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水下吸塵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涉及一種吸塵器,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各類室內外游泳池、大型浴池及各種水下硬面吸塵、清理池底表面污垢的新型水下吸塵器。
背景技術:
以往水下吸塵器多采用潛水罩式,即水泵和吸頭都在水下,后來發展到抽水裝置在水上,吸頭在水下,多采用罩式吸頭。其缺點是造價高、管徑粗、移動困難、電機功率大、浪費水多,人力物力浪費嚴重,效率低下。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罩式吸頭的吸塵器存在的缺點,本實用新型吸塵器提供一種使用方便、節省原材料、省水且移動方便的新型水下吸塵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以下述方式實現的一種新型水下吸塵器,它主要包括水下吸水和水上抽水兩機構,其中水下吸水機構由渦流水室、連接在渦流水室上的吸盤組成,渦流水室與水上抽水機構通過水管連通、底部設有吸水口,吸盤是由連在渦流水室四周的橡膠板和橡膠板下粘貼的若干條地毯組成,地毯之間形成與渦流水室連通的主減壓水道、副減壓水道,主、副減壓水道中心軸線或延長線以與渦流水室圓周壁面相切方式與其連通。
在水上抽水機構的水泵與水管之間還連接有一污水過濾器。
吸盤長1.2m,寬0.6m,厚15mm~20mm。
在渦流水室頂部通過螺絲固定有用于支承橡膠板的鋼筋架。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是本水下吸塵器吸盤接觸地面大,吸塵效率高、每小時抽水量5~8立方水;節約水、重量輕、造價低、管徑較細、清潔度高,而且吸盤可做成任意形狀,如方形、圓形,吸盤是橡膠面可變形,即使水下地面不平也可以使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流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吸盤底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頂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沿圖3A-A方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吸塵器作進一步說明。
由圖1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主要包括水下吸水和水上抽水兩機構,由圖2、圖3、圖4可以看出水下吸水機構14由渦流水室1、連接在渦流水室1上的吸盤組成,渦流水室1與水上抽水機構通過其頂部鋼板6、水管10連通、底部設有吸水口2,吸盤是由連在渦流水室四周的橡膠板9和橡膠板下粘貼的若干條晴綸地毯5組成,晴綸地毯之間形成與渦流水室連通的主減壓水道3、副減壓水道4,主、副減壓水道中心軸線或延長線以與渦流水室壁面相切方式與其連通。
由圖1還可以看出,在水上抽水機構的水泵13與水管10之間還連接有一污水過濾器12,過濾12內有濾網11。
吸盤長1.2m,寬0.6m,厚15mm~20mm。
由圖2、圖4還可看出在渦流水室頂部通過螺絲8固定有用于支承橡膠板9的鋼筋架7。
由圖1可以看出使用時,水泵和過濾器放置岸上,用軟管將吸盤與過濾器連通,吸盤兩邊系繩,左右或前后拉動,污泥即隨水流排出先經過過濾器再從水泵排出。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水下吸塵器,它主要包括水下吸水和水上抽水兩機構,其特征在于水下吸水機構(14)由渦流水室(1)、連接在渦流水室(1)上的吸盤組成,渦流水室與水上抽水機構通過水管(10)連通、底部設有吸水口(2),吸盤是由連在渦流水室四周的橡膠板(9)和橡膠板下粘貼的若干條地毯(5)組成,地毯之間形成與渦流水室連通的主減壓水道(3)、副減壓水道(4),主、副減壓水道中心軸線或延長線以與渦流水室圓周壁面相切方式與其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水下吸塵器,其特征在于在水上抽水機構的水泵(13)與水管(10)之間還連接有一污水過濾器(12)。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水下吸塵器,其特征在于吸盤長1.2m,寬0.6m,厚15mm~20mm。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水下吸塵器,其特征在于在渦流水室(1)頂部通過螺絲(8)固定有用于支承橡膠板(9)的鋼筋架(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吸塵器公開了一種新型水下吸塵器,它主要包括水下吸水和水上抽水兩機構,其中水下吸水機構由渦流水室、連接在渦流水室上的吸盤組成,渦流水室與水上抽水機構通過水管連通、底部設有吸水口,吸盤是由連在渦流水室四周的橡膠板和橡膠板下粘貼的若干條地毯組成,地毯之間形成與渦流水室連通的主減壓水道、副減壓水道,主、副減壓水道中心軸線或延長線以與渦流水室圓周壁面相切方式與其連通。本吸塵器吸盤接觸地面大,吸塵效率高、每小時抽水量5~8立方水;節約水、重量輕、造價低、管徑較細、清潔度高,而且可做成任意形狀,如方形、圓形,吸盤是橡膠面可變形,即使水下地面不平也可以使用。
文檔編號E04H4/16GK2804276SQ200520030728
公開日2006年8月9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23日 優先權日2005年5月23日
發明者宋治新, 高丹盈, 趙廣田, 宋霞 申請人: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