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及其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混紡紗線,特別是由麻類纖維與羊絨纖維混紡而成的針織紗線及其生產方法和用于該方法的并條機壓力棒裝置。
背景技術:
以羊絨為原料制成的纖維織物,因其具有手感柔糯、親膚、保暖、吸濕而透氣及色澤好等突出的優良性能,而深受市埸和消費者的青睞,但羊絨原料由于自然資源有限而日趨緊缺。麻類纖維具有強度高、收縮小、耐酸堿性、防霉防蛀性好的特點,因而其織物或混紡織物的尺寸穩定性、抗起球性和抗皺性等服用性能良好,且易洗快干,同時具有防霉防蛀抗菌功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充分利用、合理開發羊絨資源,增加羊絨制品的新品種和花色,提高產品性價比,而提供一種由麻類纖維與羊絨纖維混紡而成的針織紗線,并保證該混紡紗線既節省羊絨,又保持紗線產品及其織物具有純羊絨織物產品的手感柔軟、親膚、吸濕、保暖的固有優良特性,同時還增強產品的強度,抗起球性、抗靜電性和防霉防蛀抗菌性。
本發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種經濟有效的制備上述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的生產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之三,是為配合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生產工藝,而提供一種并條機的壓力捧裝置。
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它由亞麻纖維、苧麻纖維與山羊絨纖維均勻和毛后紡制成捻度為1145t/m、Z捻向的單股紗,然后合股成捻度為536t/m、S捻向的支數為68Nm/3的三股針織紗線,該混紡針織紗線的組份比例以重量百分比計為亞麻20%,苧麻20%,羊絨60%或亞麻25%,苧麻25%,羊絨50%。
上述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的生產方法,包括原料預處理→和毛→梳毛→并條→粗紗→細紗→絡筒→并線→倍捻→蒸紗→搖紗→驗紗→絞股紗染色等工藝步驟,其中原料預處理工序中,對亞麻、苧麻進行軟化處理,采用纖維原料重量0.5%的軟化劑—苧麻油劑和纖維原料重量1.5%的和毛油劑,同時按原料原有回潮率,制定軟水的加入量,用軟化水配制成噴灑液,均勻噴灑在麻纖維上,使麻的回潮率在13%-14%。養料3小時,開松后入毛倉再養料24小時;羊絨經開松后,分別按羊絨重量的0.9%、1.5%、0.3%加入抗靜電劑、和毛油和硅溶膠,同時按原料原有回潮率,制定軟水的加入量,使和毛后的回潮率控制在22%,養料3小時后打入毛倉,繼續養料24小時;和毛工序,采用二次和毛;梳毛工序中,梳棉機上機回潮率控制在15~18%,梳棉機出條重量控制在4~4.5g/m,刺輥轉速980r/min,錫林轉速330r/min,蓋板速度122m/min,道夫速度19r/min,牽伸倍數70.6倍,給棉板至刺輥隔距0.31mm,錫林至蓋板隔距0.46、0.30、0.26、0.26、0.30mm;紡紗過程中,車間溫度控制在25~28℃,相對濕度前紡控制在70~75%,后紡控制在65~70%。
上述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生產工藝中的并條工序所用的并條機壓力棒裝置為它包括壓力棒及其安裝有調節環的托架,而在壓力棒上安裝上一對其上端可在壓力棒上滑移的且棍體垂直于壓力棒的攏靠棍。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選擇了亞麻、苧麻與山羊絨混紡紗線的恰當混紡配比、支數和捻度,采取了一些特殊紡制工藝、優選了工藝參數,如對麻原料進行軟化預處理;三組份原料進行二次和毛;重點改善條干質量而制定梳棉工序的工藝條件參數;合理控制車間生產溫、濕度;對并條機的壓力棒進行了改進,在壓力棒上安裝上一對其上端可在壓力棒上滑移的且棍體垂直于壓力棒的攏靠棍,將該攏靠棍適當向毛網兩側緣攏靠,從而加強毛網條子的抱合力,使毛網條子中的亞麻短纖維不掉落不掛毛,并保證條干的均勻度等,從而成功地制成麻絨半精紡針織混紡紗線,它不僅保留了羊絨制品所固有的手感柔糯、親膚、導濕、保暖的優良特性,而且更具備了強度高、收縮小、抗靜電以及防霉防蛀等新的優良性能。