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紡紗方法和彩紗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布了一種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包括四組牽伸羅拉對。在后羅拉導紗桿位置加裝有間距可調的三喇叭口喂入裝置;后羅拉上加裝有機械式磁性集合器;中后羅拉采用窄槽式正壓空心羅拉;中后羅拉鉗口處加裝有分割輥裝置;中前羅拉為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所述前羅拉采用一種大直徑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一種采用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紡制紗線的方法,在細紗工序采用三粗紗A粗紗、B粗紗和C粗紗經間距可調的三喇叭口喂入裝置從后羅拉喂入,經過四羅拉三區超大牽伸得到所需的紗線。本發明總牽伸倍數最高可提高到300倍以上,從而可實現三種一般定量的粗紗同時喂入紡紗,有效提高紡紗效率。還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彩紗。
【專利說明】一種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紡紗方法和彩紗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環錠紡紗新【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三粗紗喂入四羅拉超大牽伸多彩紗及其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不斷更新,對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越來越重視,對服裝的功能性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對服裝的抗菌、保健、手感、品質等方面的要求不斷地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大和我國紡織行業結構調整投入力度逐漸加強,為提高產品附加值及市場競爭力,紗線品種逐漸向高支化、差異化方向發展。因此,采用混紡方法通過將幾種不同功能的纖維進行組合,提高所生產紗線或者織物的綜合性能逐漸受到重視。
[0003]通過錠子轉動實現加捻的環錠紡是最為傳統的紡紗方法,也是現時市場上用量最多、最通用的紡紗方法,工藝技術十分成熟,盡管目前出現了很多生產效率高、工藝流程短的新型紡紗技術,如轉杯紡、噴氣紡等,尤其是噴氣紡,采用高速旋轉氣流使纖維束假捻包纏成紗而徹底改變了環錠紡的加捻機制,但是這些新型紡紗方法在原料適用性和紗線總體質量上仍無法取代環錠紡。因此,目前環錠紡仍然是最主要的細紗生產方式。通過對傳統環錠紡技術進行改進以實現高質量細紗的生產是目前紡織行業最熱門的課題。
[0004]牽伸系統是細紗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響到成紗質量。目前通用的細紗機均采用三羅拉牽伸形式,其中包括普通的三羅拉雙皮圈結構與可實現80?100倍大牽伸的三羅拉四皮圈結構。普通的三羅拉雙皮圈結構共分兩個牽伸區:前牽伸區和后牽伸區,而后區由于僅采用簡單羅拉牽伸,使得中部的摩擦力界較弱,牽伸倍數一般小于1.4倍,這對提高細紗機的總的牽伸倍數不利,因而其總牽伸倍數在20?50之間。為了解決后區牽伸能力低的問題,在中國專利“用于高支精紡機的牽涉裝置”(號碼:96107383)與“細紗機四皮圈牽伸機構”(號碼:012439010)中分別公開了一種三羅拉三皮圈與三羅拉四皮圈牽伸機構,較好的解決了三羅拉形式牽伸機構的后區牽伸能力弱的問題,使得總牽伸倍數可提高到100。但是,由于其采用三羅拉形式,也即只有兩個牽伸區,因而不能夠實現超大牽伸。在中國專利“細紗機四皮圈大牽伸裝置”(號碼:200520073617.2)中公開了一種用于細紗機的四皮圈大牽伸機構,將總牽伸倍數提高到150。但是還不能滿足紡織原料的發展新的要求。
