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針織物的編織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提供具有粗針距的半畦編組織針織物的編織方法。
背景技術:
圖5以便于理解的方式圖解顯示具有半畦編線圈組織的針織物。圖5顯示的半畦編組織的前面部分,是由集圈線圈和編織線圈的后針腳形成的第一縱行“a”和由編織線圈的前針腳形成的第二縱行“b”交替形成的。
在圖5中,第一縱行“a”的編織線圈的高度與第二縱行“b”的兩橫列編織線圈的高度相等。第一縱行“a”中,編織線圈和集圈線圈處于彼此重疊狀態。
編織具有粗針距的半畦編組織針織物可以通過針織機針床上間隔排針的編織方法來提供粗線圈。例如,用來編織5號針針織物的5號針針織機,也可以通過間隔排針來編織粗質地針織物。這種使用間隔排針編織粗針距針織物的生產方法已有描述,例如在日本公開(未審查)專利平11-189954中。
當用半針距編織法來提供針織物的粗線圈時,對于同一針織機可以采用更粗的紗線,這樣可以獲得具有同樣半畦編結構的不同規格的針織物。
這里建議使用一種針織技術,即通過在相鄰的線圈之間使用空針,該空針在形成線圈的過程中不參與編織,使得編織過程中形成的線圈變粗。采用該針織技術時,在針織過程中,編織線圈形成并將針織紗臨時掛在空針上,其后臨時掛在空針上的線圈再脫圈,這種針織技術叫“漏針”。當漏針編織與換針方式進行的半針距編織方法結合起來使用時,編織的線圈可以更粗獷。
圖6、7顯示的編織半畦編組織的編織方法,其結合使用了間隔排針的半針距編織和漏針編織的方法。通過該編織方法獲得針織物的正面,采用了如圖5所示的針織物反面的形態。
圖6、7所顯示的針織工藝圖顯示了使用具有前針床FB和后針床BB的針織橫機編織筒狀結構的針織物的編織步驟。在該針織工藝中,在前針床FB上編織具有半畦編結構的針織物前片,在后針床BB上編織具有半畦編結構的后片。
圖6(1)顯示的狀態為針織物前片編織線圈被前針床FB的針鉤住的,后片編織線圈被后針床BB的針鉤住。首先,針織物前片從該狀態起編織一個橫列,在前針床FB編織針鉤住的線圈中,形成圖5第二編織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后針床BB的空針上,如圖6(2)所示。這時,形成圖5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留在前針床FB上。
然后,用前針床FB的編織針B形成第一縱行的集圈線圈,同時,針織紗臨時掛在位于針B兩側的空針A上,并且其后,用來鉤住轉移到后針床BB上的編織線圈的針C形成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如圖6(3))。接著,在圖6(3)狀態下臨時掛在針B兩側空針A上的針織紗松開(如圖6(4)),后針床BB上的針C鉤住的編織線圈轉移回前針床FB的針上,形成圖6(5)的狀態。
接著,后片編織一橫列。后針床BB編織針鉤住的編織線圈中,形成圖5所示的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前針床FB的空針上,如圖6(6)所示。這時,形成圖5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留在后針床BB上。
接著,用后針床BB的針E形成第一縱行的集圈線圈,同時,針織紗臨時掛在位于針E兩側的空針C、D上,并且其后,用來鉤住轉移到前針床FB上的編織線圈的針A形成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圖6(7))。在圖6(7)狀態下臨時掛在針E兩側的空針C、D上的針織紗松開(圖6(8)),前針床FB上的針A鉤住的編織線圈轉移回后針床BB的針上,形成圖6(9)狀態。
然后,繼續編織前片。如圖7(10)所示,前針床FB上的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后針床BB的空針C上后,用針C形成編織線圈。與此平行,前片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時用針B形成,針織紗也臨時掛在針B兩側的空針A上。
接著,如圖7(11)所示,掛在空針A上的編織線圈從那里松開,后針床BB針C鉤住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前針床FB的編織針上,形成圖7(12)的狀態。
接著,編織后片。如圖7(13)所示,后針床BB上的第二縱行編織線圈轉移到前針床FB的空針A上后,這些針A形成編織線圈。與此平行,后片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用針E編織,針織紗也臨時掛在針E兩側的空針C、D上。
然后,如圖7(14)所示,臨時掛在空針C、D上的紗線從那里松開,前針床FB針A鉤住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后針床BB的編織針上,形成圖7(15)的狀態。
