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沉經的單經軸送經張力補償裝置的制作方法
防沉經的單經軸送經張力補償裝置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織造經紗張力控制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防沉經的單經軸送經張力補償裝置,自單個經軸退介出來并移動于單個后梁上的經紗片,其具有織造組織循環數相近的較小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S和較大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D。
背景技術:
織機配置的電子送經裝置是現有技術所公知的,由電子送經裝置控制的單個織(經)軸所退介出來的經紗片,經過單個后梁后與緯紗交織以織成織物。根據織物組織花型設計的實際需要,織造組織循環數有時雖然相近但卻是不盡相同的。當較大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D與較小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S共同作為交織經紗時,較小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S由于與緯紗的交織點較多,織造經縮率相應較大, 能滿足正常織造所需的張力,然而由于較大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D與緯紗的交織點較小,織造經縮率相應亦小,交織過程中易出現因松經而導致的沉經現象,沉經后則引起停機,織造自然就無法正常進行。為方便理解,現以圖4所示組織的織物在門幅為2. Im的電腦提花織機上進行織造試驗該花型的奇數經紗22’上的組織是八枚的循環,而偶數經紗21’上的組織是六枚的循環,兩組織相差不大,奇數經紗22’與偶數經紗21’的織造經縮率雖然差異不大,但是奇數經紗22’在現場織造過程中還是會陸續出現沉經現象。倘若僅織造IOm長度的產量不會有明顯的差異,但是當織造超過12m以上長度織物時,八枚組織用的奇數經紗22’就陸續出現沉經現象,當織造到13m時,就已經反復出現停機而無法正常織造了。針對上述弊端,織造廠家購置的織機通常配備有雙電子送經裝置的上、下后梁及上、下織軸,將較小、大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分別由各織軸退介以進行雙軸織造,具有不同經紗組的織軸通過對應的電子送經裝置、對應的后梁互相協調控制送經量,這樣一來卻產生新的不利因素I、增加配置一套后梁、電子送經裝置后,意味著織造廠家大幅度提高設備投入成本;反映在織造前的準備工序方面,意味著需要二次整經方可得到上、下經軸,整經作業時間延長,體現在織造上機方面,需要二次安裝織軸,二次接經,上機準備時間延長。2、雙經軸織造要調節上、下經軸的送經量比例,當兩個經紗組的織造組織循環數相近的情況下,上、下經軸的送經同步性調節精度要求高,調節起來難度很大,調節時間長,尤其是給小訂單生產在時間成本方面帶來諸多困擾。3、上送經裝置占據空間大,上后梁直經較粗,給操作工斷經(頭)作業帶來極大干擾,斷經接頭處理不便,影響工效。
發明內容本發明提供一種防沉經的單經軸送經張力補償裝置,自單個經軸上被均勻退介出來的織造組織循環數相近的經紗片,移動于單個后梁在進行織造過程中,通過該裝置可起到防止較大織造組織循環用經紗組沉經的目的。