[0005]針對此,本發明采用在一種包含四羅拉四皮圈三區牽伸形式的超大牽伸細紗機上采用三粗紗喂入技術生產一種既具有多種色彩效果又具有優異條干均勻性的紗線,并給出相應的紡紗方法。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大牽伸的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采用該裝置的紡紗方法和采用該裝置紡制的彩紗。[0007]本發明為實現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8]一種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包括由后羅拉和后皮輥組成的后牽伸羅拉對,中后羅拉與中后皮輥組成的中后牽伸羅拉對,中前羅拉與中前皮輥組成的中前牽伸羅拉對,前羅拉和前皮輥、阻捻皮輥組成的前牽伸羅拉對,在后羅拉導紗桿位置加裝有間距可調的三喇叭口喂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羅拉上加裝有機械式磁性集合器,可實現喂入的粗紗的緊密混合;所述中后羅拉采用窄槽式正壓空心羅拉,可實現將后區整理過的須條吹散;所述中后羅拉鉗口處加裝有分割輥裝置,可實現被吹散開的纖維須條的分束和均勻混合;所述中前羅拉為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可實現混勻后的纖維須條在進入前區主牽伸之前的集聚作用;所述前羅拉采用一種大直徑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可有效實現牽伸后的纖維須條在緊密狀態下加捻。
[0009]其進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窄槽式負壓前羅拉直徑為50mm,所述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直徑為25mm,所述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直徑為27mm。
[0010]進一步的:所述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還包括集棉風道,所述集棉風道具有三個風道,分別用于集棉、為窄槽式負壓前羅拉和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提供集聚負壓。
[0011]所述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所需的纖維吹散正壓由單獨的正壓系統提供。
[0012]一種采用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紡制紗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細紗工序采用三粗紗A粗紗、B粗紗和C粗紗經間距可調的三喇叭口喂入裝置從后羅拉喂入,經過四羅拉三區超大牽伸得到所需的紗線。
[0013]其包括下述步驟:
[0014]對于A粗紗:首先進行染色,而后依次經過開清棉、梳棉、精梳、并條和粗紗工序得到所需的A粗紗;
[0015]對于B粗紗:依次經過開清棉、梳棉、精梳、并條和粗紗工序得到所需的B粗紗;
[0016]對于C粗紗:首先進行染色,而后依次經過開清棉、梳棉、精梳、并條和粗紗工序得到所需的C粗紗;
[0017]將得到的A粗紗、B粗紗和C粗紗經三喇叭口中的左喇叭口、中喇叭口和右喇叭口從后羅拉喂入,經過四羅拉三區超大牽伸得到所需的紗線。
[0018]上述具體步驟為:
[0019](I)開清棉工序:
[0020]采用“多松少打、多梳少落”的工藝原則;綜合打手轉速為760-880r/min,打手刀片伸出肋條的距離在2-5mm之間,采用外密內稀分布的環形鋸齒式打手形式;給棉羅拉與打手之間隔距8-10mm,塵棒與塵棒之間隔距10_13mm,塵棒與打手之間的隔距進口處8-9mm,出口處18_20mm,剝棉羅拉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0.8-1.8mm,打手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4-8mm,角釘簾與壓棉簾之間的隔距65_78mm,均棉羅拉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55_70mm ;剝棉打手速度400-500r/min,均棉羅拉速度190-280r/min,風扇速度1250_1350r/min ;棉卷定量為410-430g/m,縱向不勻控制在0.8-1.2%,棉卷伸長率控制在2.8-3.5%,回潮率8_9%。
[0021](2)梳棉工序:
[0022]采用“輕定量、低速度、大隔距、小張力、快轉移、少傷纖維”的工藝原則;錫林轉速 420-580r/min,刺輥速度為 800_980r/min,蓋板速度 220-290mm/min,道夫速度 20_28r/min,錫林?蓋板隔矩 0.2-0.3、0.2-0.25,0.175-0.25,0.175-0.25,0.2-0.3mm,錫林?刺輥隔距0.17-0.18mm,錫林?道夫隔距0.12-0.13mm,錫林-給棉板隔距0.2-0.3臟,棉卷定量控制在 19-23g/5m ;
[0023](3)精梳工序:
