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煙霧機用的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尤指一種可以將煙霧油從油桶中取出或者讓位于汽化輸送管內殘留的煙霧油回流的一種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普遍用于舞臺上的煙霧機通常包括一個儲油桶,用來吸取儲油桶內的煙霧油的一個泵以及用來將煙霧油加熱汽化成煙霧的加熱裝置,泵與儲油桶之間設置一給油管,因而泵運作時,可以通過給油管吸取儲油桶內的煙霧油,此外泵與加熱裝置之間設置一個汽化輸送管,且汽化輸送管的一部分圍繞在加熱裝置外側,被吸出儲油桶外的煙霧油被泵運送到汽化輸送管內,汽化輸送管受到加熱裝置加熱造成內部的煙霧油汽化成煙霧,當煙霧油汽化成煙霧的過程會產生相對膨脹的氣壓,此氣壓會將已經汽化的煙霧強力擠出噴嘴,如此煙霧機就產生噴出煙霧的效果。
然而,當煙霧機要控制停止噴出煙霧時,由于煙霧機內的加熱裝置無法馬上冷卻,因此汽化輸送管內的煙霧油在短時間內仍然會繼續汽化成煙霧,如此就會產生欲使煙霧機停止噴出煙霧而控制泵停止供給煙霧油時,煙霧機卻持續產生煙霧而延后數秒才停止噴出煙霧。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此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煙霧機用的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一種煙霧機用的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煙霧機用的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該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安裝在一煙霧機具有的一個殼體內且位于儲存煙霧油的一儲油桶以及一加熱裝置之間,其特征在于,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包括:
一泵,包括一輸入端與一輸出端;
一個雙流道接頭,包括與泵連通的一個給油流道以及與給油流道隔開的一個回油流道;
一條回油管,包括一個第一套接端以及一第二套接端,回油管還包括由第一套接端延伸至第二套接端的一個回油通道,第一套接端與雙流道接頭的回油流道連通,第二套接端用來與儲油桶連通;
一條給油管,包括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給油管的外徑小于回油管的回油通道的內徑,給油管的第一端容置在回油管的回油通道內,所述給油管的第一端與雙流道接頭的給油流道連通,給油管的第二端用來與儲油桶連通;
一個連通構件,包括與泵的輸出端連通的一個第一連通端以及一個第二連通端;
一個回油管路組件,包括一個第一結合端以及與雙流道接頭的回油流道連通的一第二結合端;
一閥門機構,連通地設置在連通構件的第二連通端與回油管路組件的第一結合端之間,閥門機構還包括與回油管路組件連通的一分流通道,閥門機構還包括能夠在一阻塞位置與一回流位置之間位移的一閥門;以及
一汽化輸送管,包括與閥門機構的分流通道連通的一輸入端以及一輸出端;
在泵運轉的狀態下,閥門位于阻塞位置,儲油桶內的煙霧油經由給油管的第二端依序通過雙流道接頭的給油流道、泵、連通構件以及閥門機構的分流通道,且由汽化輸送管的輸入端輸送至輸出端,而且回油管路組件與分流通道不連通;
在泵停止運轉的狀態下,閥門位于回流位置,儲油桶內的煙霧油無法流動,回油管路組件與分流通道連通,位于汽化輸送管內殘留的煙霧油依序通過分流通道、回油管路組件、雙流道接頭以及回油管回流至儲油桶內。
所述的煙霧機用的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其中:儲油桶包括儲存煙霧油的一容室以及與容室連通的一頸部以及可拆卸地與頸部鎖合的一鎖蓋,還包括:
一銜接件,固定在鎖蓋上,銜接件包括與容室連通的一通道,通道的內徑大于給油管的外徑,所述回油管的第二套接端與銜接件套接且與通道連通,所述給油管穿過通道且第二端位于儲油桶的容室內。