因此,本發明為羊絨制品提供了一個品質優秀、性價比高的新品種產品及其紡制方法,并為充分利用、合理開發緊俏的羊絨資源,增加羊絨制品花色品種,滿足市場的需求作出了貢獻。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并條機壓力棒使用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安裝使用狀態立體結構示意圖上述圖中標號為1壓力捧,2托架,3調節環,4攏靠棍,5圓環體,6垂直棍,7皮輥,8毛條,9后羅拉,10中羅拉,11前羅拉,12集束羅拉,13集束器,14毛網,15羅拉軸承座。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以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A,混紡紗原料,亞麻纖維采用精梳落麻,其纖維平均長度18.51mm,平均細度17.39μm;苧麻纖維平均長度79.6mm,切斷長度為45mm,平均細度25.69μm;山羊絨選用平均長度38.17mm,平均細度15.46μm。其混紡組成比例以重量百分比計為亞麻纖維20%,苧麻纖維20%,山羊絨60%。
B,紡紗,紡制成捻度為1145t/m、Z捻向的單紗,然后合股成捻度為536t/m、S捻向的三股針織混紡紗,紗線支數為68Nm/3。其工藝步驟為①,原料預處理,亞麻、苧麻纖維脆硬,纖維間的抱合力較差,易產生不成條現象,為此預處理重點是對麻纖維軟化處理。具體采用纖維原料重量0.5%的軟麻專用的苧麻油劑和纖維原料重量1.5%的和毛油劑,同時按原料原有回潮率,制定軟水的加入量,用25~36℃軟化水配制成噴灑液,分別噴灑在均勻鋪層的亞麻、苧麻纖維上,使麻的回潮率在13~14%,養料3小時,中間翻動二次,開松后分別打入毛倉養料24小時;羊絨纖維開松后,分別加入按羊絨重量的0.9%、1.5%、0.3%的抗靜電劑、和毛油和硅溶膠,同時按原料原有回潮率,制定軟水的加入量,使和毛后的回潮率控制在22%,養料3小時后打入毛倉,繼續養料24小時。本實施例的苧麻油劑是FD-ZY04B,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紡織助劑開發中心生產;抗靜電劑是采用FK-300,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北京中紡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硅溶膠為CH83-120,江蘇省江陰國聯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和毛油采用CTA-990,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北京中紡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②,和毛,將各毛倉養料后的原料,按比例送入和毛機B261A進行和毛,并進行二次和毛。
③,梳毛,采用A186F梳棉機。為達到纖維損傷少、出機毛粒少和毛網清晰的目的,梳毛工藝條件制定為梳棉機出條重量控制4~4.5g/m,粗細條回做,刺輥轉速980r/min,錫林轉速330r/min,蓋板速度122m/min,道夫速度19r/min,牽伸倍數70.6倍,給棉板至刺輥隔距0.31mm,錫林至蓋板隔距0.46、0.30、0.26、0.26、0.30mm,梳棉機下機毛粒13個/克,纖維上機回潮率18%左右。
④,并條,針對亞麻纖維短、苧麻纖維粗、麻纖維剛性和離散性較大,羊絨纖維卷曲、單纖維強力較差易拉斷損傷的特點,為使三種纖維充分混合,并控制好重量不均勻率和伸直彎鉤纖維,采用A272F并條機4道并條,主要工藝參數為項目 頭并 二并 三并 四并總牽伸(倍)8.095 8.883 8.883 8.520并合數(根)8 8 8 8紡出重量(g/m) 4.05 3.65 3.25 3.0羅拉中心距(mm)60×6858×6656×6454×62車速(m/min) 110 120 120 120并條機上機回潮率控制在16%。經測試,三道并條重量不勻率為0.81%,CV%值達4.42%,四道并條重量不勻率為0.65%,CV%值達4.01%。
