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可以使茶葉與茶湯分離的沏茶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413804閱讀:29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可以使茶葉與茶湯分離的沏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沏茶用具,更具體地說是一種分離茶水和茶葉的沏茶裝置。
背景技術
迄今為止,人們沏茶用的茶具大多為茶壺和茶杯等,一種沏茶方法是將茶葉放入茶壺內,用開水浸泡后倒入茶杯內飲用。這種方法雖然可取,但茶葉浸泡時間過長,茶水中會產生苦澀味并釋出有害物質,會危險人身健康。另一種方法是將茶葉直接放入茶杯內,用開水浸泡后直接飲用。使用茶葉沏茶所用茶具少,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茶葉一直浸泡在茶水內,時間一長,茶水中也會有產生苦澀味并釋出有害物質,依舊會危害健康。另外由于茶葉直接浸泡在茶水中,且無過濾裝置,人們飲茶時,茶水中的茶葉和雜質易喝入口中,而且不能隨身攜帶。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避免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可以使茶葉與茶湯分離的沏茶裝置。用該裝置沏茶,茶水不會產生苦澀味,不會釋出有害物質,有于利人身健康,并可避免茶葉和雜質喝入口中的情況發生,也可放在塑膠、紫砂、不銹鋼、塑玻、金銀、玉器、礦物等杯具上攜帶使用。
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分體設置口杯、過濾盞、上蓋和底蓋,所述過濾盞的底部為濾網,所述口杯的上口和底口,以及所述過濾盞的上口具有相同結構的內接口,與所述內接口相配合以形成連接的是分別設置在過濾盞的底口、上蓋的口部,以及底蓋的口部的外接口;所述過濾盞的底口在口杯的上口和底口上互換連接,所述上蓋在過濾盞的上口和口杯的上口上互換連接,所述底蓋在過濾盞的上口和口杯的底口上互換連接。
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也可以是分體設置口杯、過濾盞和上蓋,所述過濾盞的底部為濾網,所述口杯的上口,以及所述過濾盞的上口具有相同結構的內接口,與所述內接口相配合以形成連接的是分別設置在過濾盞的底口和上蓋的口部的外接口;所述上蓋在過濾盞的上口和口杯的上口上互換連接。
與已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體現在1、本發明可有效避免了茶葉久置茶水中產生苦澀味以及釋出的有害物質,有利于人身健康,既便是茶葉多次使用也能保持茶水基本相同的濃度。
2、本發明使用中,茶葉放置在過濾盞中,浸泡過后茶水里無茶葉和雜質,避免了茶葉和雜質喝入口中。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結構形式的另一使用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所示結構中口杯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3所示結構中過濾盞和上蓋配合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1口杯、2過濾盞、3上蓋、4底蓋、5濾網。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參見圖1、圖2,分體設置口杯1、過濾盞2、上蓋3和底蓋4,過濾盞2的底部為濾網5,口杯1的上口和底口,以及過濾盞2的上口具有相同結構的內接口,與該內接口相配合以形成連接的是分別設置在過濾盞2的底口、上蓋3的口部,以及底蓋4的口部的外接口;過濾盞2的底口在口杯1的上口和底口上互換連接,上蓋3在過濾盞2的上口和口杯1的上口上互換連接,底蓋4在過濾盞2的上口和口杯1的底口上互換連接。