所述的煙霧機用的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其中:鎖蓋包括一個穿孔,銜接件包括一個鎖接部以及形成在鎖接部一端的一凸緣,銜接件還包括形成在鎖接 部另一端的一套接部,所述通道由套接部延伸至凸緣,銜接件凸緣底靠于鎖蓋的內表面,鎖接部穿過鎖蓋的穿孔,所述回油管的第二套接端與銜接件的套接部套接,還包括:
一迫緊件,與銜接件的鎖接部螺接并抵靠于鎖蓋的外表面,套接部位于迫緊件的外側。
所述的煙霧機用的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其中:閥門還包括一個磁吸桿以及由磁吸桿一端延伸的一延伸桿,閥門機構還包括:
一個電磁線圈,包括形成在中央的一空間;
一個套筒,與電磁線圈的空間結合,套筒包括與連通構件的第二連通端結合的一導入端以及一導出端,套筒還包括形成在內側的一容室,所述閥門的磁吸桿可移動地容置在套筒的容室內;
一個分流件,與套筒的導出端套接,分流件包括與回油管路組件連接的一個第一組合端,以及與套筒的導出端結合的一第二組合端,所述分流通道由分流件的第一組合端延伸至第二組合端且與容室連通,所述閥門的延伸桿位于分流通道內;以及
一個彈簧,容置在套筒的容室內且朝向分流件偏壓磁吸桿;
在泵運轉的情況下,電磁線圈不通電產生磁力,閥門被彈簧偏置在阻塞位置,
在泵不運轉的情況下,電磁線圈通電產生磁力,閥門的磁吸桿受到磁力作用朝遠離分流件的方向位移且壓縮彈簧。
所述的煙霧機用的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其中:分流通道還包括由第一組合端朝第二組合端延伸但與第二組合端隔開的一第一段,以及由第二組合端朝第一組合端延伸但與第一段隔開的一第二段,以及在第一與第二段之間延伸的一第三段,第一段的內徑小于第三段的內徑,第一與第三段交界處形成一阻擋面,分流件還包括由外周面延伸至第三段的一送油口,所述套筒的導出端套接在分流件的第二段內,所述延伸桿的外徑小于第三段的內徑但大于第一段的內徑,所述汽化輸送管的輸入端與分流件的送油口連通;
在閥門位于阻塞位置的狀態下,閥門的延伸桿抵靠于阻擋面,回油管路組件與分流通道不連通,煙霧油允許從延伸桿與第三段之間的縫隙通過并經過送油口進入汽化輸送管內,
在閥門位于回流位置的狀態下,閥門的延伸桿與分流件的阻擋面隔開,回 油管路組件與分流通道連通。
所述的煙霧機用的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其中:閥門還包括位于磁吸桿一端的一末端面,以及由末端面朝向延伸桿延伸但與延伸桿隔開的一個流道,流道還延伸至磁吸桿的外周面,允許煙霧油經由流道越過磁吸桿。
所述的煙霧機用的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其中:所述雙流道接頭還包括相互隔開的兩個端面以及在兩個端面之間延伸的一個周圍面,雙流道接頭也包括形成在其中一端面的一個回油接嘴,回油接嘴包括一個末端面,雙流道接頭還包括形成在末端面的一個第一給油接嘴以及形成在另一端面的一個第二給油接嘴,所述給油流道由第一給油接嘴的端面延伸至第二給油接嘴的端面,所述回油流道包括從回油接嘴的末端面延伸且與給油流道不連通的一第一部分以及形成在周圍面且延伸至與第一部分連通的一第二部分,所述回油管路組件的第二結合端與回油流道的第二部分連通,所述回油管的第一套接端與回油接嘴套接,給油管的第一端與第一給油嘴套接,泵與第二給油嘴連通地結合。
煙霧機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可以在需要產生煙霧時順暢地輸送煙霧油至汽化輸送管,當不需要產生煙霧時,可以使汽化輸送管內的煙霧油回流,還能夠精確地控制煙霧機產生煙霧以及立即停止產生煙霧。
在配合圖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性實施例的詳細說明的下將可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
附圖說明
圖1為煙霧機的部分立體分解圖。
圖2為圖1所示的煙霧機的儲油桶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圖4為圖3所示的雙流道接頭的另一角度立體剖視圖。
圖5為煙霧機的立體組合圖。
圖6為沿圖5的5-5線所取的剖視圖。
圖7為沿圖6的6-6線所取的剖視圖。
圖8為沿圖5的8-8線所取的剖視圖。
圖9為圖8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10為沿圖5的10-10線所取的剖視圖。