在為解決羊絨長纖維不受拉斷損傷而適當調大羅拉隔距的同時,也顧及解決毛網中亞麻短纖維無控制的浮游纖維及皮板掉毛、掛毛現象,因而對并條機的壓力棒進行了改進,其具體結構如附圖,本壓力棒裝置具有壓力棒1,壓力棒兩端連接的托架2及托架上端部安裝的調節環3,在壓力棒1上活動套接有一對攏靠棍4,該攏靠棍4是由孔徑與壓力棒1相配合的圓環體5及固接于圓環體5底部的垂直棍6構成,并使垂直棍6的軸向緣邊與圓環體5的一垂直側面處于同一平面上。將壓力棒裝置的調節環3安裝于并條機中間羅拉10的軸承座15的固定槽上,使壓力棒1沿毛網橫向水平地支壓在中間羅拉10與前羅拉11之間的主牽伸區毛網14上,同時滑移調節一對攏靠棍4攏靠在毛網14兩側緣,以加強毛網向內抱合力,防止短纖維掉落、掛毛。結果經測試,毛網14兩側緣較光潔,未出現亞麻短纖維掉毛掛毛現象;并條前后手排混合纖維平均長度相差2mm左右,從手排長度曲線看,長纖維羊絨基本沒有損傷。
⑤,粗紗,采用A454G粗紗機,紡出重量0.289g/m,總欠伸倍數10.53倍,后區欠伸1.18倍,捻度52t/m,羅拉中心距56×58mm,錠速585r/min,軸向卷繞密度5.733圈/cm,皮輥壓力前綠、中白、后白。
⑥,細紗,采用EJM461型細紗機,欠伸部分為緒森搖架,紡出重量4.39g/100m,總欠伸20倍,后區欠伸1.21倍,捻度1145t/m、Z向,羅拉中心距為54×58mm,錠速7700r/min,鉗口隔距3.0mm,鋼絲圈17號,測得細紗條干CV%值為24.52%。
⑦,絡筒,采用自動絡筒機ESPERO,車速500m/min,電子清紗范圍N 5.8,DS 2.0,LS 2.0,DL 1.3,LL 30,-D 30,-L 35。
⑧,并線,采用并線機AES,并合3根,車速300m/min,張力片不放。
⑨,倍捻,采用GEMINIS型倍捻機,車速8453r/m,得股紗捻度487t/m、捻向為S向,股紗CV%值12.81%。
⑩,蒸紗,蒸紗機OBEM,蒸紗溫度75℃,蒸紗時間45min。
⑩,染色,蒸紗后通過搖紗成絞股紗,對絞股紗進行染色,主要是在染色前加入5%的羊絨緩染劑,使其與麻纖維能同步均勻上色,染色后加入6%柔軟劑在40℃下保溫30分鐘,使其手感柔糯性接近純羊絨制品。
本實施例麻絨半精紡針織混紡紗成品經檢測,斷裂強度達6.7n/tex,抗起毛球3級,染色牢度3~4級,條干不勻率CV%值13.6%實施例2,A,混紡紗原料,亞麻纖維采用精梳落麻,其纖維平均長度18.51mm,平均細度17.39μm;苧麻纖維平均長度79.6mm,切斷長度為45mm,平均細度25.69μm;山羊絨選用平均長度38.17mm,平均細度15.46μm。其混紡組成比例以重量百分比計為亞麻纖維25%,苧麻纖維25%,山羊絨50%。
B,紡紗,紡制捻度為1145t/m、Z捻向的單股紗,然后合股成捻度為536t/m、S捻向的雙股針織混紡紗,紗線支數為68Nm/3。其工藝步驟與工藝參數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只是其中③,梳毛工序的梳棉機下機毛粒控制為11個/克;④,并條工序中,三道并條不勻率為0.89%,CV%值達4.61%,四道并條不勻率為0.73%,CV%值達4.31%;⑥,細紗工序,細紗條干CV%值為22.9%。
本實施例麻絨半精紡針織混紡紗經檢測,斷裂強度達6.9n/tex,抗起毛球3級,染色牢度3~4級,條干不勻率CV%值15.6%。
權利要求
1.一種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其特征在于它由亞麻纖維、苧麻纖維與山羊絨纖維均勻和毛后紡制成捻度為1145t/m、Z捻向的單股紗,然后合股成捻度為536t/m、S捻向的支數為68Nm/3的三股針織紗線,該混紡針織紗線的組份比例以重量百分比計為亞麻20%,苧麻20%,羊絨60%或亞麻25%,苧麻25%,羊絨50%。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其特征在于混紡紗原料的規格選用為,亞麻纖維采用精梳落麻,其纖維平均長度18.51mm,平均細度17.39μm;苧麻纖維平均長度79.6mm,切斷長度為45mm,平均細度25.69μm;山羊絨選用平均長度38.17mm,平均細度15.46μm。