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防沉經的單經軸送經張力補償裝置,織造組織循環數相近的經紗片由一單個經軸上被均勻地退介出來,并移動經過一單個后梁,其中,所述經紗片由較小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S和較大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D組成,其改進點在于經過所述后梁處于移動狀態的經紗組D是在受控于張力補償機構的條件下與經紗組S共同作為交織的經紗片以供交織的,所述張力補償機構包括探測器、中心處理器、微調電機和兩兩相鄰且彼此平行的倒鏈控制轉軸、彈簧固定桿、提升桿,微調電機與倒鏈控制轉軸連接,彈簧固定桿上對稱固定安裝有左、右吊環,倒鏈控制轉軸上則對稱固定安裝有左、右主動鏈輪,左、右主動鏈輪分別嚙合有從動倒鏈,且所述從動倒鏈的尾端分別與左、右吊環相連,彈簧固定桿上分別固定的張力彈簧在各自的底端與提升桿的各側端相連,提升桿位于后梁前上方,連接于彈簧固定桿下方的探測器與提升桿一端面相對應,且其通過信號導路與中心處理器相連,該經紗組D 移動經過提升桿時利用其作用于提升桿上的載荷來影響微調電機,所述探測器用于檢測其與提升桿的相對位移量,以確定該經紗組D施加于提升桿的載荷量,中心處理器依據此載荷量來控制微調電機的轉停動作。上述探測器通過可調節高度的連接件與彈簧固定桿連接。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對,事實具有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如下I、僅需要一次整經完成I個單經軸,整經作業時間少;僅需一次上軸,僅一次接經,織造準備工序短,僅需對經紗組D單獨進行張力補償,不同于現有技術需要調節上、下經軸的送經量比例。2、提升桿較細,給操作工作業干擾小,無須上后梁、上經軸這些干擾物件,相對于傳統雙電子送經裝置所帶有的上電子送經機構、上后梁、上經軸而言,本裝置斷線接頭處理易于操作,工效影響小。3、適應小批量訂單生產以及滿足相近織造組織循環數、小差異織造經縮率的無沉經織造。4、可以在現有單送經裝置(包括機械送經和電子送經)的織機上進行改造,本裝置拆裝方便、靈活機動,相對于上、下送經裝置而言,改造成本投入極低。5、在較小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S和較大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D均勻地由單一經軸上退介并連續行進于單一后梁的基礎上,根據本發明裝置所配置的結果是,在織造全過程中可很好地起到防止經紗組D沉經作用,連接于彈簧固定桿下方的探測器用于檢測其與位于后梁前上方的提升桿之間的相對位移量變化,以確定該經紗組D施加于提升桿的載荷量變化,探測器將檢測到的相對位移量變化信號傳輸給中心處理器,通過中心處理器恰時其份地轉化成的脈沖控制微調電機的轉停動作,以及一系列運動傳遞來掌控提升桿的升停動作,如此不但起到實時補償經紗組D所存在的由于織造經縮率小而易松馳沉經所引起的停機現象,而且又及時避免提升桿無節制提升而形成張力過大所導致的頻繁斷經、頻繁停機現象。從而探測器一旦確定經紗組D作用于提升桿的載荷量過低,中心處理器立即給微調電機發出轉動指令,隨著運動傳遞的進行,反映到提升桿被提升,探測器一旦確定隨著經紗組D張力得到補償而過大時,中心處理器立即給微調電機發出停止轉動指令,運動傳遞即立即停止,提升桿不再上升,有利的是,為預防經紗組D沉經,中心處理器可以設定一定的張力波動值,經紗組D織造張力的均勻性則由中心處理器內置的敏感的電子控制加以保證。
下面結合附圖就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圖I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示意性地示出了吊環、從動倒鏈、主動鏈輪、倒鏈控制轉軸和微調電機的連接示意圖;圖3為提升桿的右端面的示意