重復圖6(1)到圖7(15)的編織步驟,就可以得到圖5所顯示的具有粗線圈的半畦編組織。在該半畦編組織中,針織紗臨時掛在圖6(3)(7)和圖7(10)(13)所示的空針上,起著漏針或調整編織線圈和集圈線圈長度增加線圈尺寸的作用。臨時掛在空針上的紗線可以使編織的集圈線圈和編織線圈的線圈長度增加。
順便說一句,在圖6、7顯示的編織半畦編組織的常規編織方法中,當形成集圈線圈時,集圈線圈與以前編織步驟中形成并掛在針B上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相重疊。另外,臨時掛著的針織紗與第一縱行的集圈線圈和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連續編織。
正由于此,集圈線圈形成時臨時掛著的針織紗松開,由于該針織紗與和編織線圈挨在一起的集圈線圈連續編織,不能平滑滑脫,因此針織紗難以脫圈、均勻成圈。
這會導致所不希望的在第一縱行和第二縱行之間沉降弧會部分延伸的結果,以致各線圈均衡性不好,妨礙了針織物的均勻成形。還會導致線圈轉移和編織困難的缺陷。
特別是當針織紗臨時掛在單針上時,或當針織紗臨時掛在形成集圈線圈所用針一側的空針上,而沒有掛在其另一側的空針上時,針織物變得更不勻稱。
根據上述缺點,本發明逐步展開。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當利用半針距編織與紗線臨時掛在針上的編織技術相結合來編織半畦編組織時,該針織物的線圈可以避免走形,從而提供具有非常均勻線圈的針織物。
本發明公開本發明提供編織具有半畦編組織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其中形成了編織線圈(knitted loop)和集圈線圈的第一縱行、和僅形成了編織線圈的第二縱行通過針織橫機的間隔排針交替形成。該針織橫機包括至少一對前針床和后針床。該前針床和后針床橫向排布,在橫斷面上彼此相對,而且針織物的線圈在其間轉移,該方法包括1)第一步,提供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給一方的針床,并提供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給另一針床,然后將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另一針床的相對的空針上,2)第二步,在另一針床上形成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同時在一方針床上與該另一針床鉤住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的針相對的針上形成集圈線圈,并還臨時把針織紗掛在形成集圈線圈的那個織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的織針上,3)第三步,臨時掛在針上的針織紗從針上松開,4)第四步,將用該另一針床的針鉤住的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一方針床上鉤住集圈線圈的針上,5)第五步,在一方針床的織針鉤住第一縱行的集圈線圈和編織線圈之后形成線圈,而且也將針織紗臨時掛在用于形成第一縱行的那個織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織針上,然后在該另一針床的織針上形成第二縱行的線圈,以及6)第六步,臨時掛在針上的針織紗從針上松開。
進一步地,在完成第六步后,可重復第一步至第六步,來編織有多個線圈橫列形成的半畦編組織。
包括上述步驟1-6的編織方法是編織半畦編組織的基本編織方法。經采用這種編織方法,能編織出平幅針織物和筒狀針織物。當用連續方式編織筒狀針織物時,優選用以下的方法編織。
用于編織具有前片和后片、并且至少該前片和后片之一具有半畦編組織的筒狀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步,其中至少具有半畦編組織的至少前片或后片中之一的第一縱行和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全部轉移到對面針床的空針上,以及第五步,其中至少具有半畦編組織的至少前片或后片中之一的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全部轉移到對面針床的空針上,并用對面針床的那些針進行編織,然后,接著第一縱行的集圈線圈和編織線圈形成線圈,同時針織紗也臨時掛在用于形成第一縱行的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的針上。