3.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的生產方法,包括原料預處理→和毛→梳毛→并條→粗紗→細紗→絡筒→并線→倍捻→蒸紗→搖紗→絞股紗染色諸工藝步驟,其特征在于原料預處理工序中,對亞麻、苧麻進行軟化處理,采用纖維原料重量0.5%的軟化劑—苧麻油劑和纖維原料重量1.5%的和毛油劑,同時按原料原有回潮率,制定軟水的加入量,用軟化水配制成噴灑液,均勻噴灑在麻纖維上,使麻的回潮率在13%-14%。養料3小時,開松后入毛倉再養料24小時;羊絨經開松后,分別按羊絨重量的0.9%、1.5%、0.3%加入抗靜電劑、和毛油和硅溶膠,同時按原料原有回潮率,制定軟水的加入量,使和毛后的回潮率控制在22%,養料3小時后打入毛倉,繼續養料24小時;和毛工序,采用二次和毛;梳毛工序中,梳棉機上機回潮率控制在15~18%,梳棉機出條重量控制在4~4.5g/m,刺輥轉速980r/min,錫林轉速330r/min,蓋板速度122m/min,道夫速度19r/min,牽伸倍數70.6倍,給棉板至刺輥隔距0.31mm,錫林至蓋板隔距0.46、0.30、0.26、0.26、0.30mm;紡紗過程中,車間溫度控制在25~28℃,相對濕度前紡控制在70~75%,后紡控制在65~70%。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梳毛工序中,其工藝參數為梳棉機出條重量控制4~4.5g/m,粗細條回做,刺輥轉速980r/min,錫林轉速330r/min,蓋板速度122m/min,道夫速度19r/min,牽伸倍數70.6倍,給棉板至刺輥隔距0.31mm,錫林至蓋板隔距0.46、0.30、0.26、0.26、0.30mm,梳棉機下機毛粒13個/克,纖維上機回潮率18%。
5.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并條工序采用4道并條,其主要工藝參數為項目 頭并 二并 三并 四并總牽伸(倍)8.0958.8838.8838.520并合數(根)8888紡出重量(g/m) 4.05 3.65 3.25 3.0羅拉中心距(mm)60×68 58×66 56×64 54×62車速(m/min) 110 120 120 120并條機上機回潮率控制在16%。
6.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粗紗工序,采用A454G粗紗機,其工藝參數為紡出重量0.289g/m,總欠伸倍數10.53倍,后區欠伸1.18倍,捻度52t/m,羅拉中心距56×58mm,錠速585r/min,軸向卷繞密度5.733圈/cm,皮輥壓力前綠、中白、后白。
7.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細紗工序,采用EJM461型細紗機,欠伸部分為緒森搖架,其工藝參數為紡出重量4.39g/100m,總欠伸20倍,后區欠伸1.21倍,捻度1145t/m、Z向,羅拉中心距為54×58mm,錠速7700r/min,鉗口隔距3.0mm,鋼絲圈17號。
8.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染色工序中對絞股紗進行染色是在染色前加入5%的羊絨緩染劑,染色后加入6%柔軟劑在40℃下保溫30分鐘。
9.一種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的生產方法所用的并條機壓力棒裝置,包括壓力棒(1)及其安裝有調節環(3)的托架(2),其特征在于壓力棒(1)上安裝有一對其上端可在壓力棒上滑移的且棍體垂直于壓力棒(1)的攏靠棍(4)。
10.按權利要求9所述的并條機壓力棒裝置,其特征在于攏靠棍(4)是由孔徑與壓力棒(1)相配合的圓環體(5)及固接于圓環體(5)底部的垂直棍(6)構成的。
11.按權利要求10所述的并條機壓力棒裝置,其特征在于垂直棍(6)的軸向緣邊與圓環體(5)的一垂直側面處于同一平面上。
全文摘要
一種麻絨半精紡針織紗線及其生產方法,它是由亞麻纖維25%,苧麻纖維25%,羊絨50%均勻和毛后紡制成捻度為1145t/m、Z捻向的單股紗,然后合股成捻度為536t/m、S捻向的支數為68Nm/3的三股針織紗線,其生產方法,包括原料預處理→和毛→梳毛→并條→粗紗→細紗→絡筒→并線→倍捻→蒸紗→搖紗→驗紗→絞股紗染色等工藝步驟。本紗線不僅保留了羊絨制品所固有的手感柔糯、親膚、導濕、保暖的優良特性,而且更具備了強度高、收縮小、抗靜電以及防霉防蛀等新的優良性能。本發明成功地為羊絨制品提供了一個品質優秀、性價比高的新品種產品及其紡制方法,并為充分利用、合理開發緊俏的羊絨資源,增加羊絨制品花色品種,滿足市場的需求作出了貢獻。
文檔編號D01H5/46GK101050573SQ20071006826
公開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29日 優先權日2007年4月29日
發明者邱淦新, 姬樹人, 李茹珍 申請人:浙江中新毛紡織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