圖4是織物組織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所示,防沉經的單經軸送經張力補償裝置,織造組織循環數相近的經紗片由一單個經軸I上被均勻地退介出來,并連續移動經過一單個后梁2,其中,經紗片由較小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S21和較大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D22組成。經過所述后梁2處于移動狀態的經紗組D22是在受控于張力補償機構的條件下與經紗組S21共同作為交織的經紗片以供交織的,此張力補償機構包括探測器8、中心處理器9、微調電機MT和兩兩相鄰且彼此平行的倒鏈控制轉軸3、彈簧固定桿5、提升桿7。微調電機MT與倒鏈控制轉軸3連接,彈簧固定桿5上對稱固定安裝有左、右吊環5L、5R,倒鏈控制轉軸3上則對稱固定安裝有左、右主動鏈輪3L、3R,左、右主動鏈輪3L、3R分別嚙合有從動倒鏈4,且各從動倒鏈4的尾端分別與左、右吊環5L、5R相連,彈簧固定桿5上分別固定的張力彈簧6在各自的底端與提升桿7的各側端相連,提升桿7位于后梁2前上方,連接于彈簧固定桿5下方、通過信號導路80與中心處理器9相連的探測器8與提升桿7右端面相對應,該經紗組D22移動經過提升桿7時利用其作用于提升桿7上的載荷來影響微調電機MT,所述探測器8用于檢測其與提升桿7的相對位移量,以確定該經紗組D22施加于提升桿7的載荷量,中心處理器9依據此載荷量來控制微調電機MT的轉停動作。中心處理器9由敏感的電子元器件組成,在織造全過程中,針對經紗組D22過松或過緊這兩種情況均會作出靈敏反應。在此有必要指出所述提升桿7位于后梁2前上方,更為詳細地說,提升桿7是位于后梁2與分絞桿之間,所述分絞桿為公知件,將經紗片中的經紗交替進行一上一下編絞所用,提升桿7離公知的停經架較遠,而離后梁2則較近。一個小訂單生產完成后,為方便重新調整探測器8高度,以使其與提升桿7端面71的初始位置相對應,探測器8是通過可調節高度的連接件(圖中未標示)與彈簧固定桿5連接;為適應提升桿7上行動作,信號導路80為可伸縮的導線。左、右主動鏈輪3L、3R結構相同,且均通過鍵安裝于倒鏈控制轉軸3上,左、右吊環5L、5R結構相同,兩條張力彈簧6的材質、彈性系數、規格均相同。圖I中還示出了筒狀的橫梁G,其固定于織機的機架上,供安裝微調電機MT和倒鏈控制轉軸3 (如圖2)所用,微調電機MT固定安裝于此橫梁G內,倒鏈控制轉軸3的右端通過聯軸器與微調電機MT相連,倒鏈控制轉軸3的左端通過軸承、軸承座支承安裝于橫梁G內。各從動倒鏈4皆為非封閉式鏈條,其尾端(即尾環部)固定在對應吊環上,從動倒鏈4的多余段則存儲于在橫梁G后側的儲鏈箱(袋)內。具體實施時,先在整經(準備工序)過程中,將經紗片按織造經縮率不同分絞成不同的經紗組,而在織造準備即穿經工序中,把織造經縮率較大的經紗組S21先通過后梁I后再穿入停經片進而進入綜眼,對于織造經縮率較小的經紗組D22,通過后梁2后,再通過提升桿7后再和經紗組S21進行分絞,然后再穿過停經片進而穿入綜眼中,其中,停經片、綜眼均為公知件。如圖3、圖I所示,提升桿7右端面71自下至下分別對應示出有過低載荷量的低位區71S、正常載荷量的中間位區71M和過高載荷量的高位區71D,當探測器8的位置與正常載荷量7IM相對應時,表明經紗組D22張力處于正常值。本發明裝置其工作過程如下
·
剛開始織造時,探測器8探測到圖3所示的提升桿7右端面71的中間位區71M,此時,織造正常化。隨著織造的進行,由于經紗組D22的織造經縮率較小,經紗組D22的張力開始減小,經紗組D22作用于提升桿7的載荷量亦相應減少,兩條張力彈簧6底端即開始回縮,在兩條張力彈簧6回復力的作用下出現提升桿7拉動著經紗組D22上升的現象,通過提升桿再作用于經紗組D22,以起到小幅度補償經紗組D22張力的作用。然而隨著織造的持續進行,借助于張力彈簧6回復力作用進行補償后的經紗組D22其張力又開始逐漸減少,以致于當張力彈簧6縮短到一定長度時就不能夠再替經紗組D22提供足夠的張力,表現為提升桿7進一步上升,此時,就要及時提升彈簧固定桿5,使張力彈簧6的伸長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以避免沉經的出現而導致織造中斷,詳細地,當探測器8探測到提升桿7端面71中間位區71M與低位區71S的分界處時,探測器8及時地將此相對位移量變化信息通過信號導路80傳輸給中心處理器9,中心處理器9根據所接受到的信息轉化為驅動微調電機MT的控制脈沖,及時觸發微調電機MT轉動,以帶動倒鏈控制轉軸3和左、右主動鏈輪3L、3R的連動,從而在從動倒鏈4的上升帶動下,彈簧固定桿5亦跟隨上升,繼而拉著提升桿7平衡上升,張力彈簧6的長度被拉長了,如此起到了實時補償經紗組D的作用。