具體講,這種編織方法優選包括以下步驟1)第一步,將第一縱行和第二縱行所有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另一針床相對的空針上,這是在如下狀態下進行,前片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和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被提供給一方針床,并且后片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和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被提供給該另一針床,2)第二步,對于前片,在該另一針床上形成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同時也在與另一針床鉤住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的針相對的一方針床的織針上形成集圈線圈,而且還將針織紗臨時掛在形成集圈線圈的那個織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的針上,3)第三步,對于前片,臨時掛在一方針床的針上的針織紗從針上松開,4)第四步,對于前片,將另一針床的織針鉤住的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一方針床上鉤住集圈線圈的針上,并將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一方針床的相對的織針上,5)第五步,對于后片,將第一縱行和第二縱行的所有編織線圈轉移到一方針床的相對的空針上,6)第六步,對于后片,在一方針床上形成第二縱行的線圈,并在與一方針床鉤住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的針相對的另一針床的針上形成集圈線圈,同時也將針織紗臨時掛在形成集圈線圈的那個織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的針上,7)第七步,對于后片,臨時掛在另一針床的針上的針織紗從針上松開,8)第八步,對于后片,將一方針床的針鉤住的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另一針床鉤住集圈線圈的針上,并將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另一針床的相對的針上,9)第九步,對于前片,將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另一針床的相對的空針上,然后用該另一針床的針編織第二縱行的這些線圈,同時也在一方針床的針鉤住第一縱行集圈線圈和編織線圈之后形成線圈,并將針織紗臨時掛在用于形成第一縱行的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的針上,10)第十步,對于前片,臨時掛在一方針床的針上的針織紗從針上松開,11)第十一步,對于前片,將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一方針床的相對的針上,12)第十二步,對于后片,將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一方針床相對的空針上,然后用該一方針床的針編織第二縱行的這些線圈,同時也在該另一針床的針鉤住第一縱行集圈線圈和編織線圈之后形成線圈,并將針織紗臨時掛在用于形成第一縱行的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的針上,13)第十三步,對于后片,臨時掛在該另一針床的針上的針織紗從針上松開,以及14)第十四步,對于后片,將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另一針床的相對的針上。
在這種編織筒狀針織物的編織方法中,完成第十四步驟后,重復1-14步,以便可以編織筒狀針織物,該筒狀針織物在前片和后片具有用許多線圈橫列編織的半畦編組織。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特點在于漏針(drop knitting),其中被某一針床的針鉤住的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全都轉移到另一針床后,集圈線圈形成,并將針織紗臨時掛在某一針床的空針上,然后再將臨時掛著的針織紗松開。在本發明中,使得在編織過程中形成的線圈變粗的針織技術叫漏針,其中在編織過程中,線圈形成,紗線臨時掛在位于相鄰線圈之間的空針上,在形成線圈的過程中不參與編織,然后臨時掛著的紗線從空針上脫掉。
“針織紗臨時掛在用于形成集圈線圈的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的針上”這句話指包括鄰接的針在同一針床上的情況。