[0024]采用“柔和梳理、輕定量、低速度、中隔距、高錫刺比”的工藝原則;預并條并合根數為6-8根,條并卷采用24-28根預并條并合,精梳車速控制在250-290鉗次/min,頂梳密度控制在30針/cm-36針/cm,采用前進給棉方式,給棉長度5.5-6.5mm,精梳條定量控制在18-22g/5m,落棉率控制在15%_20% ;
[0025](4)并條工序:
[0026]并條工序采用兩道混并;車速控制在600-850m/min,精梳條6_8根并合,牽伸倍數
5.8-8.6倍,羅拉隔距10 X 8 X 19mm,棉條定量控制在19_23g/5m ;
[0027](5)粗紗工序:
[0028]采用“增大捻度、降低車速、適當增大羅拉鉗口隔距”工藝原則;錠速控制在850-980r/min,粗紗定量控制在4.0-5.5g/10m,粗紗捻系數控制在80-110,羅拉隔距23.5 X 32mm,總牽伸倍數控制在6_12倍,后區牽伸倍數控制在1.1-1.3倍;
[0029](6)細紗工序:
[0030]將A粗紗、B粗紗和C粗紗經三喇叭口中的左喇叭口、中喇叭口和右喇叭口從后羅拉喂入,所述機械式磁性集合器依靠機械力的作用實現喂入粗紗的緊密混合,集合后的粗紗經過后區較小的牽伸和整理進入中后羅拉,將后區整理過的須條吹散,再通過分割輥裝置,實現吹散后的纖維須條的分束和混合,從而實現喂入的三根粗紗的均勻混合,混勻后的纖維須條經過中區的牽伸后進入窄槽式負壓中前空心羅拉,在集聚負壓的作用下實現混勻后的纖維須條的在進入前區主牽伸之前的緊密集聚,集聚后的纖維須條經過前區主牽伸的作用進入大直徑窄槽式負壓空心前羅拉,完成牽伸作用,實現牽伸后的纖維須條在緊密狀態下加捻,大幅提高成紗質量,尤其是改善成紗條干;窄槽式正壓空心中后羅拉的壓強在1000-1200Pa之間,窄槽式負壓中前空心羅拉的負壓在1200_1400Pa之間,窄槽式負壓前空心羅拉的負壓在1600-2000Pa之間,分割輥裝置中每個分隔槽的寬度在l_2mm之間;前皮輥前沖量控制在O至后移2.5mm之間,搖架壓力210 X 120 X 120 X 140N/雙錠,鋼領直徑34mm,皮輥硬度為60±3度,羅拉加壓180cN/雙錠,前中一羅拉隔距10-11mm,中一中二后羅拉隔距14.2-28.5mm,中二后羅拉隔距32_38mm,前區采用6833E型壓力棒上銷,前鉗口隔距為
2.5-3.5mm,中區采用6833B型上銷,鉗口隔距為2_3mm,后區牽伸控制在1.1-1.4倍,中區牽伸控制在1.1-2.5倍,前區牽伸控制在10-75倍,總牽伸控制在150-300倍,細紗捻系數385-445,錠速 10500-12500r/min,鋼領采用 PG1/23554,鋼絲圈型號采用 ClELUdrlO/O。
[0031]一種采用上述紡紗方法紡制的彩紗,其特征在于:所述彩紗采用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紡制;所述A粗紗、B粗紗和C粗紗至少一種進行染色;所述三種粗紗均包含重量比100%的新疆長絨棉。
[0032]本發明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和紡紗方法可實現三粗紗同時喂入紡紗,有效提高紗線色彩風格,滿足實際需求,提高紗線附加值。在細紗工序部分,通過牽伸部分采用四羅拉四皮圈三區牽伸形式可實現30-300倍的超大牽伸,為三粗紗重定量喂入紡紗奠定基礎,有效提升紡紗效率。同時通過在后羅拉加裝一種機械式磁性集合器,并配合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以及相應鉗口處加裝的分割輥裝置可實現喂入的三粗紗在后區的牽伸整理和均勻混合,中前羅拉采用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可實現混勻后的纖維須條在進入前區主牽伸之前的緊密集合作用,前羅拉采用一種大直徑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可有效實現牽伸后的纖維須條在緊密狀態下加捻,大幅提高成紗質量;另一方面,采用四列牽伸羅拉可將原來三羅拉結構的兩個牽伸區:前牽伸區和后牽伸區,提升到現在的三個牽伸區:前牽伸區、中牽伸區和后牽伸區,有效提高牽伸倍數,總牽伸倍數最高可提高到300倍以上,從而可實現三種一般定量的粗紗同時喂入紡紗,有效提高紡紗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3]圖1為本發明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結構示意圖。
