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預制生態護坡網格梁的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尤其涉及一種用來成型預制生態護坡網格梁的模具。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在公路、鐵路、水利、電力、礦山等工程建設過程中,經常有大量的挖方、填方,形成大量的裸露邊坡,裸露邊坡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局部小氣候變化、生物鏈破壞等。因此,采取工程措施進行防護及人工綠化恢復植被和生態功能,減少災害,保護環境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使用的護坡方法有多種多樣,使用較多的是利用混凝土材料護坡。比較早的是用平面模板混凝土整體澆注。這種方法雖然護坡效果不錯,但無法綠化,環境破壞嚴重。 為了能夠對護坡進行綠化,人們采用預制好的混凝土磚將邊坡砌起來,在磚中間的空格處種植植物,這種方法雖然達到了綠化的效果,但磚與磚之間很難形成整體,容易在水流的沖刷下坍塌。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預制生態護坡網格梁的成型模具,采用該模具可以進行網格梁的預制和批量化生產,網格梁成型工藝快捷,模具結構設計簡單。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預制生態護坡網格梁的成型模具,包括基座,基座上開有圓弧形凹槽和八字形凹槽,圓弧形凹槽的兩端分別與八字形凹槽的兩端連接形成整體,圓弧形凹槽和八字形凹槽的中部及其相互連接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栓孔成型柱。其中,圓弧形凹槽和八字形凹槽的寬度由底部向頂部逐漸增大。特別是,圓弧形凹槽的深度由中部向兩端逐漸減小;所述八字形凹槽的深度由中部向兩端逐漸增大。特別是,圓弧形凹槽和八字形凹槽的頂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八字形凹槽中部的深度與所述圓弧形凹槽兩端的深度相同;所述八字形凹槽兩端的深度與所述圓弧形凹槽中部的深度相同。其中,圓弧形凹槽和八字形凹槽的中部外側壁上及其相互連接的兩端的端壁上分別設置有凸臺,所有凸臺的頂部位于同一高度,所述栓孔成型柱設置在凸臺上。其中,圓弧形凹槽和八字形凹槽的中部外側壁為平面;所述圓弧形凹槽和八字形凹槽相互連接的兩端的外側壁為平面。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體現在以下方面本實用新型的預制生態護坡網格梁的成型模具結構設計簡單,成本低;在相互連接的圓弧形凹槽和八字形凹槽的中部和兩端設置凸臺和位于凸臺頂部的栓孔成型柱,使得成型后的網格梁連接非常方便,網格梁的現場安裝快捷,操作簡單;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成型模具可對網格梁進行預制成型和批量化生產,從而大大提高護坡的施工效率。
圖1是本實用新型預制生態護坡網格梁的成型模具的俯視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成型模具的主視示意圖;圖3是沿圖1中A-A線的剖視圖;圖4是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成型模具成型的網格梁的立體效果圖;圖5是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成型模具成型的網格梁的俯視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基座;Ia-圓弧形凹槽;Ib-八字形凹槽;10a、10b、10c、IOd-邊板da、2b、3a、3b-栓孔成型柱;4a、4b、5a、5b-凸臺;51a_圓弧形梁;51b_八字形梁;20-鋼筋;21-混凝土 ;51a-圓弧形梁;51b-八字形梁;52a,52b-中栓孔;53a、53b_端栓孔;54a, 54b,55a,55b-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本實用新型預制生態護坡網格梁的成型模具的俯視示意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預制生態護坡網格梁的成型模具包括基座1,基座1上開有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lb,圓弧形凹槽Ia的兩端分別與八字形凹槽Ib的兩端連接形成整體,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的中部及其相互連接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栓孔成型柱h、2b、3a、3b。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基座1為長方形,其四邊設置有豎直延伸的邊板10a、 IObUOcUOd,基座1上開有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lb,圓弧形凹槽Ia的兩端分別與八字形凹槽Ib的兩端連接形成封閉的整體,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用來安置網格梁的成型材料,如混凝土 21和鋼筋20 (圖5中所示)或生態混凝土、菱鎂、石膏等其他粘結材料,待混凝土 21凝固后,將其從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內取出,便可以得到如圖 4所示的網格梁。如圖2、3所示,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的頂部水平,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的頂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的寬度由底部至頂部逐漸增大,使得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沿徑向的截面形狀形成光滑的錐形(如圖 3所示),從而使得成型后的網格梁具有如圖4所示的圓弧形梁51a和八字形梁51b。圓弧形凹槽Ia的深度由中部向兩端逐漸減小,八字形凹槽Ib的深度由中部向兩端逐漸增大,使得八字形凹槽Ib中部的深度與圓弧形凹槽Ia兩端的深度相同,八字形凹槽 Ib兩端的深度與圓弧形凹槽Ia中部的深度相同。