因為本發明使得第一縱行的集圈線圈和臨時掛著的紗線可以不與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舊線圈)重疊,甚至當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形成后,臨時掛著的紗線從針上松開時,集圈線圈和臨時掛著的紗線也能避免與在集圈線圈形成之前形成的舊線圈接觸。
這意味著當松開臨時掛著的紗線時,鉤住集圈線圈的針已變成空針。這就允許紗線可以在該鉤針上順利滑過,那樣針織物就可平滑脫圈,其結果是盡管集圈線圈穿在針上,臨時掛著的紗線從針上松開時,也能以很均衡的方式并到集圈線圈和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中去。因此,可以從鉤在針上的集圈線圈的兩側針腿向鉤著第二縱行編織線圈的織針均衡延伸。
然后,在針織紗的長度從集圈線圈的兩側針腳均衡延伸的狀態下,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從另一針床轉移回鉤住集圈線圈的某一第一針床的針上,從而第一縱行處于集圈線圈和編織線圈彼此重疊的狀態。
第一縱行集圈線圈的形成總是可以使集圈線圈非常均勻,并延長了線圈長度,也使周圍的編織線圈非常均勻地形成。
根據臨時掛著的針織紗漏針的長度(編織線圈和集圈線圈的尺寸),針織紗可以臨時掛在用于形成集圈線圈的針的右側或左側的針上或兩個針上。線圈的長度可以通過調整臨時掛持紗線的漏針的長度來調整。
附圖簡述
圖1是編織根據本發明具有半畦編組織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編織工藝圖。
圖2是編織工藝圖,顯示圖1的編織具有半畦編組織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后續工藝圖。
圖3是編織工藝圖,顯示圖2的編織具有半畦編組織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后續工藝。
圖4是編織工藝圖,顯示圖3的編織具有半畦編組織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后續工藝。
圖5是半畦編組織的部分平面圖。
圖6是編織具有半畦編組織針織物的常規方法的編織工藝圖。
圖7是編織工藝圖,顯示圖6具有半畦編組織針織物的常規方法的后續工藝。
實現本發明的最好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根據本發明針織物編織方法的優選實施方式。
在該實施方式中,使用所謂的二針床針織橫機編織無縫筒狀針織物,該針織橫機包括一對水平延伸的前后針床,彼此相對。后針床可水平移動,以利于前后針床上的線圈轉移。
當使用兩針床針織橫機編織筒狀針織物時,采用前后針床上間隔排針來編織。例如編織針織品時,前針床上的奇數針主要用編織前片,后針床上的偶數針主要用來編織后片。
進而,前后針床之一上的針作為編織針,與某一針床上的針相對的另一針床上的針作為空針。通過利用空針來轉移線圈,可以編織羅紋織物和具有類似結構圖案的織物,例如半畦編組織。
雙針床針織橫機可以改造為移圈針床,在前后針床之一或兩個針床上的移圈針排成直線,以便該針織物可以用織針結合移圈針來編織。
盡管圖示的實施方式中采用雙針床針織橫機來編織針織物,具有上前針床、下前針床、上后針床、下后針床的四針床針織橫機也可以用來替代雙針床針織橫機,來編織針織物。
當使用四針床針織橫機時,例如前片提供給下前針床,后片提供給下后針床。那么,在編織前片時,上后針床上的針作為空針來接受從前片轉移的線圈,在后片編織時,上前針床上的針作為空針來接受從后片轉移的線圈。
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前后片上具有粗針距半畦編組織的筒狀針織物是用雙針床針織橫機無縫編織的。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可以結合圖1-4來描述。圖1-4為本發明編織方法的編織工藝圖。這些編織工藝圖顯示了使用具有前針床FB和后針床BB的針織橫機編織筒狀針織物的編織工藝。在該實施方式中編織的具有半畦編組織的針織物,是由其中用間隔排針形成編織線圈和集圈線圈的第一縱行和其中僅形成編織線圈的第二縱行交替形成。要注意到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編織的針織物正面采用了圖5所示半畦編組織的反面形態。
現在,參考圖示的實施方式來描述本發明的針織物編織方法。首先,針織物前片的編織線圈被前針床FB的織針勾住,針織物后片的編織線圈被后針床BB的編織針鉤住,如圖1(1)所示。然后被前針床FB上的針鉤住的編織線圈全部轉移到后針床BB的空針上,如圖1(2)所示,形成圖1(3)所示的狀態(第一步)。
接著,在轉移到后針床BB空針上的編織線圈中,接著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在后針床BB上形成編織線圈(針C鉤著的編織線圈),如圖1(4)。與此平行,與鉤著第一縱行編織線圈的后針床BB上的針D相對的前針床FB上的針B上形成集圈線圈,同時針織紗臨時掛在針B兩側的針A上(第二步)。