[0034]圖2為集棉風箱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5]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在后羅拉導紗桿位置加裝一種三喇叭口喂入裝置4 ;牽伸采用四羅拉牽伸機構,包括由后羅拉6和后皮輥15組成的后牽伸羅拉對,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7與中后皮輥16組成的中后牽伸羅拉對,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8與中前皮輥17組成的中前牽伸羅拉對,窄槽式負壓前羅拉9和前皮輥26、阻捻皮輥18組成的前牽伸羅拉對。其中,在窄槽式負壓前羅拉9的上方、前皮輥22和阻捻皮輥18之間含有一個可加強纖維集聚的氣流導向板裝置19 ;在后羅拉6上加裝機械式磁性集合器5,在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7鉗口處加裝分割輥裝置10。集棉風箱13帶有三個風道:第一風道14用于原有的集棉,第二風道12為窄槽式負壓前羅拉9提供集聚負壓,第三風道23為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8提供集聚負壓,同時為保持集棉吸風系統的負壓穩定性,在集棉風箱13內含有壓力感應自動刮棉裝置11 ;正壓吸風系統25通過風道24為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7提供纖維吹散正壓。窄槽式負壓前羅拉9為一直徑為50mm的鋼質空心羅拉,羅拉表面有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窄槽,其內部裝有吸風組件20,使用時,負壓通過吸風組件20傳遞到窄槽式負壓前羅拉9表面的窄槽,使得通過羅拉表面的纖維實現集聚;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8為一直徑為25mm的鋼質空心羅拉,羅拉表面有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窄槽,其內部裝有吸風組件21,使用時,負壓通過吸風組件21傳遞到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8表面的窄槽,使得通過羅拉表面的纖維實現集聚;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7為一直徑為27_的鋼質空心羅拉,其內部裝有吸風組件22,使用時,正壓通過吸風組件22傳遞到窄槽式負壓中后羅拉7表面的窄槽,使得通過羅拉表面的纖維分散。
[0036]一種采用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紡制紗線的方法,如圖1所示,三根粗紗A粗紗1、B粗紗2和C粗紗3由三喇叭口喂入裝置4從后羅拉6喂入,后經過機械式磁性集合器5的機械力的作用實現喂入的三根粗紗的緊密集合,集合后的粗紗經過后區較小的牽伸和整理后進入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7,在正壓的作用下分散開來,分散的纖維進入分割輥裝置10,實現后區整理過的纖維須條的分束和混合,繼而實現喂入的三粗紗的均勻混合,整理混勻后的纖維須條經過中區的牽伸后在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8內集聚負壓的作用下再次緊密集合后進入前區主牽伸,完成牽伸作用,牽伸后的纖維須條經過窄槽式負壓前羅拉9的緊密集聚作用后被加捻,后經導紗鉤卷繞在紗管上,得到所需的多彩紗。[0037]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發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發明講授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0038]實施例1:以在TH558四羅拉四皮圈超大牽伸環錠細紗機上生產6.47tex (90s)多彩紗為例。原棉:選用新疆長絨棉細度1.44dtex,主體長度38.2mm,小于20mm短絨率4.4%,斷裂強度24.4cN/tex,斷裂伸長率7.7%,馬克隆值3.4,整齊度78.1%。
[0039]具體工藝步驟如下:
[0040]( I)前處理
[0041]對于A粗紗,將長絨棉纖維染成黃色,悶放20小時;對于C粗紗,將長絨棉纖維染成綠色,悶放20小時。
[0042](2)開清棉
[0043]對于A粗紗,綜合打手轉速780r/min,打手刀片伸出肋條的距離2.5mm,采用外密內稀分布的環形鋸齒式打手形式;給棉羅拉與打手之間隔距8mm,塵棒與塵棒之間隔距11mm,塵棒與打手之間的隔距進口處8mm,出口處18mm,剝棉羅拉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
