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工程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的一般設計方式為回轉臺通過臂架連 接銷軸與臂架體的安裝端(第一節臂架)鉸接,驅動液壓缸一端通過連接銷軸與回轉臺 鉸接,另一端與臂架體的安裝端鉸接。各相鄰臂架鉸接連接,兩相鄰臂架間采用雙向作 用液壓缸驅動,各節臂架上依次固定輸料管,各輸料管之間靠可旋轉的接頭連接,組成
臂架布料裝置。各節臂架均收回時,折疊于車上;各節臂架展開時,回轉機構轉動帶動
整個回轉臺和鉸接于其上的臂架布料裝置一起轉動,臂架體的展開和收回釆用液壓缸驅動。
目前,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有采用單缸驅動或雙缸驅動兩種方案。單缸驅 動方案中液壓缸位于臂架體中間,即液壓缸伸縮軸線位于臂架體兩側面之間的內側中部 位置。單缸驅動方式的抗偏載能力不強,特別是對于臂架系統較重的長臂架泵車問題較 為突出,這種方案還存在單缸尺寸過大,制造加工不便的缺點。雙缸驅動方案中兩液壓 缸位于臂架體兩側,即臂架體兩側面外部,成對稱布置。如采用雙缸驅動方式可以解決 目前單缸驅動方式所面臨的技術問題,但現有的雙缸驅動技術中,位于臂架體外部兩側 的雙液壓缸空間占用較大,且給泵車多肢節臂架和輸料管的布置帶來較大的限制,不利 于整車結構的優化,雙液壓缸與臂架鉸接處承力銷軸的受力情況也不夠理想。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更充分利用空間、 使布料裝置在車體上的布置更為合理、車體結構更為緊湊、便于加工制造、受力情況更 好的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包括回 轉臺、兩節或兩節以上依次鉸接的臂架以及驅動臂架轉動的液壓缸,所述臂架中的第一 節臂架與回轉臺鉸接,所述第一節臂架與回轉臺之間設有兩個主液壓缸,兩個主液壓缸
一端均與第一節臂架鉸接,另一端均與回轉臺鉸接,所述兩個主液壓缸的伸縮軸線均位 于第一節臂架的兩側面之間。
所述兩個主液壓缸平行布置于第一節臂架下方,且關于第一節臂架長度方向的中心 面對稱布置。
所述第一節臂架的下底面設有一對耳板,耳板上裝設有承力銷軸,兩個液壓缸通過 承力銷軸與第一節臂架鉸接。
所述第一節臂架的下底面設有槽體,槽體內裝設有承力銷軸,兩個液壓缸通過承力 銷軸與第一節臂架鉸接。
所述臂架中至少一組相鄰臂架之間設有兩個液壓缸,所述兩個液壓缸一端均與一組 相鄰臂架中的一節鉸接,另一端均與該組相鄰臂架中的另一節鉸接或通過連桿機構連接, 所述兩個液壓缸的伸縮軸線均位于該組相鄰臂架中較寬臂架的兩側面之間。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就在于充分利用了混凝土泵車的空間,使混 凝土泵車布料裝置在車體上的布置更為合理,兩個液壓缸的伸縮軸線均位于臂架體的兩 側面之間,不占用外側空間,使得臂架外側可以很方便的布置輸料管,同時在整車寬度 方向上也有效節省了空間,使得所有臂架收回放置于底盤上時,臂架間的結構和布置更 為緊湊,方便了其他幾節臂架的布置;本實用新型中兩個主液壓缸通過承力銷軸鉸接在 臂架內側的結構,受力狀況也更為優越;采用了雙液壓缸驅動臂架,且各液壓缸在臂架 兩側面之間平行對稱布置,因而具有抗偏載能力強的特點;本實用新型液壓缸的尺寸和 大小也可小于單缸驅動時的液壓缸,以便于液壓缸的制造加工。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主視結構示意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仰視結構示意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應用于混凝土泵車的結構示意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主視結構示意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各標號表示
1、第一節臂架 2、回轉臺
3、主液壓缸 4、槽體 5、承力銷軸
6、耳板
7、液壓缸
8、連桿機構
9、第二節臂架
10、泵送機構
11、支承機構
12、底盤
31、伸縮軸線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l:如圖l、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 包括回轉臺2、三節依次鉸接的臂架以及驅動臂架轉動的液壓缸,其中第一節臂架1的安 裝端與回轉臺2上部鉸接,第一節臂架1與回轉臺2之間設有兩個用以驅動第一節臂架1 轉動的主液壓缸3。兩主液壓缸3平行布置于第一節臂架1下方,且關于第一節臂架1 沿長度方向延伸的中心面對稱布置,第一節臂架1的下底面設有槽體4,槽體4內裝設有 承力銷軸5,兩主液壓缸3的活塞桿通過承力銷軸5與第一節臂架1鉸接,兩主液壓缸3 的缸體與回轉臺2下部鉸接,其伸縮軸線31位于第一節臂架1的兩側面之間。如圖3所 示,本實施例中,回轉臺2與混凝土泵車的底盤12上的支架相連,底盤12上還裝設有 泵送機構10和支承機構11。在第二節臂架9和第一節臂架1之間設有連桿機構8和兩個 平行布置的液壓缸7,兩個液壓缸7—端均與第二節臂架9鉸接,另一端均與連桿機構8 相連,兩個液壓缸7伸縮時通過連桿機構8使第一節臂架1和第二節臂架9相對轉動, 兩個液壓缸7的伸縮軸線31均位于第一節臂架1的兩側面之間。
