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陽明胃熱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藥物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中醫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治療陽明胃熱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藥物 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trigemial neuralgia,TN),指的是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 作的陣發性、短暫、劇烈疼痛而不伴有三叉神經功能破壞的癥狀。多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 人,女性略多于男性,以三叉神經第二、第三支發生率最高。臨床表現為三叉神經分布區出 現電擊樣、撕裂樣疼痛,呈陣發性,持續時間通常為幾秒或1-2分鐘,疼痛急驟、劇烈。疼痛常 為單側,少數雙側發病。本病反復發作,很少自愈。目前TN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 近年來研究發現本病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且各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 用共同致病的。
[0003] 當患者被確診為三叉神經痛后,首先采用的往往是藥物治療。目前應用最廣泛的、 最有效的藥物是卡馬西平,往往作為首選治療藥物。如果其治療效果不好,或療效減退,或 出現不能耐受的副作用,可改用苯妥英鈉治療。長期服用此類藥物或劑量過大時,患者可出 現頭痛、頭暈、嗜睡、感覺異常、排尿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意識模糊、抑郁、幻覺和 睡眠障礙等不適。還可能出現造血系統、肝功能損害等,因此,患者用藥期間要注意行血常 規、肝功等檢測,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治療。此外,還可應用氯硝安定,山莨菪堿,維生素 B1,激素等治療。
[0004]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于古醫書中常以"偏頭痛"、"厥頭痛"、"面痛"、"齒槽風"、"頰 痛"、"面游風"等名稱記載。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病無外乎內因、外因。內因多為肝、脾、腎三臟 功能失調,從而使氣郁、火郁、濕阻、痰壅、風動之變由生,致邪阻經絡或上犯清竅,則壅遏為 痛;亦可因肝胃陰虛或脾虛血虧、脈絡失養、不榮則痛。外因多為風邪挾寒、熱、濕諸邪,侵犯 經脈,阻遏脈絡,不通則痛。祖國醫學在治療本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大量臨床實踐證明, 中醫藥治療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少,不易復發,易于被患者接受。因此,加強中醫對原發性三 叉神經痛的認識及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發明內容】
[0005] 針對目前三叉神經痛西藥治療的不足,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原 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藥物組合物,該藥物組合物在辨證治療陽明胃熱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時 具有治療效果顯著、副作用小的治療優勢,有很好醫學應用前景。
[0006]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 -種治療陽明胃熱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由白茅根、 三顆針、珠兒參、葛根、白術、金絲木通、喉嚨草、牛黃、珍珠草、甘草為藥用原料制成。
[0008] 本方在組方上選用苦寒清熱、瀉火藥物的同時,配伍甘寒滋陰之品以制約寒涼藥 性太過而傷胃,同時選用息風、散風、利濕之品,上熱下瀉,為使諸藥在功能上相輔相成,以 增強療效;在藥性上相制相佐,以減低毒副反應,發明人進一步優選出如下方案:
[0009] -種治療陽明胃熱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由如下重量 份配比的藥用原料制成:白茅根20-30份、三顆針8-13份、珠兒參10-15份、葛根6-11份、白術 10-15份、金絲木通7-12份、喉嚨草20-25份、牛黃0.5-1.5份、珍珠草13-18份、甘草6-10份。 [0010]進一步優選地,一種治療陽明胃熱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 于其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藥用原料制成:白茅根24份、三顆針12份、珠兒參15份、葛根9份、 白術12份、金絲木通10份、喉嚨草23份、牛黃1.0份、珍珠草15份、甘草8份。
