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體育領域,一種壓腿、高位腹肌、背肌組合練習架。
背景技術:
在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中,很多運動項目都需要腹肌和背肌的力量,一般練習腹肌和背肌時,大多都是一人壓住練習者的小腿或腳,兩人組合交換式進行腹肌或背肌的練習,現有的適用于練習腹肌和背肌的器材,大多數都在健身房和健身路徑中,不適合在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中,進行多人次和集體練習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器材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壓腿、高位腹肌、背肌組合練習架。該練習架可固定在健身房、健美操房、運動場跑廊等室內場地的墻上,即能進行高、低位的壓腿,又能進行高位腹肌、背肌的練習。在運動訓練中,為了增加運動員腹肌的力量,將運動員練腹肌時的兩腿,由零度角放置開始,逐漸增加難度到兩腿抬高至45度—70度左右的角度進行腹肌訓練,以增加腹肌的力量。在體育教學中,集體練習腹肌時,一人坐必須有另一人給壓腿,獨自自己很難完成練習,如果將練習架成排固定在墻上,給體育教學多人次進行腹肌練習,能提供很大的效率。該練習架的結構簡單,固定在墻上不占空間練習又方便,能給練習者使用帶來方便。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壓腿、高位腹肌、背肌組合練習架,由墻體固定螺栓,高壓腿架,支撐基柱,低壓腿架,高位腹肌足跟托,高位腹肌鉤腳桿,背肌足跟托,背肌鉤腳桿,地腳固定螺栓組成,其特征在于:其右側,該支撐基柱的頂端由墻體固定螺栓固定在墻面上,支撐基柱的末端由地腳固定螺栓固定在地面上,支撐基柱上端固定連接高壓腿架,支撐基柱的中間位置固定連接低壓腿架,所述支撐基柱的下端固定連接高位腹肌足跟托、高位腹肌鉤腳桿、背肌足跟托、背肌鉤腳桿,左側與右側結構相同。
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壓腿架的高度在1.5米,低壓腿架的高度在1.1米。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練習架上設置了高、低兩種壓腿架,柔韌性較好的練習者可在高架上壓腿,柔韌性稍差的可在低架上壓腿。高位腹肌架可以增加練習腹肌的難度,以增加腹肌的力量,背肌架可以練習背肌力量,腹肌力量較小的練習者,也可在背肌架上練習腹肌。該練習架結構簡單不占空間,可做多個練習架固定在墻上形成排,給運動訓練和體育教學使用帶來方便。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圖1是一種壓腿、高位腹肌、背肌組合練習架主體示意圖。
圖中
1——墻體固定螺栓
2——高壓腿架
3——支撐基柱
4——低壓腿架
5——高位腹肌足跟托
6——高位腹肌鉤腳桿
7——背肌足跟托
8——背肌鉤腳桿
9——地腳固定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是根據現行的把桿的問題提出的。本實用新型的主體結構如圖1所示,它由以下各部件結構技術特征構成:一種壓腿、高位腹肌、背肌組合練習架,由墻體固定螺栓1,高壓腿架2,支撐基柱3,低壓腿架4,高位腹肌足跟托5,高位腹肌鉤腳桿6,背肌足跟托7,背肌鉤腳桿8,地腳固定螺栓9組成,其特征在于:其右側,該支撐基柱3的頂端由墻體固定螺栓1固定在墻面上,支撐基柱3的末端由地腳固定螺栓9固定在地面上,支撐基柱3上端固定連接高壓腿架2,支撐基柱3的中間位置固定連接低壓腿架4,所述支撐基柱3的下端固定連接高位腹肌足跟托5、高位腹肌鉤腳桿6、背肌足跟托7、背肌鉤腳桿8,左側與右側結構相同。
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壓腿架2的高度在1.5米,低壓腿架4的高度在1.1米。
使用一種壓腿、高位腹肌、背肌組合練習架的方法:壓腿時,根據自己柔韌性的程度,如柔韌性較好,將一條腿的足跟部位放在高壓腿架上,進行壓腿拉伸練習,然后兩腿交換進行,如柔韌性較差,將一條腿的足跟部位放在低壓腿架上進行壓腿。進行高位腹肌練習時,練習者先躺在墊上,將兩腳的足跟部位放在高位腹肌足跟托上,用兩腳的腳背勾住高位腹肌鉤腳桿,兩腿伸直,兩手抓同側的耳朵,上體用力向前上方起來,然后再躺下,反復進行。進行背肌練習時,練習者上體先趴在墊上,兩腳的腳背勾在背肌鉤腳桿上,兩腳的足跟部位卡在背肌足跟托上,兩臂伸直放在背后兩手握在一起,頭頸挺直,上體用力向后上方抬起,然后上體在落在墊上,反復進行練習背部肌肉力量。腹肌力量較差的練習者,可以先利用背肌的練習架進行腹肌練習,力量較強時,在采用高位腹肌練習架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