圖11為沿圖10的11-11線所取的剖視圖。
圖12為沿圖10的12-12線所取的剖視圖。
圖13為顯示閥門位于回流位置的狀態圖。
附圖標記說明:10煙霧機;20殼體;22第一空間;24第二空間;26加熱裝置;28噴嘴;30儲油桶;32頸部;34容室;36鎖蓋;38穿孔;40銜接件;42鎖接部;44凸緣;46套接部;48通道;50迫緊件;52通孔;54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56泵;58輸入端;60輸出端;62連接管;64第一連接端;66第二連接端;68雙流道接頭;70端面;72周圍面;74回油接嘴;75末端面;76第一給油接嘴;78第二給油接嘴;80給油流道;82回油流道;84第一部分;86第二部分;88回油管;90第一套接端;92第二套接端;93回油通道;94給油管;96第一端;98第二端;111閥門機構;113電磁線圈;115空間;117套筒;119導入端;131導出端;133容室;137彈簧;139閥門;151磁吸桿;153延伸桿;155阻塞端面;157末端面;159流道;171分流件;173第一組合端;175第二組合端;177分流通道;179第一段;191第二段;193第三段;194阻擋面;195送油口;197送油接頭;199連通構件;211第一連通端;213第二連通端;215回油管路組件;217第一結合端;219第二結合端;231汽化輸送管;233輸入端;235輸出端。
具體實施方式
所有圖式僅便于解釋基本教導而已,圖式中將對構成說明用實施例的元件的數目、位置、關系、及尺寸的延伸將有所說明或在閱讀及了解以下描述后屬于業界技能。另外,在閱讀及了解以下描述后,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強度、及類似要求的精確尺寸及尺寸比例的改變也屬業界技能。
在不同圖式中系以相同標號來標示相同或類似元件;另外請了解文中諸如“頂部”、“底部”、“第一”、“第二”、“向前”、“向后”、“反向”、“前”、“后”、“高度”、“寬度”、“長度”、“端”、“側”、“水平”、“垂直”等等及類似用語系僅便于看圖者參考圖中構造以及僅用于幫助描述說明用實施例而已。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用在一煙霧機10中之一種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54,如第1、5、6圖所示,煙霧機10包括一個殼體20,殼體20內區分成一個第一空間22以及與第一空間22隔開的一個第二空間24,煙霧機10還包括安裝在第一空間22的一個儲油桶30以及安裝在第二空間24內的一個加熱裝置26,所述儲油 桶30內部具有一個容室34,儲油桶30外表面設置與容室34連通的一個頸部32,頸部32上允許螺合一個鎖蓋36,鎖蓋36中央包括一個穿孔38。此外,殼體20外表面包括對應第二空間24的一個噴嘴28。
依據圖式所示,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54還包括與鎖蓋36組合的一個銜接件40以及一個迫緊件50,所述銜接件40包括一個鎖接部42以及形成在鎖接部42一端的一個凸緣44,銜接件40還包括形成在鎖接部42另一端的一個套接部46,銜接件40包括由套接部46端面延伸至凸緣44的一個通道48,所述迫緊件50包括一個通孔52。
所述銜接件40安裝在鎖蓋36的內側,凸緣44底靠在鎖蓋36的內表面,鎖接部42穿過鎖蓋36的穿孔38,迫緊件50與銜接件40的鎖接部42螺合并抵靠于鎖蓋36的外表面,銜接件40的套接部46穿出迫緊件50的通孔52,如此銜接件40與鎖蓋36固定一起,而且通道48與容室34連通(如圖9所示)。
依據圖式所示,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54還包括固定在殼體20的第一空間22內的一泵56,泵56包括一個輸入端58以及一個輸出端60,泵56的輸入端58與一連接管62具有的一第一連接端64連通地結合,連接管62還包括一個第二連接端66(如第6、7、11圖所示)。
