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板外掛配重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踏板構造,尤指一種踏板外掛配重構造。
【背景技術】
[0002]當前,常見的踏板構造,其主要包括一供踩踏用的踏板本體、以及一組設于踏板本體上轉動的軸桿,其中,該踏板本體由一供腳部踩踏用的面板部、一供軸桿穿入用的軸孔、以及一垂直于面板部底端往下延伸形成的凸部,而該凸部則位于軸孔下方,且于凸部內包覆有一配重塊,如此即可組裝完成一踏板構造。
[0003]雖然,上述專利案能達到其創作目的,然而,為滿足不同腳底長度的消費者使用,有時候,就必須使踏板的面板部往一側或二側增加長度,而使踏板部二側端緣分別至軸桿中心線間的垂直距離呈不相等,且上述垂直距離大于凸部底緣至軸桿中心線間的距離,以致使踏板的面板部呈不平衡的傾斜狀或與地面呈垂直狀,而致使消費者在一開始踩踏或踩空欲重新踩踏時,會因踏板的面板部呈傾斜或垂直狀而不易以腳底直接控制面板部的角度,以致使必須用手加以輔助控制轉動踏板面板部的角度后,方得以順利使腳底能踩踏于踏板的面板部上,而進行踩踏的功效,如此的構造,往往會造成消費者使用時的相當不便為其一大困擾。
[0004]有鑒于此,本發明人乃積極開發研宄,并為改進上述常見踏板構造的缺失,本發明人以從事此類產品制造多年的經驗,經過長久努力研宄與實驗,終于開發設計出本實用新型的踏板外掛配重構造,期能嘉惠所有的消費者及制造者。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踏板外掛配重構造的主要內容在于提供一種利用配重單元置于外接盒的容室內,而外接盒的相對應二側壁面呈朝內彎弧狀,且使外接盒二側壁面的中間部分的最小距離必須小于外接盒的容室二側壁面的二側端緣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并使外接盒的二側壁面的中間部分的最小距離必須不能大于相對應的踏板本體的配重凸部的二側壁面中間部分所形成的最小距離,以致使外接盒二側壁面間的彈性變形回復力的夾持作用而組裝于踏板本體的配重凸部上,而具有簡易快速的定位組裝功能、進而大大的提高組裝速度及生產產量外,同時,亦具有控制踏板本體的傾斜角度,甚至于具有導正的功能,以利于消費者開始踩踏踏板本體的便利操作之用為其進步性之功效。
[0006]為達到上述的功效,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構造至少包括一具有配重凸部的踏板本體、一組設于配重凸部外側的外接盒、以及一置入外接盒的容室內的配重單元,其中:踏板本體,包括有一可供腳掌踩踏之用的頂面、一垂直于頂面暨向下延伸適當距離的配重凸部、以及一組設于配重凸部的配重件上方的軸桿,而配重凸部的二外側面上設有螺孔,以利螺栓螺固之用;再者,外接盒凹部設有一供配重單元置入的容室,且容室的的側壁面上設有貫穿孔,并使貫穿孔連通至容室,以通過一螺栓穿過貫穿孔后而螺合鎖固于配重凸部的螺紋孔處,而達到將外接盒安全固設于配重凸部上;又,外接盒的二側壁面呈朝內的彎弧狀,且外接盒二側壁面的中間部分之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必須小于外接盒的容室二側壁面的二側端緣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并使外接盒二側壁面的中間部分之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必須不能大于相對應的踏板本體的配重凸部的二側壁面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以組成一踏板外掛配重構造。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0008]圖2為為圖1的平面分解狀態示意圖。
[0009]圖3為圖2組合后的狀態示意圖。
[0010]圖4為圖2的另一組合局部剖面狀態圖。
[0011]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0012]I踏板本體
[0013]10 頂面
[0014]11配重凸部
[0015]110螺紋孔
[0016]12 軸桿
[0017]2外接盒
[0018]20 容室
[0019]21側壁面
[0020]210貫穿孔
[0021]22側壁面
[0022]220貫穿孔
[0023]3配重單元
[0024]4 螺栓
[0025]A最小距離
[0026]B最小距離
[0027]C最小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0028]請參閱圖1至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踏板外掛配重構造,其至少包括一具有配重凸部11的踏板本體1、一組設于配重凸部11外側的外接盒2、以及一置入外接盒2的容室20內的配重單元3,其中:
[0029]踏板本體1,其包括有一可供腳掌踩踏之用的頂面10、一垂直于頂面10暨向下延伸適當距離的配重凸部11、以及一組設于配重凸部11的配重件(圖中未示)上方的軸桿12;而且,配重凸部11的二外側面上設有螺紋孔110,以利螺栓4螺固之用(如圖1);另外,配重凸部11的二側壁面的中間部分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C必須不能小于相對應的外接盒2 二側壁面21、22的中間部分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A ;
[0030]外接盒2,其凹部設有一中空狀的容室20,且于容室20周圍形成有側壁面21、22,并使側壁面21、22的頂端面處朝內呈彎弧狀,以供配重單元3能置入至容室20內,且受側壁面21、22的限位作用而不會掉出;再者,外接盒2的側壁面21、22設有貫穿孔210、220,且該貫穿孔210、220連通至容室20,并使貫穿孔210、220對齊于配重凸部11上的螺紋孔110處,以通過螺栓4 一端穿入貫穿孔210、220后而螺合鎖固于配重凸部11的螺紋孔110處,以致使外接盒2能安全固設于配重凸部11上;而且,外接盒2的容室20 二側壁面21、22的中間部分之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A必須小于外接盒2的容室20 二側壁面21、22的二側端緣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B(如圖2),且使外接盒2的容室20 二側壁面21、22的中間部分之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A必須不能大于相對應的踏板本體I的配重凸部11的二側壁面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C(即外接盒2的容室20 二側壁面21、22的中間部分之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A必須小于相對應的踏板本體I的配重凸部11的二側壁面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C為最佳);上述的外接盒2的容室20 二側壁面21、22的中間部分指容室20側壁面21、22的頂端面開放端處的中間部分而言、或是指容室20側壁面21、22的頂端面開放端處朝向下略移動至適當距離的中間部分而言;
