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及針織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使用橫機編織向主要在一方的針床編織的一側針織物部和主要在另一方的針床編織的另一側針織物部分岔的起口部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及具備通過該編織方法得到的起口部的針織物。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使用橫機形成起口部,形成從該起口部分岔的一側針織物部和另一側針織物部。該起口部一般通過向橫機的前針床的織針和后針床的織針交替地架設針織紗而形成。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如下的技術在前后交替地架設針織紗時,在各織針上形 成扭轉線圈,由此形成為繃緊的起口部。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第4203414號公報
發明內容
在編織圖8所示的裙子(針織物)100時,有時從其一方的側端起口而在另一方的側端編織結束。該情況下,首先形成起口部101,編織從該起口部101分岔的前側針織物部20F和后側針織物部20B。并且,在裙子100的成為另一個側端的位置,通過壓圈處理將前側針織物部20F和后側針織物部20B接合,形成為裙子100的編織結束部102。在此處,上述起口部通過向前后的針床交替地供給針織紗而形成,因此相比接續起口部而形成的一側針織物部和另一側針織物部伸縮性優良。相對于此,編織結束部102的壓圈處理中形成重疊線圈,該重疊線圈約束針織物的伸展,因此編織結束部102的伸縮性具有比起口部101的伸縮性差的傾向。在校正上述起口部101和編織結束部102的伸縮性的不平衡的情況下,可考慮利用能夠提高編織結束部102的伸縮性的編織方法、或能夠抑制起口部101的伸縮性的編織方法。但是,后者的編織方法在目前并未充分探討。本發明鑒于上述情況而創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用于編織適度抑制了伸縮性的起口部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及具有應用該方法編織的起口部的針織物。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涉及用于使用橫機編織向主要在一方的針床上編織的一側針織物部和主要在另一方的針床上編織的另一側針織物部分岔的起口部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其中,所述橫機至少具有前后一對針床,前后的針床的至少一方能夠左右橫移,且能夠在前后的針床間進行線圈的移圈。該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特征在于,設在針床的長度方向上依次形成所述起口部的方向為形成方向而其反方向為始端方向時,通過反復進行以下的工序α I形成所述起口部。[工序α]…在使鉤掛于一方的針床的一側線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成方向側的織針后,形成該移動后的一側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
[工序β]···在相比在所述工序α中形成的新的一側線圈位于始端方向側的空針上形成一側放針線圈。[工序Y]···在所述工序β之后,使鉤掛于另一方的針床的另一側線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成方向側的織針后,形成該移動后的另一側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另一側線圈。[工序δ]…在相比在所述工序Υ中形成的新的另一側線圈位于始端方向側的空針上形成另一側放針線圈。上述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中,使用圖I (A) (D)簡單說明工序α、β的具體的步驟。圖I中的短線表示一方的針床的織針I 3。此外,工序Y、δ的步驟與工序α、β的步驟相同,因此省略說明。首先,如圖I (A)所示在一方的針床的織針I上鉤掛一側線圈11。使該一側線圈 11向形成方向RS側的織針2 (不限于織針2)移動(參照圖I (B)),形成該移動后的一側線圈11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11(參照圖1(C))。該一系列的編織是工序α。接著,在相比在圖I (C)中形成的新的一側線圈11位于始端方向LS側的空針(該圖中,通過在工序α中使既有的一側線圈11移動而得到的空針(織針I))上形成一側放針線圈13(參照圖I (D))。該編織為工序β。在此處,在工序α中新形成的一側線圈11和第一放針線圈13 (圖I中未示出的另一側線圈、另一側放針線圈也同樣)與圖I (D)不同,可以是從紙面進深側向近前側拉出的線圈,也可以是扭轉后的線圈。