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54也包括與連接管62結合的一個雙流道接頭68,參閱圖4所示,雙流道接頭68包括相對隔開的兩個端面70以及在兩個端面70之間延伸的一個周圍面72,雙流道接頭68還包括形成在其中一個端面70的一個回油接嘴74,回油接嘴74包括一個末端面75,雙流道接頭68也包括形成在末端面75上的一個第一給油接嘴76以及另一個端面70的一個第二給油嘴78,雙流道接頭68包括由第一給油接嘴76延伸至第二給油接嘴78的一個給油流道80以及與給油流道80隔開的一個回油流道82,回油流道82包括由末端面75朝第二給油接嘴78延伸但與第二給油接嘴78隔開的復數個第一部分84以及由周圍面72延伸至與各第一部分84連通的一個第二部分86。所述連接管62的第二連接端66與雙流道接頭68的第二給油接嘴78結合,如此泵56與雙流道接頭68的給油流道80連通。
依據圖式所示,煙霧油輸送裝置54還包括一條回油管88以及一條給油管94,其中回油管88包括一個第一套接端90以及一個第二套接端92,回油管88還包括由第一套接端90延伸至第二套接端92的一個回油通道93。所述給油管94包括一個第一端96以及一個第二端98。給油管94的第一端96容置在回油 管88的回油通道93內且靠近第一套接端90,給油管94的第二端98由回油管88的第二套接端92穿出而位于回油管88外側。參閱第2、3圖所示,給油管94的外徑小于回油管88的回油通道93的內徑,因而即使給油管94的一部分位于回油管88的回油通道93內,仍然不會阻塞回油管88的回油通道93。
所述回油管88的第一套接端90與雙流道接頭68的回油接嘴74套接(如圖11所示),回油管88的第二套接端92與銜接件40的套接部46套接,如此雙流道接頭68的回油流道82與儲油桶30的容室34連通。給油管94的第一端96與雙流道接頭68的第一給油接嘴76套接,給油管94的第二端98延伸入儲油桶30的容室34內且靠近容室34的底部,如此雙流道接頭68的給油流道80與儲油桶30的容室34連通(第8、11圖所示),參閱圖9所示,給油管94的外徑小于銜接件40,因而給油管94不會阻塞銜接件40的通道48(如圖9所示),因而當煙霧油從回油管88回流時,允許從銜接件40的通道48與給油管94之間的縫隙回流到儲油桶30內。
依據圖式所示,所述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54還包括固定在殼體20的第一空間22內且與泵56連通的一個閥門機構111,閥門機構111包括一個電磁線圈113,電磁線圈113中央形成貫穿的一個空間115,閥門機構111另包括與電磁線圈113組裝的一個套筒117,套筒117包括一個導入端119以及一個導出端131,套筒117還包括一個容室133。電磁線圈113的空間115容置套筒117,套筒117的導出端131與導入端119分別位于電磁線圈113的外側(如第10、12圖所示)。
閥門機構111還包括可滑動地容置在套筒117的容室133內的一個閥門139以及與套筒117套接的一個分流件171,其中套筒117包括一個磁吸桿151以及由磁吸桿151端面延伸且外徑小于磁吸桿151的外徑的一個延伸桿153,磁吸桿151包括一個末端面157,延伸桿153包括一個阻塞端面155,閥門139包括由末端面157朝延伸桿153延伸但與延伸桿153隔開的一個T形的流道159,流道159垂于磁吸桿151的縱向的方向延伸至磁吸桿151的外表面,如此允許從閥門139的末端面157進入流道159內的煙霧由從磁吸桿151的外表面導出。
閥門139容置在套筒117的容室133內,磁吸桿151沿容室133的縱向大致上與電磁線圈113對齊,延伸桿153至少一部分位于套筒117外側,閥門139允許沿著套筒117的容室133的縱向位移,此外閥門139與容室133的底面之間容置一個彈簧137(如第10、12圖所示)。如此當電磁線圈113通電后,電 磁線圈113產生磁力會吸引閥門139壓縮彈簧137位移。
所述分流件171包括一個第一組合端173以及一個第二組合端175,以及由第一組合端173延伸至第二組合端175的一個分流通道177,分流通道177包括由第一組合端173的端面朝第二組合端175延伸但與第二組合端175隔開的一個第一段179,以及由第二組合端175的端面朝第一段179延伸但與第一段179隔開的一個第二段191,以及在第一與第二段179、191之間延伸的一個第三段193,所述第一段179的內徑小于第三段193的內徑,而且在第一與第三段179、193的交界處形成一個阻擋面194,分流件171還包括由外周面延伸至與第三段193連通的一個送油口195。