接著,針A上臨時掛著的針織紗從針A上松開,集圈線圈留在針B上,如圖1(5)所示(第三步)。用此方法,臨時掛在針A上的針織紗松開,導致的結果是在針B和針C之間,從針B上每個集圈線圈兩側針腳延伸出的針織紗長度變得彼此均勻了。
因此,臨時掛在針A上的紗線起著漏針或調整集圈線圈和周圍編織線圈長度的作用。臨時把紗線掛在針上,然后松開這種方法可以使編織線圈的長度延伸,也可以提供很平整的外形。
然后,鉤在后針床BB上的針織物前片的編織線圈全部轉移到前針床FB上,如圖1(6)所示。線圈轉移的結果,使線圈處于圖2(7)的狀態,其中針織物前片的編織線圈全部被前針床FB上的編織針鉤住,后片的編織線圈全部被后針床BB上的針鉤住。在該過程中后針床BB上針D鉤住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到前針床FB鉤住集圈線圈的針B上,結果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和集圈線圈處于重疊狀態。
接著,后片編織一橫列。被后針床BB編織針鉤住的編織線圈全部轉移到前針床FB的空針上,如圖2(8)所示,形成圖2(9)所示的狀態(第五步)。
接著,在轉移到前針床FB空針上的編織線圈中,接著第二縱行編織線圈在前針床FB上形成編織線圈(針A鉤住的編織線圈),如圖2(10)所示。與此平行,與鉤著第一縱行編織線圈的前針床FB的針A相對的后針床BB的針E上形成集圈線圈,同時針織紗臨時掛在針E兩側的針C、D上(第六步)。
接著,臨時掛在針C、D上的紗線從針C、D上松開,集圈線圈留在針E上,如圖2(11)所示(第七步)。用這種方法,臨時掛在針C、D上的紗線松開的結果是,在針E和針A之間,從針E上每個集圈線圈兩側針腳延伸出的針織紗長度變得均勻了。
因此,臨時掛在針C、D上的紗線起著漏針或調整集圈線圈和周圍編織線圈長度的作用。臨時把紗線掛在針上,然后松開這種方法可以使編織線圈的長度延伸,也可以提供很平整的外形。
然后,鉤在前針床FB上的針織物后片的編織線圈全部轉移到后針床BB上,如圖2(12)所示。線圈轉移的結果,使線圈處于圖3(13)的狀態,其中針織物后片的編織線圈全部被后針床BB上的編織針鉤住,針織物前片的編織線圈全部被前針床FB上的針鉤住。在該過程中前針床FB上針A鉤住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到后針床BB鉤住集圈線圈的針E上,結果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和集圈線圈處于重疊狀態(第八步)。
后片編織一橫列完成后,前片繼續編織。在該編織工藝中,前針床FB上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后針床BB的空針C上,用針C編織。與此平行,針織物前片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在針B上編織,并將針織紗臨時掛在針B兩側的空針A上,如圖3(14)所示(第九步)接著,臨時掛在空針A上的紗線被松開,如圖3(15)所示(第十步)。后針床BB針C鉤住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前針床FB的編織針上,如圖3(16)所示,由此形成圖3(17)所示的狀態(第十一步)。
接著,繼續后片的編織,如圖4(18)所示。后針床BB上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前針床FB的空針A上,然后用針A編織。與此平行,后片的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用針E編織,并將針織紗臨時掛在針E兩側的空針C、D上(第十二步)。
接著,臨時掛在空針C、D上的紗線松開,如圖4(19)所示(第十三步)。前針床FB上針A鉤住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后針床BB的編織針上,如圖4(20)所示,由此形成如圖4(21)所示狀態(第十四步)。
重復圖1(1)到圖4(21)所顯示的編織步驟,就可以編織成如圖5顯示的具有粗針距的半畦編組織的筒狀針織物。在上述編織過程中,臨時掛在空針上的紗線起著漏針或調整編織線圈和集圈線圈長度,增加線圈尺寸的作用。
在圖示實施方式的編織技術中,因為針織品是用無縫編織方式編織的筒狀織物,半畦編組織的反面形態可以作為針織品的正面,反之亦然。
根據本實施方式,使用間隔排針形成第一縱行和第二縱行,同時如上所述將紗線臨時掛著,這樣就可以編織具有粗線圈的半畦編組織的針織物。可以使用更粗的針織紗使線圈變粗,如此可以得到不同規格的具有半畦編組織的針織物。
還根據本實施方式,在集圈線圈形成之前,第一縱行編織線圈轉移到后針床BB上相對的空針上,結果用空針B編織集圈線圈。其結果就是可以避免集圈線圈與編織線圈接觸。這與上述的常規第一縱行不同。當用于漏針的臨時掛著的針織紗松開時,集圈線圈可以在針B上順利地滑過,使得漏針的針織紗可以均勻被周圍的線圈吸收。