另外,在工序α中形成的一側線圈11和在工序β中形成的第一放針線圈13可以在使給紗構件向形成方向RS移動的期間形成,也可以在使給紗構件向其相反方向移動的期間形成。而且,從工序α的一側線圈11與一側放針線圈13之間的針織紗的連接并未特別限定。但是,通過適宜地選擇它們,能夠提高制成的針織物的美觀。作為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一方式,優選具備下述工序α ’和工序Y ’。[工序α’]…在第η次的工序α和工序β之間、或第η次的工序β之后,形成在第η-i次的工序β中形成的一側放針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一側追加線圈。[工序Y’]…在第η次的工序Y和工序δ之間、或第η次的工序δ之后,形成在第η-I次的工序δ中形成的另一側放針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另一側追加線圈。此外,不言自明,η為2以上的正的自然數。關于上述工序α’使用圖I (E) (G)簡單地進行說明(雖然省略了說明,但工序Y'與工序α’同樣地進行)。首先,從圖I (D)的狀態開始進行第2次的工序α。具體而言,使一側線圈11向形成方向RS側移動(圖1(E)),形成移動后的一側線圈11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11 (圖I (F))。接著,作為工序α’,形成在第I次的工序β中形成的一側放針線圈13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一側追加線圈17 (圖I (G))。最后,作為第2次的工序β,在通過圖I (E)中的一側線圈11的移動形成的空針(織針2)上形成一側放針線圈13 (圖I (H))。此外,該工序α’也可以在第2次的工序β之后進行。作為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一方式,優選,在所述工序α (工序Y)中形成既有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時,使向針床供給針織紗的給紗構件移動直至通過所述既有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的位置,由此形成為從所述給紗構件延伸的針織紗橫穿所述既有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的狀態。并且,優選,然后,使所述給紗構件反轉,從所述針織紗橫穿既有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一側的相反側向該橫穿一側拉出所述針織紗,由此形成新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本發明針織物涉及如下的針織物,其具備起口部和從該起口部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分岔的一側針織物部及另一側針織物部,使用橫機編織成,所述橫機至少具有前后一對針床,前后的針床的至少一方能夠左右橫移,且能夠在前后的針床間進行線圈的移圈。起口部由單根針織紗或拉齊的多根針織紗連續地編織成的多個單元構成。各單元包括相對于一側針織物部的線圈傾斜的一側線圈、在一側線圈之后編織且相比一側線圈在一側線圈傾斜的方向的相反側配置的一側放針線圈、在一側放針線圈之后編織且相對于另一側針織物部的線圈傾斜的另一側線圈、在另一側線圈之后編織且相比另一側線圈在另一側線圈傾斜的方向的相反側配置的另一側放針線圈。另外,第η個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相對于第η-I個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形成。而且,在一側放針線圈(另一側放針線圈)的縱行方向上形成一側針織物部(另一側針織物部)的線圈。 此外,不言自明,η為2以上的正的自然數。作為本發明針織物的一方式,優選,各單元還具備在一側放針線圈和一側針織物部的線圈之間形成的一側追加線圈、在另一側放針線圈和另一側針織物部的線圈之間形成的另一側追加線圈。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能夠編織具備具有相比現有技術被抑制的伸縮性的起口部的本發明針織物。該起口部的伸縮性適度地被抑制是因為,構成該起口部的單元的一側線圈、一側放針線圈、另一側線圈、及另一側放針線圈按照規定的順序形成,相互適度地約束彼此的移動。另外,通過各線圈和放針線圈按照規定的順序形成,橫跨一側針織物部和另一側針織物部之間的過渡紗可看作線圈那樣,因此起口部的美觀良好。而且,通過過渡紗在起口部上難以開孔。根據形成一側放針線圈(另一側放針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一側追加線圈(另一側追加線圈)的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能夠形成與簡單地形成一側放針線圈和另一側放針線圈的情況相比繃緊了的起口部。