0.9mm,打手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5mm,角釘簾與壓棉簾之間的隔距68mm,均棉羅拉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60mm ;剝棉打手速度415r/min,均棉羅拉速度200r/min,風扇速度1250r/min ;棉卷定量415g/m,縱向不勻1.05%,棉卷伸長率2.85%,回潮率8%。對于B粗紗,綜合打手轉速845r/min,打手刀片伸出肋條的距離3.8mm,采用外密內稀分布的環形鋸齒式打手形式;給棉羅拉與打手之間隔距9.5_,塵棒與塵棒之間隔距12_,塵棒與打手之間的隔距進口處8.5mm,出口處19mm,剝棉羅拉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1.4mm,打手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7.2mm,角釘簾與壓棉簾之間的隔距74mm,均棉羅拉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68mm ;剝棉打手速度490r/min,均棉羅拉速度240r/min,風扇速1320r/min ;棉卷定量415g/m,縱向不勻1%,棉卷伸長率3.15%,回潮率8%。對于C粗紗,綜合打手轉速782r/min,打手刀片伸出肋條的距離2.8mm,采用外密內稀分布的環形鋸齒式打手形式;給棉羅拉與打手之間隔距8mm,塵棒與塵棒之間隔距IOmm,塵棒與打手之間的隔距進口處8mm,出口處18mm,剝棉羅拉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0.95mm,打手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5.1mm,角釘簾與壓棉簾之間的隔距70mm,均棉羅拉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59mm ;剝棉打手速度420r/min,均棉羅拉速度195r/min,風扇速度1300r/min ;棉卷定量415g/m,縱向不勻1.02%,棉卷伸長率3.0%,回潮率8%。
[0044](3)梳棉
[0045]對于A粗紗,錫林轉速445r/min,刺棍速度為852r/min,蓋板速度248mm/min,道夫速度22r/min,錫林?蓋板隔距0.2,0.2,0.175,0.2,0.25mm,錫林?刺輥隔距0.172mm,錫林?道夫隔距0.12mm,錫林-給棉板隔距0.2mm,棉卷定量21g/5m ;對于B粗紗,錫林轉速489r/min,刺棍速度為920r/min,蓋板速度275mm/min,道夫速度27r/min,錫林?蓋板隔距
0.25,0.25,0.2,0.25,0.3mm,錫林?刺輥隔距0.175mm,錫林?道夫隔距0.13mm,錫林-給棉板隔距0.3mm,棉卷定量21g/5m ;對于C粗紗,錫林轉速450r/min,刺棍速度為850r/min,蓋板速度250mm/min,道夫速度22r/min,錫林?蓋板隔矩0.2,0.25,0.2,0.175,0.25mm,錫林?刺棍隔距0.17mm,錫林?道夫隔距0.12mm,錫林-給棉板隔距0.25mm,棉卷定量21g/5m。[0046](4)精梳工序
[0047]對于A粗紗,預并條并合根數8根,條并卷采用28根預并條并合,精梳車速250鉗次/min,頂梳密度36針/cm,采用前進給棉方式,給棉長度6.0mm,精梳條定量20g/5m,落棉率18% ;對于B粗紗,預并條并合根數為6根,條并卷采用24根預并條并合,精梳車速285鉗次/min,頂梳密度32針/cm,采用前進給棉方式,給棉長度5.8mm,精梳條定量20g/5m,落棉率15% ;對于C粗紗,預并條并合根數8根,條并卷采用28根預并條并合,精梳車速252鉗次/min,頂梳密度36針/cm,采用前進給棉方式,給棉長度6.1mm,精梳條定量20g/5m,落棉率 18%。
[0048](5)并條工序
[0049]對于A粗紗,車速685m/min,精梳條8根并合,牽伸倍數8.3倍,羅拉隔距10 X 8 X 19mm,棉條定量19.2g/5m ;對于B粗紗,車速752m/min,精梳條6根并合,牽伸倍數
6.2倍,羅拉隔距10X8X 19mm,棉條定量控制在19.2g/5m ;對于C粗紗,車速690m/min,精梳條8根并合,牽伸倍數8.3倍,羅拉隔距10 X 8 X 19mm,棉條定量控制在19.2g/5m。
[0050](6)粗紗工序
[0051]對于A粗紗,錠速875r/min,粗紗定量5g/10m,粗紗捻系數控制在100,羅拉隔距23.5 X 32mm,總牽伸倍數7.68倍,后區牽伸倍數1.15倍;對于B粗紗,錠速945r/min,粗紗定量5.0g/10m,粗紗捻系數100,羅拉隔距23.5X 32mm,總牽伸倍數7.68倍,后區牽伸倍數1.2倍;對于C粗紗,錠速880r/min,粗紗定量5.0g/10m,粗紗捻系數100,羅拉隔距23.5 X 32mm,總牽伸倍數7.68倍,后區牽伸倍數1.15倍。
