下,遺精尿頻。《海藥本草》載:“主五膈氣結,心腹虛痛,赤白諸痢及嘔吐咳嗽,并宜使皮,其主嗽。肉炙治眼澀痛。”
敗醬:味苦,性平;歸肝、胃、大腸經。清熱解毒,排膿破瘀。用于腸癰下痢,赤白帶下,產后瘀滯腹痛,目赤腫痛,癰腫疥癬。《日華子本草》載治赤眼,障膜,胬肉,聘耳,血氣心腹痛,破癥結,產前后諸疾,催生、落胞,血運,排膿、補瘺,鼻洪吐血。赤白帶下。瘡痍疥癬,丹主 ”
母0
澤瀉:味甘,性寒;歸腎、膀胱經。利小便,清濕熱。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尿少,痰飲眩暈,熱淋澀痛,高血脂。《綱目》載滲濕熱,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腳氣。”鼻涕果:味苦,性涼,有毒。散瘀消腫,止血。用于骨折,跌打損傷,創傷出血,瘡癤。
[0020]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中藥制劑所選藥材配伍相宜,互補協同,符合中醫藥和現代醫藥理論,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行氣活血,消炎止痛,扶正補虛、活血散瘀之功效,使用方便,吸收效果好,無不良及毒副作用,經臨床驗證,對腹部創傷有極好的緩
解及治療效果,適于腹部創傷的臨床治療與護理推廣應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闡述。
[0022]實施例1
本發明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為:
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