這是因為,通過形成追加線圈,各線圈的移動進一步被約束,一側針織物部和另一側針織物部之間難以擴大。根據向既有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上橫穿針織紗后編織該既有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的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能夠以卷繞于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的方式配置針織紗。卷繞的針織紗使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向針織物的內側半旋轉,難以從針織物的外側看到。此外,若即使在不采用本構成而將一側線圈和另一側線圈配置在針織物的外側的情況下,以能夠將這些一側線圈和另一側線圈看作針織物的設計的方式調整針織物的整體的設計,則一側線圈和另一側線圈也不會損害針織物的美觀。
圖I中,(A) (B)是說明技術方案I所記載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概念的說明圖,(E) (G)是說明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概念的說明圖。
圖2是實施方式I中編織的裙子(針織物)的編織工序圖。圖3是接續圖2的實施方式I所記載的針織物的編織工序圖。圖4是接續圖3的實施方式I所記載的針織物的編織工序圖。圖5是實施方式I中編織的裙子的起口部的線圈圖。圖6是表示實施方式I中編織的裙 子的起口部的放大照片的圖,(A)是從裙子的外側看到的圖,(B)是從裙子的內側看到的針床圖。圖7是應用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而編織的袋狀的針織物的概略圖。圖8是從側方起口的裙子(針織物)的概略構成圖。標號說明100裙子(針織物)101起口部 102編織結束部20F前側針織物部(另一側針織物部)20B后側針織物部(一側針織物部)ω 單元9 一側始端線圈10另一側始端線圈11 一側線圈12另一側線圈13 一側放針線圈14另一側放針線圈15 一側重疊線圈16另一側重疊線圈17 一側追加線圈18另一側追加線圈21,22由分離橫列線形成的線圈FB前針床BB后針床RS形成方向LS始端方向I 8織針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應用了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實施方式I 4。這些實施方式中使用的橫機是兩針床橫機,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對置的前后一對針床,后針床能夠左右橫移,且能夠在前后的針床之間使線圈移圈。此外,使用的橫機也可以是具備移圈用的針床的兩針床橫機,還可以是四針床橫機。<實施方式1>實施方式I中,以使用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編織在上述課題的欄中參照圖8說明的從側方起口的裙子(針織物)100的起口部101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圖2 4是用于利用從一個給紗構件給紗的一串針織紗形成上述起口部101的編織工序圖。這些圖2 4的左欄中記載的“S+數字”表示編織工序的編號,右欄中記載的左右方向的箭頭和“K”表示使給紗構件向箭頭的方向移動而進行成圈編織,上下或傾斜方向的箭頭表不向該方向的移圈。另外,表不實際的編織狀態的中欄的O表不鉤掛于針床的舊線圈, 表示在各編織工序中新編織的線圈,◎表示重疊線圈,V字表示放針線圈,▽表示給紗構件,在各編織工序中實際進行的部分以粗線表示。而且,圖2 4中,從紙面左側朝向紙面右側形成起口部101,因此將紙面右方向稱為“形成方向RS”,將紙面左方向稱為“始端方向LS ”。
圖2的SO中,示出了如下狀態在前針床(以下稱為FB)的織針2 7上,鉤掛有由分離橫列線形成的線圈作為使編織容易的松眼橫列的終端部的線圈,在后針床(以下稱為BB)的織針2 7上鉤掛有由分離橫列線形成的線圈。從該SO的狀態開始,作為應用圖3以后所示的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準備,進行圖2的SI SlO所示的端部處理。此夕卜,分離橫列線在裙子100完成的時點從裙子100拆下。SI中,將由鉤掛于BB的織針2的分離橫列線形成的線圈移圈到對置的FB的織針