[0052](7)細紗工序
[0053]窄槽式負壓前羅拉直徑50mm,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直徑25mm,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直徑27mm,相鄰兩個喇叭口中心之間的間距15mm ;窄槽式正壓空心中后羅拉的壓強1050Pa之間,窄槽式負壓中前空心羅拉的負壓1320Pa,窄槽式負壓前空心羅拉的負壓1800Pa,分割輥裝置中每個分隔槽的寬度1.6mm ;前皮輥前沖量2.0mm,搖架壓力210 X 120 X 120 X 140N/雙錠,鋼領直徑34mm,皮輥硬度為60±3度,羅拉加壓180cN/雙錠,ill中一羅拉隔距10.5mm,中一中二后羅拉隔距18.4mm,中二后羅拉隔距34.5mm, IU區米用6833E型壓力棒上銷,前鉗口隔距為3.0mm,中區采用6833B型上銷,鉗口隔距為2.5mm,后區牽伸1.35倍,中區牽伸2.5倍,前區牽伸68.75倍,總牽伸232倍,細紗捻系數425,錠速10800r/min,鋼領采用PG1/23554,鋼絲圈型號采用ClELUdrlO/O。
[0054]細紗質量:
【權利要求】
1.一種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包括由后羅拉和后皮輥組成的后牽伸羅拉對,中后羅拉與中后皮輥組成的中后牽伸羅拉對,中前羅拉與中前皮輥組成的中前牽伸羅拉對,前羅拉和前皮輥、阻捻皮輥組成的前牽伸羅拉對,在后羅拉導紗桿位置加裝有間距可調的三喇叭口喂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羅拉上加裝有機械式磁性集合器,可實現喂入的粗紗的緊密混合;所述中后羅拉采用窄槽式正壓空心羅拉,可實現將后區整理過的須條吹散;所述中后羅拉鉗口處加裝有分割輥裝置,可實現被吹散開的纖維須條的分束和均勻混合;所述中前羅拉為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可實現混勻后的纖維須條在進入前區主牽伸之前的集聚作用;所述前羅拉采用一種大直徑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可有效實現牽伸后的纖維須條在緊密狀態下加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窄槽式負壓前羅拉直徑為50mm,所述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直徑為25mm,所述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直徑為27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還包括集棉風道,所述集棉風道具有三個風道,分別用于集棉、為窄槽式負壓前羅拉和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提供集聚負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所需的纖維吹散正壓由單獨的正壓系統提供。
5.一種采用權利要求1-4任一項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紡制紗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細紗工序采用三粗紗A粗紗、B粗紗和C粗紗經間距可調的三喇叭口喂入裝置從后羅拉喂入,經過四羅拉三區超大牽伸得到所需的紗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采用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紡制紗線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對于A粗紗:首先進行染色,.而后依次經過開清棉、梳棉、精梳、并條和粗紗工序得到所需的A粗紗; 對于B粗紗:依次經過開清棉、梳棉、精梳、并條和粗紗工序得到所需的B粗紗; 對于C粗紗:首先進行染色,而后依次經過開清棉、梳棉、精梳、并條和粗紗工序得到所需的C粗紗; 將得到的A粗紗、B粗紗和C粗紗經三喇叭口中的左喇叭口、中喇叭口和右喇叭口從后羅拉喂入,經過四羅拉三區超大牽伸得到所需的紗線。