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該阻氣密封裝置包括固定長條及轉動壓條,所述固定長條的上部開設有用于放置所述轉動壓條的卡位槽,所述固定長條的一端設置有卡位端頭,所述固定長條的另一端設置有固定端頭,該固定端頭上設置有旋轉銷,所述轉動壓條的一端通過旋轉銷固定在所述固定端頭上,所述轉動壓條的另一端與所述卡位端頭接觸時將所述充氣止血帶的兩端密封卡緊在所述卡位槽內。本實用新型所述阻氣密封裝置能夠對充氣止血帶自動密封夾緊而不會發生漏氣,因此可保持止血帶內的氣壓穩定進而提高止血帶的止血效果,且操作方便能夠滿足快速止血的需求。
【專利說明】
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生命緊急救護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
目.0
【背景技術】
[0002]止血帶是用于四肢大出血急救時簡單、有效的止血裝置,它通過壓迫血管阻斷血液流動來達到止血目的,止血帶廣泛應用于普外科四肢動靜脈創傷止血或外科四肢手術止血。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止血帶主要有橡皮管止血帶、卡扣式止血帶及充氣止血帶。現有的充氣止血帶對傷口面進行止血時,在充氣后使用者一般需要手動將充氣口密封或者采用夾子將止血帶進行阻氣密封。然而,這種采用充氣口密封或夾子密封進行阻氣密封時容易造成止血帶內的氣體發生漏氣,從而導致止血帶內的氣壓不夠而造成止血效果不佳的問題,且操作不方便而不能滿足快速止血的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旨在解決現有對充氣止血帶進行阻氣密封時容易發生氣體漏氣而導致止血效果不佳且操作不方便而不能滿足快速止血需求的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該阻氣密封裝置包括固定長條及轉動壓條,所述固定長條的上部開設有用于放置所述轉動壓條的卡位槽,所述固定長條的一端設置有卡位端頭,所述固定長條的另一端設置有固定端頭,該固定端頭上設置有旋轉銷,所述轉動壓條的一端通過旋轉銷固定在所述固定端頭上,所述轉動壓條的另一端與所述卡位端頭接觸時將所述充氣止血帶的兩端密封卡緊在所述卡位槽內。
[0005]優選的,所述卡位槽為U形的凹槽,該卡位槽的長度與所述固定長條的長度相匹配。
[0006]優選的,所述轉動壓條的長度與所述固定長條的長度相匹配。
[0007]優選的,所述卡位槽的一側設置有第一硅膠條,所述卡位槽的另一側設置有第二娃膠條。
[0008]優選的,所述卡位端頭的一側設置有定位旋鈕,所述卡位端頭的另一側設置有定位波珠。
[0009]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達到了如下技術效果:所述阻氣密封裝置能夠對充氣止血帶自動密封夾緊而不會發生漏氣,因此可保持止血帶內的氣壓穩定進而提高止血帶的止血效果,且操作方便能夠滿足快速止血的需求。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優選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1]圖2是本實用新型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沿A-B線的剖面示意圖;
[0012]圖3是本實用新型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的使用狀態平面示意圖。
[0013]本實用新型目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14]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15]如圖1和2所示,圖1是本實用新型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優選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沿A-B線的剖面示意圖。
[0016]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100包括固定長條I以及轉動壓條5。所述固定長條I的上部開設有卡位槽2,該卡位槽2為U形的凹槽,該卡位槽2的長度與固定長條I的長度相匹配,用于放置所述轉動壓條5,該轉動壓條5的長度與固定長條I的長度相匹配。所述卡位槽2的一側設置有第一硅膠條3,另一側設置有第二硅膠條4。所述第一硅膠條3和第二硅膠條4在受到充氣止血帶11 (參考圖3所示)內的氣壓擠壓時產生變形,能夠對充氣止血帶11起到壓緊密封的作用。
[0017]所述固定長條I的一端(例如右端)設置有卡位端頭6,所述固定長條I的另一端(例如左端)設置有固定端頭7,該固定端頭7設置有旋轉銷8。所述卡位端頭6的一側設置有定位旋鈕9,另一側設置有定位波珠10。所述轉動壓條5的一端(例如左端)通過旋轉銷8固定在所述固定端頭7上,所述轉動壓條5的另一端(例如右端)與所述卡位端頭6接觸時將所述充氣止血帶11的兩端密封卡緊在所述卡位槽2中。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轉動壓條5的左端能夠以旋轉銷8為支點轉動,所述轉動壓條5的左端圍繞著旋轉銷8旋轉回落后,轉動壓條5的右端落在固定長條I上的卡位槽2中并和卡位端頭6相接觸,當轉動壓條5的右端和卡位端頭6接觸時,所述定位波珠10將所述轉動壓條5的右端定位到卡位槽2中,此時使用者可手動旋轉所述定位旋鈕9將轉動壓條5的右端鎖緊在所述卡位槽2中使所述充氣止血帶11的兩端密封卡緊在所述卡位槽2內,從而對充氣止血帶11自動密封夾緊而不會發生漏氣,因此可保持止血帶11內的氣壓穩定進而提高充氣止血帶11的止血效果,且操作方便能夠滿足快速止血的需求。
