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筆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采血筆結構,特別是一種帽頭與標識件組裝便利,且成本降低的采血筆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許多醫療程序中常需要用到約5_50μ1的極少量的血液樣本,通過穿刺或針刺方式刺破手指等一選定部位的皮膚以采集1或2滴的血液而取得。隨著居家自我監控血糖或其他成分檢驗的普及,需要對此提供一種能讓需要檢驗的人可以簡便且安全地執行的裝置。
[0003]現有的采血筆的筆頭處通常設有可旋轉的帽蓋,通過帽蓋的旋轉而與帽蓋內的部件產生位置標示的效果。這標示的目的在于提醒使用者采血筆內的扎針將會凸出的距離,讓使用者根據自身情況的不同而調整扎針的距離。因此為了讓使用者易于了解采血筆扎針的狀態,現有市售采血筆的設計包含有以文字或線條顯示標示于帽蓋內的部件方式呈現。然而現有以文字或線條標示的方式是以印刷或再以金屬,如金箔等燙印(Gold-Blocking)的方式呈現。針對現有印刷或燙金加工于帽蓋內的部件方式,成本過高。
[0004]此外,由于上述標示位置固定,使帽蓋內部件組裝方向受到限制,而必須再三對準后才能壓入并相互卡合。若組裝過程中帽蓋內部件的孔位有所偏差時,將會造成帽蓋內的部件損毀而無法復原的損失。或者是,帽蓋內的部件即使彼此順利卡合,但彼此的位置不正確而需要拆解時,通常又會產生損壞的情形。
[0005]另外,筆頭另連接一筆身及一拉體,其中筆頭與筆身之間以及拉體與筆身之間皆形成有縫隙,導致患者血液易從該縫隙滲入采血筆內,進而污染內藏的扎針,恐有傳染/感染,不安全之虞。
[0006]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遂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特潛心研究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盡力解決上述問題,即成為本實用新型改良的目標。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帽頭與標識件組裝沒有特定方向、組裝便利、不發生損壞問題,且成本降低的采血筆結構。
[0008]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標識件為一實體構件的采血筆結構。
[0009]本實用新型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污染跡象警示的采血筆結構。
[0010]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采血筆結構,其中,包括:
[0011]—筆桿,包含一扎血針;以及
[0012]—帽蓋,拆卸地組裝于該筆桿并使該扎血針移動刺出,該帽蓋包含:
[0013]—本體,設置有一視窗;
[0014]—帽頭,套接且相對該本體旋轉,該帽頭具有至少一帶動部;以及
[0015]—標識件,組裝于該帽頭內并跟隨該帽頭的旋轉而相對該本體轉動,該標識件具有相對至少一帶動部的多個被帶動部及與該視窗相對應設置的一標識部。
[0016]上述的采血筆結構,其中,該本體還包含一凸柱及與該凸柱連接的一套筒部,該凸柱穿設該標識件并容置于該帽頭內,該標識件具有一環狀部,各該被帶動部設置于該環狀部的外圓周,且該標識部凸伸于該環狀部的一側。
[0017]上述的采血筆結構,其中,該凸柱還具有至少一導軌及多個圓弧部,該環狀部則具有相對該至少一導軌設置的至少一導引部,該至少一導引部設置于該環狀部的內壁面。
[0018]上述的采血筆結構,其中,該套筒部外圓周還設有便于使用者握持的一延伸槽。
[0019]上述的采血筆結構,其中,該本體還設有一凸緣及位于該凸緣與該套筒部之間的一破孔,該標識件的該標識部穿過該破孔而沿該套筒部內壁面設置,且該標識件具有與該凸緣卡合的一內緣。
[0020]上述的采血筆結構,其中,該環狀部還具有與各該圓弧部相對應設置的至少一彈性凸部。
[0021]上述的采血筆結構,其中,該標識部為一階梯片或一螺旋片,該階梯片或該螺旋片隨著該帽頭的旋轉在該視窗中顯示相異的高低位置。