[0011]《靈樞經·經脈》云:"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頦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 入上齒中,還出挾口還唇,下交承漿,卻循顧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額,循發際, 至額顱。"張景岳曰:"火邪頭疼者,雖各經皆有火證,而獨惟陽明為最,正為陽明胃火盛于頭 面而直達頭維,故其痛為甚。"陽明胃熱癥多見:面頰陣發性劇痛,遇熱誘發,痛如火燎,齦腫 口臭,胃脘灼痛,口渴喜冷,大便干結,舌苔黃乏津、舌質紅,脈滑數或洪數。對此證,發明人 在辨證虛實的基礎上,采用白茅根、三顆針、珠兒參、葛根、白術、金絲木通、喉嚨草、牛黃、珍 珠草、甘草組方辨證用藥。方中:三顆針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白茅根甘寒而不犯胃,清 熱利尿,二藥伍用上病取下,清胃瀉火,利濕瀉熱為君藥。金絲木通甘淡平,清熱利水,活血 通經,祛風除濕;喉嚨草祛風,清熱,消腫,解毒,珍珠草息風止痙,清熱利濕;三藥伍用息風 祛風,風祛火散,兼有通經活絡,清熱利濕之效,為臣藥。珠兒參苦甘寒,清熱養陰,散瘀止 血,消腫止痛;葛根解肌退熱,生津,升陽,引藥上行;白術除濕益燥,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 脾胃,和胃生津;牛黃清心豁痰,開竅,息風,解毒;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 止痛,調和諸藥。
[0012] 方中諸藥相互作用,互相為用,上病取下,通腑瀉熱,全方共奏清胃瀉熱,疏風清 熱,通絡止痛之功,相配共消胃火上攻陽明而致三叉神經痛。
[0013] 本發明所述的藥物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功能及功能主治如下所述。
[0014] 白茅根:【性味】甘,寒。【歸經】歸肺、胃、膀胱經。【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用于血熱吐血,衄血,尿血,熱病煩渴,黃疸,水腫,熱淋澀痛;急性腎炎水腫。
[0015] 三顆針:【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葉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莖皮。根皮全 年可采。莖皮春、秋季采收,取莖枝刮去外皮,剝取深黃色的內皮。曬干。【性味】苦;性寒。【歸 經】肝;胃;大腸經。【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濕熱痢利;腹瀉;黃疸;濕疹;瘡瘍; 口瘡;目赤;B因痛。
[0016] 珠兒參:【性味】味苦;甘;性寒。【功能主治】清熱養陰;散瘀止血;消腫止痛。主熱病 煩渴;陰虛肺熱咳嗽;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傷出血;跌打傷腫;風濕痹痛;胃 痛;月經不調;風火牙痛;咽喉腫痛;瘡癰腫毒。
[0017] 葛根:【性味】甘、辛,涼。【歸經】歸脾、胃經。【功能主治】解肌退熱,生津,透疹,升陽 止瀉。用于外感發熱頭痛、項背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高血壓頸項強痛。
[0018] 白術:【性味】苦、甘,溫。【歸經】歸脾、胃經。【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 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土白術健脾,和胃,安胎。 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胎動不安。
[0019] 金絲木通:【性味】味甘;淡;性平。【歸經】歸肝;腎;膀胱經。【功能主治】清熱利水; 活血通經;祛風除濕。主小便不利;水腫;濕熱淋證;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風火上炎;眼赤疼 痛;閉經;擠癩。【用法用量】內服:煎湯,l〇-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爛敷。
[0020] 喉嚨草:【來源】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點地梅的全草或果實。【功能主治】祛 風,清熱,消腫,解毒。治咽喉腫痛,口瘡,赤眼,目翳,正、偏頭痛,牙痛,風濕,哮喘,淋、濁、 崩、帶,疔瘡腫毒,跌打,燙傷。
[0021] 牛黃:【性味】甘,涼。【歸經】歸心、肝經。【功能主治】清心,豁痰,開竅,涼肝,息風, 解毒。用于熱病神昏,中風痰迷,驚癇抽搐,癲癇發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疔瘡。【用法 用量】0.15~0.35g,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0022] 珍珠草:【性味】淡;性平。【功能主治】息風止痙;清熱利濕。主破傷風;黃疸。【用法 用量】內服:煎湯,9_15g。
[0023] 甘草:【性味】甘,平。【歸經】歸心、肺、脾、胃經。【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 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 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用法用量】1.5~9g。
[0024] 為了便于使用,本發明的藥物組合物可由白茅根、三顆針、珠兒參、葛根、白術、金 絲木通、喉嚨草、牛黃、珍珠草、甘草或其水或其有機溶劑提取物為活性成分,依照制劑學常 規技術制成口服劑型,如:片劑、糖衣片劑、薄膜衣片劑、腸溶衣片劑、膠囊劑、硬膠囊劑、軟 膠囊劑、口服液、顆粒劑、沖劑、丸劑、散劑、混懸劑、粉劑。
[0025] 本發明藥物組合物還可以加上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或/和輔料,如淀粉、糊精、微 晶纖維、可壓性淀粉、硬脂酸鎂、微粉硅膠、蔗糖、羧甲基淀粉鈉、羥丙基甲基纖維素、植物 油、卵磷脂、聚乙二醇、丙二醇、尼泊金乙酯等,依照制劑學常規技術制成。
[0026]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陽明胃熱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藥物組 合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