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自動縫合裝置及其針桿機構。
背景技術:
自動控制是指機器設備或系統在沒有人或較少人的直接參與下,按照人的要求,經過自動檢測、信息處理、分析判斷、操縱控制,實現預期的目標。自動控制技術廣泛用于工業、農業、軍事、科學研究、交通運輸、商業、醫療、服務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動化技術不僅可以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部分腦力勞動以及惡劣、危險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而且能擴展人的器官功能,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自動縫合裝置代替手工進行縫制,就是通過自動控制機構和縫合機構密切配合來完成縫合工作的。但是,由于自動縫合裝置連續工作時間長,容易造成縫針損壞,但現有自動縫合裝置中的縫針不易更換,影響自動縫合裝置的整體使用壽命。此外,由于縫合中,經常會遇到較厚或較硬的材料(也稱為“縫料”,例如布料)等,此時由于縫針的阻力較大,縫針常常會插入在縫料中而從縫合裝置中脫離,而導致縫合任務無法繼續。
因此,需要發明一種自動縫合裝置,其縫針易于更換,從而提高自動縫合裝置的整體使用壽命。
進一步地,需要發明一種自動縫合裝置,其縫針固定牢固,在工作期間不會從縫合裝置中脫離,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縫合裝置,其縫針易于更換,從而提高自動縫合裝置的整體使用壽命。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縫合裝置,其縫針固定牢固,在工作期間不會從縫合裝置中脫離,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用于自動縫合裝置的針桿機構,包括:縫針, 縫針安裝部件, 和桿,縫針安裝在縫針安裝部件中,其特征在于:縫針安裝在縫針安裝部件的槽中。
進一步地,所述縫針安裝部件包括安裝板、夾緊塊、和固定塊,所述固定塊通過螺紋連接在所述桿上,所述固定塊為L形固定塊,所述夾緊塊通過螺絲固定在L形固定塊的垂直部上,當固定時,夾緊塊的垂直重合表面與L形固定塊的垂直重合表面重合,所述夾緊塊的水平重合表面與L形固定塊的水平重合表面重合;所述夾緊塊的垂直重合表面具有L形槽,所述L形固定塊的垂直重合表面也具有L形槽,當安裝時,所述夾緊塊的L形槽與所述L形固定塊的L形槽相配合以形成所述縫針的L形安裝通道;所述縫針的針頭穿過所述安裝板上的針孔,所述安裝板通過另一螺絲固定在所述固定塊的底部,此時所述夾緊塊位于所述安裝板和所述L形固定塊的水平部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縫針為L形針,L形的一端為用于插入縫料中的針頭,L形的另一端為縫針固定部。
進一步地,所述L形針的L形短邊的長度是L形長邊的長度的至少1/5,針頭位于L形長邊上。
此外,本發明的自動縫合裝置,包括用于檢測縫料的紅外線電眼,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據本發明所述的針桿機構。
本發明的技術效果和優點:當縫針出現磨損或其他故障時,能夠通過擰松螺絲以將夾緊塊和安裝板從固定塊上缷下,從而能夠輕松地將縫針取出,以提高自動縫合裝置的整體使用壽命。
進一步地,通過將縫針設計為L形的結構,縫針能夠被牢固地安裝在縫合裝置中,在工作期間不會從縫合裝置中脫離, 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針桿機構的分解圖。
圖2是本發明的縫針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針桿機構包括固定塊21, 桿22,縫針25, 安裝板27, 和夾緊塊28。固定塊21通過螺紋連接在桿22上。固定塊21為大致L形固定塊,包括水平部211和垂直部212。在本發明中,將與桿22延伸的方向看作是垂直方向。夾緊塊28通過螺絲16固定在L形固定塊21的垂直部上,當固定時,夾緊塊8的一表面(被稱為“垂直重合表面”)與L形固定塊21的垂直部表面(被稱為“垂直重合表面”)重合,夾緊塊8的另一表面(被稱為“水平重合表面”)與L形固定塊的水平部表面(被稱為“水平重合表面”)重合。
夾緊塊28的垂直重合表面具有L形槽,L形固定塊21的垂直重合表面也具有L形槽23。當安裝時,夾緊塊28的L形槽與L形固定塊21的L形槽相配合以形成縫針5的L形安裝通道。
如圖1所示,L形固定塊21的水平部211的一側(第一側)突出于垂直部212,另一側(第二側)凹進于垂直部。
縫針5為L形針,L形的一端為用于插入縫料中的針頭12,L形的另一端為與針頭垂直的固定部11。L形針的L形短邊的長度是L形長邊的長度的至少1/5,針頭位于L形長邊上。
安裝縫針時,縫針固定部安裝在L形安裝通道的水平部分中。這樣,能夠同時限止縫針向上和向下的移動。
縫針25的針頭穿過安裝板7上的針孔26,安裝板7通過螺絲17固定在固定塊21的底部,此時夾緊塊28位于安裝板27和L形固定塊21的水平部之間。
L形固定塊21的水平部一側設有線勾3,用于纏繞縫針用線。
利用本發明所述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啟發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