[0018]如圖3所示,圖3是本實用新型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的使用狀態的平面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阻氣密封裝置100應用在充氣止血帶11上,該充氣止血帶11通過導氣管15密封連通至打氣囊12上。使用者可以通過手捏所述打氣囊12對充氣止血帶11進行充氣。所述打氣囊12為一種呈橢圓狀或圓球狀的橡膠囊體。所述充氣止血帶11呈無囊帶狀體結構,具有耐磨、耐油、彈性好等特性。所述充氣止血帶11的內表面涂覆有防透氣的硅膠層,從而增加所述充氣止血帶11的氣密封性,能夠防止充氣止血帶11老化導致充氣后氣體漏氣。
[0019]所述打氣囊12設置有進氣閥13和排氣閥14。所述進氣閥13用于使用者利用打氣囊12對充氣止血帶11充氣時吸入外部空氣。所述排氣閥14用于對所述充氣止血帶11放氣時排出充氣止血帶11內的氣體。當使用者通過手捏打氣囊12對充氣止血帶11進行充氣時,所述排氣閥14處于關閉狀態。所述進氣閥13和排氣閥14均可以設置在所述打氣囊12的任一位置處,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氣閥13和排氣閥14均設置在打氣囊12的底部,便于使用者用手拿捏所述打氣囊12對充氣止血帶11進行充氣或放氣。
[0020]當所述充氣止血帶11充氣后,所述阻氣密封裝置100通過固定長條I及轉動壓條5將充氣止血帶11的兩端密封夾緊,以便使用者將充氣止血帶11固定在所需止血的傷口部位進行止血。所述阻氣密封裝置100能夠對所述充氣止血帶11自動密封夾緊而不會發生漏氣,因此可保持止血帶內的氣壓穩定進而提高止血效果,且操作方便能夠滿足快速止血的需求。
[0021]在使用所述阻氣密封裝置100卡緊充氣止血帶11進行止血時,使用者先將充氣止血帶11沒充氣之前套在止血部位(例如手臂或腿部)上,再將充氣止血帶11的兩端重疊在一起并放置在所述固定長條I的卡位槽2中。使用者按下轉動壓條5的右端使充氣止血帶11的兩端卡在所述固定長條I的卡位槽2中。所述定位波珠10將轉動壓條5的右端定位到卡位槽2內使得轉動壓條5不能彈起,此時使用者手動旋轉定位旋鈕9將轉動壓條5的右端鎖緊在所述卡位槽2內使充氣止血帶11卡在轉動壓條5與所述卡位槽2之間。這時,使用者通過打氣囊12對充氣止血帶11進行充氣對病人的血口進行壓力止血。由于充氣止血帶11內的氣壓擠壓第一硅膠條3和第二硅膠條4產生變形進一步對充氣止血帶11起到壓緊密封的作用。當止血完畢后,使用者打開排氣閥14排出充氣止血帶11內的氣體。當要取下充氣止血帶11時,只要手動擰松定位旋鈕9并將轉動壓條5從固定長條I的卡位槽2內打開,即可將充氣止血帶11從所述阻氣密封裝置100上取出,從而方便使用者清洗充氣止血帶11并隨身攜帶使用。
[0022]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功能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阻氣密封裝置包括固定長條以及轉動壓條,所述固定長條的上部開設有用于放置所述轉動壓條的卡位槽,所述固定長條的一端設置有卡位端頭,所述固定長條的另一端設置有固定端頭,該固定端頭上設置有旋轉銷,所述轉動壓條的一端通過所述旋轉銷固定在所述固定端頭上,所述轉動壓條的另一端與所述卡位端頭接觸時將所述充氣止血帶的兩端密封卡緊在所述卡位槽內。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槽為U形的凹槽,該卡位槽的長度與所述固定長條的長度相匹配。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壓條的長度與所述固定長條的長度相匹配。4.如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槽的一側設置有第一硅膠條,所述卡位槽的另一側設置有第二硅膠條。5.如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應用于充氣止血帶的阻氣密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端頭的一側設置有定位旋鈕,所述卡位端頭的另一側設置有定位波珠。
【文檔編號】A61B17/135GK205683116SQ201620370789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8日 公開號201620370789.4, CN 201620370789, CN 205683116 U, CN 205683116U, CN-U-205683116, CN201620370789, CN201620370789.4, CN205683116 U, CN205683116U
【發明人】張貫京, 陳興明, 高偉明, 李慧玲, 劉志凡
【申請人】深圳市前海康啟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