[0022]上述的采血筆結構,其中,該至少一帶動部為一凸齒,各該被帶動部則為一凹齒,該凸齒嚙合相應的該凹齒,使該帽頭組裝于該標識件上,并帶動該標識件轉動。
[0023]上述的采血筆結構,其中,該帽頭還設有一出針孔及一凹槽,該出針孔形成于該帽頭的端部,該凹槽則設置于該帽頭底端的內壁面,該標識件具有用于與該凹槽定位的一隆起部,該隆起部與該凹槽相對應設置。
[0024]上述的采血筆結構,其中,該帽頭外圓周還設有多個便于旋轉的止滑凹槽。
[0025]上述的采血筆結構,其中,該筆桿為一透光筆桿。
[0026]上述的采血筆結構,其中,還包含一反應試紙,該反應試紙容置于該筆桿內。
[0027]上述的米血筆結構,該反應試紙一端形成有一缺口,且為一筒狀結構。
[002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
[0029]本實用新型的帽頭與標識件組裝沒有特定方向、組裝便利、不發生損壞問題,且成本較低。
[0030]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附圖說明】
[0031 ]圖1為本實用新型采血筆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0032]圖2為本實用新型采血筆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0033]圖3為本實用新型采血筆結構另一分解示意圖;
[0034]圖4為本實用新型帽蓋的分解示意圖;
[0035]圖5為本實用新型帽蓋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圖;
[0036]圖6A為本實用新型部分采血筆的帽蓋尚未旋轉的透視立體圖;
[0037]圖6B為本實用新型部分采血筆的帽蓋旋轉后的透視立體圖;
[0038]圖7A為本實用新型帽蓋尚未旋轉的剖視圖;
[0039]圖7B為本實用新型帽蓋尚未旋轉的另一角度剖視圖;
[0040]圖8A為本實用新型帽蓋旋轉后的剖視圖;
[0041]圖8B為本實用新型帽蓋旋轉后的另一角度剖視圖;
[0042]圖9為本實用新型帽頭與標識件相對本體旋轉的透視圖;
[0043]圖10為圖9的剖視圖。
[0044]其中,附圖標記
[0045]100采血筆結構
[0046]110 筆桿
[0047]112 扎血針
[0048]114推件模塊
[0049]116反應試紙
[0050]118 缺口
[0051]120 帽蓋
[0052]130 本體
[0053]132 視窗
[0054]134 破孔
[0055]136 凸緣
[0056]140 凸柱
[0057]142 導軌
[0058]146圓弧部
[0059]150套筒部
[0060]152 延伸槽[0061 ]160 帽頭
[0062]162帶動部(凸齒)
[0063]164出針孔
[0064]166 凹槽
[0065]168止滑凹槽
[0066]170標識件
[0067]172被帶動部(凹齒)
[0068]174標識部
[0069]176階梯片(螺旋片)
[0070]178 內緣
[0071]180環狀部
[0072]182導引部
[0073]184彈性凸部
[0074]186隆起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7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
[0076]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采血筆結構100,包括一筆桿110及一帽蓋120。筆桿110包含一扎血針112及推出扎血針112的推件模塊114。在此所述的推件模塊114用以將扎血針112擊發出帽蓋120的出針孔164外,以將待檢測者皮膚扎出血液并利用所述血液進行檢測,因此推件模塊114及其相關作動方式為現有技術,在此不多加贅述。帽蓋120則可拆卸地組裝于筆桿110并使扎血針112能夠移動地穿出帽蓋120之外而刺出。
[0077]由于筆桿110及帽蓋120之間的縫隙(圖略)會有血液滲入采血筆結構100內,恐導致扎血針112受到污染。為了讓使用者輕易地察覺而具有污染跡象警示,因此本實施例的筆桿110較佳為容置有一反應試紙116的一透光筆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