I。S2中,使鉤掛于BB的織針3的線圈與在SI中移圈到FB的織針I的線圈重疊。進而在S3中,使給紗構件向形成方向RS移動,形成與FB的織針I的重疊線圈接續的新線圈即一側始端線圈9,在S4中,使給紗構件相比該一側始端線圈9向始端方向LS側移動。并且,在S5中,使一側始端線圈9移圈到BB的織針2。S6中,使由鉤掛于FB的織針2的分離橫列線形成的線圈移圈到對置的BB的織針·3。S7中,使鉤掛于FB的織針3的線圈與在S6中移圈到BB的織針3的線圈重疊。進而在S8中,使給紗構件向形成方向RS移動,形成與BB的織針3的重疊線圈接續的新線圈即另一側始端線圈10,在S9中,使給紗構件相比所述另一側始端線圈10向始端方向LS移動。并且,在SlO中,使另一側始端線圈10移圈到FB的織針2。圖2的編織工序所示的端部處理結束后,接著實施圖3、4的編織工序所示的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首先,圖3的Sll中,使給紗構件朝向形成方向RS移動直至超過織針3的位置。S12中,使鉤掛于BB的織針2的一側線圈11移圈到FB的織針3 (空針)(本發明工序α的前半部分)。S13中,使Sll中相對于一側線圈11在形成方向RS側相鄰的由分離橫列線形成的線圈21 (BB的織針4)移圈到FB的織針3。其結果是,在FB的織針3上形成一側重疊線圈15。S14中,使給紗構件朝向始端方向LS移動,形成在S13中形成的一側重疊線圈15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11 (本發明工序α的后半部分),接著在BB的織針2上形成由掛圈構成的一側放針線圈13 (本發明工序β )。一側重疊線圈15包括Sll的一側線圈11,因此在S14形成的新的一側線圈11是Sll中的既有的一側線圈11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正面線圈。另外,形成有一側放針線圈13的織針是通過在S12中使一側線圈11向形成方向RS移動而成為空針的織針。在此處,在Sll中使給紗構件移動直至超過織針3的位置之后如S12 S14所示形成新的一側線圈11,由此從給紗構件延伸的針織紗橫穿S12中的一側線圈11的FB側,在S14中形成的新的一側線圈11被從BB側向FB側拉出(技術方案3的構成)。關于伴隨這種針織紗的配置狀態產生的效果如后所述。在之后的S15中,使給紗構件朝向形成方向RS移動直至超過織針4的位置。S16中,使在S14中形成的新的一側線圈11移圈到BB的織針3。S17中,使鉤掛于FB的織針2的另一側線圈12移圈到FB的織針4 (空針)(本發明工序Y的前半部分)。S18中,使S16中相對于另一側線圈12在形成方向RS側相鄰的由分離橫列線形成的線圈22 (FB的織針4)移圈到BB的織針4。其結果是,在BB的織針4上形成另一側重疊線圈16。S19中,使給紗構件朝向始端方向LS移動,形成在S18中形成的另一側重疊線圈16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另一側線圈12(本發明工序Y的后半部分),接著在FB的織針2上形成由掛圈構成的另一側放針線圈14 (本發明工序δ)。另一側重疊線圈16包括S16的另一側線圈12,因此在S19中形成的新的另一側線圈12是S16中的既有的另一側線圈12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正面線圈。另外,形成有另一側放針線圈14的織針是通過在S17中使另一側線圈12移動而成為空針的織針。在此處,在S15中使給紗構件移動直至超過移動織針4的位置之后如S17 S19所示形成新的另一側線圈12,由此從給紗構件延伸的針織紗橫穿S17中的另一側線圈12的BB偵彳,在S19中形成的新的另一側線圈12被從FB側向BB側拉出(技術方案3的構成)。關于伴隨這種針織紗的配置狀態產生的效果如后所述。之后的S20中,使給紗構件朝向形成方向RS移動直至超過織針4的位置。S21中,使在S19中形成的新的另一側線圈12移圈到BB的織針3。圖4的S22、S23中,與圖3的S12、S13同樣地,在FB的織針4 (空針)上,形成使 一側線圈11和由分離橫列線形成的線圈21重疊的一側重疊線圈15。在之后的S24、S25中,進行與圖3的S14、S15不同的編織。首先,在S24中,使給紗構件朝向始端方向LS移動,形成鉤掛于FB的織針4的一側重疊線圈15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11 (本發明工序α的后半部分)。在該S24中進而形成在圖3的S14中在BB的織針2上形成的一側放針線圈13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一側追加線圈17(本發明工序α’)。S25中,使給紗構件朝向形成方向RS移動,在BB的織針3上形成一側放針線圈13(本發明工序β ),S26中,使在S24中形成的新的一側線圈11從FB的織針4移圈到BB的織針4。此外,在S25中,使給紗構件移圈直至超過織針5的位置。S27、S28中,在BB的織針5 (空針)上,形成使另一側線圈12和由分離橫列線形成的線圈22重疊而成的另一側重疊線圈16 (本發明工序Y的前半部分)。并且,S29中,使給紗構件朝向始端方向LS移動,形成該另一側重疊線圈16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另一側線圈12 (本發明工序Y的后半部分)。該S29中進而形成在圖3的S19中在FB的織針2上形成的另一側放針線圈14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另一側追加線圈18 (本發明工序