所述套筒117的導出端131容置在分流件171的第二段191內,閥門139的延伸桿153伸入分流件171的第三段193內,如此允許閥門139在一回流位置(如圖13所示)與一阻塞位置(如圖12所示)之間位移,彈簧137系偏至閥門139位于阻塞位置,在閥門139位于阻塞位置的狀態下,閥門139的阻塞端面155抵靠于分流件171的阻擋面194(如圖12所示)。
依據圖式所示,閥門機構111與泵56之間設置一個連通構件199以及一個回油管路組件215,其中連通構件199包括與泵56的輸出端60結合而連通的一個第一連通端211以及與套筒117的導入端119結合而連通的一個第二連通端213。回油管路組件215包括與分流件171的第一組合端173結合而連通的一第一結合端217以及與雙流道接頭68結合而連通的一個第二結合端219,如此,閥門機構111與泵56之間形成連通狀態。
所述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54還包括結合在分流件171的送油口195的一個送油接頭197以及與送油接頭197結合的一個汽化輸送管231,汽化輸送管231包括與送油接頭197結合的一個輸入端233以及與噴嘴28結合的一輸出端235,此外汽化輸送管231系以螺旋的方式圍繞在加熱裝置26的外側,因而,位于汽化輸送管231內的煙霧油可以被加熱汽化成煙霧狀再由噴嘴28噴出。
為了方便說明,假設閥門機構111的被彈簧137偏置閥門139位于阻塞位置(如圖12所示),如此閥門139的阻塞端面155抵靠在分流件171的阻擋面194。
因而在閥門139位于阻塞位置的狀態下泵56運轉,造成儲油桶30內的煙霧油被從給油管94的第二端98吸取煙霧油,造成煙霧油從雙流道接頭68的給油流道80依據通過連接管62、泵56以及連通構件199進入閥門機構111內, 在閥門139位于阻塞位置的狀態下,不允許煙霧油從第三段193進入第一段179內,如此回油管88內沒有煙霧油,雖然閥門139的延伸桿153位于分流件171的第三段193內,但因為延伸桿153的外徑小于分流件171的第三段193的內徑,所以允許煙霧油從分流件171的第二段191進入第三段193并且通過送油口195與送油接頭197進入汽化輸送管231內,煙霧油繼續因為泵56運作產生的壓力而從汽化輸送管231的輸入端233往輸出端235位移,汽化輸送管231被加熱裝置26加熱,造成汽化輸送管231內的煙霧油汽化成為煙霧并且由噴嘴28噴出。
假設控制煙霧機10不噴出煙霧,在這樣的狀態下,泵56停止運轉且噴嘴28關閉,如此給油管94的第二端98不會從儲油桶30中吸取煙霧油,同時閥門機構111的電磁線圈113通電產生磁力,造成閥門139受磁力作用由阻塞位置(如圖12所示)壓縮彈簧137位移至回流位置(如圖13所示),造成分流通道177的第一段179與第三段193連通,汽化輸送管231內部仍然會因為還在高溫狀態而產生壓力(溫度無法繼續下降),如此位于汽化輸送管231內的煙霧油就會因為壓力差被往分流通道177的第一段179的方向推動,如此位于分流通道177、汽化輸送管231內的煙霧油通過雙流道接頭68的回油流道82進入回油管88的回油通道93,還回流的煙霧油可以通過銜接件40的通道48回流至儲油桶30的容室34,如此汽化輸送管231內因為缺少煙霧油就不會繼續產生煙霧,還煙霧機10可以精確地控制關閉產生煙霧。
煙霧機10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煙霧油輸送控制裝置54可以在需要產生煙霧時順暢地輸送煙霧油至汽化輸送管231,當不需要產生煙霧時,可以使汽化輸送管231內的煙霧油回流,還能夠精確地控制煙霧機10產生煙霧以及立即停止產生煙霧。
本實用新型的基本教導已加以說明,對具有本領域通常技能的人而言,許多延伸和變化將是顯而易知者。舉例言的,閥門機構111的閥門139移動可以使用電磁線圈113以外的裝置來達成,例如閥門139可以使用馬達配合齒輪與連桿控制在阻塞位置與回流位置之間位移。
由于說明書揭示的本實用新型可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或大體特征的其它特定形式來實施,且這些特定形式的一些形式已經被指出,所以,說明書揭示的實施例應視為舉例說明而非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是由所附的申請專利范圍界定,而不是由上述說明所界定,對于落入申請專利范圍的均等意義與范 圍的所有改變仍將包含在其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