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采用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紡制紗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I)開清棉工序: 采用“多松少打、多梳少落”的工藝原則;綜合打手轉速為760-880r/min,打手刀片伸出肋條的距離在2-5mm之間,采用外密內稀分布的環形鋸齒式打手形式;給棉羅拉與打手之間隔距8-10mm,塵棒與塵棒之間隔距10_13mm,塵棒與打手之間的隔距進口處8_9mm,出口處18-20mm,剝棉羅拉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0.8-1.8臟,打手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4_8mm,角釘簾與壓棉簾之間的隔距65-78mm,均棉羅拉與角釘簾之間的隔距55_70mm ;剝棉打手速度400-500r/min,均棉羅拉速度190_280r/min,風扇速度1250_1350r/min ;棉卷定量為410-430g/m,縱向不勻控制在0.8-1.2%,棉卷伸長率控制在2.8-3.5%,回潮率8_9% ;(2)梳棉工序: 采用“輕定量、低速度、大隔距、小張力、快轉移、少傷纖維”的工藝原則;錫林轉速.420-580r/min,刺輥速度為 800_980r/min,蓋板速度 220-290mm/min,道夫速度 20_28r/min,錫林~蓋板隔矩 0.2-0.3,0.2-0.25,0.175-0.25,0.175-0.25,0.2-0.3mm,錫林~刺輥隔距0.17-0.18mm,錫林~道夫隔距0.12-0.13mm,錫林-給棉板隔距0.2-0.3臟,棉卷定量控制在 19-23g/5m ; (3)精梳工序: 采用“柔和梳理、輕定量、低速度、中隔距、高錫刺比”的工藝原則;預并條并合根數為.6-8根,條并卷采用24-28根預并條并合,精梳車速控制在250-290鉗次/min,頂梳密度控制在30針/cm-36針/cm,采用前進給棉方式,給棉長度5.5-6.5mm,精梳條定量控制在.18-22g/5m,落棉率控制在15%_20% ; (4)并條工序: 并條工序采用兩道混并;車速控制在600-850m/min,精梳條6-8根并合,牽伸倍數.5.8-8.6倍,羅拉隔距10 X 8 X 19mm,棉條定量控制在19_23g/5m ; (5)粗紗工序: 采用“增大捻度、降低車速、適當增大羅拉鉗口隔距”工藝原則;錠速控制在850-980r/min,粗紗定量控制在4.0-5.5g/10m,粗紗捻系數控制在80-110,羅拉隔距23.5 X 32mm,總牽伸倍數控制在6-12倍,后區牽伸倍數控制在1.1-1.3倍;. (6)細紗工序: 將A粗紗、B粗紗和C粗紗經三喇叭口中的左喇叭口、中喇叭口和右喇叭口從后羅拉喂入,所述機械式磁性集合器依靠機械力的作用實現喂入粗紗的緊密混合,集合后的粗紗經過后區較小的牽伸和整理進入中后羅拉,將后區整理過的須條吹散,再通過分割輥裝置,實現吹散后的纖維須條的分束和混合,從而實現喂入的三根粗紗的均勻混合,混勻后的纖維須條經過中區的牽伸后進入窄槽式負壓中前空心羅拉,在集聚負壓的作用下實現混勻后的纖維須條的在進入前區主牽伸之前的緊密集聚,集聚后的纖維須條經過前區主牽伸的作用進入大直徑窄槽式負壓空心前羅拉,完成牽伸作用,實現牽伸后的纖維須條在緊密狀態下加捻,大幅提高成紗質量,尤其是改善成紗條干;窄槽式正壓空心中后羅拉的壓強在.1000-1200Pa之間,窄槽式負壓中前空心羅拉的負壓在1200_1400Pa之間,窄槽式負壓前空心羅拉的負壓在1600-2000Pa之間,分割輥裝置中每個分隔槽的寬度在l_2mm之間;前皮輥前沖量控制在O至后移2.5mm之間,搖架壓力210 X 120 X 120 X 140N/雙錠,鋼領直徑34mm,皮輥硬度為60±3度,羅拉加壓180cN/雙錠,前中一羅拉隔距10-11mm,中一中二后羅拉隔距14.2-28.5mm,中二后羅拉隔距32_38mm,前區采用6833E型壓力棒上銷,前鉗口隔距為.2.5-3.5mm,中區采用6833B型上銷,鉗口隔距為2_3mm,后區牽伸控制在1.1-1.4倍,中區牽伸控制在1.1-2.5倍,前區牽伸控制在10-75倍,總牽伸控制在150-300倍,細紗捻系數.385-445,錠速 10500-12500r/min,鋼領采用 PG1/2 3554,鋼絲圈型號采用 Cl ELUdrl0/0。
8.一種采用權利要求5-7任一項紡紗方法紡制的彩紗,其特征在于:所述彩紗采用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紡制;所述A粗紗、B粗紗和C粗紗至少一種顏色;所述三種粗紗均包含重量比100%的新疆長絨棉。
【文檔編號】D02G3/44GK103469382SQ201310408927
【公開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0日
【發明者】謝春萍, 高衛東, 徐伯俊, 劉新金, 蘇旭中, 張洪 申請人: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