再有,如上所述,由于第一縱行的集圈線圈和編織線圈在形成均勻平衡的集圈線圈之前,沒有相互重疊,第一縱行的線圈和第二縱行的線圈可以在整個針織物上均勻排布。除此之外,由于漏針的針織紗的長度完全吸收到編織線圈和集圈線圈中,就可以編織具有大線圈或粗線圈的針織物。
盡管該實施方式中顯示,針織紗是臨時掛在形成集圈線圈的針的水平兩側的針上,也可以根據針織紗漏針的長度(編織線圈和集圈線圈的線圈長度),將針織紗僅臨時掛在該針一側的空針上。線圈的長度可以通過調整漏針的針織紗長度來調整。盡管該實施方式中描述,編織的前片和后片都具有半畦編組織,不用說,本發明也可以用于編織部分具有半畦編組織的針織物。另外,非筒狀針織物(單片)也可以用前針床或后針床的空針編織。
工業應用如上所述,本發明可以達到這樣的結果,即使在編織具有半畦編組織的針織物時,采用第一縱行和第二縱行交替排列,同時針織紗臨時掛在針上的方式,也可以形成具有良好均勻形狀的編織線圈和集圈線圈,因此可以提供整體效果完美的針織物。還可以有助于轉移線圈和編織,因此甚至在集圈線圈需要增加針跡密度時,也能得到很均勻的線圈。
權利要求
1.編織具有半畦編組織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其中形成了編織線圈和集圈線圈的第一縱行、和僅形成了編織線圈的第二縱行通過針織橫機的間隔排針交替形成,該針織橫機包括至少一對前、后針床(FB、BB),該前、后針床橫向排布,在橫斷面上彼此相對,而且針織物的線圈在其間轉移,該方法包括1)第一步,提供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給一方的針床(FB),并提供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給另一針床(BB),然后將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另一針床(BB)的相對的空針上,2)第二步,在另一針床(BB)上形成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同時在一方針床(FB)上與該另一針床(BB)鉤住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的針相對的針上形成集圈線圈,并還臨時把針織紗掛在形成集圈線圈的那個織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的織針上,3)第三步,臨時掛在針上的針織紗從針上松開,4)第四步,將用該另一針床(BB)的針鉤住的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一方針床(FB)上鉤住集圈線圈的針上,5)第五步,在一方針床(FB)的織針鉤住第一縱行的集圈線圈和編織線圈之后形成線圈,而且也將針織紗臨時掛在用于形成第一縱行的那個織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織針上,然后在該另一針床(BB)的織針上形成第二縱行的線圈,和6)第六步,臨時掛在針上的針織紗從針上松開。
2.根據權利要求1的編織方法,其中完成權利要求1的第六步后,重復權利要求1的第一至第六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的編織方法,用于編織筒狀針織物,該筒狀針織物具有前片和后片,并且在前片或后片的至少之一上具有半畦編組織,該編織方法包括第一步,在至少具有半畦編組織的至少前片或后片中之一的第一縱行和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全部轉移到對面針床的空針上,和第五步,在至少具有半畦編組織的至少前片或后片中之一的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全部轉移到對面針床的空針上,并用對面針床的編織針編織,然后,接著第一縱行的集圈線圈和編織線圈形成線圈,同時針織紗也臨時掛在用于形成第一縱行的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的針上。
4.根據權利要求3的編織方法,其進一步包括1)第一步,將第一縱行和第二縱行所有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另一針床(BB)相對的空針上,這是在如下狀態下進行,前片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和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被提供給一方針床(FB),并且后片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和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被提供給該另一針床(BB),2)第二