具體實施中,各接口可以采用螺紋接口。
每次沏茶按如下過程進行a、口杯1的底口上連接底蓋4,口杯1的上口連接過濾盞2的底口,向過濾盞2內放入茶葉,并自過濾盞2的上口向口杯1中沖水,沖水完成后在過濾盞2的上口蓋上上蓋3,倒置口杯1及連接在其上的過濾盞2,隨后以上蓋3為底部放置,即為泡茶狀態;b、茶水濃度達到時,翻轉口杯1,從口杯1上分別卸下過濾盞2、上蓋3和底蓋4;c、將卸下的底蓋4蓋在過濾盞2的上口,過濾盞2以其底口連接在口杯1的底口上,上蓋3蓋在口杯1的上口上,此時,打開上蓋3即可喝茶。
實施中,上蓋3和底蓋4為相同的結構形式,可以互換使用。比如,在茶水濃度達到時,直接將蓋有上蓋3的過濾盞2從口杯1上取下,并將其整體與底蓋4的位置互換,此時,上蓋即成為底蓋,而底蓋互換成為上蓋進行使用。
實施例2參見圖3、圖4和圖5,本實施例分體設置口杯1、過濾盞2和上蓋3,過濾盞2的底部為濾網,口杯1的上口,以及過濾盞2的上口具有相同結構的內接口,與內接口相配合以形成連接的是分別設置在過濾盞2的底口和上蓋3的口部的外接口;上蓋3在過濾盞2的上口和口杯1的上口上互換連接。
每次沏茶按如下過程進行a、口杯1的上口連接過濾盞2的底口,向過濾盞2內放入茶葉,并自過濾盞2的上口向口杯1中沖水,沖水完成后在過濾盞2的上口蓋上上蓋3,倒置口杯1及連接在其上的過濾盞2,隨后以上蓋3為底部放置,即為泡茶狀態;b、茶水濃度達到時,翻轉口杯1,從口杯1上整體卸下帶有上蓋3的過濾盞2,再以上蓋3為底蓋,倒置過濾盞即可,此時口杯1中茶水可飲;c、飲過茶水后,將過濾盞重新放置在口杯1上,或再次泡茶,或放置以備再用。
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1所不同的是口杯1的底部不作為連接過濾盞2之用,從口杯上卸下的過濾盞單獨放置。其它均與實施例1相同。
權利要求
1.一種可以使茶葉與茶湯分離的沏茶裝置,其特征是分體設置口杯(1)、過濾盞(2)、上蓋(3)和底蓋(4),所述過濾盞(2)的底部為濾網(5),所述口杯(1)的上口和底口,以及所述過濾盞(2)的上口具有相同結構的內接口,與所述內接口相配合以形成連接的是分別設置在過濾盞(2)的底口、上蓋(3)的口部,以及底蓋(4)的口部的外接口;所述過濾盞(2)的底口在口杯(1)的上口和底口上互換連接,所述上蓋(3)在過濾盞(2)的上口和口杯(1)的上口上互換連接,所述底蓋(4)在過濾盞(2)的上口和口杯(1)的底口上互換連接。
2.一種可以使茶葉與茶湯分離的沏茶裝置,其特征是分體設置口杯(1)、過濾盞(2)和上蓋(3),過濾盞(2)的底部為濾網(5),口杯(1)的上口,以及過濾盞(2)的上口具有相同結構的內接口,與內接口相配合以形成連接的是分別設置在過濾盞(2)的底口和上蓋(3)的口部的外接口;上蓋(3)在過濾盞(2)的上口和口杯(1)的上口上互換連接。
全文摘要
一種可以使茶葉與茶湯分離的沏茶裝置,其特征是分體設置口杯、過濾盞、上蓋和底蓋,過濾盞的底部為濾網,口杯的上口和底口,以及過濾盞的上口具有相同結構的內接口,與內接口相配合以形成連接的是分別設置在過濾盞的底口、上蓋的口部,以及底蓋的口部的外接口;過濾盞的底口在口杯的上口和底口上互換連接,上蓋在過濾盞的上口和口杯的上口上互換連接,底蓋在過濾盞的上口和口杯的底口上互換連接。本發明用于沏茶,茶水不會苦澀,有利于人身健康。
文檔編號A47J31/06GK1860966SQ200610085909
公開日2006年11月15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27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27日
發明者吳秀杰, 潘勇, 劉同明, 姚科, 丁守福 申請人:吳秀杰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