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特別是涉及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燒傷或燙傷患者,其由于肢體大面積的燒燙傷致疤痕組織形成,使關節攣縮,造成肢體關節活動受限。
[0003]目前,燒傷或燙傷患者的關節活動受限目前國內外沒有很好的辦法。傳統的療法大多為了采用軟化疤痕組織,用沙袋或用重力壓的方法。該類方法患者不能掌握角度和重量,患者在肉體上產生較大的痛苦,療效較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4]基于此,提供一種療效較好的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
[0005]—種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包括:
[0006]上臂套具;
[0007]第一支架,為弧形結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上臂套具相連;
[0008]第二支架,為弧形結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一支架上,且所述第二支架可相對所述第一支架轉動,以改變所述第二支架與所述第一支架間的角度;及
[0009]前臂套具,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
[001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主架體及活動架體,所述活動架體上開設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與所述活動架體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主架體的一端上開設有安裝槽,所述安裝槽內壁上設有第一凸起,所述活動架體與所述主架體設有所述安裝槽的一端相連接,所述第一凸起與所述第一滑槽相配合,以使所述活動架體與所述主架體活動連接。
[0011]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底開設有多個第一插孔,所述多個第一插孔沿所述第一滑槽延伸的方向排布,所述主架體上開設有第二插孔,所述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還包括第一插銷,所述第一插銷穿設所述第一插孔及所述第二插孔,以使所述活動架體與所述主架體相固定。
[0012]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還包括安裝部,所述安裝部設置于所述活動架體的一端,所述安裝部上開設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的內側壁上設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支架上開設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與所述第一支架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支架穿設所述安裝孔,且所述第二凸起與所述第二滑槽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支架與所述第二支架活動連接。
[001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安裝部的側壁上還開設通孔,所述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還包括調節旋鈕,所述調節旋鈕的一端設有齒輪,所述齒輪收容于所述安裝部內部,所述第一支架的側壁上設有齒紋,所述齒紋沿所述第一支架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齒輪與所述齒紋相嚙合。
[001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連接支架,所述連接支架與所述第一支架相連,所述上臂套具通過所述連接支架與所述第一支架相連接。
[0015]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上設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的一側還開設有第一定位孔;
[0016]所述連接支架上開設有多個定位卡口及多個第二定位孔,所述多個定位卡口與所述多個第二定位孔交替排列于所述連接支架上;
[0017]所述定位凸起卡持于所述定位卡口中,所述第一定位孔與所述第二定位孔相對齊,所述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還包括第二插銷,所述第二插銷穿設所述第一定位孔與所述第二定位孔,以使所述第一支架與所述連接支架相連接。
[001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支架上設有第一滑軌,所述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還包括第一滑座,所述上臂套具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座上,所述第一滑座與所述第一滑軌相配合,以使所述上臂套具與所述第一支架可滑動地連接。
[0019]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定位卡口為“L”字形結構。
[002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遠離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設有第二滑軌,所述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還包括第二滑座,所述前臂套具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座上,所述第二滑座與所述第二滑軌相配合,以使所述前臂套具與所述第二支架可滑動地連接。
[0021]上述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其第二支架與第一支架間的角度可緩慢調節,可達到肘關節過伸15?142度屈曲,以使患者肘部的肌肉牽伸并適應,以減少患者治療時的痛苦,并能夠使燒傷或燙傷患者的肌肉組織的生理走向產生變化,產生良好的治療效果,使肌肉組織逐步恢復正常水平。
[0022]并且,上述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中的上臂套具、前臂套具、第二支架等元件均可根據患者實際的需求進行長度、角度上的調節,通用性較強。
【附圖說明】
[0023]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實施例的附圖。
[0024]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2為圖1所示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的局部示意圖;及
[0026]圖3為圖1所示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的另一局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方式。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理解的更加透徹全面。
[0028]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實施方式。
[0029]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0030]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10,包括上臂套具100、第一支架200、第二支架300及前臂套具400。
[0031]上臂套具100用于套設于患者的上臂(圖未示)。上臂套具100包括第一底殼110及第一柔性墊(圖未示)。第一底殼110大致為弧面形,以與上臂相匹配,第一柔性墊設置于第一底殼110上。上臂套具100還可包括設置于第一底殼110上的第一束帶(圖未示),第一束帶用來對患者的上臂進行綁縛。
[0032]前臂套具400用于套設于患者的前臂上。前臂套具400的結構與上臂套具100的結構相類似,包括第二底殼410及第二柔性墊(圖未示)。第二底殼410大致為弧面形,以與前臂相匹配,第二柔性墊設置于第二底殼410上。前臂套具400還可包括第三底殼430、第三柔性墊(圖未示)及設置于第二底殼410上的第二束帶(圖未示)。第三底殼430也具體為弧面形,并通過第二束帶與第二底殼410相連接,第三柔性墊設置于第三底殼430上。使用時,第二底殼410及第三底殼430均貼合于患者的前臂上,并通過第二束帶進行綁縛。
[0033]第一支架200為弧形結構,第一支架200的一端與上臂套具100相連。第二支架300也為弧形結構。第二支架300的一端連接于第一支架200上,且第二支架300可相對第一支架200轉動,以改變第二支架300與第一支架200間的角度。前臂套具400設置于第二支架300上。
[0034]具體操作時,將上臂套具100及前臂套具400分別套設于患者的上臂及前臂上。緩慢調節第二支架300與第一支架200間的角度,以對肘關節產生應力作用,使疤痕組織得到牽伸。
[0035]上述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10,其第二支架300與第一支架200間的角度可緩慢調節,以使患者肘部的肌肉牽伸并適應,以減少患者治療時的痛苦,并能夠使燒傷或燙傷患者的肌肉組織的生理走向產生變化,產生良好的治療效果,使肌肉組織逐步恢復正常水平。
[0036]請一并參閱圖2,第二支架300包括主架體310及活動架體330。活動架體330上開設有第一滑槽331。第一滑槽331與活動架體330的延伸方向相同,主架體310的一端上開設有安裝槽(圖未示),安裝槽內壁上設有第一凸起(圖未示)。活動架體330與主架體310設有安裝槽的一端相連接,第一凸起與第一滑槽331相配合,以使活動架體330與主架體310活動連接。活動架體330與主架體310活動連接,可調節第二支架300的長度及弧度,以適應不同患者的治療需求。
[0037]具體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滑槽331的槽底開設有多個第一插孔333,多個第一插孔333沿第一滑槽331延伸的方向排布。主架體310上開設有第二插孔311。活動架體330相對主架體310活動,以使第一插孔333與第二插孔311相對齊。肘關節肢體牽拉裝置10還包括第一插銷(圖未示)。第一插銷穿設第一插孔333與第二插孔311,以使活動架體330與主架體310相固定。
[0038]第二支架300還包括安裝部350,安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