步,對于前片,在該另一針床(BB)上形成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同時也在與另一針床(BB)鉤住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的針相對的一方針床(FB)的織針上形成集圈線圈,而且還將針織紗臨時掛在形成集圈線圈的那個織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的針上,3)第三步,對于前片,臨時掛在一方針床(FB)針上的針織紗從針上松開,4)第四步,對于前片,將另一針床(BB)的織針鉤住的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一方針床(FB)上鉤住集圈線圈的針上,并將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一方針床(FB)的相對的織針上,5)第五步,對于后片,將第一縱行和第二縱行的所有編織線圈轉移到一方針床(FB)的相對的空針上,6)第六步,對于后片,在一方針床(FB)上形成第二縱行的線圈,并在與該一方針床(FB)鉤住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的針相對的另一針床(BB)的針上形成集圈線圈,同時也將針織紗臨時掛在形成集圈線圈的那個織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的針上,7)第七步,對于后片,臨時掛在該另一針床(BB)針上的針織紗從針上松開,8)第八步,對于后片,將一方針床(FB)的針鉤住的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另一針床(BB)鉤住集圈線圈的針上,并將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該另一針床(BB)的相對的針上,9)第九步,對于前片,將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另一針床(BB)的相對的空針上,然后用另一針床(BB)的針編織第二縱行的那些線圈,同時也在一方針床(FB)的針鉤住第一縱行集圈線圈和編織線圈之后形成線圈,并將針織紗臨時掛在用于形成第一縱行的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的針上,10)第十步,對于前片,臨時掛在一方針床(FB)針上的針織紗從針上松開,11)第十一步,對于前片,將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一方針床(FB)的相對的針上,12)第十二步,對于后片,將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一方針床(FB)相對的空針上,然后用一方針床(FB)的針編織第二縱行的那些線圈,同時也在另一針床(BB)的針鉤住第一縱行集圈線圈和編織線圈之后形成線圈,并將針織紗臨時掛在用于形成第一縱行的針的至少一個鄰接的針上,13)第十三步,對于后片,臨時掛在另一針床(BB)針上的針織紗從針上松開,以及14)第十四步,對于后片,將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另一第二針床(BB)的相對的針上。
5.根據權利要求4的編織方法,其中在完成權利要求4的第十四步驟后,重復權利要求4的第一至第十四步。
全文摘要
一種編織具有半畦編組織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編織的織物線圈很均勻且無線圈松懈。這種半畦編組織包括其中形成編織線圈和集圈線圈的第一縱行,以及其中僅形成編織線圈的第二縱行,它們由間隔排針交替形成。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提供給前針床(FB),第二縱行的編織線圈提供給后針床(BB)。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后針床(BB)的相對的空針上。然后,在后針床(BB)上形成第二縱行的線圈,同時在與后針床(BB)鉤住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的織針相對的前針床(FB)的織針上形成集圈線圈,而且還將編織用的紗線臨時掛在與該針鄰接的針上。然后,臨時掛著的紗線松開。接著,被后針床(BB)鉤住的第一縱行的編織線圈轉移到前針床(FB)鉤住集圈線圈的針上。
文檔編號D04B15/38GK1751150SQ20048000462
公開日2006年3月22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2日 優先權日2003年3月7日
發明者由井學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