[0031 ] 使用時,僅需先將配重單元3置于外接盒2的容室20內,再將已裝有配重單元3的外接盒2的容置20對齊暨朝向踏板本體I的配重凸部11的方向移動;此時,由于外接盒2二側壁面21、22的中間部分之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A必須小于外接盒2的容室20 二側壁面21、22的二側端緣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B,且使外接盒2 二側壁面21、22的中間部分之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A必須不能大于相對應的踏板本體I的配重凸部11的二側壁面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C ;因此,當配重凸部11 一端會以稍微斜傾方式插入至外接盒2的容室20內(即外接盒2的容室20 二側壁面21、22的二側端緣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B會大于踏板本體I的配重凸部11的二側壁面間的中間部分所形成的最小距離C),再從容室20的該側滑向容室20的中間部分再滑向至容室20的另一側,而形成容室20 二側壁面21、22的中間部分受踏板本體I 二側壁面的推擠壓迫作用而使二朝內彎弧狀的側壁面21、22會變成朝向外側擴張變形,然,因已位于容室20側方的二側壁面21、22的頂端面處呈朝內彎弧狀,且外接盒2又是塑膠等材質所制,因此,外接盒2的容室20 二側壁面21、22的頂端面緣處受自身彈性變形回復力作用而可快速夾持于踏板本體I的配重凸部11的二側壁面處,直至踏板本體I的配重凸部11完全置入至外接盒2的容室20內(如圖3、4),此時,再利用螺栓4穿過外接盒2的貫穿孔210、220后而直接螺合于配重凸部11上(即已位于外接盒2 二側壁面21、22的貫穿孔210、220分別與配重凸部11的螺紋孔110對齊),而達到使外接盒2安全緊密確實固設于踏板本體I的配重凸部11上,而組成一踏板外掛配重構造。
[0032]通過上述構造,本實用新型利用外接盒2的彎弧狀二側壁面21、22間因受外力推壓擠迫而產生自身的彈性變形回復力作用下,方能使外接盒2得以呈緩和確實夾持緊迫于踏板本體I的配重凸部11上,以使外接盒2能快速定位于配重凸部11上,而大大提高組裝速度及生產產量,同時,亦具有控制踏板本體I的傾斜角度,甚至于具有導正的功能,以利于消費者開始踩踏踏板本體I的便利操作之用。
[0033]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故即凡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及精神所為的均等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踏板外掛配重構造,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具有配重凸部的踏板本體、一組設于配重凸部外側的外接盒、以及置入外接盒的容室內的配重單元,其中: 該外接盒的相對應二側壁面呈彎弧狀,且使外接盒二側壁面的中間部分的最小距離必須小于外接盒二側壁面的側端緣間的最小距離,并使外接盒二側壁面的中間部分的最小距離必須不能大于相對應的踏板本體的配重凸部的二側壁面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 利用外接盒的彎弧狀二側壁面的中間部分具有彈性變形回復力作用,使外接盒得以呈快速夾持緊迫定位于踏板本體的配重凸部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外掛配重構造,其特征在于,外接盒二側壁面的中間部分的最小距離必須小于相對應的踏板本體的配重凸部的二側壁面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外掛配重構造,其特征在于,該外接盒凹部設有一中空狀的容室,以供配重塊置入之用。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踏板外掛配重構造,其特征在于,外接盒二側壁面的中間部分指外接盒的容室側壁面的頂端面開放端處的中間部分而言。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踏板外掛配重構造,其特征在于,外接盒二側壁面的中間部分指外接盒的容室側壁面的頂端面開放端處朝向下略移動至適當距離的中間部分而言。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踏板外掛配重構造,其特征在于,外接盒的側壁面設有貫穿孔,且該貫穿孔連通至容室,以通過一螺栓的鎖固作用而將外接盒安全固設于配重凸部上。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踏板外掛配重構造,其特征在于,相對于外接盒的貫穿孔處的配重凸部上設有螺紋孔,以通過一螺栓的鎖固作用而將外接盒安全固設于配重凸部上。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踏板外掛配重構造,其特征在于,外接盒的側壁面設有貫穿孔,且該貫穿孔連通至容室,以通過一螺栓的鎖固作用而將外接盒安全固設于配重凸部上。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踏板外掛配重構造,其特征在于,相對于外接盒的貫穿孔處的配重凸部上設有螺紋孔,以通過一螺栓的鎖固作用而將外接盒安全固設于配重凸部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所述踏板外掛配重構造至少包括有一具有配重凸部的踏板本體、一組設于配重凸部外側的外接盒、以及一置入外接盒的凹部內的配重塊,其中,該外接盒的相對應二側壁面呈彎弧狀,且使外接盒二側壁面的中間部分的最小距離必須小于外接盒的容室二側壁面的二側端緣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并使外接盒二側壁面的中間部分的最小距離必須不能大于相對應的踏板本體的配重凸部的二側壁面間所形成的最小距離。本實用新型所述踏板外掛配重構造具有簡易快速的定位組裝功能、組裝速度快,使用者踩踏便利的優點。
【IPC分類】A63B22/08
【公開號】CN204655891
【申請號】CN201520186444
【發明人】劉雅馨
【申請人】劉雅馨
【公開日】2015年9月23日
【申請日】2015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