直至提升桿7上行到探測器8探測到中間位區71M與高位區71D的分界處,這個時候,探測器8又將該相對位移量變化信息傳輸給中心處理器9,中心處理器9又及時作出反應,以停止微調電機MT的轉動,提升桿7即停止繼續上升,以避免提升桿7上的經紗組D22由于張力過大而出現斷經現象,如此周而復始,從而始終使張力彈簧6的變形量控制在很小的變化范圍內,保證了提升桿7上經紗組D22張力通過本裝置進行在線補償控制而達到了張力始終控制在一定的微量變化的范圍內,最終確保了經紗組D22不再出現松經而杜絕了沉經現象的產生,克服了經紗組D22容易松馳的技術難題,從而使織造能夠持續順利進行。本裝置特別適用于花型變化多、單個訂單量小的領帶行業。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沉經的單經軸送經張力補償裝置,織造組織循環數相近的經紗片由一單個經軸上被均勻地退介出來,并移動經過一單個后梁,其中,所述經紗片由較小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S和較大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D組成,其特征在于經過所述后梁處于移動狀態的經紗組D是在受控于張力補償機構的條件下與經紗組S共同作為交織的經紗片以供交織的,所述張力補償機構包括探測器、中心處理器、微調電機和兩兩相鄰且彼此平行的倒鏈控制轉軸、彈簧固定桿、提升桿,微調電機與倒鏈控制轉軸連接,彈簧固定桿上對稱固定安裝有左、右吊環,倒鏈控制轉軸上則對稱固定安裝有左、右主動鏈輪,左、右主動鏈輪分別嚙合有從動倒鏈,且所述從動倒鏈的尾端分別與左、右吊環相連,彈簧固定桿上分別固定的張力彈簧在各自的底端與提升桿的各側端相連,提升桿位于后梁前上方,連接于彈簧固定桿下方的探測器與提升桿一端面相對應,且其通過信號導路與中心處理器相連,該經紗組D移動經過提升桿時利用其作用于提升桿上的載荷來影響微調電機,所述探測器用于檢測其與提升桿的相對位移量,以確定該經紗組D施加于提升桿的載荷量,中心處理器依據此載荷量來控制微調電機的轉停動作。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單經軸送經張力補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測器通過可調節高度的連接件與彈簧固定桿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防沉經的單經軸送經張力補償裝置。較小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S和較大織造組織循環用的經紗組D均自單個經軸上均勻退介并經過單個后梁,微調電機與倒鏈控制轉軸連接,彈簧固定桿上對稱固設一對吊環、一對張力彈簧和吊掛于彈簧下的提升桿,倒鏈控制轉軸上對稱固設一對嚙合有從動倒鏈的主動鏈輪,各從動倒鏈的尾端連接各吊環,提升桿位于后梁前上方,連接于彈簧固定桿下方的探測器與提升桿一端面相對應,且其通過信號導路與中心處理器相連,探測器用于檢測其與提升桿的相對位移量,以確定該經紗組D施加于提升桿的載荷量,中心處理器依據此載荷量來控制微調電機的轉停動作,通過該裝置可起到防止經紗組D沉經的作用。
文檔編號D03D49/06GK102877195SQ20121039242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30日
發明者孟召強, 金耀, 馬超, 袁棟寶 申請人:浙江麥地郎領帶織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