實施例2:如圖4、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包括回 轉臺2、多節臂架以及驅動臂架轉動的液壓缸,其中第一節臂架1的安裝端與回轉臺2 上部鉸接,第一節臂架1與回轉臺2之間設有兩個用以驅動第一節臂架1轉動的主液壓 缸3。兩主液壓缸3平行布置于第一節臂架1下方,且關于第一節臂架1沿長度方向延伸 的中心面對稱布置,在第一節臂架1的下底面設一對耳板6,耳板6上裝設承力銷軸5, 兩個主液壓缸3的活塞桿均通過承力銷軸5與第一節臂架1鉸接,兩個主液壓缸3的缸 體與回轉臺2下部鉸接,其伸縮軸線31均位于第一節臂架1的兩側面之間。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將主液壓缸3的伸縮軸線31置于第一節臂架1的兩側面之間, 不會占用第一節臂架1外側的空間,使得第一節臂架1外側可以很方便的布置輸料管; 主液壓缸3通過承力銷軸5鉸接在第一節臂架1內側,這使得承力銷軸5的荷載分布更 為均勻,受力狀況更佳;當各節臂架全部收回放置于底盤上時,本實用新型的雙液壓缸 驅動的混凝土泵車臂架,在整車寬度方向上占用空間大大減少,使結構更加緊湊;本實 用新型采用平行且對稱布置的主液壓缸3驅動第一節臂架1,因而具有更強的抗偏載能 力;本實用新型主液壓缸3的尺寸和大小也可小于單缸驅動時的液壓缸尺寸,以便于液 壓缸的制造加工。實施例1中在第二節臂架9和第一節臂架1之間設有兩個液壓缸7,液 壓缸7具有與主液壓缸3相同的結構和優點。實施例2中在第一節臂架1上設置了耳板6, 承力銷軸5設置在耳板6上,因而不必在第一節臂架上開設槽體4,從而避免了削弱第一 節臂架1的強度,故此該方案更為優越。
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 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包括回轉臺(2)、兩節或兩節以上依次鉸接的臂架以及驅動臂架轉動的液壓缸,其中第一節臂架(1)與回轉臺(2)鉸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節臂架(1)與回轉臺(2)之間設有兩個主液壓缸(3),兩個主液壓缸(3)一端均與第一節臂架(1)鉸接,另一端均與回轉臺(2)鉸接,所述兩個主液壓缸(3)的伸縮軸線(31)均位于第一節臂架(1)的兩側面之間。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主 液壓缸(3)平行布置于第一節臂架(1)下方,且關于第一節臂架(1)沿長度方向延伸 的中心面對稱布置。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節臂架(1)的下底面設有一對耳板(6),耳板(6)上裝設有承力銷軸(5),兩個主 液壓缸(3)通過承力銷軸(5)與第一節臂架(1)鉸接。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節臂架(1)的下底面設有槽體(4),槽體(4)內裝設有承力銷軸(5),兩個主液壓 缸(3)通過承力銷軸(5)與第一節臂架(1)鉸接。
5、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其特征在于至少一 組相鄰臂架之間設有兩個液壓缸(7),所述兩個液壓缸(7) —端均與一組相鄰臂架中的 一節鉸接,另一端均與該組相鄰臂架中的另一節鉸接或通過連桿機構(8)連接,所述兩 個液壓缸(7)的伸縮軸線(31)均位于該組相鄰臂架中較寬臂架的兩側面之間。
6、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組相 鄰臂架之間設有兩個液壓缸(7),所述兩個液壓缸(7) —端均與一組相鄰臂架中的一節 鉸接,另一端均與該組相鄰臂架中的另一節鉸接或通過連桿機構(8)連接,所述兩個液 壓缸(7)的伸縮軸線(31)均位于該組相鄰臂架中較寬臂架的兩側面之間。
7、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組相 鄰臂架之間設有兩個液壓缸(7),所述兩個液壓缸(7) —端均與一組相鄰臂架中的一節 鉸接,另一端均與該組相鄰臂架中的另一節鉸接或通過連桿機構(8)連接,所述兩個液 壓缸(7)的伸縮軸線(31)均位于該組相鄰臂架中較寬臂架的兩側面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包括回轉臺、兩節或兩節以上依次鉸接的臂架以及驅動臂架轉動的液壓缸,其中第一節臂架與回轉臺鉸接,所述第一節臂架與回轉臺之間設有兩個主液壓缸,各主液壓缸一端與第一節臂架鉸接,另一端與回轉臺鉸接,所述兩個主液壓缸的伸縮軸線位于第一節臂架的兩側面之間。該混凝土泵車液壓驅動臂架系統具有能更充分利用車體空間、使布料裝置在車體上的布置更為合理、車體結構更為緊湊、便于加工制造的特點。
文檔編號E04G21/02GK201071607SQ20072006392
公開日2008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25日 優先權日2007年7月25日
發明者鑫 徐, 戴文正, 易秀明, 郭承志 申請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