Y ’)。S30中,使給紗構件朝向形成方向RS移動,在FB的織針3上形成另一側放針線圈14 (本發明工序δ ),S31中,使在S29中形成的新的另一側線圈12從BB的織針5移圈到FB的織針4。此外,S30中,使給紗構件移動直至超過織針5的位置。S31以后反復進行與S21 S31同樣的編織即可。由此,能夠編織圖5的線圈圖、圖6的照片所示的起口部101。圖5的紙面近前側相當于裙子100 (圖8)的內側,紙面進深側相當于裙子100的外側,將由分離橫列線形成的線圈省略。此外,圖5的線圈圖所示的線圈的狀態是沿著針織紗的軌跡的狀態,與實際的針織物中的線圈的狀態稍有不同。如圖5的線圈圖所示,起口部101通過多個按一側線圈11—一側追加線圈17——側放針線圈13 —另一側線圈12 —另一側追加線圈18 —另一側放針線圈14的順序形成的單元ω相連而形成。另外,相鄰的單元ω間的連接通過第η (2以上)個單元ω的一側線圈11和另一側線圈13分別相對于第η-I個單兀ω的一側線圈11和另一側線圈13形成而進行。按規定的順序形成的線圈11、17、13、12、18、14適度地相互約束彼此的移動,因此本實施方式I的起ロ部101的伸縮性成為相比現有的起ロ部被抑制的狀態。其結果是,編織如參照圖8的裙子100那樣具備起ロ部101和編織結束部102的筒狀針織物的情況下,若利用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編織起ロ部101,則能夠使起ロ部101和編織結束部102的伸縮性為相同程度,能夠防止伴隨穿用產生的形狀破壞。另外,如圖5的空心箭頭所示,在本實施方式I的起ロ部101中,將第n個ー側線圈11和第n-1個另ー側放針線圈14連接的針織紗橫穿第n-1個ー側線圈11的紙面進深偵牝進而第n個ー側線圈11被從紙面近前側向進深側拉出。即,該針織紗卷繞于第n-1個一側線圈11,該針織紗使第n-1個ー側線圈11向虛線箭頭的方向半旋轉。其結果是,能夠使相對于ー側針織物部20B的線圈傾斜的ー側線圈11卷入紙面近前側(即,裙子100的內側),從而難以從裙子100的外側看見(參照圖6 (A))。卷入裙子100的內側的第一線圈11沿起ロ部101的形成方向排列(參照圖6 (B))。另外,如圖5的線圈圖所示,橫跨一側針織物部20B和另ー側針織物部20F之間的起ロ部101的過渡紗恰似線圈那樣配置,如圖6 (A)所示,起ロ部101難以顯眼,而且在起ロ部101上難以開孔。 <實施方式2>也可以與實施方式I不同,不形成圖4的編織エ序圖、圖5的線圈圖所示的ー側追加線圈17和另ー側追加線圈18,而編織起ロ部101。例如可以進行與實施方式I的圖2、3相同的編織,圖3的S21以后反復進行與Sll S21同樣的編織。根據本實施方式2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也可以編織相比現有的起ロ部抑制了伸縮性的起ロ部101。<實施方式3>也可以與實施方式1、2不同,從在針床上完全未鉤掛針織紗的狀態(即,圖2的SO中沒有由分離橫列線形成的線圈的狀態)開始通過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形成起ロ部。該情況下,在FB的任意的織針和位干與該織針大致對置的位置的BB的織針上,形成成為ー側線圈和另ー側線圈的兩個放針線圏。接著,使FB的放針線圈向形成方向RS側移動后,形成放針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ー側線圏。然后,在伴隨放針線圈的移動而成為空針的織針上形成新的放針線圏。在BB上也進行與此相同的編織。以后,在FB和BB上交替進行以“向形成方向的線圈的移動”一“移動后的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線圈的形成”一“通過線圈的移動形成的空針上的放針線圈的形成”為ー組的編織,由此能夠從沒有由分離橫列線形成的線圈的狀態開始形成起ロ部。<實施方式4>應用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針織物不限于從實施方式I所示的側端開始起ロ的裙子。例如,可以按照實施方式I所示的編織エ序編織起ロ部,對于該起ロ部進行環繞編織,由此如圖7所示編織袋狀的針織物。該情況下,在袋狀的針織物的底部分配置起ロ部101。在此處,該起ロ部101的伸縮性相比現有技術得到抑制,因此即使在該針織物中進入小物件,針織物也難以破壞形狀。另外,從側方開始起ロ的針織套衫等的編織中也能夠應用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此外,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g的范圍內適宜變更而實施。
權利要求