這樣,澆筑在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內的混凝土凝固后,形成的圓弧形梁51a和八字形梁51b兩端相互連接形成封閉的整體,并且圓弧形梁51a的高度由中部向兩端逐漸減小,八字形梁51b的高度由中部向兩端逐漸增大,八字形梁51b的中部與圓弧形梁51a的兩端等高,八字形梁51b的兩端與圓弧形梁 51a的中部等高。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的中部外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凸臺如、4b,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相互連接的兩端的端壁上分別設置有凸臺fe、5b,凸臺4a、4b、5ajb的頂部位于同一高度,以便在成型后的網格梁上分別形成如圖4所示的凹槽Ma、Mb、55a、55b,凹槽Ma、Mb、55a、55b的底部位于同一高度。[0025]位于在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的中部的栓孔成型柱2a、2b分別設置有凸臺4a、4b上,以便分別在成型后的網格梁上形成如圖4所示的中栓孔52a、52b,凹槽Ma、 54b分別位于中栓孔52a、52b的頂部;位于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相互連接的兩端部的栓孔成型柱3a、!3b分別設置在凸臺5ajb上,以便分別在成型后的網格梁上形成如圖4所示的端栓孔53a、53b,凹槽55a、5 分別位于端栓孔53a、53b的頂部。并且,栓孔成型柱2a、2b分別與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的中部外側壁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栓孔成型柱3a、!3b分別與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相互連接的兩端的外側壁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如圖3所示,以便在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內澆筑網格梁時,使得鋼筋20沿栓孔成型柱h、2b、3a、3b的外側繞過栓孔成型柱2a、2b、3a、 北,這樣,成型后的網格梁結構如圖4所示,鋼筋20沿中栓孔52a、52b和端栓孔53a、5;3b的外側繞過中栓孔52a、52b和端栓孔53a、53b,從而加強中栓孔52a、52b和端栓孔53a、5;3b的連接強度。再如圖1所示,基座1的橫向邊板IOa的中部形成圓弧形凹槽Ia中部的外側壁, 基座1的橫向邊板IOd的中部形成八字形凹槽Ib中部的外側壁,使得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中部的外側壁為平面,從而使得成型后的圓弧形梁51a和八字形梁51b的中部外側壁形成平面(如圖5所示);基座1的豎向邊板IObUOc分別形成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相互連接的兩端的外側壁,使得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兩端的外側壁形成平面(如圖1所示),從而使得成型后的圓弧形梁51a和八字形梁51b的兩端的外側壁形成平面(如圖5所示)。盡管上文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原理進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實用新型的原理進行的各種修改都應當理解為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預制生態護坡網格梁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基座(1)上開有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圓弧形凹槽(Ia)的兩端分別與八字形凹槽(Ib)的兩端連接形成整體,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的中部及其相互連接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栓孔成型柱OaJb、3a、;3b)。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 (Ib)的寬度由底部向頂部逐漸增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圓弧形凹槽(Ia)的深度由中部向兩端逐漸減小;所述八字形凹槽(Ib)的深度由中部向兩端逐漸增大。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 (Ib)的頂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八字形凹槽(Ib)中部的深度與所述圓弧形凹槽(Ia)兩端的深度相同;所述八字形凹槽(Ib)兩端的深度與所述圓弧形凹槽(Ia)中部的深度相同。
5.如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的中部外側壁上及其相互連接的兩端的端壁上分別設置有凸臺Ga、4b、5ajb), 所有凸臺Ga、4b、5ajb)的頂部位于同一高度,所述栓孔成型柱Oa、2b、3a、;3b)設置在凸臺(4a、4b、5a、5b)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 (Ib)的中部外側壁為平面;所述圓弧形凹槽(Ia)和八字形凹槽(Ib)相互連接的兩端的外側壁為平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預制生態護坡網格梁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基座(1)上開有圓弧形凹槽(1a)和八字形凹槽(1b),圓弧形凹槽(1a)的兩端分別與八字形凹槽(1b)的兩端連接形成整體,圓弧形凹槽(1a)和八字形凹槽(1b)的中部及其相互連接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栓孔成型柱(2a、2b、3a、3b)。采用該模具可以進行網格梁的預制和批量化生產,網格梁成型工藝快捷,模具結構設計簡單。
文檔編號B28B7/00GK202185967SQ20112026598
公開日2012年4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6日
發明者王建軍 申請人:王建軍