1.一種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用于使用橫機編織向主要在一方的針床上編織的一側針織物部和主要在另一方的針床上編織的另ー側針織物部分岔的起ロ部,其中,所述橫機至少具有前后ー對針床,前后的針床的至少一方能夠左右橫移,且能夠在前后的針床間進行線圈的移圈,其特征在干, 在設在針床的長度方向上依次形成所述起ロ部的方向為形成方向而其反方向為始端方向時,通過反復進行以下エ序,形成所述起ロ部 エ序α,在使鉤掛于一方的針床的一側線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成方向側的織針后,形成該移動后的一側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 エ序β,在相比在所述エ序α中形成的新的一側線圈位于始端方向側的空針上形成ー側放針線圈; エ序Y,在所述エ序β之后,使鉤掛于另一方的針床的另ー側線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 成方向側的織針后,形成該移動后的另ー側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另ー側線圈; エ序し在相比在所述エ序Y中形成的新的另ー側線圈位于始端方向側的空針上形成另ー側放針線圏。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干, 具備以下エ序 エ序α’,在第η次的エ序α和エ序β之間、或第η次的エ序β之后,形成在第η_1次的エ序β中形成的ー側放針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ー側追加線圈; エ序Y’,在第η次的エ序Y和エ序δ之間、或第η次的エ序δ之后,形成在第η-1次的エ序S中形成的另ー側放針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另ー側追加線圈。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エ序α中形成既有的一側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ー側線圈時,使向針床供給針織紗的給紗構件移動直至通過所述既有的一側線圈的位置,由此形成為從所述給紗構件延伸的針織紗橫穿所述既有的一側線圈的狀態后,使所述給紗構件反轉,從所述針織紗橫穿既有的一側線圈ー側的相反側向該橫穿ー側拉出所述針織紗,由此形成新的一側線圏, 在所述エ序Y中形成既有的另ー側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另ー側線圈吋,使所述給紗構件移動直至通過所述既有的另ー側線圈的位置,由此形成為從所述給紗構件延伸的針織紗橫穿所述既有的另ー側線圈的狀態后,使所述給紗構件反轉,從所述針織紗橫穿既有的另ー側線圈ー側的相反側向該橫穿ー側拉出所述針織紗,由此形成新的另ー側線圈。
4.一種針織物,其具備起ロ部和從該起ロ部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分岔的ー側針織物部及另ー側針織物部,使用橫機編織成,所述橫機至少具有前后ー對針床,前后的針床的至少ー方能夠左右橫移,且能夠在前后的針床間進行線圈的移圈,其特征在干, 所述起ロ部由利用單根針織紗或拉齊的多根針織紗連續地編織成的多個單元構成, 各單元包括 相對于所述ー側針織物部的線圈傾斜的ー側線圈; 在所述ー側線圈之后編織且相比一側線圈在一側線圈傾斜的方向的相反側配置的一側放針線圈;在所述ー側放針線圈之后編織且相對于所述另ー側針織物部的線圈傾斜的另ー側線圈; 在所述另ー側線圈之后編織且相比另ー側線圈在另ー側線圈傾斜的方向的相反側配置的另ー側放針線圏, 第η個單元的一側線圈相對于第η-i個單元的一側線圈形成, 第η個單元的另ー側線圈相對于第η-i個單元的另ー側線圈形成, 在所述ー側放針線圈的縱行方向上形成所述ー側針織物部的線圈, 在所述另ー側放針線圈的縱行方向上形成所述另ー側針織物部的線圈。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針織物,其特征在干, 所述單元還具備 在所述ー側放針線圈和所述ー側針織物部的線圈之間形成的ー側追加線圈; 在所述另ー側放針線圈和所述另ー側針織物部的線圈之間形成的另ー側追加線圈。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及針織物,該編織方法用于編織適度地抑制了伸縮性的起口部。通過反復進行以下的工序α~δ,形成起口部工序α.在使鉤掛于一方的針床(BB)的一側線圈(11)移圈到位于形成方向(RS)側的織針后,形成該移動后的一側線圈(11)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11);工序β.在相比在工序α中形成的新的一側線圈(11)位于始端方向(LS)側的空針上形成一側放針線圈(13);工序γ.在工序β之后,使鉤掛于另一方的針床(FB)的另一側線圈(12)移圈到位于形成方向(RS)側的織針后,形成該移動后的另一側線圈(12)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另一側線圈(12);工序δ.在相比在工序γ中形成的新的另一側線圈(12)位于始端方向(LS)側的空針上形成另一側放針線圈(14)。
文檔編號D04B1/10GK102851866SQ20121021640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7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28日
發明者上道和也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